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四大文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1220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四大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朝阳四大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朝阳四大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朝阳四大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朝阳四大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阳四大文化.docx

《朝阳四大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四大文化.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朝阳四大文化.docx

朝阳四大文化

爱我家乡精彩朝阳

——朝阳四大文化介绍

朝阳,多么美丽的名字,看到或听到她,你的眼前会呈现出满天的红霞、喷薄的日出、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一、朝阳的基本情况

“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

据民国二十年(1931)《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凤凰山,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

地处京、津、唐和东北城市群中间,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

朝阳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

全市及辖区县总面积1973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的七分之一,总人口344万,由汉、蒙、回、满、朝鲜、锡伯族等30多个民族组成。

市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朝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上,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在这里流传,有多少历史大戏在这里上演,有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弄潮,有多少震惊世界的奇迹在这里诞生……。

朝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神奇的古生物化石文化,悠久的三燕文化、神圣的牛河梁红山文化、丰富的佛教文化,构成了朝阳辉煌灿烂文化中四朵美丽的奇葩,正在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一)独一无二的化石文化——朝阳——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

宇宙间最神秘、最被崇拜的因素是生命。

人类越进步,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达,对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发展也就越关注。

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古生物化石是最精美、最生动的语言,古生物化石从表面看只是石头而已,但深入审视,其中蕴藏着许多万物造化的天然信息密码,蕴藏着科学和艺术的内涵,所以,从利用的角度讲,化石具有艺术观赏效果和美学上的鉴赏享受效果(艺术性)、科学内涵(科学性)和文化底蕴(文化性),可令人们追溯生命之历程和自然历史的脚步,同时,可增长民族自豪感和地方优越感(教育性),还可以拓宽现代人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引导性)。

不仅如此,它还能给我们展示一幅史前时期生物历史的画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

古生物的遗体能成为化石的机会极为稀少,大概为十万分之一,沉睡了亿万年的化石重现于世,是大自然的杰作,珍贵过于宝石。

亿万年前的辽西地区曾经是一片生态繁荣的绿洲,到处山青水秀,湖流遍地,草木葱笼,万物繁盛。

突然有一天,火山开始爆发,汹涌的岩浆不仅很快让湖泊干涸,更吞掉了全部生命,埋葬沉积,变成了化石,地壳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的火山岩埋藏的秘密,终于被人类发现。

辽西朝阳的古生物化石,蜚声中外。

记录在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的渐变和突变的各种地质事件,为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1973年,在朝阳大地上,发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1987年发现了鸟类化石。

1990年在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突然石破天惊,地球为我们洞开了一扇窗口,生命进化的历史为我们打开记录恐龙时代的一页——在地下沉睡了一亿多年的生灵万物,带着灾难和幸福,带着美丽和狰狞,一个个从地下涌出……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打开了大门。

到目前为止,辽西朝阳一带发现的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鳄类、翼龙类、双壳类、昆虫类和植物类化石,共包括11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628种,可以说朝阳化石甲天下。

这些化石发现,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

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

目前,在朝阳境内发现的化石呈现六个特点:

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最多,未知领域最广。

同时还拥有多项世界之最:

1.最早的鸟类化石群(孔子鸟、娇小辽西鸟、朝阳鸟),打破了始祖鸟一统天下的局面。

2.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骨架(张和兽)。

3.保存最完整的早期蛙类(三燕丽蟾)。

4.这里有世界上第一批长有“羽毛”的恐龙:

中华龙鸟、北票龙,原始祖鸟和尾羽鸟。

5.地球上第一朵“花”(被子植物的“辽宁古果”)绽开的地方和第一只鸟(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飞起的地方。

[距今1.45亿年(晚侏罗纪)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发现,改写了被子植物起源史][中华龙鸟的发现改写了教科书中鸟类起源于德国始祖鸟的学说]。

鸟类、带毛恐龙和被子植物的化石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

国内外专家认为,朝阳拥有的的古生物化石独一无二、举世无双。

第一、具有广泛性。

就一般规律而言,化石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为万分之一,在这万分之一是发现的可能性又是万分之一。

