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8023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docx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docx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语

篇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能在成人的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内容,能较好地理解,有观察的兴趣。

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

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

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的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

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的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的需求。

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6、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

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

8、有玩耍和娱乐的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

9、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在不该哭泣的场合,能收住哭声。

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据成人的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的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行比较。

11、听成人的话,尤其听老师的话,懂得成人及老师的话有时也有错。

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的欲求。

13、注意到他人的活动结果,开始懂得他人的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的。

内容纲要一、主要内容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

具体而言,包括:

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

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

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

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二、具体内容(分年段)

(一)一年级1、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适应能力,与他人良好相处的能力。

学生角色意识(如“我是谁”;“我能行”)学校环境、集体生活适应(如“我们的学校”;“集体生活真快乐”)基本学习技能、行为习惯训练(如“集中你的注意力”;“”看谁记得快;“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二年级初步具有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学习兴趣(如“课外兴趣与课业”;“带着问号学习”;)学习习惯(如“学习好习惯”;“动手又动脑”;“如何利用网络”)良好情感、意志品质培养(如“文明礼让”;“学会感恩”;“对自己说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成功体验(如“快乐时光”;“我成功啦”)(三)三年级1、目标初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能力,能初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具有爱心和集体责任感,初步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生活强者意识和创新意识。

2、内容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如“今日我当家”;“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正确处理同伴人际冲突的方法(如“学会感谢”;“学会尊重”;“学会原谅”自我控制策略(如“放飞烦恼”;“我最喜欢的歌”)如何交朋友(如“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男生女生怎样交朋友”;“我和同桌”)体验创新、创造(如“想象的空间”;“苹果里的五角星”)(四)四年级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使其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相适应,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2、内容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如“测测你的‘免疫力;“学会说‘不’”)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如“我是小小志愿者”;竞选‘小明星’;“小‘我’和大‘我’”)自理、自立意识(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合作意识(如“合作创造奇迹”;“友谊之树”)应考策略(如“考试焦虑怎么办”;“失败是个好老师”)篇二:

小学生身心健康评价方案小学生身心健康评价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尊重学生的纵向发展,通过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评价目的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评价内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五大领域。

四、评价方式及等级学校的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

自评占40%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30%,三项之和为学生的体育成绩。

85分以上者为优秀,75—84为良好,60—74为合格,60分以下者为待合格。

五、评价操作细则

(一)体育锻练(50%)1、出勤(10分):

自觉参加体育课程的学习,不无故迟到、早退、缺课。

评分办法:

以学期计算,凡迟到、早退、缺课超过三次者,不论原因,在此项得分中扣2分。

2、课堂常规(10分):

遵守课堂常规,穿适合运动的服装上体育课,积极主动地上好体育课。

评分办法:

以学期计算,凡服装有三次以上不服合要求者,在此项得分中扣2分。

3、锻炼习惯(30分):

坚持做好“两操”,积极参加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喜欢上体育课,努力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积极参加运动会等体育活动。

信息来源:

此项评价的信息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表,每学期在期末时,教师向学生公布每位同学的出勤情况,常规表现情况,便于学生自评、互评。

4、运动技能:

(30分)

(1)、体能与运动技能(10分)根据学段的不同,学生每期测试三项,三项成绩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各项目评分标准:

以某项目班上上期初前五名同学的平均水平为满分,根据测试项目的不同,按一定的标准向下浮动。

(如:

50米班上前五名的成绩是8.8、8.9、9、9.1、9.2那么50米的100分标准就应是9秒,95分是9.1秒,以此类推。

(2)、特长项目(10分):

体能技能突出,有体育运动特长(3)、进步幅度(10分)进步幅度=终结成绩—起始成绩,进步幅度在1—5分者得3分,在6—10分者得5分,10分以上者得10分。

起始成绩和终结成级都是满分者加10分。

三项进步幅度分的平均分为最终进步幅度分。

注:

此项目的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学生不参与评价。

(二)身心健康(50%)1、身体健康(40分)根据各学段的身体健康领域目标而定。

信息来源:

参照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2、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20分)根据各学段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领域目标而定。

(五)卫生习惯(40分)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不挑食,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仍果皮纸屑等废弃物;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信息来源:

参照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篇三: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评价方案一、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特制订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方案。

二、评价原则1、平等性原则。

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3、鼓励性原则。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不妄加评断。

4、参与性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决不是一位旁观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完成目标。

5、目的性原则。

课堂活动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年龄特点,在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上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规律。

三、评价标准1、目标达成状况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起点和标准,整个评价活动实际上是对教育目标的完成状况作判断。

2、效率的高低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教育效果与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的比例。

3、学生接受性与其他学科文化知识教学不同,在活动中更多地涉及到情感体验或认知内化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性出发设计实施教育活动。

四、评价过程明确目标;确定指标;选择方法;确定工具;实施计划;分析资料;做出报告。

五、评价内容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