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5994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docx

化工原理与化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新版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二00五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工程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4

第一章一般工程实验方法4

第二章测量误差8

第三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15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22

第一章演示实验22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22

实验二流体机械能转换实验27

实验三流动型态与雷诺准数测定31

实验四板式塔冷膜流体力学性能演示实验35

第二章基础实验36

实验一管道流动阻力的测定36

实验二流量计的校核42

实验三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46

实验四过滤实验50

实验五传热实验55

实验六精馏实验61

实验七吸收实验67

实验八干燥实验75

实验九仿真实验80

附录84

(一)常用压差计指示液的密度(20℃)84

(二)水的物理性质(摘)84

(三)干空气的物理性质(760mmHg)(摘)85

(四)铜—康铜热电偶温度导热电势关系85

(五)乙醇水溶液在常温常压下的物性数据86

(六)乙醇水溶液在常压下的气液平衡数据……………………………….87

前言

化工原理与实验方法目前仍是解决化工生产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化工领域理论研究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速度,故还存在许多无法用纯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流体运动过程中的阻力系数,热量传递中的传递系数,质量传递中的传质系数等。

这些是生产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数据,但还得依赖实验手段去解决。

化工原理实验方法是使用摸拟和探索的方法。

例如用空气和水作流体可摸拟许多气体和液体的流动规律;用饱和水蒸汽作加热剂,用水或空气作冷却剂,在小型换热器内作实验,就可探索到同类大设备内的传热规律;又如在小塔内做精馏和吸收实验,同样可探索得同类大塔内的传质规律。

故实验摸索的规律可用指导生产。

正确的实验方法与电算技术相结合便成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本实验指导书内容精简扼要,设备流程图简单清晰,便于学生自学。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介绍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一般工程实验方法,目的是给学生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在实验内容中,分为演示实验、基础实验和选做实验三部分,演示实验由教师示范给学生观摩,基础实验为必做实验,选做实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可充分满足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各指导老师可根据情况精简。

怎样才能做好每一次实验呢?

过去的经验是:

学生预习指导书和熟悉实验设备,写出预习报告,教师在实验前作重点、难点内容辅导,实验操作有严密的岗位分工和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检查,写出符合要求并有独立见解的实验报告。

本书是在1989年版的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补充了不少新内容。

2005年12月

 

实验守则

 

1、为了保证安全和顺利完成实验,不应赤足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禁止吸烟;不得在追逐打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书,弄清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写好预习报告,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3、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弄清本次实验的设备流程、仪表使用方法和需要测量的数据,并选出实验组长和落实各人岗位责任后才能启动设备。

4、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设备、仪表的维护,节约水、电和药品。

如有损坏设备和仪表,必须填报破损单交指导教师酌情处理,若有不服从指导教师的指导和不报告而造成事故者,上报校、院处理。

5、非属本次实验的仪表和设备,如需使用,必须事先请示有关人员。

6、实验结果应交指导教师检查,经教师同意后才能结束实验。

7、实验完毕,将设备和仪表复原,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和卫生工作。

第一部分工程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一般工程实验方法

1.1因次分析法:

1.1.1基本概念

因次(又称为量纲),表示了物理量单位的种类。

如质量可用千克,克,磅,市斤

不同的计量单位,而这些单位均属同一类单位,即质量类,所以计量质量的各单位具有同一因次,以[M]表示。

依次其余物理量也如此。

在力学范畴,取长度,时间和质量为基本量,其因次则称为基本因次,分别以[L],[θ]及[M]表示;在热力学范畴一般还加上温度作为基本量,其因次为[T]。

其余各物理量均为导出量,它们的因次则称为导出因次,如速度u的因次为[Lθ-1],压力p因次为[Mθ-2L-1]等。

1.1.2因次分析法

不同种类的物理量不能相加减,换句话说:

能相加减或列入同一等式的各物理量必需

因次相同,这称为物理方程的因次一致性,它是因次分析法的基本原则。

π定理是因次分析法的基础,其基本思想是:

方程中的各项的因次是相同的,或两边因次一致。

因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已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介绍,现举一例说明根据无因次变量进行模拟实验:

现有一空气管路,内径为300mm,管内安装一孔径为150mm的孔板,空气温度为200℃,常压,最大气速10m/s,估计孔板的阻力损失与什么有关?

