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3852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专题突破练1 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

 专题突破练第1页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湖南长郡中学冲刺,24)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这属于明显地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诸侯国青铜器物的来源,所以不能臆断这些器物是周王室对诸侯的赏赐,故B项错误;那些遥远地区的诸侯国,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故C项错误;“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是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的结果,故选D项。

2.(2017山东淄博三模,24)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

这反映了当时齐国(  )

A.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

C.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

D.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还没有出现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而题干的时间“公元前651年”属于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可知当时齐国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以便成为合法霸主,故C项正确;齐国要求周王承认齐国为合法霸主,不是要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故D项错误。

3.(2017河北邯郸模拟,24)商鞅变法形成了家产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秦汉以降一直沿用之,并为法令所承认。

这种继承方式(  )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能够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C.保证了宗法制度的延续

D.加快了农民分化的进程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作用。

“家产诸子均分”有利于形成以个体小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保障其发展,这种生产方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故A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家产诸子均分”未改变土地私有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家产诸子均分”否定了嫡长子在继承上的优先地位,因而不利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延续,故C项错误;“家产诸子均分”下分裂出来的始终是农业家庭和小农经济,这不利于农业人口向其他经济部门的分化和转移,故D项错误。

4.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

这是因为此做法(  )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礼”的含义。

孔子所说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材料中鲁文公在宗庙祭祀礼上颠倒了鲁闵公、鲁僖公的牌位,孔子认为不符合“礼”,因为鲁闵公是鲁僖公的前位君主,违背了等级名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5.(2017全国100所名校冲刺,24)孟子认为:

“无恒产而有恒心(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材料反映了孟子(  )

A.为统治阶级进行辩护

B.已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C.经济上主张轻徭薄赋

D.有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意愿,故A项错误;“无恒产而有恒心(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体现了孟子主张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从而维护统治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关于赋税的主张,故C项错误;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重视,故D项错误。

6.(2017湖南衡阳十校调研,24)秦朝《置吏律》中规定:

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该规定是为了(  )

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材料是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官员任用程序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调任不允许带原有官吏,这样可以防止官员势力坐大形成利益集团,从而可以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材料中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减少官员数量的信息,故D项错误。

7.(2017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形成

B.宗法制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瓦解,实行郡国并行制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A项正确;皇帝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但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8.(2017广东珠海二模,25)《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测(  )

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中地主田庄的家庭事务安排,可知不涉及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田庄内部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涉及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可知田庄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生产,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9.(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25)《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并不能得出文景时期政府强化了抑商政策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10.(2017河南高考诊断A卷,25)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东汉时,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与盐铁有关的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土地的集中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实行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7山东烟台调研,2)与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

董仲舒“高明”在(  )

A.鼓吹“以吏为师”B.倡导“儒法结合”

C.高举“崇儒更化”D.抨击“无为而治”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以吏为师”是法家的思想,儒生董仲舒没有鼓吹“以吏为师”,故A项错误;董仲舒主张推崇儒术,不会倡导“儒法结合”,故B项错误;董仲舒高举“崇儒更化”,改造儒家思想,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故C项正确;董仲舒没有抨击“无为而治”,故D项错误。

12.(2017湖北武汉模拟,26)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汉代教育结构图,可知汉代时中央、地方教育系统完善,官学、私学相得益彰,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从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7山西太原期末,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

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

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

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

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

母贵也。

——《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封建者,统一之反也。

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

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

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6分)

参考答案:

(1)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2)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

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

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

《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 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

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梁启超、钱穆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钱穆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

(8分)

参考答案:

(1)观点:

梁启超等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依据:

法律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先秦分封制崩溃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秦汉时期世袭贵族政治衰微,失去了对君权的制约;民众的自由平等理念薄弱;历朝君主不断侵蚀相权使专制不断强化。

观点:

钱穆等认为中国古代并非君主专制政体。

依据:

战国的秦去除分封而实现国家统一;两汉的士人组成的平民政府逐渐成型;隋唐科举制度扩大了平民政权的基础;传统政治的理性使政府与社会关系相对和谐;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主权力。

(2)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面临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梁启超的观点出于清末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需要(民主革命);钱穆出于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树立民族精神抗日保国的需要(民族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