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17136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docx

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十套)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

一、选择题

1.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2.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  B )。

A.加减评分法 B.操行评语法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D.模糊综合测评法

3.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4.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D)。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B)。

A.智育B.德育C.教学D.美育

6.德育具有(D)。

A.社会性、历史性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7.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B)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

8.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C)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

9.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B)。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0.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C)。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B )规律。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12.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3.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原则的(  C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现德育原则的(C)。

A.导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6.德育的功能不包括(C)。

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C.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D.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A)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19.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要以( C )。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20.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 C ”)。

A.自我调控   B.自我监督   C.自律  D.自我疏导

21.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B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22.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 D )。

A.情感陶冶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服教育法

23.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D )。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24、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

25、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C)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

26、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B)。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观念

27、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C)。

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

28、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C)。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A)。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0、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理,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C)。

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疏导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二、填空题

1.德育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 道德教育)的总称。

2.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品德)、( 智力)、( 体质)等全面发展。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德育目标)。

4.德育内容有四个方面,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择业指导)。

6.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

7.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 主导作用)。

8.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 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9.体谅模式把( 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0.(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

11.思想品德四要素中,(道德行为)是关键。

1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13.我国德育的方法主要有五种: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14.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15.德育模式的三种形式:

(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16.一般说来,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17.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

18.道德讨论中的两个阶段是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

(二)

一、选择题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D.文化传统

2.决定教育目的的是(C)。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A)。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4.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D)。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C)。

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

6.“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B)。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7.“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A)的特点。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8.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B)。

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10.下列(D)不是学生文化的起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C.师生交互作用D.学校影响

11.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A)。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12.“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C)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

1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14.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C)。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

15.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B)。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16.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C)。

A.校训B.班风C.校风D.校存

1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D)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性质D.教育结构的变化

1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C)。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生产领域的C.学校教育D.市场推广

19.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D)。

A.教育制度B.教育规模C.教育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

2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A)。

A.校园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活动文化

2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C)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B.制度C.精神D.观念

2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B)。

A.系统化B.体制化C.全面化D.多样化

2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A)的关系。

A.政治B.文化C.经济D.科技

24.现在很多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5.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这说明教育具有(C)。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6.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7.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9.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学校制度文化)。

1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1.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1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4.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15.(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6.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17.(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

的权利。

18.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

19.(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0.(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一、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C)。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B)。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B.普遍性C.基础性D.能动性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主观努力

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

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B)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家庭决定论D.儿童决定论

25.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B.内发论C.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7.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8.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B)

A.长善救失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教学相长

29.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C)

A.社会本位论B.环境决定论C.遗传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

30.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B)的特征进行。

A.顺序性B.互补性C.阶段性D.不平衡性

31.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A)为标志

A.自我意识B.创造能力C.预见能力D.选择能力

3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这说明(C)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33.“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二因素论

34.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B)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二、填空题

1.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2.内发论者一般认为: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成熟机制所决定的。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外铄论。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7.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9.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10.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1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4.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15.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16.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17.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18.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四)

一、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4.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D)。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5.(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6.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D)。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