但在朝阳境内,除了几条年轻的山脉外,到处是含化石的地层。

第二、具有不可再生性。

这些生物化石大多形成于1.25亿年前,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才能使它形成,而且不可再生。

第三、具有世界性。

它的蕴藏、发现、保护、利用,绝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属于全世界。

第四、具有人文性。

化石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中含有人类起源信息和人类生存环境信息。

朝阳是一部内容丰富、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及地学研究教科书,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宝库”。

辽西化石不仅种类繁多,保存的完好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鸟类和恐龙除了骨骼等硬体部分保存完整外,还完整地保存了羽毛、毛状皮肤衍生物、皮肤印痕等结构。

一些恐龙甚至保留了胃部食物残留物、胃石及卵。

辽宁朝阳因此享有了化石宝库的美誉。

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说:

“世界上没有其它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

[鸟飞朝阳惊天下]

辽西朝阳化石的重大发现,是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开始的。

1973年,朝阳县胜利公社农民阎志有在生产队打井时,一炮崩出一块紫红色的骨状石头,细心的农民阎志有把它打上包裹,邮到了中国科学院。

不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就来到了胜利乡,确认这种恐龙化石标本属于新种鹦鹉嘴恐龙。

这就是辽西发现的第一件恐龙化石。

从此阎志有就成了“龙迷”,经常漫山遍野地找化石。

终于在1987年,他又发现了辽西的第一件鸟类化石。

凭他不断积累的化石知识,他感觉这个化石不是一般的鸟类化石,于是,他致信北京自然博物馆著名古生物专家饶成刚教授。

经过饶教授和美国古生物学家鲍尔·赛雷诺研究,把它命名为“三塔中国鸟”,它生活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早白垩世,特征与始祖鸟相似,还具有恐龙的特征。

很可能是由恐龙向现代鸟类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

他说,发现这样一个处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的鸟化石,是令人振奋的事情。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在1990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周忠和,在朝阳县波罗赤乡寻找鱼类化石时,意外地发现了鸟类化石。

几年时间,周忠和等在这里一共发现了30多件鸟化石。

这些鸟类虽然发现于同一地点和同一地质时期,但体质特征却有很大的不同。

专家把这些新鸟类分别命名为燕都华夏鸟、始华夏鸟、郑氏波罗赤鸟、北山朝阳鸟和凌河松岭鸟。

华夏鸟类群带给古生物界的惊喜未已,一个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

199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侯连海、周忠和、胡耀明等,在北票市上园镇一带又发现了一种新鸟类,认为这是除始祖鸟外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鸟类。

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把它命名为孔子鸟。

根据体质特征的不同,孔子鸟又分为圣贤孔子鸟、川州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和杜氏孔子鸟4个种。

孔子鸟生活在1.25亿年前也属于早白垩世的地质时期,它和华夏鸟类群相比,离始祖鸟又近了一些。

它与始祖鸟相比,已经有了角质喙。

是目前解剖特征上最接近始祖鸟的化石鸟类,它能攀援树木,也具有飞行能力。

它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

奇怪的是,孔子鸟虽然翅膀上有爪子,但嘴里却不像其它古鸟类一样,没有牙齿。

始祖鸟130多年来在世界上只发现了7件化石,而孔子鸟最多曾在15平方米的层面上发现了12只。

目前这种鸟类的发现估计已达万计。

辽宁鸟代表了迄今时代最早的现代鸟类,飞行能力良好。

始反鸟代表了已知最原始的反鸟。

娇小辽西鸟是已知最小的中生代鸟类。

这些化石的发现改写了鸟类的进化史,填补了鸟类演化的空白,它打破了100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

