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268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杭州会展业发展研究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系别

说明:

模板只作格式示例规范,表格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页面设置:

上2.5,下2.5,左2.8,右2.8;

装订线左边1cm

封面格式设置:

字体:

宋体,四号

段落:

居中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异常频繁,各国各地之间进行更多的经济渗透。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展产业作为集商品的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为一体,为世界各国企业推广品牌、交流技术、洽谈贸易、拓展市场提供广阔的平台的新型的第三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会展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中国,会展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属于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

杭州的会展产业发展相比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这些会展中心城市,发展还是比较落后。

本文选择杭州这个处于全国会展产业中等水平并且发展迅速的城市,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会展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本次研究的意义重大。

本文在利用SWOT模型对杭州会展产业发展状况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杭州会展业的优势和机会,找出劣势和威胁,从而为杭州会展产业的发展明确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杭州会展产业发展对策,最终指导杭州会展产业的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展览会,西方展览界把这次展览会看作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博览会。

从这次算起,国际会展产业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但就世界范围而言,对会展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较实际运作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被公认为具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很少。

目前国外对会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会展本身的研究。

国外对会展产业的研究,大量的集中在会展的策划、设计、管理、宣传等方面,主要是对会展本身的研究。

最早的是拉克赫斯于1951年发表的《漫谈展览会》;1954年由泰姆普莱顿所著的《商人的博览会和展览会》;1982年,美国人翰伦出版了他的著作《营销组合下的贸易博览会》,该书从营销角度对贸易博览会的展览设计、成本控制、效果评估等作了深入研究分析,对会展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1991年克里斯汀·克里斯曼著作了《贸易博览会展示大全》,对展览筹备和运作管理做了详细的论述;2002,MiltonT.AstroffJameSR·Abbey著《会展管理与服务》,2006年史密斯著《会议管理》,原国际展览联盟主席布莱恩·蒙哥马利先生著《展览会策划与设计》③等,都是着重介绍了会展的策划、设计、管理、宣传等内容,对会展的实际运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第二,对会展产业和关联产业相互作用的研究。

80年代初,国际著名的旅游学专家RobertChristiemil和Alatgair.M·

Morrison在《旅游体系》一书中明确提到,商务旅游市场分为三个部分:

一般商务旅游、同会展有关的商务旅游及奖励旅游。

该书对会展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作了仔细的研究。

德国著名经济研究院—IFO研究院受慕尼黑展览公司的委托,由通过对慕尼黑展览业所引起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进行调查,研究院通过利用1998年和2001年参展商和参观者在慕尼黑参展的总支出,对城市就业、税收和产业效益进行分析并核算年平均值,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展览活动的收益为1,那么会展活动的经济效益就为10。

即会展经济拉动系数为1:

10。

但这种拉动系是一个平均值,这还要取决于这个展览活动的结构、规模等因素。

第三,对会展产业发展模式和对策的研究。

BIE(国际展览局)(1999),在总结欧洲各国会展经济运营与管理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干预型模式,即通过行业协会管理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财政支持建立大型的展览场馆,政府在投资建设展览场馆后便把经营和管理给会展公司,政府只作为展馆的所有者行使股东的权利,会展公司在受让展营和管理权后,既从事展馆的经营又组织会展项目的实施,即将所有会展服托给各会展服务公司实施,这些公司将根据与会展公司签订的各种体合约条以专业化的服务为参展商、观展商提供周到的会展及配套服务。

竹田一平指出,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制定发展规划来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即政府把会展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各部门、各行业全力扶持,通过合作,制定整套扶持、服务、规范、协调和发展的计划。

约翰·艾伦(2002)则提出市场运作模式,即会展中心的建设和扩建过采用政府出地,贸发局招商,专门管理公司经营的模式,大型跨国集团凭借己强大经济实力,独立完成场馆的建设。

尽管国外有关会展产业和会展经济发展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己有相当数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专家对会展产业和会展经济作一个科学而权威的界定。

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会展产业经济理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会展产业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目前还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未达到成熟。

中国学者对会展产业的研究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系统性的研果较少,总体而言,相对于中国会展产业发展的状况,相关的研究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会展产业,从不同度探讨会展产业的发展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会展产业概念的界定。

国内最早较系统地研究会展的著作是1990年中国农业展览馆协会组织编写的《展览学概论》。

随着展览业的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被提出,国内涌现出一批对展览业进行研究的著作。

受当时展览业现状、科学及社会经济发展所限,这些作品偏于展览的实务操作性。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国内会议和展览活动日益频繁,相关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潘杰(1993)《中国展览史》,及林宁(1999)《展览知识与实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只是对展览商的总结和归纳,没有涉及到广义的会展,没有把会展看作是一种产业或是新型经济形态来研究。

