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4833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 第19课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第19课教案

19 父爱之舟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

课文采用倒序手法,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本文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文章所写内容看似零碎,实则结构严谨,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把种种旧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发生变化,主题思想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

最后一次提到小舟时,作者明确写道: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至此直接点题,文章主旨得以彰显。

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是因为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感怀。

本文的语言平白如话。

作者将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对父亲的怀念融于字里行间,缓缓叙述,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1.认识“茧、钱”等生字,会写“蚕、考”等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父爱。

教学重点

1.概括作者在梦中出现的种种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1.字词教学

在需要认识的生字中,形声字可以利用其构字规律进行识记。

如,“榜=木+旁”“嘲=口+朝”。

“兼”是会意字,像一只手同时抓住了两棵禾苗,现多引申为“合并”之义。

还可以将生字随文识记,或者和需要掌握的词语结合着识记,如“恍恍惚惚、出嫁、陪嫁、启迪”。

“冤枉”课文中标注的是字的本音,在读词语的时候,后一个字要读成轻声,文中“枇杷”的读音也是如此。

本课要写的字中,笔画撇较多,可集中指导。

“疼、糖、枕”在书写时注意“丿”的穿插与避让;“考、暑、煮”在书写时“老字头”的“丿”是长撇,下面的部件要写在“土”字的正下方;“暑”提醒学生要和“署”分辨清楚,上面是“日”;“考”不要多写一横。

2.阅读教学

本文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严谨。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开合自如。

文章以“小船”为明线,以“父爱的深沉、伟大”为暗线,将零碎的场景串联起来,寓厚重的父爱和真挚的父子之情于各个场景之中。

教学时,先要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出课文叙述的场景,为下一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感受蕴含的情感打好基础。

接下来就是细致研读重点句子,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让学生说说场景大意。

在学生找到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体会父爱,一边默读,一边批注。

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交流。

可以让学生按照场景呈现的顺序,依次谈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汇报,从自己最感动的场景入手。

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关注容易忽略的场景和细节,最后再让学生自主梳理和总结。

学生在感受到整篇文章所表现的浓浓的父爱之后,可结合课后第三题,深入理解课题的含义。

可以让学生关注“小渔船”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父亲在渔船上为作者做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报考和上学总是离不开小渔船,父亲在小渔船上摇橹、做饭、缝补棉被,这一切都是为了省吃俭用供我上学,这也是父亲对作者的支持和期望。

父亲和小渔船的形象在作者记忆中融为一体,永难磨灭,因此作者才会以“父爱之舟”为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

对父亲的付出,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结合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的提问,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父亲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3.表达运用

本文所选择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而这些平凡的小事恰恰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时,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本文在选材上就给同学们提供了典范。

学习本文时,就要让同学们进行课堂练笔,学习从生活中选材,选择平凡的小事,从小事中挖掘大主题。

1.收集作者吴冠中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2.预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学会运用。

3.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试着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读“茧、栈”等生字,会写“蚕、考”等生字,正确读写“渔船、报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能概括“我”在梦中回忆的种种场景。

板块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父亲》。

2.过渡:

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

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是一艘小船,承载着你所有的梦想,包揽了你所有的疲惫与希望。

让我们搭乘“父爱之舟”,去看看沿途的美景,去探寻父爱的伟大!

一起学课文《父爱之舟》,深深感受那博大的父爱!

3.认识作者,出示作者资料。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问询他人,再多读两遍。

(2)将课文读通顺。

2.汇报交流自读情况,解决生字词,教师纠正错误发音。

“栈”易读错成jiàn。

“枉”的读音是wǎng,在“冤枉”一词中读轻声。

“屑”易读错成xiāo。

“缴”易读错成jiāo。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关注写这些字时应当注意什么。

指导本课要写的字,笔画较多的字可集中进行指导,重点指导“疼、糖、屑、暑、煮”的书写。

“疼”“糖”“枕”,在书写的时候,注意“丿”的穿插避让;“考”“暑”“煮”在书写时,“老字头”的“丿”是长撇,下面的部件要写在“土”字的正下方;“暑”字提醒学生要和“署”分清楚,上面是“日”;“考”不要多写一横。

4.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渔船 报考 教训 心疼 席子

庙会 彩排 糖果 抽象 启迪 毕业 寄宿 师范 路费 轮换 领略 意境 磨灭 精致

5.检查读课文,可以抽查、轮读,学生之间互相纠正,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读的不好的同学要准确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再加以鼓励。

6.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以梦境回忆的方式追叙在艰难求学的经历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时间顺序;倒叙。

(3)课文从哪几个场景进行描述?