中国的鸟化石材料是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是鸟类起源和早期进化历史研究的灯塔。

并且侯连海教授提出了孔子鸟—冀北鸟—华夏鸟—鱼鸟—现代鸟的指爪及鸟翼的演化序列。

孔子鸟的发现,在世界古生物界又刮起一阵中国风。

1998年和1999年,美国的《发现》杂志都把孔子鸟的研究发现评为该年度全球100件重大科技新闻之一。

华夏鸟类群的新发现

    上河首,是继波罗赤、尖山沟、四合屯以后,朝阳地区发现的又一个可以与德国的索伦霍芬相提并论的化石产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继在波罗赤、尖山沟和四合屯的化石发掘后,2000年又在上河首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被命名为朝阳长翼鸟和马氏燕鸟两种新鸟类。

朝阳长翼鸟

    具有类似现代鸟类有稳固的胸廓供发达的肌肉附着,并具有较长的前肢,表明它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故而有长翼之称;它的嘴较长,表明它适宜水中捕食;它的后肢拇趾与其它三趾对握,表明它适宜树栖生活。

马氏燕鸟,因朝阳为“三燕古都”和纪念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而名。

这种鸟个体较小,颌部有牙,在飞行结构上与现代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

大平房,是继上河首之后又一个世界级化石产地。

2001年下半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这里收集到一件鸟类化石,经过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长达3个多月的精心修复,一个长达70多厘米的大型鸟类露出了本来面目。

这个比始祖鸟晚3000万年的鸟类,其原始性却仅次于始祖鸟。

始祖鸟虽然有进步的鸟类羽毛,却拖着一条像爬行动物一样的尾巴,成为恐龙向鸟类过渡的重要证据。

而这只鸟保留着一根由20多枚尾椎骨组成的细长尾巴。

现代鸟类和绝大多数古鸟类尾椎骨数量不多,最后几节愈合成叫“尾综骨”的骨杆,以供尾羽附着。

在迄今发现的鸟类化石中,唯有这只鸟和始祖鸟一样,保存了完整的尾椎骨而没有尾综骨。

这些特征和驰龙类恐龙十分相似,说明鸟类和这类恐龙关系十分密切。

这只鸟的第二脚趾特别发育,和奔龙类、伤齿龙类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相似。

周忠和、张福成在2002年7月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研究发现,根据它的原始性特征把它命名为原始热河鸟,属名热河是因朝阳一带被化石学术界称为热河生物群。

 周忠和等报道称,原始热河鸟体内保存了许多植物种子化石,这在中生代的鸟类研究中是首次报道。

在我国发现的数百件鸟类化石中,这是第一件保存了有关食性的直接证据。

非常有趣的是,原始热河鸟的牙齿已经十分退化,但是上下颌都十分粗壮发达,推测可能是为了适应吃种子的需要。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它体内的种子都比较完整,保留了比较新鲜的外表。

虽然这些种子属于什么样的植物,是属于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和研究,但可以反映出当时草木繁盛,果实累累的生态景象。

热河鸟体内保存的种子化石表明,鸟类的食种子行为在鸟类演化很早的阶段已经开始出现。

同时,这一化石还为研究动植物的相互关系和协同演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材料。

    朝阳一带的鸟类化石,无论在种类方面还是数量方面或者保存之精美方面,在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为认识早期鸟类的演化辐射和古生态提供了独特的窗口。

这些同期不同类的鸟,在大小、运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表明,到了早白垩世鸟类已经出现了快速的生态分化现象,并形成多个支系向前演化发展。

有些代表原始、保守的一类,如孔子鸟、热河鸟、华夏鸟、中国鸟等,它们处在鸟类进化的旁系上,到白垩纪末或之前,像恐龙一样绝灭了。

唯有一个支系,代表的是进步的一类,如辽宁鸟、朝阳鸟和松岭鸟等,它们有可能演化成现生鸟类。

  到目前为止,辽西朝阳一带发现的鸟类化石达20属30多种,朝阳己出土各种鸟化石数千枚。

朝阳所产鸟化石,为研究早期鸟类和其他生物的生理习性和恢复古环境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证据。

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说:

“我们对早期鸟类演化的了解,真正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中国最近的5年……它们的出现改写了鸟类进化的历史。

”而那些带毛恐龙的发现使得更多科学家相信,鸟类是由那些恒温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

这也就是说:

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恐龙并没有灭绝,有一支已经变成了鸟儿,正在我们的头上飞。

除此而外,热河生物群还首次发现了真正会飞的“恐龙”,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说,并经历了一段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被称为“中生代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

[恐龙长毛世界殊]

20世纪70年代,国际古生物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种新理论打破传统概念,提出恐龙不是变温的冷血动物,而是恒温的热血动物。

由此推演出许多惊世骇俗的理论。

比如:

恐龙并没有断子绝孙,鸟类就是它们的后裔[yì];恐龙不一定长满光秃秃的鳞片,他们可能身上长毛。

但长毛恐龙的化石一直踏破铁鞋无觅处。

1996年9月,当时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博士,向新闻界公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

在辽西获得一块珍稀鸟类化石标本。

这种鸟类代表了由小型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类型。

他们把它命名为原始中华龙鸟,被称为“第一只鸟”。

他们描述,这种动物前后肢已经分异,身上有原始羽毛,嘴里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长,尾椎骨超过50个。

1998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丕基等,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他们对原始中华龙鸟化石另一半——正模的研究。

他们认为中华龙鸟是一种恐龙,把它归入了美颌[hé]龙科,认为它代表一种原始的虚骨龙类。

古鸟类学家周忠和说:

“中华龙鸟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带毛的恐龙化石。

带毛的恐龙可以证明鸟起源于恐龙。

鸟有羽毛不奇怪,恐龙有羽毛才是奇特的。

”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在恐龙身上发现了类似羽毛的结构,意味着鸟类与兽脚类恐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中华鸟龙不具有真正的羽毛,具有绒羽状结构,且一系列骨骼特征,如叉骨形态、肩胛骨与肱骨的关节等与始祖鸟很接近,是形态特征上最接近于鸟类的兽脚类恐龙。

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中华龙鸟发现于北票市四合屯化石产地。

此地后来又发现了千禧中国鸟龙化石。

后来,科学家在朝阳地区发现了长有真正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被命名为原始祖鸟、邹氏尾羽龙、董氏尾羽龙和营树栖生活的赵氏小盗龙与顾氏小盗龙化石。

其中,顾氏小盗龙四肢都长有具飞行功能的羽毛,被称为“四翅恐龙”。

带毛恐龙的发现,为热血恐龙理论、鸟类恐龙起源树栖说理论提供了化石依据,为羽毛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飞龙在天称霸主]

当恐龙在大地上称王称霸的时候,翼龙却统治着蓝天。

翼龙并不是会飞的恐龙,而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

翼龙飞上蓝天要比鸟类早7000多万年。

鸟类是靠羽毛翱翔于蓝天,而翼龙却靠翼膜克服地球的引力。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20多种翼龙化石,最大的翼展达12米,相当于一架F—16战斗机。

但最小的翼龙却像麻雀那么大。

辽西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已发现了10属10种翼龙,包括东方翼龙、陈氏北票翼龙、秀丽郝氏翼龙、宁城热河翼龙、张氏朝阳翼龙、顾氏辽宁翼龙、杨氏飞龙、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和隐居森林翼龙。

其中,最大的杨氏飞龙和努尔哈赤翼龙翼展达2﹒5米,最小的是最近发现的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只有28厘米。

1901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西利提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应该体上有毛。

1970年,苏联科学院的萨洛夫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

萨洛夫把它叫作“披毛发的魔鬼”或“邪恶的神灵”。

2002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等在凌源周边地区,发现了一件真正长毛的翼龙,把它命名为宁城热河翼龙,由此进一步证明至少有一部分翼龙属于温血的恒温动物。

翼龙作为爬行动物,应该是卵生的。

但科学家由于找不到化石证据一直争论不休。

2003年,汪筱林和周忠和在和朝阳毗[pí]邻的义县,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枚具有胚胎的翼龙蛋化石。

这一发现引起世界轰动,被美国《发现》杂志评为2004年全球100条科学新闻之一。

[祖先之祖朝阳寻]

