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8139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二十四)        

一、选择题

1.(2015·合肥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的

[解析] 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 C

2.(2015·安徽皖南八校三次联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种群的基因库可不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对同种生物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C.若某性状有三种表现型,则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各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大于1

D.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往往都会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即共同进化

[解析] 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种类和数量都会改变,种群基因库也必然会发生变化,A错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对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B正确;一个性状不论有几种表现型,则控制该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均为1,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不属于共同进化,D错误。

[答案] B

3.(2015·山东潍坊一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析]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A错误;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产生了适应性,B错误;进化过程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答案] C

4.(2015·广东佛山一模)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一般来说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更适应环境,D错误。

[答案] B

5.(2015·安徽合肥二模)某生物基因(a)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下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基因a的产生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B.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

C.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D.不同地区的群体有着共同的进化方向

[解析]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杂合子(Aa)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B、C正确;不同地区的群体进化方向不一定相同,D错误。

[答案] D

6.(2015·北京通州一模)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

与血吸虫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会产生定向变异来适应环境

B.它与北方血吸虫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C.它会因环境改变发生定向进化

D.漫长的地理隔离可能使其演化成新物种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与北方血吸虫由于地理隔离,不能交配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环境会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C正确;同一物种的个体可能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各种群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D正确。

[答案] A

7.(2015·安徽宿州一模)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

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

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

原因是

(  )

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解析] 青霉素只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淘汰掉了不抗青霉素的个体,B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前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D错误。

[答案] B

8.(2015·保定期末)树棉和草棉之间能够杂交形成F1,但F2极少见。

原因是F1所结的种子通常不能萌发,或萌发后长出的幼苗很瘦弱,不久后就会死亡。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树棉和草棉之间能够杂交产生子代,不存在生殖隔离

B.树棉和草棉属于同一个物种

C.F1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D.F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殖隔离、物种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及知识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树棉和草棉之间虽然能够杂交产生F1,但F1所结的种子不能萌发或者萌发后长出的幼苗不久后死亡即F1不育,说明二者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即树棉和草棉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二者属于不同的物种,A项、B项错误;F1能结出种子,说明F1能够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C项错误;F1所结的种子即F2不能萌发或者不久后死亡,说明F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D项正确。

[答案] D

9.(2015·齐鲁名校调研)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2号染色体上基因控制。

现有一群灰身果蝇(各基因型雌雄比例均等),自由交配后,F1中黑身果蝇占16%,则该群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

A.1/2B.2/3C.48%D.80%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平衡定律,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计算方面的能力,难度中等。

控制灰身、黑身的基因位于2号常染色体上,假设控制身色的基因为A、a,则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后,F1中黑身果蝇占16%,说明亲本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的基因频率为0.6。

亲本只有灰身,基因型是AA和Aa,设Aa所占比例是X,则AA占(1-X),依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可知,0.6=(1-X)+1/2X,X为80%。

[答案] D

10.(2015·南京模拟)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地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种群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和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项错误。

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所以B项正确。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变化。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之间由于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可能已经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项错误。

虽然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但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项错误。

[答案] B

11.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

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解析] 一个新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时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生殖隔离,成为两个物种,故选C。

[答案] C

12.(2015·大连模拟)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一些生物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5·江苏宿迁一模)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_______________。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两箱分养造成_______________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_____________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______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______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解析] 

(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

(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