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7915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docx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第一讲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一、京剧的形成

三次合流:

1、京秦合流:

京腔与秦腔。

2、秦徽合流:

秦腔与二黄。

3、徽汉合流:

二黄与西皮。

★通常认为徽秦合流、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三次。

京剧形成:

京腔、昆腔、秦腔、皮黄腔

二、京剧的发展

1、老生前三杰:

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程长庚(徽派)

2、老生后三杰:

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

三、京剧的成熟和鼎盛

1、三大贤:

余叔岩(老生)、梅兰芳(花衫)、杨小楼(武生)

2、前“四大须生”:

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承上启下)。

3、后“四大须生”:

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

4、四大名旦: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5、四小名旦:

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6、著名花脸:

裘盛戎(“十净九裘”)、金少山

7、著名武生:

盖叫天

8、著名小生:

姜妙香、叶盛兰

9、著名老旦:

李多奎、李金泉

10、著名丑角:

萧长华

四、京剧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

1、团体改制、剧目整理、创编新剧

2、新编历史剧:

《曹操与杨修》

3、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

《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

第二讲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则与审美特征

一、表演规则

1、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系

2、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四功五法)

四功:

唱、念、做、打、(五功:

舞)

五法:

手、眼、身、法、步

3、角色与行当

(1)生:

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2)旦:

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花衫、老旦

(3)净:

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二花)

①脸谱颜色:

紫色、红色(红净或红生)、黑色、蓝色、绿色、黄色、白色。

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不同的人物性格。

②脸谱分类:

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老脸)、碎花脸、歪脸、僧脸、太监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金、银粉)、丑角脸、小妖脸。

(4)丑:

文丑、武丑

4、京剧音乐

(1)文武场:

“文场”指管弦乐,“武场”指打击乐,合称“场面”。

(2)板式:

①西皮板式:

慢板(三眼,即4/4拍,中眼起,极个别用快三眼);

原板、二六、流水、快板(一眼,即2/4拍)

摇板(有板,紧打慢唱)、散板、导板(闷帘导板)

反西皮:

出现较少,以散板出现,诉说郁闷情绪时用。

②二黄板式:

慢板(三眼,即4/4拍,中眼起,快三眼运用较多);

二六

快板

导板

二黄导板接回龙

削板

反二黄:

大段叙述并表达内心情绪。

快原板(三眼)

③四平调(52弦)

④吹腔

5、京剧舞美

(1)衣箱制:

大衣箱(文戏服),二衣箱(武戏服),盔头箱(冠帽巾)。

(2)头面:

大头(青衣后髻),古装头(年轻女子后假辫)。

二、审美特征:

1、综合性

2、写意性

3、虚拟性

4、技巧性

5、泛美性

第三讲经典剧目鉴赏

一、经典剧目:

1、《白蛇传》

2、《锁麟囊》

3、《草船借箭》

4、《春闺梦》

二、观剧方式

1、现代化的舞台:

实景、多媒体

2、现代化的音响

第四讲思考

一、如何理解和感悟京剧的革新?

二、如何保护与发展?

 

2011.03.10《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一、课程嘉宾:

赵群(上海戏曲学院教师,白素贞饰演者)

1、本月3月12日演出《白蛇传》经典三折《金山寺》(昆曲)、《断桥》(京剧)、《雷峰塔》(京剧)李瑞环选编版本。

2、《白蛇传》代表演出版本:

(1)1981年,田汉编剧电影李炳淑主演《白蛇传》,仙境感。

(2)刘秀荣主演《白蛇传》,活泼、干练。

(3)赵艳霞主演《白蛇传》,朴实、亲切。

二、课程嘉宾:

王凯(上海戏曲学院教师,许仙饰演者)

1、同光十三绝画像

2、许仙:

文小生。

岳云、陆云龙:

武小生。

3、公鸭嗓(变声期);四大徽班;花雅之争。

4、湖北出土9000年前笛子?

(错误信息)

5、《三堂会审》(王金龙与苏三)“苏三起解”

三、学生提问:

1、演出中叫好?