哺乳动物早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但一直到白垩纪晚期,仍是一个非常弱小的种族。

在恐龙称霸全球的时代里,它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所以这一时期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极其稀少,完整的骨架更是从未发现过。

但在朝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化石宝库里,却发现了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

1994年,锦州市化石收藏者张和,把他1993年在北票市上园镇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送给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

这个所的专家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和美国卡内基博物馆的罗哲西等,把它命名为五尖张和兽。

五尖是指这种动物的牙齿有五个尖,属名是对张和的鼓励。

他们研究认为,五尖张和兽属于早期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对齿兽类。

这种动物体长14厘米,好像一只大耗子。

五尖张和兽化石是在四合屯附近的尖山沟发现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距今1·25亿年。

它不仅是探讨早期哺乳动物演化难得的材料,也为探讨现生哺乳动物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999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季强等又报道了在上园镇四合屯发现的属于三尖齿类的哺乳动物化石,被命名为金氏热河兽,属名中的热河指这种动物属于热河生物群,金氏是把种名献给美国著名哺乳类古生物学家金肯斯。

热河兽要比张和兽小。

 攀援始祖兽

2000年,已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古生物研究的罗哲西,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季强研究员办公室一角的一堆化石中,看到了一块化石,当场惊羡不已。

随后,罗哲西与季强合作,重新对化石进行了研究。

2002年4月,他们在《自然》发表论文,称在中国辽宁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胎生哺乳动物1.25亿年前的祖先或近亲。

这一新发现比原认为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于西伯利亚的零散的动物牙齿向前推进了至少1500万年。

这种动物化石是在朝阳凌源市发现的,体长约14厘米,骨骼保存完好,还能清晰地展现出其浓密的皮毛。

伸长的足趾表明它善于攀缘,所以把它命名为攀援始祖兽。

科学家称,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类家族中最早的成员。

罗哲西说:

“它是这个品种多样,极其重要的类别(哺乳类)的源头。

人类属于有胎盘亚纲中的灵长类。

自从灵长类出现以来,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至少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从树顶上爬下来之前都是如此。

那么到底哪种动物最早开始树栖?

最早的有胎盘亚纲动物是什么样子?

原来,人类和虎、猴、狮、熊等哺乳动物共同的祖先,可能就是攀援始祖兽。

强壮爬兽·巨爬兽

2005年初,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及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孟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了在北票陆家屯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强壮爬兽和巨爬兽。

早在2000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李锦玲等就报道了在陆家屯发现的、被命名为强壮爬兽的哺乳动物。

这种动物比以前发现的早期哺乳动物体型都大,而且既具有爬行类的特征又具有哺乳类的特征,故名。

陆家屯属于义县组地层的底部,地质上属于早白垩世,距今1﹒25亿年。

新发现的强壮爬兽体长大概在60厘米左右,四肢短而粗壮,呈半直立状奔走,有点类似于现在生活在澳洲的袋獾。

令科学家吃惊的是,在一具爬兽化石胃部,竟有一些鹦鹉嘴龙幼崽的骨骼。

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早期哺乳动物的肚子里发现食物,而这食物居然还是恐龙。

新发现的强壮爬兽,体型比已知的早期哺乳动物都大,而巨爬兽的体型更大,身长一米有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生代最大的哺乳动物。

科学家称,估计巨爬兽也能捕食鹦鹉嘴龙。

这些发现改变了古生物界传统看法,早期哺乳动物并不是都在恐龙的阴影下生活,有的可以与恐龙争食争地甚至吃掉某些恐龙。

沙氏中国袋兽

袋鼠、袋熊、袋狸,这些奇特的动物从哪里来?

