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270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合一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doc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文论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C)的一种“放大”研究。

A.司空图“韵味”说

B.庄子“言不尽意”说

C.孔子“兴观群怨”说

D.严羽“妙悟”说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A)。

A.“天籁”

B.“物籁”

C.“神籁”

D.“灵籁”

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B)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B.习

C.识D.力

4.《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A)”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B.诗体

C.‘诗法D.诗评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A)”说著名。

A.滋味B.品味

C.食味D.气味

6.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D)属于主体论范畴。

A.“妙造自然”说

B.“理、事、情”说

C.“师法自然”说

D.“才、胆、识、力”说

7.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A)。

A.“团圆之趣”B.“悲剧之情”

C“同情之举”D.“机趣神韵”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

即(C)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B.画面

C声音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A)。

A.泰纳B.伊瑟尔

C.孔德D.拉封丹

10.伊瑟尔与(D)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A.伽达默尔B.胡塞尔

C.海德格尔D.姚斯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

(4分)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

(4分)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2.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到: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

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

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

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可资证明的是,尽管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实物,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此类物体的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

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尽管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

因此,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学到东西,并可就每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是某人。

由此,我们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4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4分)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

(4分)

第二连惯性。

(4分)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从下面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

有境界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

日: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宋元戏曲考》)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

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人间词乙稿叙》)

(1)“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

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2)“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

“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作品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

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

(“境界”本质、“境界”特征各8分,阐述6分)

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

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

兴起子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12分)

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

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

(10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文论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A)的一种“放大”研究。

A.孔子“兴观群怨”说

B.庄子“言不尽意”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B)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B.习C.识D.力

3.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C)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

4.司空图的“韵味说”,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创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譬如苏轼的“(A)”说就是例证。

A.形神B.妙悟c.神韵D.境界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D)、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B.诗意的C.意象的D.直觉的

6.鲁迅先生曾将()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并举而论道:

“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严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D),解释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

A.《诗的艺术》B.《判断力批判》C《美学》D.《诗学》

7.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识、无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的是(A)。

A.康德B.黑格尔C.泰纳D.克罗齐

8.黑格尔说:

“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C)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B.理性

C.感性D.目的性

9.如果我们将(B)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

“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康德B.克罗齐C.黑格尔D.泰纳

10.接受美学强调(A)阅读与体验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产生及最后完成具有重要作

用。

A.读者B.作者

C.评论者D.主人公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汛》)

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

12.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第一、“立主脑”(3分)

第二、“减头绪”(3分)第三、“脱窠臼”(3分)第四、“密针线”(3分)

1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

(4分)第二连惯性。

(4分)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

(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4.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

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

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

(6分)

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

先说“事”。

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