答:

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2、演员与琴师的即兴配合与沟通如何处理?

答:

应按既定计划表演,更加投入,但不能影响与乐队合作。

 

提示思考:

2011.03.03章伟国老师提到:

“戏曲‘以字带腔’,歌曲‘以腔带字’”?

(不够准确)

2011.03.17《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一、京剧形成过程中的三次合流

花雅之争后:

1、京秦合流:

京腔与秦腔。

2、秦徽合流:

秦腔与二黄。

3、徽汉合流:

二黄与西皮。

★通常认为徽秦合流、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三次。

京剧形成:

京腔、昆腔、秦腔、皮黄腔

二、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

1、老生前三杰:

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程长庚(徽派)

(1)余三胜:

多旋律、曲调优美,擅唱花腔。

(2)张二奎:

高亢、明亮。

(3)程长庚:

精致、动人,声音高、宽、厚,表演规范。

▲北方人吐字发音“团”字多,南方人吐字发音“尖”字多。

▲湖广音、中州韵、团尖字、上口音(吃、街、知等)

2、老生后三杰:

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

(1)汪桂芬:

中气充足,嗓音高亢。

(2)孙菊仙:

气力充沛,五音具备。

(3)谭鑫培:

甜润沙亮,刚柔并济。

2011.03.24《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一、课程嘉宾:

罗怀臻(剧作家,京剧《典妻》编剧)

1、走进剧场:

对戏曲、剧场的敬畏。

2、走进戏曲:

戏曲不是客体,是主体,是母体,走进自我。

二、课程嘉宾:

冉长健(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典妻》导演)

1、京剧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

2、新编京剧《典妻》(共五场,全场1小时50分)

(1)剧情(略)。

(2)人物形象定位?

3、京剧的高度程式性——民族审美密码。

4、空景——空灵、抽象的舞台布景。

实景——现代戏曲中的意象表达。

三、课程嘉宾:

常秋月(荀派传人,京剧《典妻》主演)

▲嘉宾回答学生问题:

1、教育部推行“京剧进校园”。

2、程式不是封闭、固定的系统,是元素,在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整合与创造。

3、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性与局限性,一切形式都是载体,要传达的内容不会随载体过时。

4、实景分层次,主要为后景,演员主要在中场,不会影响表演。

2011.03.24《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一、看《典妻》感受

1、混搭:

京剧唱腔、歌曲、舞蹈。

2、新编现代戏的问题?

3、新编《赵氏孤儿》更被认同。

二、接课程内容:

2、老生后三杰:

(3)谭鑫培:

<1>嗓子好,声音厚;先武生,后老生;将武生优美身段移植到老生;比较全面,文武昆乱不挡。

<2>剧目丰富,大约100多出。

<3>对京剧的改革:

唱腔刚柔并济,比较圆润。

①表现力上有很多丰富和发展。

当时正值清王朝行将灭亡之际,有人称“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②湖北人,融汇湖广音结合中州韵和京韵,成为京剧整体。

③琢磨人物表现。

④做功突出。

⑤模仿生活,但不照搬生活。

★谭鑫培师承程长庚、余三胜,以余为主。

以腔取胜。

全面,成为今天京剧老生各派之源。

汪桂芬师承程长庚、张二奎,以程为主。

以韵取胜。

继承缺创新。

孙菊仙师承程长庚、张二奎,以张为主。

以气取胜。

票友出身,功底不足。

★京剧欣赏的三大要素:

腔、韵、气。

3、谭鑫培之后,京剧由成熟走向鼎盛。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演员:

余叔岩、梅兰芳、杨小楼

(1)余叔岩:

余三胜之孙,9岁登台。

(周信芳7岁登台,七龄童)

①余叔岩由于身体不好,演出较少,所以有些神秘感。

②音量不够,外号“余三排”。

③一生录18张半唱片,成为京剧一书中经典的经典,教学经典资料。

④强调强弱区分、音速的快慢,京剧中称“尺寸”;

强调音乐色彩,简单运用装饰音,音色丰富,层次多样。

▲课后观摩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

 

2011.04.07《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余叔岩:

新谭派。

▲言菊朋:

老谭派。

▲前“四大须生”:

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承上启下)。

▲后“四大须生”:

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

(2)杨小楼:

武生行当的一代宗师。

开创武生表演中“武戏文唱”的先河,更加注重文方面的表现,而不仅是技巧的展示,将京剧的武生表演艺术推向高峰。

(3)梅兰芳:

上海的开放社会、新女性的出现,为梅兰芳的成就奠定了社会基础。

1913年,第一次到上海演出。

▲倒二出:

压轴戏。

最后一出:

大轴戏。

50年代之前,梅兰芳的戏“唯美”,只有形式而无内容。

《贵妃醉酒》“醉”、“贵”、“美”。

对传统京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

①更加注重舞台表达,强调人物塑造。

②成功发展了演唱艺术,降低调门,加强宽度,加强装饰。

③加强旦行表演的舞蹈性,如兰花指、水袖。

④改革舞台的装扮,主要体现于化妆、扮相。

⑤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

与梅兰芳同时代的“四大名旦”,开创京剧的巅峰时期。

▲昆曲2001年申遗成功,今年10周年。

▲京剧2010年申遗成功。

2011.04.14《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王瑶卿:

嗓子损伤,融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为一体,整合成新行当“花衫”,成为她的艺术创造和艺术理想,通过“四大名旦”进一步创造、发展和完善。

她对传统剧目进行改革:

①改革“花衫”行当。

②改革剧情,使之更合理、更紧凑,是价值观改变。

③改革踩跷等糟粕技巧,坚决取消踩跷。

▲踩跷:

表现古代妇女缠足的小脚。

男性演员饰演时制作道具“跷”,代替小脚进行表演,发展出“跷功”。

④改革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大批与“四大名旦”同时代以及建国后戏校的京剧人才,为中国京剧走向巅峰奠定基础。

★之后,京剧迎来巅峰时期。

▲“四大名旦”、“四小名旦”

▲净行:

裘盛戎(“十净九裘”)。

▲小生:

姜妙香、叶盛兰

▲老旦:

李多奎、李金泉

★50年代以后,一条线在大陆,一条线在台湾,改革开放后,两条线殊途同归。

团体改制、剧目整理、创编新剧。

50——60年代后,创编大批新剧目,成为现在依然保留的经典剧目。

60年代初,出现现代戏新编剧目,表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历史题材等,后来文革时期保留下来“现代京剧”。

▲八大“样板戏”:

京剧《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剧院)

《海港》(上海京剧院)

《沙家浜》(北京京剧院)

《红灯记》(中国京剧院)

《奇袭白虎团》(山东京剧院)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京剧首先要继承传统,创新也必须要符合京剧的传统规则。

京剧革新是必然,传统审美特征与现代欣赏品味、审美习惯相融合。

第二单元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则体系

一、行当

▲“生、旦、净、末、丑”,以某一行当来“应工”。

末:

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年龄较大的男性。

后归入生行。

1、生:

▲“云手”动作规范:

净齐眉、生齐嘴、旦齐乳。

▲抬腿、坐相、上马等方面都可以区分。

▲做工老生:

常用吊毛、甩发、僵尸。

▲长靠老生:

腰腿功要求高。

“起霸”有一整套规范,展示腰腿功,《挑滑车》、《伐子都》等武戏的代表剧目。

▲短打武生

▲介于长与短之间的称“锦衣武生”。

如《一箭仇》。

▲小生:

真假嗓结合的假声。

2011.04.21《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小生:

翎子生、扇子生、穷生、娃娃生

①翎子生:

可文可武。

 

④娃娃生:

固定板式“娃娃调”。

2、旦:

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花衫、老旦

(1)老旦:

所行当中演唱“调门”最高。

龚云普、李多奎、李金泉。

(2)青衣:

正派、端庄、严肃,动作、表演幅度小。

(3)花旦:

京白为主,表演活泼。

广义花旦包括闺门旦(大家闺秀,大户人家未出嫁的女孩)。

3、净:

(1)正净:

唱工、铜锤、黑头

▲铜锤: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