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1483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docx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气象灾害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重庆市由于受特定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天气复杂多变,气象灾害发生频繁。

旱、涝、风、雹、高温、冷害、雾害、雪灾、泥石流和雷电灾害常有发生。

尤以旱、涝、风、雹为甚。

干旱是重庆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不仅频繁,而且危害严重。

民间有三年一大旱,年年有小旱之说。

干旱按季节划分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旱。

重庆各地累年发生春旱的频率一般在10%~30%之间,潼南、荣昌、大足、璧山和中东部的云阳、万州、开县、梁平、忠县,春旱频率较高,为40%~50%。

东南部的酉阳和秀山县,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外侧,是全市春雨最早的地区,所以春旱频率最低,一般不足10%。

春旱主要是造成秧田缺水,影响水稻、玉米播种出苗,使生长期的小春作物受旱以及人畜饮水困难。

由于青藏高原加热和高原季风的活动,形成全市5月下旬的一段多雨期,称为重庆早梅雨或迎梅雨。

因此夏旱发生的频率不高,在5%以内,仅西北部的潼南、大足,荣昌、璧山在15%左右。

影响最大的是伏旱,伏旱发生的频率为70﹪~80﹪,严重伏旱频率30%左右。

主要发生在东部和长江沿岸各县。

伏旱常伴有高温酷暑,不仅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瘟疫流行。

 

发生于9月中旬至11月的干旱称为秋旱。

主要影响小春作物的播种。

但对晚秋作物的生长有利。

危害最大的是秋旱和伏旱连在一起,常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发生于12月到次年2月的干旱,称为冬旱。

由于持久少雨,对小春作物的越冬生长会有很大影响。

而且冬旱常和冬暖相联系,大量的农作物病虫均可安全越冬,次年各种农作物病虫害较常年偏重。

暴雨洪涝也是重庆市的多发灾害,暴雨一般发生在4~10月,最早在3月中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

最集中的时段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

重庆市东北部的万州、开县、梁平、云阳一带,由于长江河谷穿谷流的作用,暴雨洪涝发生频率最高,年均次数在7次以上。

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低涡、西南低涡(含盆地低涡)、江淮切变线等,以西南低涡产生的暴雨最强,危害最大。

洪涝灾害按其成因可分为过境洪水(上游暴雨产生的洪水)、本地洪水(本地暴雨产生的洪水)以及两种情况混合产生的洪水。

大暴雨引发的洪水、泥石流造成的危害特别严重,常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次暴雨洪涝损失可达10亿元以上。

冰雹大风是重庆市又一严重气象灾害,为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

最常见的天气形势是冷锋前部由重力波激发生成的雹线和锋前冷涌。

其分布山地多于平原,西部少于东部。

据统计,綦江、奉节降雹次数较多,年平均3次,奉节最多年降雹可达9次。

万州、巫溪、江津、开县等地年平均次数在2~3次,秀山、合川、永川1~

2次,其余县年平均数在1次以内。

全市冰雹大多出现在2~10月,以4月中旬到5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最多,占全年60﹪以上。

冰雹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降雹持续时间最长可达60分钟。

大风可分为寒潮大风和雷雨大风。

寒潮大风多出现在春秋季,其中以4月最多,占寒潮大风总数的66%,雷雨大风以夏季为主,约占大风日数的61%,是大风的主要出现形式,多出现在夏季的午后到上半夜,持续时间较短,但风力很大,破坏力强。

全市年平均大风日在4天以内,以山口河谷地带为多。

寒潮、冻害是强冷空气大规模暴发南下的天气过程。

全市大多数区县寒潮年平均次数在2~3次之间,东北部的巫山、城口、奉节有3~4次,而沿长江一线的云阳、万州、石柱、丰都、涪陵及开县、梁平等县年平均不到2次,强寒潮次数更少。