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①父亲给“我”买枇杷;

②心疼“我”被臭虫咬了;

③带“我”逛庙会,给“我”买热豆腐脑吃;

④给“我”制作万花筒;

⑤大雨大雪天,背“我”去上学;

⑥摇船送“我”去无锡报考、上学。

(4)过渡:

这些场景都表达了浓浓父爱,叫人感动。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阅读任务。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

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阅读成果。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

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

3.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1)感受父爱的真挚和深沉,体会文章主题。

(2)体会这些回忆对作者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其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也更好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训练。

第二课时

1.细致分析每个场景的描写,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联系全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3.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父亲对你关爱的场景,并与同学交流。

2.回忆课文中父亲关爱“我”的场景,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3.过渡:

今天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学习,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浓浓的父爱。

板块二 精品细读,品味描写

1.默读课文,出示阅读任务。

思考:

课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

2.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抓住每个场景中体现出的父爱。

3.依次出示句段,精讲1至3个场景,体会父亲对“我”的关爱。

句段1: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

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

(1)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节俭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节俭的父亲要动心换价格更贵的房间。

(3)引导学生从父子俩的行为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父亲平时用钱极为节省,但在住旅馆时,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这样相互映衬下,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跃然纸上。

句段2:

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卖玩意儿的也不少……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

(1)从“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理解父亲不愿苦着“我”,想方设法满足“我”的小小愿望,从中感受浓浓父爱。

作者逛庙会,只能饱眼福,不能买东西(只喝了一碗豆腐脑)。

回来后,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莫大的幸福,这也能表现出父爱的真挚。

句段3: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

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感受动词“背着,扎紧、穿、撩起、扎”对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的描写。

(2)感受动词描绘下父亲饱满的形象,体会父亲的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父亲背我去上学”这个场景表现了父亲对“我”寄予的期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有出息。

句段4: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

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

(1)抓住父亲送“我”到无锡上学途中为“我”缝被子的细节。

(2)朗读这一段时注意把握好停顿和重音。

父亲为“我”缝补被子的细节,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4.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

如何使场景描写更感人?

①选材要真实;

②以小见大;

③要运用一些手法,如相互映衬等;

④要有细节描写。

5.过渡:

本课写了许多父亲爱孩子的场景,在描述过程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种东西是什么?

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它呢?

板块三 细读课文,分析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事物。

(1)请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

(2)教师作适当补充。

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

这条小船一次次把“我”送到人生的一个个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

“我”的感受也在发生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

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写到: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点明题目,文章主旨得以揭示。

2.围绕文章题目进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2)题目里的“舟”仅仅是指姑爹的小渔船吗?

为什么?

(1)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理解题目。

一方面,“舟”指姑爹的小船,一方面指父亲的爱。

作者是以小舟比喻父爱,贴切具体。

(2)明确小舟对全文的揭示作用,揭示父爱对“我”早期成长过程中的承载作用。

3.小结:

本文通过回忆“我”与父亲之间的一些小事,通过刻画父亲的极度节俭和对我的爱,以姑爹的小渔船为线索,以“父爱”为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深地感谢与怀念。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父爱之舟

2.小结:

作者借梦境来回忆往事,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报考学校与上学这一求学主题,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写出了浓浓的父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以梦境的形式,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父亲关爱“我”的几个场景,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教学本文时,先梳理本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概括出本文所讲述的场景,然后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本文使用的其他写作方法。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能突出重点,即本文场景描写的作用;同时能突破难点,即培养感恩之心和学习其他的写作方法。

1.紧扣课题,诱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紧扣题目,铺路搭桥,诱发学生思维的散发原点,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抓住梦境中那些难忘的场景进行讨论,交流,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父亲爱“我”的语段,来体会平凡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父亲的思想感情。

快乐练习

训练1

21世纪的绿色住宅

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不同人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

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提高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

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

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

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

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

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层”,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将变成绿色的植物编的城市。

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

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

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

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据说美国有人正打算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现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像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通读全文,请分别说说日本、澳洲、德国这三个国家“绿色住宅”的特点。

日本:

澳洲:

德国:

2、日本政府在建造“太阳能住宅”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

4、读完本文后,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绿色住宅”?

