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31917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11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docx

部编版七下语文全册表格教案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章节

 1、邓稼先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1 

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教材分析

《邓稼先》一文,要注意作者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民族感情来写作本文,因此能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背景上落笔,能把主人公与美国原子武器之父对比着写,能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奋斗史的高度来写。

这是大手笔,一般人难以企及。

值得学生为之探究。

 

设计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批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

问:

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体验活动

活动一

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速读训练:

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

 

活动二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活动三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

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交流分享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课内测评

相应练习册 

点评

 

课外研究

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师指导

 

收获分享

 

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贡献之大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奇丈夫忠厚朴实才德兼备

艰苦奋斗    舍我其谁

生死关头    奋不顾身

 

设计反思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章节

 1、邓稼先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教材分析

《邓稼先》一文,要注意作者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民族感情来写作本文,因此能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背景上落笔,能把主人公与美国原子武器之父对比着写,能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奋斗史的高度来写。

这是大手笔,一般人难以企及。

值得学生为之探究。

 

设计目标

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ppt 

学生准备

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批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体验活动

活动一

(1)元勋:

立大功的人。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

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

竭尽劳苦;瘁:

辛劳。

已:

止。

(3)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

承当,承受;无愧:

不惭愧。

(4)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鲜,少。

(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家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

1.品读词语

 

活动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

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2.品读写作手法

 

活动三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3.品读精典语句

 

交流分享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结构特点、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课内测评

相应练习册 

点评

 

课外研究

《吊古战场文》理解 

教师指导

 

收获分享

学生交流 

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贡献之大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奇丈夫忠厚朴实才德兼备

艰苦奋斗    舍我其谁

生死关头    奋不顾身

 

设计反思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章节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

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要注意作者怎样在一千多字中,突出地表现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上述种种,值得学生好好揣摩。

 

设计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学生准备

1、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2、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批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

明确:

闻一多。

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

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体验活动

活动一

思考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

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教师朗读课文

 

活动二

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

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

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

明确:

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活动三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活动四

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交流分享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教师指导

 

课内测评

相应练习册 

点评

 

课外研究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教师指导

 

收获分享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设计反思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章节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

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要注意作者怎样在一千多字中,突出地表现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上述种种,值得学生好好揣摩。

 

设计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学生准备

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句子。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批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复习拓展 

复习拓展

 

体验活动

活动一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读文—复述—谈变化)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活动二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

二是语意递进加深。

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

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

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

这样写好在哪里?

 

活动三

a:

齐读3.4的分段:

b:

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

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

“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

“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活动四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

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

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交流分享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内测评

相应练习册 

点评

 

课外研究

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教师指导

 

收获分享

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设计反思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章节

3、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1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设计目标

1、了解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及有关演说的知识。

 2、理解文章巧妙地构思;体会引用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并搜集一些有关爱迪生的资料,增加对爱迪生的了解,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搜集一些像爱迪生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思考他们成功的原因。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爱迪生献身科学、认真务实的精神的赞扬,对他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人生态度的欣赏。

 

2、学习爱迪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永不灰心失望的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献身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理解作者称爱迪生为科学圣人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态度,热爱生命、献身科学的感情。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ppt 

学生准备

查找爱迪生的资料。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批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2、介绍爱迪生 

活了84岁,获得专利权的发明有1100件,平均每年约有13件,从出生到他生命结束平均每个月有一件发明,还多84件,这是按每年13件计算的,其实比这还多。

爱迪生创造了科学发明的奇迹,称他为“发明大王”是名副其实的。

) 

3、介绍作者胡适 

4、写作背景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体验活动

活动一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活动二

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终生做实验的献身精神; 孜孜以求的务实精神; 豁达乐观、幽默风趣的人生态度。

 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1、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中心句)

2、他从哪三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3、文章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活动三

(1)七十三年的实验工作 

(2)每天睡四个钟头,做二十点钟科学实验。

      

 

1、献身科学的精神:

 

2、务实精神 

3、豁达乐观、幽默风趣的人生态度 

 

活动四

正面烘托。

将爱迪生与林肯相提并论,是对爱迪生的高度赞誉和评价。

 

(1)对比。

从反面衬托了爱迪生珍惜时间,献身科学的精神。

(2)非常有说服力地证明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感染力。

第一处高度赞扬了爱迪生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第二处高度赞扬了爱迪生追求完美、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

1、开头提及林肯,用意何在?

2、作者引用的两首打油诗有何作用?

引用爱迪生自己的话又有什么作用?

3、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试分析其作用。

 

交流分享

观点鲜明,事例详实;文气流畅,思路清晰;说理清楚,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吸引听众。

 演说辞特点

 

课内测评

相应练习册 

点评

 

课外研究

你还知道爱迪生的哪些事迹或名言?

 

教师指导

 

收获分享

在爱迪生的生命长河里,科学实验是主流。

像他这样的人,你知道的还有谁?

请讲一讲他(她)的故事。

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设计反思

 

 

杨九学校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章节

4、孙权劝学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

 1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后,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很关键.根据本课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我将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方法:

“看题设疑,带疑读书;读中提问,合作交流;选精问题,师生讨论.”概括起来,本课书的学法是:

提问题,多读书,善交流,勤思考.

教材分析

主要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内容大意。

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均不作要求。

 

设计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堂准备

教师准备

 了解有关历史知识。

学生准备

 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历史知识。

教学环节

设计过程

批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放导入

 进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体验活动

活动一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1.走近司马光

 

活动二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活动三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怎样读出语气?

 

交流分享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

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