这与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冷空气不易入侵的地理位置有关。

冻害以地势较高的城口、黔江、酉阳、秀山等县出现频率较高。

降雪与冻害分布情况大体相似,黔江、秀山等县年平均降雪日在10天以上,城口、酉阳在20天以上,但因雪成灾的不多。

低温冷害和连阴雨,主要影响和危害农业生产。

重庆市低温冷害一是春季低温,气温多在12℃以下,发生频率在30%~40%,时段以惊蛰前后、春分前后、清明前后居多。

特别是春分、清明前后的“倒春寒”危害最严重,往往造成大范围烂种、烂秧和其他危害。

二是秋季低温,发生频率低于春季冷害。

发生时间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影响双季晚稻产量的主要灾害。

早霜往往造成作物冻害。

夏季低温也有,只是强度较弱。

连阴雨天气是重庆较为多见的灾害天气,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危害最大的是秋季连阴雨。

俗称的“秋绵雨”,也谓之“烂秋”,发生频率在40%~90%。

春夏也有连阴雨发生,短则七天左右,长则十天半月甚至更长,谓之“梅雨”。

雷电灾害是大气雷电直接造成的灾害。

重庆是全国多雷地区之一,每年都有雷击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损失越来越严重。

所以雷电防御也越来越被人们高度重视。

重庆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雷击,但主要是4~10月。

冬雷甚少,且强度和危害较轻。

除此之外,还有因气象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作物病虫害,重庆地区也多有发生。

其中因暴雨、洪涝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较为多见,也曾造成过严重后果。

森林火灾多在久晴不雨、高温干燥季节发生,多是在适宜气象条件下人为因素引发,或雷击造成。

林木自燃情况极少。

作物病虫害多在暖冬之后 的湿热天气下造成,主要是小麦和水稻。

重庆城口县短时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

经受强降雨考验的还有重庆的城口县周溪乡,由于当地滑坡情况加剧,周溪河同样面临着形成堰塞湖的危险。

城口县周溪乡谢家湾山体滑坡现场。

来自周溪乡人民政府的消息显示,7月8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重庆城口县周溪乡国土办公室接到电话报告,谢家湾出现山体严重滑坡迹象。

城口县位于重庆北部的山地地区,同样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但这里的易发区不一定是断裂带,这还和当地地质构造的成分有关。

由于10日当地出现短时强降水,滑坡情况进一步加剧。

城口县10日8时至14时6小时内降雨28毫米,其中周溪乡上午8时至9时还曾出现过单小时40多毫米的短时强降水。

目前,山坡上的土石已经下滑了50至60米,但还没有滑到坡底,滑坡方量达到了10万方左右。

经分析,“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显示,今明两天,城口县还将迎来新一轮强降水天气过程,强度将达大到暴雨量级,当地滑坡情况有可能继续加剧。

”一旦山体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滑坡,大量的土石方可能倾泻到滑坡前沿的周溪河内,形成堰塞湖,将直接威胁周溪河沿线的关田坝场镇、三元坝、茶园河坝、乡政府驻地搭桥石的安全。

风险性、脆弱性、恢复性和适应性是自然灾害4个最重要的特性,也是灾害研究的主要方向.灾后恢复作为减灾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归纳整理了重庆旱灾报刊数据库

构建并分析了重庆旱灾系统,探讨了其灾后恢复性模式.结果表明:

(1)重庆2006年特大旱灾百年一遇,伏旱是导致灾情累加形成巨灾的直接原因;

(2)旱灾后的连续降雨是提高灾后恢复力的重要因素;(3)灾民的外出打工实现了旱灾的风险转移和经济补偿,减小了损失.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田农业区的伏旱型旱灾系统研究和恢复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证。

揭秘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地带

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常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常是受到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共同控制。

以泥石流为例,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

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水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

