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3464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docx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

(立项编号:

0604110276)

 

研究总报告

  

 

 

 

课题负责人:

刘少平

所在单位:

汕头市潮阳林百欣中学

 

 

2010年12月20日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一、课题研究简介

(一)标题

    我们课题组在2006年12月针对我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及常规教学中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和反思,并于2007年1月以《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研究》为题向广东省电教馆申请立项,并被批准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网络学习社区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研究》的省级立项重点课题(立项编号:

0604110276)。

(二)序言

网络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以其为依托,世界在点击之间缩短了距离,人类在互联之间加深了解。

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更是无法离开网络,网络教学资源成了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教学、评价及管理六大方面引发深刻的教育变革,而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学科教学资源也不断地做出调整和补充。

伴随着各地课程改革的试验与实施的不断深化,在新课程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如何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社区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建设观及其应用新模式,最终实现资源优化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十一五的研究重点。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网络作为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不少学者认为广义的网络教学资源观应包括教学人力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环境资源三个重要的组成因素,这三者当中,教学人力资源是实践的主要施行者和开发应用的主体,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是建设的主要目标,教学信息资源是核心内容,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对象,教学环境资源则是体现为软硬件相结合,作为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条件和实践基础。

这三个要素在基于网络社区教学资源优化建设与实践应用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过程,通过环境资源的构建和网络空间的资源共享,结合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优质的教学信息资源,在资源应用中实现学习者所获取的教学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最终达到人员素质的提升。

(三)摘要

    本研究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各学科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引导教师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资源应用模式和方法。

研究中首先对网络学习社区及教学资源进行界定,在常规教学实践中以各学科公开课课例研讨为抓手,阐明教学资源的内容选择原则及策略,其次论述教师教育技术及课程整合能力的关键作用,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社区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与实践应用的方法及相关案例,分析应用案例的特点。

(四)内容结构图

■学科教学资源的内容选择

探索满足常态教学要求的学科教学资源内容选择的策略及原则。

  ■学科教学资源的优化与管理

    探索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创建校本教学资源中心。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科教学资源应用

  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应用案例研究与实践;学教并重的资源优化与应用案例研究及实践,包括网络课程、学科专题网站、师生博客。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本课题属于行动研究型课题,研究目的在于:

(1)能够帮助教师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的理论和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仅仅是教材的实施者。

新的课程观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

教师应当具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的能力。

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强化教师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2)为学科教师提供一个教学资源中心,为全校师生提供多个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应用平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许多好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但由于资源的缺乏,使得很多好的想法难以实现。

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中心及应用平台,可以提供最新、最优秀的、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利用校园网教学资源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设计最好的教学过程,采用最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材、参考书是唯一信息源的现象,为教师的备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优化了教学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3)帮助师生积极应用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具有学习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教学内容丰富、参与小组讨论、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

它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追求快乐而富有生活意义的学习方式,它能引导学生拓宽视野走向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提高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2.研究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是要突出教师在学科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应用的核心地位,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融合,使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不游离于新课程改革之外,并通过案例示范效应、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创新师生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资源应用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学资源建设、优化与应用研究的有效性。

从学科整合的角度上,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的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研究假设

通过科研课题带动课题成员,以行动研究促进课题团队教学和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使参与实验的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科研能力等有所提高,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带动学校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培养一批能够深化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和科研指导人员,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

4.核心概念

(1)“网络学习社区”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创造一种跨越“家校”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可以与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组成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团体成员间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从而相互影响,不断发展。

“网络学习社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开放的环境,让学习空间无限延伸,有着与一般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2)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本课题的“学科教学资源”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资源,包括教科书及教学所需的教案与学案、课件及音频、动画或视频素材、教与学的参考资料、教学视频案例或课堂实录、网络课程,各种考试及高考试卷、高考信息与学科新闻、本地高考备考资料、本校教师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和论文、教学课例,外校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等。

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日益普及的当前,这些软件教学资源都应该实现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在电脑或网络里,并进行系统的管理,以备今后教学再利用以及与其他老师共享。

(3)学科:

这里指针对普通高中国家课程体系的各学科。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加强教师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如何加快信息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突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用”的困境,促进学科教学资源优化与有效应用研究的深化,合理、有效地应用已建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两大主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是教育信息化,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课堂、在教学过程。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现实来看,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如何有效应用资源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解决,依据教学的基本规律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使之既能支持优质资源的高效共享,又能支持个性化教育,真正为课程改革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

1.理论基础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环节,学校的教育科研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科研活动。

我校在开展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特点,确定了以课程改革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指导,行动研究法为手段,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策略探究和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落实到具体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

第一、新的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改理论是本课题研究重要指导理论,也是基于网络优化应用教学资源的指导思想。

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应用,要特别注重体现以下几种新理念:

教学资源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要树立大课程观,树立网络化学习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等。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信息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基于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研究还必须以现代教与学的各种理论为基础,如:

人本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学习条件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还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从教学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了不同的教与学的现象,我们要用这些先进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资源的应用与研究工作。

第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教育资料中介的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

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十分强调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主张教育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具体地说,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突出了三个方面的重心转移:

从关注外部灌输到关注学习者内部自发的生成;从个体形式的学习到社会化式的合作学习;从“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受教育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他的学习是主动的,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知识信息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思想经验体系由内向外的“生长”。

合作式学习是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致意见,并且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

建构主义的“情境性学习”,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所授知识或信息与一定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以解决学生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突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沟通问题,认为不能使学习内容远离现实的情境,不能只对学习内容作过于简单化的处理。

第四,隐性教育理论

隐性教育理论强调要隐蔽教育意图和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在心理和行为上从抵触变为主动参与。

