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8202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docx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荣如德/译

《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

读书笔记

课程:

行政法期中作业

班级:

09级法学一班

姓名:

吕贝莉

学号:

0907005

指导老师:

刘志峰

完成时间:

2011年11月15日

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

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

德米特里、伊万、阿辽沙和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小说通过描写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性道德,引发后人对宗教、对哲学以及对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纵观整部小说,有一条明显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卡拉马佐夫气质”,整部小说的社会性也主要表现在这条主线上。

所谓“卡拉马佐夫气质”大致上就是:

恣意地放纵情欲、狂热地追求浪荡生活,贪婪自私、专横暴虐、卑鄙下流、毫无道德约束,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了卡拉马佐夫家庭成员身上(除阿辽沙外)。

一、卑鄙无耻丑恶的灵魂。

费尧多尔即老卡拉马佐夫,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其卑鄙无耻的丑恶的灵魂。

他的全部道德原则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概括:

“在我死后,随他陆沉也罢!

”吝啬的费尧多尔极端自私,他通过靠妻子嫁资发财、发放高利贷、占有亲生儿子合法的财产等等卑鄙无耻的敛财行为来满足自己病态的金钱欲望,对于他来说只有金钱才能满足一己私欲。

不仅如此,费尧多尔还是个相当荒唐的小丑和色情狂,即使他已拥有相当可观的资产,他仍然没有放弃已经深入骨髓的小丑习性,他用一种小丑式的下流、狂妄行为去恶毒地破坏一切,他容忍不了和谐平静的场面,必须去用他那神经质的、令人厌恶的小丑行径去破坏它。

他的这种行为最突出表现在本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在修道室的会晤以及随后的餐宴过程中,费尧多尔唾沫飞溅地用污言秽语恶毒地亵渎神灵。

此外,年近六十的费尧多尔最大的嗜好就是淫乱纵欲,曾经不仅当着夫人的面,把一班坏女人招到家里狂欢乱闹,甚至还以他那小丑式的角色打赌并实施了对“三寸丁”白痴女的强暴行为,如今又同大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

由此,将费尧多尔概括成一个卑鄙无耻丑恶灵魂的人并无不妥,他也是“卡拉马佐夫气质”的集中代表。

斯乜尔加科夫,被伊万称作“发臭味的奴才和下流胚”,身上同样充满了贪婪成性、卑鄙阴险的卡拉马佐夫式的腐坏堕落的臭气。

由于斯乜尔加科夫实质上是费尧多尔与白痴女的私生子,他的这种特殊身份,让他自身从头至尾都充满着一股蓄势待发的、邪恶阴毒的气质。

他把这种为所欲为的卑鄙野心和仇恨一切的歹毒狠心隐藏在忠诚和谦卑的表象之下,无时不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家庭中窥探一触即发的破绽。

他不仅觊觎老头子的财产,又相当工于计谋。

他看准了德米特里要与父亲算账,便用计亲手导演了一出扑朔迷离的弑父案,不仅干掉了费尧多尔,使德米特里成为替罪羔羊,事后又以伊万曾说过的“无所不可”为护身符,阴险地要挟伊万他才是主谋。

然而即使最后,斯乜尔加科夫因为绝望而悬梁自尽时,在遗言中依旧没有承认自己谋财害命的犯罪事实,以澄清真相。

可见,在最后时刻,他身上仍然充满着“卡拉马佐夫式的下流力量”,他将“无所不可”毫无遗漏地吸收进了自己地狱般黑暗的灵魂中去了。

二、处在美丑、善恶尖锐矛盾中分裂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变革中的俄国,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使得这位大作家的人生经历同样跌宕起伏,在他一生中,他自身也同样面临着美丑、善恶的争锋相对、拼死搏斗,他自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作为“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

因此,作家带着切肤之痛来揭示“卡拉马佐夫气质”,让他笔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都附着某个“不洁的魔鬼”,又都痛苦地努力克服这种气质。

伊万,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性格复杂,头脑清晰,爱做思考。

他信奉无神论、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又热烈信仰上帝,甚至主张国家应当转变为教会,但又不能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