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

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

事实上,近两年来出现重大泥石流灾害的区域也正是在这些传统的地质灾害分布带上。

2010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2010年8月13日至8月14日凌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同样因强降雨引发汶川大地震构成的松散地质遗下,泥石流堵塞岷江河道,水位上涨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灾区救难工作与灾民安全。

一项国土资源部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年底完成的地质灾害调查显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山区和东南丘陵区。

而西南山区是目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地区,达3070731人,占受威胁人口总数的46%。

受威胁财产最多的区域同样是西南山地区,占受威胁财产总数的36%。

由此可见,四川、重庆两地近期的泥石流、滑坡灾害集中爆发并不是一场意外。

这也就提醒我们,地质灾害的有效防御首先是要建立在全面、彻底的地质灾害普查基础上。

其次是对降雨等地质灾害诱发因子做出准确预报,提醒当地政府及群众提前做出防范。

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力科普人们对于常见地质灾害的认识,使人们懂得在多雨季节应自觉

回避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随着雨季的持续,西南地区还将面临严峻的地质灾害考验。

相关部门在对此保持高度关注的同时,计划自助旅游的游客也应谨慎选择地质灾害易发的旅行线路,确保自身人身安全。

.

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对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林立,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心脏,同时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区和重灾区,在同样强度下,损失明显高于非城市地区。

另外,城市地质灾害伴随着次生灾害、人为灾害,又叠加形成二次、三次灾害,将会造成更大损失。

因此,采取有力措施,防治城市地质灾害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从实践中看,汶川地震后,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已进行了数轮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这对迅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概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舟曲泥石流的爆发证明了只有简单的排查来剔除灾害隐患点可信度是很低的,因为排查甚至“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也都只能局限于地表,而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多在地表以下,因此必须动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城市地质调查,才能全面把握城市地质灾害现状,降低地质灾害的隐蔽性,为城市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建议和制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

控制城市地质环境容量,减少灾害诱发因素

城市是建立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的,地质环境直接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源等,同时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破坏地质环境的原有统一和平衡,当超过地质环境容量时,就会产生地质灾害。

目前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城市地质环境容量是十分必要的

[2]。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安排,而预防地质灾害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决定城市用地、建设项目选址的因素很多,但城市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因此对新城建设以及城市扩展而言,选址安全应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城市规划时应当遵守自然、主动避灾。

为防止地震、崩滑流、岩溶塌陷、地面变形等各类地质灾害,城市规划首先应从根本上重视城市建设用地的选址工作,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避开活断层、采空区、软弱地基区等地质灾害可能发生地带[3]。

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标准

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已经相对降低很多。

近年来,城市地质灾害数量、规模都显著增加,而我国的地质灾害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以前其他地区的经验,但是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已经相对降低很多,因而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并不完全适用。

例如汶川地震后泥石流发生数量、规模等大大超过往年,几乎逢沟必发。

城市地质灾害泥石流标准目前还用的是防洪标准。

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标准急需提高,目前还是防洪标准,但泥石流和洪水是有很大差别的[4]。

因此,应当提高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使得防治工程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有效地抵御城市地质灾害。

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

工业合理布局:

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

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

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

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绿化造林:

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

树叶表面粗糙不平

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

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

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污水处理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工业污水治理。

生活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有机物,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则比较复杂。

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工业污染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

根据各个城市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城市规划应该采用下列措施进行:

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市居民重复利用废水。

并把不能在用的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在倒入排水管道。

划分区域用水,对于城市的每个重点区域都建设废水处理厂,利用各种自然净化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采用新的科技和方法将水净化,不能让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

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

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

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

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

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纳什.大自然的权力[M].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9.

  [3]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姜金华,蒋福兴,陈振东.1989.论地质科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6] 燕乃玲,等.1999.不均匀沉降对开元商厦的危害及其监测[J].灾害学.14

(2):

55~59.

[7] 李相然,姚志祥.2002.城市岩土地基工程地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9):

120~120

[8] 周斌.2011.甘肃主要城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