隐性教育理论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以促使受教育者个体产生内在的需求和情感上的共鸣,寓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是娱乐之中,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实现教育的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和隐性教育理论都要求教育过程自然化和情境化,注重教育手段的艺术化和技巧化,强调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关系的互动化和民主化。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育者的居高临下的“法官”地位,这两种教育理论都要求教育者要站在和学生平等的角度上进行讨论和引导。

教师要放下架子,尽力使自己和学生处于“水乳交融”状态,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的心理距离与对立情绪,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

这两种理论为Internet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2.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国家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络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

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相关切题论文有几十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和问题与对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方面。

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论述较多且具深度;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普通中学教学资源项目配置以及如何优化应用实践等方面研究涉猎还不具体。

(三)研究程序:

1.研究设计

本课题支持日常课堂教学的资源建设和创造性应用研究,强调以学科教学为纲,通过典型应用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应用研究决不能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教师这个实践主体不仅仅是资源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资源创造者与开发者。

强调研究要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以我校每学期举办的各类公开课为载体,研讨教学资源的内容选择,评价课例中资源整合与应用的效果;以全校学科备课组为基本单位,负责各年级各学科日常教学资源建设及资源管理,搭建资源平台,探索运行机制;利用网络课程、专题网站、师生博客等形式,尝试学教并重教学资源应用新方法。

2.研究对象

(1)研究针对新课程常态教学实际中,各学科教师对教学资源搜集、优化并整合到教学设计中的过程方法和内容选择。

(2)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应用案例,如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师生博客的组织方式、日常管理,以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

这更多地从实践行动中去反思过程性经验和不足,进而不断加强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应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能力,也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

研究相关文献,探索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

第二,调查研究法。

研究新课程的体系和教学规律、方法,了解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

第三,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的设想,制定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的策略、原则和方法并予以实施,组织教学研究实践活动。

第四,案例研究法。

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为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应用进行案例研究。

4.技术路线

(1)本课题依托于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所建设校园网和学校的各类信息化教学设施。

    

(2)依托专家引领和专业引导,为减少实践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探索,要求总课题组和各级电教站以及区域中有经验的兄弟学校、教研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点对点的指导和帮助。

    (3)强化过程指导和师资培训。

以在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的校长、主任、骨干教师构成研究队伍,并采取培训、指导等多元方式对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思想与理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育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4)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案例示范、经验分享、问题探讨等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及网络学习社区资源的优化和应用研究进程。

本课题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以有效应用为探索指向,以思维创新、动态发展为原则,依据现行普通高中教学需求,通过征集、整合、新建等措施,在新课程理念下分科目、分年段优化高中学科教学资源,以课题组成员引领我校各学科教研组教师通过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应用推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出一整套面向本校实际、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并探索出一系列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各学科教学规律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方法;在实践层面上,指导常态化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在理论层面作出总结提炼,向总课题组提供我校教学资源优化和应用的成功案例,通过示范效应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和谐发展。

(四)研究发现和结论

通过研究,本课题所得出的结论及分析如下:

教学资源因课程改革而备受关注,当前,在理论上对教学资源的意义、定义及分类,开发程序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充分。

教学资源应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难题。

由于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人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避免走入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整合能力和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的前提

  要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整合能力和较高教育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因为,在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及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

为保证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有必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一,加强对教师新课程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

学校定期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不定期地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广大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其二,加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为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广大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设备及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教学,应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涉及教学素材的采集,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平台的功能培训,包括学科专题网站的建设及应用、网络课程系统的应用、师生博客建设等。

2、学科教学资源的筛选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

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应用要定位于“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促进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应该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本校正在使用的教材版本为依据,有计划地开发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又符合我们当前常态实际的,并能够受到学科教师普遍欢迎的教学资源。

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力求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与教学服务,使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而组织教学,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者是一线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最希望得到的资源是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素材类资源、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实录、常规教学中的学科基础辅导资料、学科培优学习资料、备考复习的资料、基于师生互动的知识积累及应用平台等。

  按照教师的需求来分析,素材类资源、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是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素材,应在资源建设初期就配备到位。

为使教师从现成的资源库中查找这些资源,资源库内的大多数资源必须与学校所采用的现行教材配套,真正可用的资源使用起来才方便。

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也是教师最希望获得的视频资源。

教师普遍认为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是最值得效仿的。

同时,基于师生互动的知识积累平台也是教师所需要的。

平台的使用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既能建立教师、学生之间即时交流的平台,又可以用来开展教师间的相互研讨,还能为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理想的教学互动平台上既可以找到成系列的优质教学资源,也可以找到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资料,从而拓展教学时空范围、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绝大多数资源内容建设围绕以教为主,为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帮助教师传授知识,而对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等并没有太多支持。

随着教育理念从重视教转向重视学,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 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

资源内容建设要朝既能支持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努力。

根据课程标准所阐明的理念,在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上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全体教师。

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条件与生存环境以及个性差异,使他们都有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空间;同时充分考虑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提出恰当的、具有挑战性的期望与机会。

2、相关性原则。

学科教学资源应当是对学科知识、学科文化、社会价值的整合,它不但应当准确的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的理念,也应当适合学生发展与教师的教学需求。

我们所选取的素材,既是课程与资源,也是文化、社会价值与个人认知发展的载体。

资源搜集时应当考虑:

与现行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保持一致;能够准确的表达新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思想;选择材料具有典型性,能较好的表达学科教学思想、方法与程序。

3、对教学资源优化与应用要着眼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反映学校实际特点,并从校内外教学资源中去寻找教学素材。

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应用对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资源应用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网络资源的教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