一种新的化石发现告诉我们,寻根问祖到朝阳来。

朝阳新发现的一种动物化石把有袋类动物的历史追溯到1.25亿年前,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袋动物化石。

这具化石是2000年在朝阳凌源市的大王杖子义县组下部地层中发现的,地质时期属于早白垩世。

这种动物骨骼保存完好,骨骼周围还保存着哺乳动物毛发和软体组织碳化后的痕迹。

它的体长15厘米,头骨长3厘米,像一只大老鼠那么大。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和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罗哲西,在2003年12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这一研究发现,把这种动物命名为沙氏中国袋兽。

沙氏是指外国古生物学家沙雷。

中国袋兽的腕、踝和牙齿前部都表现出有袋动物特征。

罗哲西认为,早已灭绝的中国袋兽与现代有袋动物关系更近,与现代有胎盘动物关系相对疏远,可以把它归入有袋动物。

他说,现代哺乳动物中99.9%是有胎盘和有袋动物,中国袋兽和始祖兽作为绝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代表,为研究最早期哺乳动物的习性和生活方式提供重要线索。

中国袋兽的肩部、四肢和前后足有许多现代的攀缘或树栖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适应攀爬的骨骼特征,这说明中国袋兽和始祖兽一样,可能是树栖的。

这个发现支持了19世纪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赫胥黎的理论,即最早的有袋类动物是生活在树上的。

罗哲西说,在中国袋兽和始祖兽生活的时代,恐龙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在地球上称王称霸。

由于大多数恐龙都是地栖的,不少哺乳动物很可能通过在树上过日子而存活下来。

中国袋兽的牙齿特征表明它的食物是虫或小无脊椎动物。

科学家认为,它生活在湖岸、河岸和树丛中,是一种在崎岖地面和树丛中都十分活跃的食虫的小型哺乳动物。

中国袋兽的化石发现显示,有胎盘动物和有袋动物可能在距今1.25亿年前就开始产生分化。

罗哲西称,中国袋兽和始祖兽化石的发现,显示了胎盘动物和有袋动物分道扬镳的大致时间。

所有这些事都发生在恐龙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哺乳动物能够找到各不相同的生态位并繁衍下去。

他说:

“否则今天就看不到可爱的树袋熊了。

会飞的哺乳动物

人们知道,除了蝙蝠以外,哺乳动物都不会飞。

可是科学家最近发现,早在至少1﹒3亿年前就有一种哺乳动物在空中飞行。

在2006年12月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李传夔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动物》的封面文章,报道了他们的这一研究发现。

这种动物体长12-14厘米,体重大约70克,大小与小型飞鼠相当,科学家把这种动物命名为远古翔兽。

翔兽具有特化的牙齿结构,骨骼特征显示它是一类树栖动物。

翔兽化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保存精美的翼膜,并由四肢和尾巴支撑。

与娇小的身体相比,翔兽的翼膜较大,很可能具有较强的滑翔能力。

这种动物的全身覆有毛发。

与现生滑翔动物一样,它也可能是夜间活动的,但不能像蝙蝠一样在空中捕捉猎物。

远古翔兽是在与朝阳毗邻的内蒙古宁城县交界的道虎沟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距今至少1﹒3亿年。

它代表了一类从未发现的灭绝的哺乳动物类型。

此前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

翔兽化石的发现至少把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向前推进了7000万年,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而当时翼龙还是空中霸主,鸟类也已经飞向蓝天。

[鱼类登陆话两栖]

生命诞生以后30多亿年中,一直生活在水中。

大约3.6亿年左右,我们遥远的祖先开始向陆地进军。

他们爬上陆地以后继续进化,才形成了恐龙、鸟类、牛、马以至我们人类。

在大约3.6亿年前,一群勇敢的鱼终于爬上了陆地。

它们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变成了四肢。

它们具有既能在水中栖息又能在陆地上栖息的两种生活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两栖类。

两栖类的出现是鱼类登上陆地的第一步,是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和革命性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所以古生物界非常重视两栖类的研究发现。

蛙类属于两栖类的一种,蛙类的骨骼很细弱,它们的肉体腐烂后遗骨也很容易被风吹日晒或雨水冲击而毁坏,所以它们很难形成化石在地层中保存下来。

我国在近百年来的古生物研究中,仅发现了两三块比较完整的蛙类化石,而且都是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的,如距今1600万年的山东临朐的玄武蛙和距今500万年的山西武乡的榆社蛙。

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也发现了很多蛙类化石,但都不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