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6322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共计9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81—98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国国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学情分析: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或自己喜欢的段落。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留心作者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5、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6、感受祖国文化遗产,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方法措施: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3、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让学生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世界遗产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美好和神奇。

教学准备:

学生:

搜集资料

教师:

课件

课时安排:

17、长城             2课时

18、颐和园       2课时

19*、秦兵马俑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17、长城

教学内容:

教材82—86页。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本课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篇课文的设计意图是:

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这是一篇老课文,课文中有两副插图,整篇课文的文字都在图画之中,这是老课文所没有的效果。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情分析:

 

要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交流,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了解长城的特点,解决疑问,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交流信息

1、小组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和信息。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对学生的资料和信息给予充分肯定,对其来源做适当追问。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资料,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抓住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初步读出语言的灵动感。

三、练读课文,朗朗上口。

重点在读流利、正确、熟练上下工夫。

1、反复自读、细心琢磨初步读出语言的流动感。

2、自由展读,共同欣赏,互品提高。

难读处作适当的点拨关注读书慢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进步。

四、拓展交流,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自主交流长城的图片。

2、出示中国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资料袋。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五、读写生字 】 

1、出示生词识记

学生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识:

读错的字峻、峪、嘹

2、指导书写:

写嘉、隔注意写工整。

指名板书,注意笔画的规正学生自读。

六、作业设置

熟读课文,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放开品读

学生看图听讲解,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围绕专题,自主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

2、动手画一画。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全班交流,深入了解课文

1、汇报交流

A、第一段:

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了这一段,你有话可说吗?

学生交流回答。

小结:

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雄伟、壮观。

【设计意图:

感受长城的长。

B、第二段:

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从这一段你了解到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板图理解长城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长城,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C、第三段:

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重点读句子,说说脑海了出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句从“站、踏、扶”中重点品味。

第二句充分感受工程的伟大体现劳动人民所付出的代价。

第三句抓住“多少、才”品味、想象,说一说。

【设计意图:

让学生走入情境,体会脚下的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石条,体会到:

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

D、第四段:

引导学生读出精神丰收、读出无比自豪的感情。

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小结:

指名归纳课文内容。

3、激发自豪之情:

出示长城背景图。

师:

长城,已被写近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她象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设计意图:

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拓展交流,说说写写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最想写什么?

五、作业设置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长城

远景:

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

伟大奇迹

 

18、颐和园

教学内容:

教材87---90页。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与长城相比,学生对颐和园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观材料,为学生提供形象素材,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3)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纠正字音。

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

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

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

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CAI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

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3、CAI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

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课时数:

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

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

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设计意图:

熟知颐和园布局,并了解其特点。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

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

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

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

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

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

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设计意图:

进一步了解颐和园布局及特点。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

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板书设计: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19、秦兵马俑(课时数:

5)

教学内容:

教材91—94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介绍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歌颂了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是借助语言材料,展开丰富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事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1、在我国陕西省临潼县,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生齐:

秦兵马俑)

2、板书课题,激情导入:

师:

1979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到中国。

”秦兵马俑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为什么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感受,发出这样的赞美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起去感受——,一起去赞美——(引导学生反复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悬念。

二、快速浏览,抓住特点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概括兵马俑特点的一句话。

体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设计意图:

学习浏览,掌握兵马俑特点。

三、精读课文,体会特点,学习写法

(一)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1、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表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句。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春兵马俑规模宏大?

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兵马俑这种恢弘的气势读出来吗?

(2)学生齐读,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气势恢弘。

3、小结:

同学们不仅读出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更把老师的思绪又带回了两千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古战场。

这支在地下隐藏了两千多年的兵团,是一支浩浩荡荡、气势恢弘的雄壮之师,是一支军容严整、行动有序的威武之师,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胜利之师。

是他们,在秦始皇的指挥下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二)感受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过渡:

听,战马嘶鸣,喊声震天。

这支威武雄壮的胜利之师正踏着激越的鼓点,穿过历史的硝烟,迈着铿锵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让我们和他们来个零距离的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吧!

2、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生动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

3、重点学习将军俑

(1)过渡:

人常说:

“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站在这支胜利之师最前列的,正是那骁勇善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

(出示图片)

(2)这位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是如何感受到的?

(学生交流)

(3)作者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这位将军呢?

(出示文字)

A、(学生自由读)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将军?

B、你能把对这位将军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其他同学听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将军特点的词语或者句子。

C、学生交流汇报,体会“身材魁梧”、“昂首挺胸”、“神态自若”,感受将军久经沙场、肩负重任、英勇善战、胸有成竹的特点。

D、指名感情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能抓住将军的特点,准确地把它模仿出来。

E、生上台模仿,师生评价。

F、小采访:

(创设情境)如今这位将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你心中有什么疑问,想对他进行采访吗?

G、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位将军描写得栩栩如生,你发现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体会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想象相结合的写法)

(4)齐读,加深理解感悟,内化将军的英勇形象。

4、指导自学。

(1)过渡: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将军麾下的神兵呢?

请同学们分组学习其他的兵马俑。

(2)教师点拔:

先确实学习内容,再感情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兵马俑的特点,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进行模仿。

(3)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展示相应的课件,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兵马俑的特点。

(5)小结:

从同学们的朗读和模仿中,我看到一个个兵马俑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我的眼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神兵,正是他们,缔造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神话。

5、感受“形态各异”,练习仿写人物形态

(1)过渡:

兵马俑不仅类型众多,而且每一件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出示课件引读第十节)

(2)感受兵马俑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A、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作者是如何把这群没有生命的兵马俑表现得栩栩如生呢?

(再次感受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的写法)

C、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吗?

D、八千个兵马俑就有八千种不同的神态,在你的心中还浮现出了哪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呢?

你能学习作者的写法,把它们描绘出来吗?

(小组合作,展开想象,仿写句子,集体交流)

(3)小结: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在我的眼前闪过,他们或蓄势待发,或摩拳擦掌,或一马当先,或视死如归,我似乎也听到了他们轻细的呼吸声。

【设计意图: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欣赏视频,升华感情

1、过渡: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散发着生命活力的兵马俑,再一次去感受它们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播放秦兵马俑视频,感受其特点。

2、看着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感叹道:

“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留下了“能创造这个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的祝愿。

此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3、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

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感到骄傲,更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无穷的创造力而自豪!

这也将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让我们满怀豪情,大声朗读(投影出示):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这是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师激情引读:

这就是我们的——(秦兵马俑);这就是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这就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这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秦兵马俑);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秦兵马俑)!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秦兵马俑)!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9、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个性鲜明

语文园地四

教学内容:

教材77—80页。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

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四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等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例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

6)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

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

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

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要求:

   ⑴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⑵ 表达真情实感。

   ⑶ 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四、全班汇报

  1、汇报提示:

   ⑴ 形式:

     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⑵ 内容:

     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2、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