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浙江台州市召开了全国首次“会展经济发展研讨会”,成为中国学者研究会展产业和会展经济的开端。

之后,对会展产业和会展经济研究的学者多了起来,也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结果。

杨虎涛(2000)对会展产业和会展经济进行了定义:

所谓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被称为会展产业或会展市场。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部部长孙钢(2002)也对会展作了如下定义:

会展产业是集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在内的,综合性的、关联度非常高的服务贸易行业,它能够创造高额的经济价值,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拉动社会综合经济指数的增长,并表现出一种经济现象。

第二,会展产业学科建设的进展。

保健云、徐梅(2000)的《会展经济一一种蕴藏无限商机的新型经济))一书是全国第一本全面研究会展经济的书。

作者从会展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会展的经济功能、会展产业与产业组织、会展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会展产业规模扩张、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会展经济的形成及其运行以及会展经济的管理等方面来论述会展的活动情况。

应丽君(2003),刘大可(2004),张健康、任国岩(2004)和马勇(2004)分别从会展活动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趋势,会展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会展市场分析与会展产业发展的相关方法、会展场馆设与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与实施、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会展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会展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对会展经济进行介绍和研究,为中国会展经济学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三,对会展产业宏观政策的管理。

不少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和会展产业的特点,提出会展产业中政府、协会与企业的关系是会展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沈丹(2004)提出政府主导型展会要“提高效果、提高效率、讲求效益”三效和“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四化。

会展规划一是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二是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协调,促进政策在管理和鼓励会展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刘大可和王起静(2004),应丽君(2005),过聚荣(2006)等都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法规管理、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对会展产业进行宏观管理,并通过行业协会对会展产业进行协调,会展活动应该走产业化道路,实现市场化、集团化等等。

黄维新(2004),施昌奎(2006)等,针对广州的会展经济发展状况,对政府应该如何发挥它的职能提出了相关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四,对各城市会展产业的发展研究。

对于各城市的会展产业发展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大多集中在广州、上海和北京这三个会展产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

研究的方法一般都是从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阐述我国城市会展产业发展应具备的条件,并针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主要有晓琳(2002)的《会展产业:

申城经济新亮陶婷芳(2003)《会展经济:

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兼析上海会展产现状和对策》;刘宏伟(2003)《对北京会展产业的思考》;侯汉坡、邱苑华(2004)《论北京市的会展产业发展》等。

另外,近年来随着全国会展产业的总体蓬勃发展,对南京、大连、湖南、重庆等城市研究也比较多。

第五,会展企业的运营与管理。

马勇、王春雷(2003)从微观的层面和企业管理的角度,对会展产业的发会展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物流体系构建、会展企户管理、会展企业资本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陈峰(2004)了国有会展企业改制的利弊得失;赵宁、吴国清(2004)提出了创新的会展管理模式:

确定展会的主题,寻求支持单位,围绕主题用不同的方式宣传,培训参展人员,搞好展后跟踪服务,总结评估工作。

重庆会展研究所所长应(2002)的《21世纪中国会展经济与会展产业》对会展活动的各方面、各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关注会展的实际运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的《国际性大型活动管理》、《大型活动项目管理》等是国内第一套研究会展活动管理运营的翻译丛书;魏中龙、段炳德等(2004)编著的《我为会展狂:

如何经营成功的会展》,从技术运作层面对会展流程运作、会展组织、会展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详细的介绍。

第六,从产业链角度对会展产业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对会展产业进行研究的文献极少,仇其能(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创新性地引入产业链理论,试图通过构建合理、高效的会展产业链来研究一种相对比较适合中国实际的会展产业运作模式,摒弃当前呈现种种弊端、不利于我国会展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旧的运作模式;王起静(2006)把会展产业链分为产业内链和产业外链,确定各自的产业配套半径,对完善会展产业链和产业配套性、提高会展产业竞争力进行指导性的研究;余向平(2008)对会展产业链的结构和“产业内”及“产业外”的延展效应进行分析,建议我国部分城市的政府应把会展产业作为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自身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

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对会展产业的研究多数停留在产业的实践应用层面,关于理论分析的甚少;定社研究占主导地位,有分量的定量研究不足。

国内外尚未建立完整体系的会展经济学理论体系,会展产业实践发展远远超前于理论研究,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在内容上,涉及会展产业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律,会展产业的基本概念与统计口径,会展产业的行业标准和评估标准、会展产业的地区发展政策,会展产业的行业政策与法律规范等内容还比较缺乏。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属于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然而杭州的会展产业发展相比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这些会展中心城市,发展还是比较落后。

2000年首届西湖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