他向阿辽沙列举了各种触目惊心的事实:

罗马教会传统的“宗教道德”的不道德、天主教会焚烧活人的残暴事实、将军当着一个母亲的面致使恶狗将她孩子撕成碎片的故事……都表明了伊万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怀疑,甚至提出“没有上帝,就无所不可”的绝对性理论。

正是因为伊万对这个世界深刻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使得他的内心非常矛盾,既热切盼望《圣经》所描绘的美好一天的到来,又无法接受这个充满残忍的罪恶世界,他无法解决这个尖锐的矛盾,便只能在“卡拉马佐夫下流力量”支配下痛饮,一直“熬到三十岁就把酒杯往地下一扔”。

德米特里,性格开朗,慷慨坦率而富有激情,同时又狂热冲动而无所顾忌。

他崇敬上帝,承认《圣经》十诫的道德准则,但又深深为自己放浪形骸的恶德败行所苦恼。

米嘉可以慷慨地捐献自己仅有的三千卢布给一个挪用公款的人以使他免受不幸;但又可以一时兴起,欺凌贫穷可怜的人。

他深知“卡拉马佐夫气质”在自己天性中植根之深,他渴望爱与欢乐,却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堕落。

本书中充分展现米嘉内心的矛盾的事件是他对格露莘卡的爱情。

他为占有前未婚妻的财产而愧疚,又像浪子般挥金如土只为博得格露莘卡的芳心;因为憎恨父亲与他争夺爱人而扬言要杀了父亲,却为误以为杀了仆人而想结果自己生命来赎罪。

然而最后,当米嘉在接受审判之时,终于开始懂得尊重所爱的人的感情时,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德米特里一生中总是在善恶、美丑的尖锐矛盾的斗争中挣扎,直至最后才幡然醒悟自己的罪过,也许这是作者对他最好的安排,在自我净化和忏悔中努力摆脱“卡拉马佐夫气质”,成为一个懂得爱人的人。

三、用基督的爱去拯救世界上罪恶的灵魂。

幼子阿辽沙是作者最心爱的人物,是他心目中新一代人的应该具有的形象。

阿辽沙出场时是个见习修士,他本性善良,真诚热情,渴望真理。

他笃信上帝,愿为灵魂不死而生活,并怀着崇高的理想“拯救、改造人类社会”。

然而在伊万一番话的触动下,在他说出“枪毙”二字时,他内心的忍耐宽恕已经被人道的呼声所震破,他几乎从根本上推翻了上帝的存在,虽然他仍深爱赐给人类幸福的上帝。

为了探索灵魂是否不灭,上帝是否存在,拯救改造人类社会,阿辽沙毅然走出了修道院,还俗到世间。

本书的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阿辽沙的成长过程,他从幼稚的信仰,到用真诚的心去净化人的灵魂,专注地将佐西马长老的爱不断扩大,为人们终身行善,是阿辽沙理智成熟的过程。

小说最后写道:

“他倒地时是个软弱的少年,站起来时却成了一生坚定的战士。

在阅读本书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人物对于道德、宗教这两个困扰他们的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而本书中最出彩的部分,也正是书中人物对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尽一生探索的问题。

在此,通过以上对书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所学的粗浅的法律知识,对本书中探讨的道德、宗教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俄国,社会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急速转变,政治、经济正处于剧烈动荡期,物欲横流,思想和精神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突与选择,人性中的善与恶矛盾交错。

同时,各种新思潮不断涌入俄国,贫困愚昧的人以及老一辈人顽固不化,年轻的一代则在新思潮和腐旧传统文化冲击下挣扎着,整个社会人民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

本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选取了这个时代三类最为典型的人物做主角,在各种思想碰撞中最终做出选择。

费尧多尔和斯乜尔加科夫分别是俄国社会中腐朽自私的贵族和愚昧邪恶的社会底层民众。

一个是霸占着自己剥削而来的权势金钱,自私自利,胡作非为,毫无道德底线;另一个则是在各种压迫鄙夷下心理扭曲残缺,无时不刻不在等待肆意报复的机会,毫无道德约束,也无所惧怕。