为了测定该孔板在上述最大气速下的阻力损失,可在内径为30mm的水管上进行模拟实验。

为此需确定实验用孔板的孔径应为多少?

若水温为20℃,则水的流速应为多少?

如测得模拟孔板的阻力损失Δp为20mmHg,那么实际孔板的阻力损失为多少?

解:

根据理论和经验分析,流经孔板的阻力损失hf与管内径d,,孔板直径do,流体密度ρ及粘度μ,流速u有关,故写成隐函数关系:

目标是将上式化成无因次形式。

(1)隐函数关系式中的独立变量数n=6。

(2)力学范畴的基本因次:

质量M;长度L;时间T,基本因次数m=3。

(3)用三个基本因次来表示各变量的因次:

hf

d

Do

μ

ρ

u

[L2T-2]

[L]

[L]

[ML-1T-1]

[ML-3]

[LT-1]

(4)选择m各变量为基本变量,在此m=3,这3各变量的因次应包含了三各基本因次M;

L;T,如选hf,d,do就不合适,在此选d,u,ρ。

(5)

列出无因次(0因次)——的π准数,本例共可有(n-m)=6-3=3个π准数,视三个基本变量为已知,并以未知指数的形式表示,剩余未知的三个变量指数为1,写成:

将各变量的因次带入以上三式,在此以第一式为例:

方程左边同底数合并得:

方程左右两边指数对应相等,求出:

a=0;b=-2;c=0

则:

同理可求出:

(6)原隐函数方程化为了准数关系式:

这个待定函数的无因次表达式为:

(7)

按上式进行模拟实验:

从上式可知,无论介质和管径如何,只要(do/d),(duρ/μ=Re)相等,则左边阻力损失项(hf/u2)就必然相等。

因此,模拟实验所用孔板的开孔直径应保证几何相似成比例:

在此水的物性:

ρ=1000kg/m3;μ=1×10-3Pa.s;

空气的物性:

水的流速应保证Re相等。

模拟孔板的阻力损失:

利用阻力数群相等,得实际孔板阻力损失:

从此例看出:

经过因次分析,已将原来阻力hf与五个自变量的关系转变成了两个无因次数群变量的函数关系,使实验工作大大简化。

1.2数学模型法:

它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另一中实验方法,与因次分析不同的是,需要对过程规律有较深刻的认识,能高度概括出简单而又不失真的数学模型,进一步获得能够客观描述过程的数学方程。

与因次分析法相同之处在于它也离不开实验,在模型中所引入的参数要通过实验测定,模型的合理性也由实验来验证。

基本方法是:

(1)先进行欲实验并认识过程,设想并归纳出简化模型;

(2)通过实验来验证简化模型的等效性;

(3)由实验确定模型参数。

例如在计算流体流经管路的局部阻力损失这一问题时,所用的当量长度法。

首先进行物理模型的简化,将管件或阀门等的局部阻力与长度为le(虚拟的直管长度)的直管阻力相当,然后模仿直管阻力的计算公式:

经实验验证这一模型是合理的。

1.3直接实验方法;

当因次分析和数学模型等常用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只能采用直接实验方法。

它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直接的观测和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结果应是可靠的,但往往是在实验的特定条件下成立,而且测试手段的局限性,结果只能得出个别量之间的规律,难以抓住问题的全部及实质。

同时此法还是最费时费力的。

1.4计算机模拟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以及个人计算机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模拟方法已经成为现实。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模型计算和模拟工程实验,既可节省财力,又可节省人力,应该说是最优的方法,经计算机模拟后,在进行必要的实验,最终达到要求。

这种方法一般要求人员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

 

第二章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指对某一物理量观测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如某天的大气压为759.8mmHg,各高矮二人的观测值分别为759.6mmHg和760mmHg,则读数误差为±0.2mmHg;又如某转子流量计的流量(Q)和转子读数(R)的关系为Q=2R,则流量误差为读数误差的2倍,这是函数误差。

误差存在于实验中,我们学习本章的任务是:

了解误差的来源,排除误差对测量的影响,掌握误差的基本计算方法。

2.1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误差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即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和随机误差。

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又包括:

仪表质量、环境变化、主观性和实验方法等方面带来的误差。

1、仪表质量低带来的误差:

主要表现为刻度不准。

例如某温度表精度为2.5级,量程为0~200℃,则该表的最大测量误差为200×2.5%=±5℃。

2、环境变化给测量带来的误差:

一般仪表的校正是在大气压760mmHg、室温20℃下进行的,若使用环境多变,则会给测量带来误差。

3、主观性带来的误差:

如本章开头所述,高矮二人读同一大气压有±0.2mmHg误差,原因是一个俯视另一个仰视而造成观测误差。

4、实验方法方面:

主要指设备安装不正确和实验依据的方法不正确而带来的误差。

系统误差可以避免和纠正。

2.过失误差

这是由于实验者粗心大意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误差。

如操作失误、读错或记错数据等,常表现为误差值特别大,这种误差必须排除。

 

图1-2-1误差分布曲线

x—误差值;y—误差出现次数

3.随机误差(偶然误差)

在排除了系统误差和过失误差之后,在测量中仍发现有误差存在,起初只对它作有限次数观测,发现误差值大小和正负无规律,后来对它作足够多次的观测分析后发现,误差值服从统计学规律。

人们称这种误差为随机误差(或偶然误差)。

它的规律性如图1-2-1所示,极大和极小的误差值出现的次数很少,而接近于零的误差值出现的次数最多;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次数相等,因此误差值的算术平均趋向于零。

 

2.2随机误差的计算

下面将对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计算,每个问题的计算内容包括有:

(1)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测量值)-(平均值)

(2)相对误差(%)=

(3)真实值和平均值的估算

1.单点一次测量误差值的估算

对于一个未知量只用仪表测量一次情况,测量结果只有1个数据,因此没有可计算的真实值和平均值,这种情况的测量误差可引用仪表误差进行估算。

[例]用量程为0~200℃,精度0.5级的温度计测量某点温度,不管读数如何:

最大误差=200×0.5%=±1℃

相对误差=0.5%

此外,也可引用仪表最小刻度值读数

作为最大误差进行估算。

2.单点多次测量误差值的计算

由误差分布曲线知,误差值的算术平均趋向于零,故测量值的算术平均趋于真实值,以下计算即以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实值,设对真实值为X的某量,多次测量的结果是:

x1,x2……,xn

测量值的算术平均

(1)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

d1=x1-xmδ1=d1/xm×100%

┇┇

┇┇

dn=xn-xmδn=dn/xm×100%

对绝对误差(简称误差)进行综合平均:

1、算术平均误差:

(2)

式中:

——第

次测量误差

——测量次数

要取测量误差的绝对值代入计算,否则

2、标准误差(均方根误差)

有限次测量:

(3)

无限次测量:

(4)

标准误差

,常用于比较观测值对真实值的分散程度,若

值小,分散度就小,测量的准确性就高。

3.函数误差值的计算

函数误差又叫间接测量误差,它是由直接测量误差传递而来,设物理

是物理量

、……、

的函数,记为:

对上式全微分:

以增量△y代替dy,以△Z1…△Zn代替dZ1…dZn,上式变为

(5)

式中:

△y——函数误差

△Z1,△Zn…——直接测量误差

——误差传递系数

式(5)为函数绝对误差计算的一般式,式中说明误差值受直接测量误差和误差传递系数两个方面的影响。

若将式(5)两边除以y则得函数相对误差计算式:

(6)

在式(5)和式(6)中,若直接测量误差△Z1代入绝对值,则所得函数误差为最大误差值,常用函数式误差列出下表供查用。

表1-2-1

函数式

最大绝对误差Δy

最大相对误差

y=az

(a为常数)

±(a·Δz)

±

y=zn

±(nzn-1·Δz)

±

±

y=z1+z2

±(Δz1+Δz2)

±

y=z1-z2

±(Δz1+Δz2)

±

,(z1≠z2)

y=z1z2

±(Δz1·Δz2+Δz2+Δz1)

±

±(

±

4.相关系数

若两个量的误差之间有相应的关系时称有相关系,表示相关程度的数值叫相关系数。

设两个相关的量为x和y,相关系数可用下式计算:

(7)

式中:

Δx=x-xm——x值的偏差

Δy=y-ym——y值的偏差

xm,ym——x,y的平均值

在相关关系中,两个误差值相互一起增或减的叫顺态相关,增减相反叫逆态相关。

相关系数r的数值范围是:

-1≤r≥1

当:

r=1完全顺态相关

r>0顺态相关

r=0不相关

r≤0逆态相关

r=-1完全逆态相关

 

