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7498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docx

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

 

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

 

2013年8月

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突然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爆发是有原因的。

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各界素来对银行僵硬迂讷的经营方式颇有微词,自然而然寄望于互联网为金融带来生机与活力。

当下互联网正极大地冲击着商贸、出版、造纸等行业的既有模式,因此当阿里推出小贷和余额宝开始挑战银行固有领域时,对于未来金融新模式的想象空间就被极大地打开了。

而站在银行立场上,看起来也颇有值得委屈的理由:

网银、手机银行不是老早就推出了吗?

最近两年银行业还出了移动支付、远程理财、iTM乃至于善融商务、交博汇等创新,为什么这边厢冷冷清清而那边厢人气爆棚?

而目前市场热捧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例如阿里小贷、余额宝、P2P贷款、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等,是否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和瓶颈?

模式的弱点和风险在哪里?

本报告将着眼于结合金融与互联网的分析方法,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出发,回答下述核心问题: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范式来分析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为金融带来的只是新工具还是全新的商业模式?

若是后者,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将怎样冲击金融行业现有格局?

什么样的企业将主导互联网金融?

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竞争中胜出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一、互联网为金融带来的变革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我们剥茧抽丝地理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我们认为,互联网(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背后的信息技术能力)为金融带来了:

1、极为低廉的交易成本

具体而言包括:

(1)设备硬件价格遵循摩尔定理不断下降。

即使有安迪-比尔定律(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一旦向市场推广了一种新型芯片产品,微软CEO比尔盖茨就会及时的升级自己的软件产品,吸收新型芯片的高性能)的对冲,例如笔记本电脑之类的终端价格仍然持续不断降低,在显性的经济成本方面,交易成本明显得到节约。

(2)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不仅进一步降低了显性的经济成本,更降低了包括时间成本在内的各种隐性成本,显著提高了信息和服务的可获得性。

2、更有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

随着获取和处理数据的成本急速下降,人类社会的数据呈现急速膨胀的指数式增长。

根据《大数据时代》,“2007年人类大约存储了超过300艾(2的60次方)字节的数据,其中模拟数据只有7%,其余全部是数字数据。

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速快4倍,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增速则快9倍。

而且,数据的维度也在进一步多元化。

例如,移动互联网技术就将“位置”这一维度与其他维度的信息关联起来,此外交叉验证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的维度,信息的用途也因此实现几何倍的增长。

数据总量的急速膨胀和维度的日益丰富拉开了大数据时代的帷幕。

“大数据时代”显著区别于抽样统计的小数据时代。

纳米技术通过将事物分解至分子级别而显著改变了事物的物理属性,大数据与此类似,通过海量数据处理使得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抽样统计所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

《大数据时代》告诉我们未来分析信息时将面临三个转变:

一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二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三是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不必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只要让数据自己发声。

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却未必对所有主体开放。

公共机构拥有更广泛的数据来源,但往往缺乏对社会开放数据的意识。

大量商业机构拥有的往往仅是自身经济活动的数据积累。

商业购买行为可以成为获取数据的一种方式,但绕不开隐私保护这一问题。

换而言之,大数据时代数据却又是相对匮乏的,获取数据的能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这使得我们下文将阐述的“双边平台”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提供了一种获取全面数据的途径。

3、人人组织的兴起

传统理论认为,只存在两种组织方式:

市场和企业。

市场承担交易成本,而企业承担管理成本。

企业的有效边界在边际管理成本的增加超过边际交易成本的节约这一点上得以确定。

但这就意味着存在着某些行为:

它们对一些人有价值,但以任何机构的方式做都太昂贵(《人人时代》)。

在交易成本较高的环境下,这些行为就只能沉没在“科斯地板”之下而无法完成。

《人人时代》举了这样的例子:

六月最后一个星期天的“美人鱼游行”是一场纽约时尚人士的游行。

上百人聚集在布鲁克林老旧的游乐园中,身着各种奇装异服。

游行队列中有巨大的红色章鱼木偶、一群晃着呼啦圈的美人鱼、还有用两个头骨扣在胸前的比基尼少女。

旁观者四处拍摄照片。

这些照片中的绝大部分被上传至Flickr并通过共享标签组织起来。

如果靠一个机构来组织这类活动,由于不可能预知谁会到游行现场,因此只好给多的多的人发送信息,而看到这些广告的绝大多数人不会去游行现场。

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会承担这样的任务,营利性动机也无济于事——即便是那些头骨比基尼造型的照片能够卖出一定的数量,也不足以支付给摄影师报酬,更不用说事后盈余任何利润了。

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严重不成正比,对于任何机构而言都无法承受。

然而,那些照片就那样出现了。

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交易成本极大幅度的降低使得这些行为可以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得以实现,《人人时代》将这一形式命名为“人人组织”。

这一类型的组织超越了传统上的市场和企业,“多种社会化工具现在提供了第三个选择:

具有松散结构的群体,可以处于非营利性目的、不受管理层指挥而运行”,因此也被称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人人时代》)。

人人组织的外溢效应在互联网时代随处可见:

微博的自媒体以及人际网络传播特征、淘宝的买家信用评级对后续购买者的便利、微信“打飞机”的病毒式传播。

人人组织的兴起,已经开始改造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

人人组织导致了“大规模业余化”的现象,例如摄影、摄像、报道、编撰百科等,从而在这些领域中形成了巨量的中低端产能供应。

在一些专业门槛不是很高的行业中,大规模业余化从职业从业者手中抢走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但对于其他专业性门槛很高的行业来说,例如律师、医生、基金经理或工程师,其影响微乎其微。