这两类人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中最黑暗最罪恶的人,既不信仰上帝,毫无怜悯和善的爱心,也无道德修养,在他们看来“无所不可”。

德米特里和伊万在“卡拉马佐夫气质”中是归为同一类的,虽然他们在性格和学问修养上相去甚远,但他们同属于俄国社会中同一时代的年轻人。

德米特里代表的是俄国传统的青年,明辨是非善恶,却又时常犯错,这也许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上帝的信仰还没有达到能够约束他们道德行为的境界;伊万代表的是受新思潮影响的、走在改革最前列却被牺牲的青年,他们质疑上帝是否存在,并提出各种论点,又希冀社会能够像《圣经》中描绘的那样美好幸福却找不出使之兑现的方法,因此又暗自相信唯有上帝才能做到,于是他们在自己创设的矛盾中不断斗争,最终成为新旧思想冲击的牺牲者。

阿辽沙是以见习修士的身份出场的,因此他对上帝有着热忱的信仰。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者的话》中开宗明义表示要为主人公阿辽沙立传。

可见,阿辽沙是作者心中代表俄国的新新一代,怀着对上帝的爱,走向社会,去感化人民爱戴人民,使人们之间相亲相爱,用坦诚的心去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也许就是小说最后阿辽沙帮助伊柳沙化解同学之间矛盾所要表达的最终意思了。

就如卡拉马佐夫一家在长老修室内讨论的那段话,伊万提出“应当让国家最终有幸成为教会,而非其他”,佐西马长老也极为赞成伊万的见解,他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剖析,罪犯即使受到法律的制裁,仍不能使他们真正改邪归正,他们只是作为社会有害的部分被机械地流放到远处,却不能使他们从本质上去恶从善,并杜绝另一罪犯的出现。

唯一有效、能起威慑和驯化作用的办法,表现为人们自身良知的基督之法,因此他在谈话中指出“现在罪犯只有面对教会,而不是面对国家,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得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找到的改造社会的唯一道路是宗教,他认为宗教是抑制人的本能欲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慰藉。

宗教是否真的能从本质上改造社会,使人们的内心自始至终受到良心的约束不去犯罪呢?

这个问题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难以解答。

首先,宗教难以发展成为书中所期望的从教会到国家,因而宗教对社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无法达到威慑、驯化人们的程度;其次,即使真的完成了从教会到国家的过渡,例如罗马教廷等教皇国家,教会的权力是否真的能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合理使用,而不滥用权力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愚昧迷信中;最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思潮质疑上帝的存在,无神论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人们拥有信仰自由,有权利选择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如果强制地利用宗教去改造社会,那么结果也许就会适得其反。

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法律制度还未健全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容易想到通过宗教来达到真正惩罚犯罪的目的。

诚然,对于阿辽沙这样自始至终对上帝有着强烈敬仰的人,是能够通过宗教在自己心中所起的威慑、良心谴责的作用而不去犯罪,或者哪怕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忏悔不已;对于德米特里这样,心中似乎有上帝,然而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恣意胡闹的人,也许宗教能使他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为之良心受到谴责,但是要使他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不胡作非为的青年,唯有通过对他再教育、培养他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德米特里所受教育太少,才致使他的行为乖张蛮横);至于费尧多尔和斯乜尔加科夫这样毫无道德底线并且没有信仰的人,即使上帝现身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根本不信上帝,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永恒的利益,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惩才能使他们意识到这个社会不是任由他们随心所欲的,只有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代价之后,他们才会因为惧怕法律而收敛,对于这样的人,宗教是毫无作用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

回顾中国漫长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除某些少数民族外),唯一的佛教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的,它只是人们祈求全家平安、升官发财的工具,道德并不因此受约束。

纵观中国历史和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犯罪层出不穷,百姓受剥削、受压榨,悲惨的人们伸出双手祈求帮助,他人却都冷眼旁观,如同看戏。

可见即使法律再强大,惩罚犯罪的手段再严厉,一个没有道德价值基础的社会依旧是非常可怕的。

人们没有内心的约束,没有廉耻,放纵欲望。

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