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暑假作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7759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暑假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政治暑假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政治暑假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政治暑假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政治暑假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暑假作业.docx

《政治暑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暑假作业.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暑假作业.docx

政治暑假作业

2012-2013年桐柏县实验高中

政治暑假作业

(一)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

后来民间亦效仿,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⑴清明节是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物质基础

(2)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影响深刻

A.

(1)

(2)B(3)(4)C

(2)(3)D

(2)(4)

2、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

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

材料主要强调

A.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B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D传统----文化永续的源泉

3、馄沌---是大家普遍的叫法。

云贵川一带称之为抄手,广东香港一带称之为云吞,江西有称之为清汤,福建人又称之为扁食燕,等等。

各地对馄沌称呼的差异反应了

A我国各地文化都是同根同源B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C中华民族有厚重的文化底蕴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8、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

这说明

A、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根本冲突B、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决定两国政治分歧不可调和

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9.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①全民学习②活到老学到老③终身学习④把学习作为人的第一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0.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

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人神往的。

这段话主要说明

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C.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D.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1.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2.“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13.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8%,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

这告诉我们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14.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

这主要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6.刘谦表演的魔术受到热捧。

这表明在当今社会,若仍然依靠在刀刃上表演惊险的绝技来生活,显然不值得提倡;而魔术等传统艺术很受公众欢迎,是要及时挽救的。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17.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

”这句古训告诉我们

A.要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B.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C.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8.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传,源远流长,是由于中华文化

①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③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④来源于实践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诗言志”。

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勉。

这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20、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

这表明发展中医

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21、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

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

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2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讲,必须

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真正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

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④划清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划清文明与愚昧的界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4、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音乐这一新鲜事物,许多网民更是亲自参与其中。

网络音乐节的举行,使中国成千上万的网迷有了自己的节日。

这主要表明

A.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网络

B.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C.网络文化是人们所需要的大众文化

D.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25、网络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在的大部分读者喜欢有趣、通俗、流行的文化形式。

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生产要贴近生活和实际

②文化生产要讲究效益就必须通俗化、趣味化

③大众文化应实现内容、手段、形式创新,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④文化生产与创新应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6、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

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种形式的是()

①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②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

③打击非法走私、刑事犯罪、行贿受贿

④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8、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

A.邓小平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9、近几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

“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战略。

“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30、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东方红》到《复兴之路》说明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我国政府开放了文化市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C.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D.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不断补充

二、材料题(40分)

31、材料一:

安徽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底蕴深厚,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涵盖各个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

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快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在皖重大革命历史文化题材挖掘和创作利用,创新红军文化和新四军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形式,激发全省人民积极投身美好安徽和文化强省建设。

材料二:

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其主体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在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授牌、等一系列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安徽省是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的?

(8分)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保护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

(8分)

 

32、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

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12分)

 

33、材料一上海某校开展了以“通过世博看祖国”为主题的谈天说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到世博园参观,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世博风情,不仅能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游客们大开眼界,精神愉悦。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12分)

 

2012-2013年桐柏县实验高中

政治暑假作业

(二)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60分)    

2008年7月6日 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此回答1-2题:

    

1.福建土楼应该属于  

A.世界自然遗产B.世界文化遗产  

C.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D.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2.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  

A.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B.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该国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D.该国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3. 2008年6月14日 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为“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  

A.是为了扬中华民族之名B.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C.有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D.能够展示世界文化的魅力  

 2008年8月8日 晚8时,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

世界聚焦点,是一幅铺陈在体育场中央的中国写意长卷。

在这个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令世界惊艳。

据此回答4-5题:

  

4.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体现了  

A.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文化创新不需要接受外来文化  

D.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5.历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基本上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力争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

这体现了  

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近年来,我国不断在海外举办或互办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感知中国”等颇具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这个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据此回答6-8题:

 6.中国与其他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交流的事实表明  

A.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在缩小B.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趋同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D.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能够互相借鉴,互利双

7.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  

8.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A.文化具有多样性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9.联合国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作为世界人权的基础。

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全世界人生理念的榜样。

这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  

A.被联合国赋予了新的内涵B.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对当今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D.具有两重性,精华与糟粕并存  

10.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这句话表明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B.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D.知识文化具有继承性  

11.2008年9月14日,是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后中国人迎来的第一个中秋节。

中秋节在中国民间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和诗情画意的节日。

吃月饼、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产生以下影响  

①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②推动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损害两国的根本利益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我国为抢救和保护珍贵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发布《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知》之后,全国已提交名录项目多达1315项,其中501个推荐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予以公示,珍贵实物云锦织机、高山木雕、仿宋针灸铜人以及传统艺人的制瓷、染织、刺绣、泥塑、木偶等技艺展示也与百姓实现了近距离接触。

该活动  

A.有助于强化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B.是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C.是为了让更多的百姓掌握民间艺术D.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4.提起传统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

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等。

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圣诞节:

家家装饰着圣诞树,唱着欢快的圣诞歌等。

这表明 A.不同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B.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C.不同的文化遗产,文化特色各异D.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  

15.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物种”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也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在这种形势下,很多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种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和挑战。

这表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  

A.限制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传播B.发挥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  

c.拒绝一切外来文化D.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16.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这表明  

A.文化具有多样性B.文化具有继承性  

C.文化具有稳定性D.文化在不断发展  

17.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同一幅幅图画,无论是拍照、拍电影,都美不胜收。

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却不懂得欣赏、珍惜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知一味盲目崇洋,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

这一做法A.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是正确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是错误的,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8.在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的四合院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北京四合院是堪称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建筑,北京现存大约2000座四合院,其中约600多座已经被挂牌保护。

这说明  

A、 保护古老民族文化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B、 北京四合院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  

C、 这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相交融的需要  

D、 北京四合院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19.关于中国传统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它是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B、 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全面继承并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D、 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20.我国已将“数字图书馆”纳入了“ 863” 计划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

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转化为数字化形态。

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

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和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已经启动。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作用是  

①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料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②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③消除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   

④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文化传播起了决定作用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据此回答21一22题。

21、“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共同点在于  

A.前者拒绝创新,后者拒绝交流B.前者拒绝交流,后者拒绝创新  

C.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但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2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错误,这是因为  

A.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C.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D.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3、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为人民群众服务  

C.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  

2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5.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②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④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6.公元1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于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

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佛教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说明了  

A.中华文化的多样性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27.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

这一切说明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8.“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都是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这一精神汇聚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正是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胜利说明  

  A、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力量  

  B、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C、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强不息的精神  

D、我国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果  

29.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140多年之后重返祖国,这说明了  

①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②团结统一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证③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④中华各民族没有分治的历史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0.2008年1月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

严重的气象灾害,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力抗击灾害。

面对灾难,我们的民族总能挺直脊梁,万众一心,直至夺取最后胜利。

这体现了和的民族精神。

  

①团结统一②众志成城③奉献社会④自强不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3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节日文化是浩瀚的文化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除夕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

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孩童“压岁钱”;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

  

⑴材料一中,不同民族节日文化中这种异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007年12月11日 ,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