4、双边平台作用获得空前提升

“双边平台”的概念来自于我的老师、中欧商学院陈威如教授。

与传统ABC的垂直价值链不同,双边市场致力于为A与C的交易提供平台架构。

除了提供交易架构之外,双边平台还需要具备的核心要件是同边网络外部性或者跨边网络外部性。

所谓同边网络外部性指的是在A或者C一侧,随着市场参与者的增多,使用该平台的效用随之增加。

例如,随着QQ使用者的增多,原有QQ使用者的效用也将因此提升。

而所谓跨边网络外部性指的是随着C一侧市场参与者的增加,A方参与者的效用将会提升。

例如,淘宝商户数量的增加将激发消费者使用淘宝平台的意愿。

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的拓展在于,我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人组织的兴起使得同边网络外部性极大彰显,而这是推动近年来双边平台战略重要性大幅度上升的核心因素之一。

以淘宝为例。

传统消费行为原本具有负的同边网络外部性:

更多的消费者意味着更拥挤的购物环境、更恶劣的服务态度以及更高的价格。

但在淘宝的平台上,消费者反而具有正的同边网络外部性,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店家的信用评级为克服“缺乏品牌和信誉”的小店家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因此购物前先查看店家的星级成为淘宝买家的基本习惯。

但是在传统的环境中,“组织消费者对众多小商户进行信用评价”本来是无论任何企业形式都无法实现的,只有当交易成本极大地降低之后,依托于松散的消费者“人人组织”,这一体系才得以建立,随之而来的同边网络外部性则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对淘宝的使用。

平台战略适用的领域都具有自然垄断型。

正因为平台战略的收益呈现平方倍增长(例如消费者的增加既提升了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又提升了商户采用淘宝平台的效用),因此70-20-10定律成为互联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该定律指的是与传统行业更为分散化的竞争秩序不同,信息技术相关行业普遍呈现出“赢者通吃”的规律:

第一名占据70%的市场份额,第二占据20%,而余下的所有竞争者只能分享10%的市场。

原本人们认为70-20-10定律产生的原因在于IT产业具有高固定成本(主要是研发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而互联网经济下,平台战略进一步显著强化了这一规律。

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商业实践中,双边平台往往成为大数据时代重要的数据积累方式,由此带来的数据资源独占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平台战略的自然垄断性。

5、互联网精神的经济学解释

在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自然垄断条件下,企业的竞争策略自然演变成:

先期零价格推广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后期利用自然垄断优势谋求获利。

“互联网精神”被诠释为“开放、平等、协作、分享”,这8个字完全可以在我们上文的分析框架中得到经济学上的解释。

“开放”的目的是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以扩大人人组织的群体规模,“平等”是建立人人组织的基本原则,从而最终通过“协作”和“分享”形成同边网络外部性。

而协助建立这种人人组织的互联网平台因此实现了平台价值的极大提升,并享受到自然垄断带来的丰厚回报。

我们将上述关系总结如下图:

二、金融的本质与核心功能

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素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信息技术的进步亦不断被金融行业的演进轨迹所吸纳和消化。

但信息技术行业终究是近年来进化速度最快的经济部门,互联网时代爆炸式的技术和模式创新已远非传统金融业仅仅通过局部改良就能够覆盖和消化的。

但互联网不改变人性也不改变行业的本质,它只是激发、启迪和改造。

因此,我们必须回到金融的本质,才能看出互联网时代撞击之下,金融行业将呈现怎样的新面貌。

发展到今天,金融结构已经非常庞大复杂,更拥有为数众多的细分子行业,但其核心一直未有改变:

1、提供信用风险解决方案

首先来谈谈信贷市场。

众所周知,信息不对称是债权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引致的逆选择过程将使得无人敢于对企业放贷。

历史对此提供了两种解决方案: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方案下,银行建立了一整套成本高昂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自身具备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势能力。

据此,银行扮演了信贷市场上信用风险的承担者角色,并根据“谁承担最大风险谁获得剩余索取权”的原则,获得了存贷利差抵补运营成本以及信用成本之后的剩余索取权。

而在直接融资方案下,传统来说信用风险的管理由众多专业性相对有限的投资者分散承担。

固然直接交易成本是明显降低了,但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往往明显下降,从而导致逆选择效率损失的上升。

两种体系之间的边界主要由二者的相对成本来决定。

当银行体系的总成本(包括逆选择的效率损失、运营成本以及信用成本)低于金融市场体系时,银行便在信贷市场中占据一个更有效的位置,反之亦然。

正是因此,近代金融普遍都是从银行间接融资开始发展的,因为在彼时的社会分工浪潮中,银行发展出来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地强于其他实体。

这就是亚当斯密所推崇的社会分工带来的能力优化。

但这种能力的优化同样面临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约束。

而与银行能力增长趋缓相对应的,随着机构投资者占比的上升,(风险管理规模门槛的跨越、知识技能的扩散以及技术的提升等因素共同帮助)市场投资者开始具备了一定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这以运营成本的小幅提高为代价降低了信用成本以及逆选择的效率损失。

因此,直接融资开始日渐替代间接融资而成为主流。

2、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投资服务

金融机构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就是实现金融投资职能。

随着社会闲余资金的积累和沉淀,资产管理的需求就因此而产生。

但资产管理同样需要专业能力,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拥有金融资产的法人与个人往往都不具备足够的这一能力。

于是,一部分客户选择将资产管理功能外包出去,由此产生了基金、信托和保险行业(投资型保险产品)这类专业投资机构。

同时由于投资实践的高度复杂性,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仍然需要专业的卖方研究支持。

而另一部分客户选择自己从事资产管理活动,但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