例某流动型态实验在过渡流时测有如下数据:

u[m/s]:

0.0930.0970.1040.1110.120

Re:

18601940208022202400

试求相关系数。

 

解:

计算平均值:

um=0.105Rem=2100

计算误差值:

Δu=(u-um):

-0.012-0.008-0.0010.0060.015

ΔRe=(Re-Rem):

-240-160-20120300

(Δu·ΔRe):

2.881.280.020.724.5

Δu2×104:

1.440.640.010.362.35

ΔRe2×10-4:

5.762.560.041.449.0

∑(Δu·ΔRe)=9.4

=0.0217

=433.6

属于完全顺态相关。

 

第三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3.1有效数字与实验数据的处理原则

1.有效数字的定义

(1)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后的所有数字(左边的零除外)都是有效数。

(2)用仪表测量的读数,连估计的那一位数在内算有效数。

2.有效数字计算法则

(1)加减法则——进行加减时,各数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与所给各数中小数位数最少的相同。

例:

将13.55,0.0082,1.632三数相加,处理方法是:

13.55+0.01+1.63=15.19

(2)乘除法则——进行乘除时,各数保留的位数应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为准。

例:

将0.0121,25.64,1.0578三数相乘,处理方法是:

0.0121×25.6×1.06=0.328

(3)数字舍进原则——当有效数字位数确定后,多余的数字应舍去,舍去的原则可用四舍五入法。

例:

28.635取三位时为28.6,取四位时为28.64。

3.实验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1)记录的数据应是有效数字。

(2)对于数量很大或很小的数应写成A×10n形式。

例:

23000=2.30×104;0.000645=6.45×10-4

(3)当记录的数据很多时应列成表格,表内数据要编号,并标写名称和单位,单位要写在名称栏内。

(4)记录数据代入有关公式的计算结果应列成数据整理表,表内数字也应符合有效数字原则。

(5)把整理后的数据用公式或曲线表达其规律性。

4.曲线坐标的选择

(1)坐标纸大小的选定以作出的图形便于阅读为宜。

(2)坐标纸类型的选定:

当验证前人的实验结果时,因实验数据的规律为已知,首先选用前人的坐标类型,常用的坐标类型如下:

y=nx+b直线方程选用直角坐标纸

y=axn指数方程选用双对数坐标纸

y=a·ebx以e为底的指数方程选用半对数坐标纸

其它方程略。

凡是新实验所得数据,无法判断其规律性时可按下列顺序试选坐标纸:

直角坐标→双对数坐标→半对数坐标→其它坐标。

3.2实验方程的一般关联方法

1.直线方程y=mx+b的关联

式中m是直线的斜率,b是y轴上的截距(见图2),在图上选取直线上的两点,利用它们的坐标值就可算得m;b值可在图上读数,也可用式

(2)计算。

(1)

(2)

2.指数方程y=axn的关联

1、将指数方程两边取对数后变为直线方程,即

logy=loga+nlogx

相当于Y=B+nX(3)

式(3)为一直线方程,可用直线坐标图关联,再用反对数求解。

2、用双对数坐标图关联

双对数坐标纸的特点见图3,它是一个图纸单元,纵横两坐标的始末数码分别为10n和10n+1,n可为正、负整数或零,两个坐标内相应的分度为逐渐变小距离的9个分度,每条分度线标上数字2~8,图中横坐标始点为104,若读数是4,则x=4×104;图中纵坐标始点为10,若读数为5,则y=50。

若将指数方程式的y和x的关系描在图3上则可得一条直线,该直线的“斜率”为n,“截距”为α。

在坐标图上n和α的求取

α值求法:

在y=αxn中,当

时,α=y0可在图中找到

时的纵坐标读数便为α值;也可在直线上选取两点的坐标值,代入指数方程中求取。

图1-3-1直角坐标图图1-3-2双对数坐标图

3.3最小二乘法

对实验数据用图解法关联出直线方程的系数,从解工程问题的角度看,方法简便,大多数图解结果能满足工程上要求。

若从误差角度看,图解法的准确性较差,因此人们又使用较精确的最小二乘法。

如图1-3-3所示,设实验数据应关联出的真实方程(或最佳方程)为

,那么对某值x的方程应是

但由于测量误差导致测量点

偏离最佳直线,设

点之函值为

,测量误差(偏差)为:

(4)

为使系数m和b能准确,希望各测量点偏差值d1+d2+……di+……尽可能小,但由于各点偏差值有正有负,抵消后不能说明问题,故要求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即:

为最小,这种使偏差二乘方之和为最小的方法叫最小二乘法,此法求系数m和b的过程如下:

1、计算偏差

偏差平方

偏差平方和

(5)

式中:

n——实验点数

2、分析式(5)知u为m、b的函数f(m,b)

u=f(m,b)

为使u值为最小必须满足

即满足

 

图1-3-3最小二乘法推导

整理上式:

(6)

(7)

将式(6)和式(7)联解得:

(省去总和中数字i,n)

(8)

(9)

最小二乘法用于直线方程求系数,也适用于指数方程求指数,但要把指数方程变为式(3)的型式才能进行计算。

例由实验测得下列数据,试用最小二乘法整理数据,求取直线方程式。

NO.

1

2

3

4

5

6

7

8

x

1

3

8

10

13

15

17

20

87

y

3.0

4.0

6.0

7.0

8.0

9.0

10.0

11.0

58.0

 

数据整理表

x2

1

9

64

100

169

225

269

400

1257

xy

3

12

48.0

70.0

104.0

135.0

170.0

220.0

762.0

由上表得:

∑x=87∑y=58.0

∑x2=1257∑xy=762.0n=8

将上述数据分别代入式(8)和式(9)得:

直线方程式为:

y=0.422x+2.66

也可以算出按上式计算的y值与实验值偏差平方和

,而用图解法算出的偏差平方和0.1080。

练习题:

在某传热过程中,传热膜系数用下式计算:

Nu=ARem

式中:

Nu——努塞尔特准数Re——雷诺准数

在实验中测得各项数据整理得如下:

NO.

1

2

3

4

5

6

7

8

Re

50

100

300

600

1000

5×103

104

2×104

Nu

0.46

0.79

1.9

3.3

5.0

18

31.5

55

试用最小二乘法求公式系数A和m,并整理出该式。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

第一章演示实验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

1.1实验目的

1、掌握U形压差计的应用;

2、利用U形压差计组测定液体密度。

1.2实验原理

U形液体压差计是用等内径玻璃管弯制成U形,中央配上刻度标尺,管内注入指示液而构成,如图2-1-1-1所示。

(A)(B)(C)(D)

图2-1-1-1U形液柱压差计

在标尺刻度上,刻度为[mm],但多以[cm]标写。

在标写中,有的基准[0]在尺的中间,如图中(A)和(B),有的基准[0]标在尺的下端,如图中(C)和(D)。

对于(A)图,指示液面应灌至[0]位,对于(C)图,指示液位灌至标尺中部为宜。

有压差读数时,必须记录左、右液位高度,然后相减而得差值R,要读至[毫米]下估计的那一位。

例(B)图:

R=R2(右)-R1(左)=100.0-(-100.0)=200.0[mm液柱]

(D)图:

R=R2(右)-R1(左)=300.0-100.0=200.0[mm液柱]

对指示液的选择,要求指示液的密度大于待测流体的密度,且指示液不与流体互溶,不与流体起化学反应。

假若流体为水,常用汞、四氯化碳和二氯乙烷等作指示液。

假若流体为空气,则常用水作指示液。

关于压强差(p1—p2)和读数R的关系,对图(D)可根据流体静力学方程推导得:

p1—p2=(ρs—ρ)gR[N/m2]

(1)

式中:

ρs——指示液密度[kg/m3]

ρ——流体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9.8[N/kg]

R——压差计读数[m液柱]

若流体为空气,指示液为水,因ρs>>ρ,则式

(2)可简化为:

p1—p2=ρsgR[N/m2]

(2)

若p2=ρa(大气压),则p1-p2=p(表压),式

(2)可简化为:

p=ρsgR[N/m2](3)

利用压差计组来测定液体的密度如图2-1-1-2所示,根据式(3)可写出:

p=p1gR1=ρ2gR2[N/m2](4)

若已知指示液1的密度ρ1和两压差计读数R1和R2,则指示液2的密度ρ2可从式(4)求得:

ρ2=ρ1·R1/R2[kg/m3](5)

因液体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ρ1和ρ2之值应在同一环境温度下测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