训练2

海啸

印尼的大海啸,让人们谈“海啸”色变。

对海啸,好多人都想知道个究竟。

海啸是由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巨大海浪。

这种海水运动引发的惊涛骇浪,波高可达数十米,其转移速度可快至每小时800公里。

这么高的“前赴后继”的层层“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对生命和财产可造成严重危害。

去年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汹涌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到达日本后还造成了一定危害。

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的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也难以招架。

凡是能引起海水置换或转移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海啸,如:

地震活动、海底山崩、火山爆发以及宇宙的影响等。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

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起的。

在震动之后,振荡波在海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地方,这就像丢颗石子到水中,涟漪由内向外扩散一样,所以海啸不是单一的巨大波浪,而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的海浪。

海啸的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不管海洋有多深,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而且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而涌动的水量越多,从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则和喷气式飞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当海浪靠近岸边时,如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其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

但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时波浪就会长高,能以极大的能量冲上岸。

1、仔细读文,说说海啸有哪些特征?

2、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

3、请说说地震引发的海啸形成过程。

4、当海啸来临时,你会选择如何逃生?

训练3

小海马是父亲生的

温暖的海底,尤其是浅海区域,有与陆地森林草原媲美的海底植物,有嬉戏其间的行行色色动物。

生长在海底的红、白珊瑚,像庭园里栽培的花木;附生在岩礁间的红、绿海葵,如同庭园里种植的花草。

这个碧水莹莹、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人们把它比作“水晶宫”。

海马是生活在“水晶宫”里的奇怪角色。

这种体长只有10—20厘米的鱼类,其头形像马头,故称它为“海马”。

海马尾部由多节组成,能灵活屈伸。

它的背鳍像一面锦扇,经常摇动着维持平衡,做直立游泳。

海马不仅相貌特殊,繁殖习性也很特别。

当繁殖季节到来时,雄海马的体侧腹壁慢慢地合成宽大的“育儿袋”。

雌海马就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雌海马无育儿袋),卵就在育儿袋里进行胚胎发育,等到发育完成,雄海马就开始“分娩”了。

海马的繁殖方法为什么这样特别呢?

因为浅海情况十分险恶,尤其是到了春夏两季,各种海生动物都由深海或远洋洄游到浅海里来,进行一年一度的交配和繁殖。

弱肉强食的“种族斗争”,也就火热起来了。

幼小动物会遭到伤亡,尤其是刚产下的大批卵,简直成为互相争食的佳肴了。

例如鳕鱼一次产卵竟达千万粒,而真正能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1%。

海马保卵的本领比其他动物更巧妙,不仅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而且它们由卵生演进到类似胎生的地步。

这样,就容易保证全部的卵都发育成小海马了。

1、为什么说海马是“水晶宫”里的奇怪角色?

2、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主要目的是什么?

3、划横线的句子分别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训练4

人类能移居火星么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科幻小说里,人类就开始在火星上散步了,然而直到今天这还只是个设想。

但许多人都坚信,问题不是人类能不能登上火星,而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到达那里。

至今,仍然没有人确知怎样才能最方便最省力地到达火星。

有人估算,人类登上火星需要600亿美元的资金,甚至更多。

不过火星协会主席罗伯特·祖布林认为这个数字应该是300到400亿美元,相当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花费。

祖布林出版了一本名为《移民火星》的书,书中勾勒了人类定居火星的宏伟蓝图。

为什么人类对火星始终充满向往?

因为就目前的观测情况看,火星是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地方。

尽管火星上的温度是零下200℃,但在所有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的环境是与地球最相像的。

火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一半,那里还有相当于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和百分之一的大气浓度。

最主要的是,探测器已经发现了在火星冰冻的极点和地表下面有水存在。

每两年,火星会靠近地球一次,今年夏天,火星来到了距离地球5576万公里的地方,这是6万年来它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

祖布林说:

“人们很想知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火星也许是解开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火星上,即便是只能找到原始状态的微生物,那也意味着类似于人类的生命不只存在于地球上。

行星协会主席路易斯•弗雷德曼说,人类想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火星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在于它很可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缘起和归宿。

”“并且,火星是我们目前知道的人类有机会移民的唯一地方,人类将以此证明自己不会永远呆在地球上;如果我们能往火星上移民,那么地球可能不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将不得不再次审视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火星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四个条件。

(1)

(2)

(3)(4)

2、祖布林和弗雷德曼对探测火星的意义各有什么看法?

简要回答。

祖布林:

弗雷德曼:

3、如果真有一天要移居火星,你最想将地球上的什么带过去?

为什么?

训练5

书的演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仔细读文,找出“册”与“微缩胶卷”的主要区别。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3、由“册”与“微缩胶卷”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4、如果让你设计书籍,你会怎样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