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2600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 苏教版1.docx

高三语文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教学案苏教版1

连云港外国语高三语文教学案——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

古典诗歌分类鉴赏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

一、分析某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问题: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分析某段(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国卷Ⅱ)南柯子王炎

问题:

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山东卷)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

问题: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比较两首诗的情感(重庆卷)

问题: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概括内容(全国卷Ⅰ)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问题: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一)咏物诗

咏物言志诗或是借景物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或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性,或是表达耐人寻味的寓意哲理。

借助某种事物的特征、赋予它别的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

鉴赏咏物诗,一要注意作者所咏之物的特点,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

切记: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和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例如:

同样是咏梅花,陆游与毛泽东的心境就迥然不同

骆宾王被人诬陷入狱,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身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阐明高远的特点,却都糅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一、阅读下面的咏物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

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怀。

附: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自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

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拟人手法。

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品格的赞扬,并且抒发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附:

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

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初食笋呈座中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

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

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要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

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

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双双燕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首先要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而且通篇进行了描写,可谓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回答:

一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二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

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附词意:

春分刚过,双燕便穿过重幕,飞回到尘封冷落的旧巢。

扑闪着翅膀打算住下,还挤进巢里试了试地位,可端详起华丽的房梁屋顶有点陌生,它俩又犯起疑心来,那细声软语呢喃个不休的亲亲密密模样,看着可着实可爱可怜。

商量停当,双燕便轻快地拂过花梢,张开尾剪碎花影,去春雨滋润的花径叨衔巢泥,顺便还比试了一番谁的贴地飞行显得轻盈俊俏。

玩累了,天也晚了,它俩穿花度柳,飞回香巢,睡得甜甜美美、稳稳实实。

又一个双栖双宿的美好春天。

(二)思乡怀人诗这类诗大多表达感人至深的友情亲情,如怨如诉的乡愁离绪,在对家乡、亲人的无尽缠绵的思念中流露出仕途上的挫折、情感上的创伤。

二、阅读下面的思乡怀人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

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

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

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

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附: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

“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描述。

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

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

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附: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

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

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

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

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象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

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

这样表达妙在哪里?

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

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因为他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

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

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

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既表现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又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除夜有怀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

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

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附:

①迢递:

遥远的样子。

三巴:

巴郡、巴东、巴西。

泛指今四川一带。

羁危:

旅途生活困难。

②转于:

反与。

③岁华:

岁月。

明日即新年,故曰“岁华新”。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

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

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

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

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

乡思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

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

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

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

其答案:

在构思上采用夸张的手法。

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三)送别诗

这类诗应注意分析诗中写的是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抑或是对朋友、亲人的勉励祝福。

主要内容:

离愁别绪,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第二,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第三,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

第四,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第五,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三、阅读下面的送别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写离别的愁怨?

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

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

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

诗人们都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载”是一个创新,本诗的作者把愁恨搬上了船,而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附:

把船停泊在岸边,和来送别的人对饮,直喝得将要远行的人酒至半酣了,才顶风冒雨,带着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开。

“不管烟波与风雨”一句,似乎更像是对自己内心的写照,不管自己内心多么的不舍,不管自己内心多么的悲伤,只能无奈的载恨而行……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附:

荆州和东吴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要停泊在何处?

抬眼向天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之极。

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

是恨“君去”太疾呢?

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

“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

末句则卒章显意:

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

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常见的做法。

新喻道中寄元明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妙在哪里?

“‘携手”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

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杨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

有何好处?

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

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附: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

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象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

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

“烦君折一枝!

”烦者,劳也,是行者向送者表示谢意。

这一情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从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

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真是多情啊!

诗句以物比人,蕴含深情。

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

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

意谓,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

只有您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

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激之情的深化和发展。

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而贴切,堪称巧比妙喻。

(四)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陶渊明、谢灵运

内容:

山水风景、田园生活的描写

特点:

清新优美、质朴自然

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感情:

对远离尘俗的大自然的喜爱、对悠然自得纯洁质朴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同时对官场仕途的厌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四、阅读下面的山水田园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⑴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对仗工整,又流畅自然毫无雕琢。

⑵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注】“人在武陵微醉”:

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⑴“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⑵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

请简要说明。

“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⑴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

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⑵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⑶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附:

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作者)感到惊恐,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

(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数里闻寒水”。

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

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

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骚阴森的景象: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

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

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

颈联转写夜景: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边烽,指边境的烽火。

唐代边烽有两种:

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

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

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

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

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