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4566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docx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前不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文中,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

总的来说,2006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呈现出如下特点: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万人。

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

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

  2、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

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差。

资源枯竭型困难城市和困难行业中,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再就业矛盾更为突出。

面临就业困境的还有近年迅速增加的失地农民,急需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急待加强。

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和服务亟待改善,特别在中西部地区,服务意识差设备短缺陈旧、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多,中西部地区需求不足。

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门专业供不应求。

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

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高端服务业的岗位不足。

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人数的紧缩。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5、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2006年,进入社会的高、初中的毕业生继续增加,总量达到480多万人,加上城镇还有200万左右的往届毕业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就业矛盾不可忽视。

他们普遍缺乏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与下岗人员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近年每年约有30多万退役军人需要在城镇安置就业,受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体制政策不完善影响,其就业安置工作面临较大难度。

   6、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

2006年,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

二、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带来最大化就业

   2006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达到10.9%,是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经济增长最高的。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越快,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带来最大化就业。

这是因为:

   首先,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调整,造成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无法适应新的岗位需要,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根据计算,我国的自然失业率1978-1984年平均为3.79%、1985-1988年为0.33%、1989-1995为1.77%,1995年以后为4.43%,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可见,近年来我国失业率的提高,自然失业率的上升是主要原因。

所以,尽管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却难以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效调节周期性失业,但其拉动就业的效果与其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密切相关。

如果其引导的投资方向,主要是就业吸收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则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的效果就非常明显;否则,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将大大削弱。

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显著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由于其引导的投资方向,主要是资本密集度高、就业吸纳能力低的行业,导致拉动就业的效果比较微弱。

  第三,能够有效创造就业机会的非传统经济部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正规就业的绝对数和比重都迅速下降,主要由民营经济和非正规部门提供的单位外就业比重逐渐上升,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主渠道。

但是,民营经济部门无论是融资还是在市场准入等方面,都处于明显不对等地位。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分析

   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大学生失业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

大学生失业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前者是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他们对去向另有选择,如准备出国留学、考研、自主创业等。

而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就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

很明显,后者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大学毕业生非自愿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结构性失业。

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是摩擦性失业。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毕业生没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三是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

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目前大学生失业包含部分周期性失业的因素。

   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供应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

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

“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有:

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

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

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

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

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

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

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

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少差距。

   四、大学生就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而有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1)气质、性格: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

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

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智能。

由于个性特征左右着个体的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的职业适应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则表现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

是何种气质性格的人,在知觉速度或思维的灵活程度上是快还是慢,在意志努力或情感发生上是强还是弱,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还是倾向于内部,是认真负责还是轻浮粗心,是活泼热情还是好静羞涩,是机智敏捷还是呆板迟钝,是沉着冷静还是冒失鲁莽,是勇敢爽朗还是怯懦沉默,是镇定自信还是疑虑自卑,是温柔细致还是暴躁粗心,是刚毅实干还是办事拖拉,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等等,都有很大不同,如粘液型气质者较为适合流水线的工作,而抑郁型气质者不适合做推销员。

性格与智能也与择业密切有关,不同性格与智能差异往往是在某一职业中能否适应及有所成就的因素。

个性特征的自我了解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等方式来进行。

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2)兴趣、爱好: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

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例如,在工作、学习之余,是爱好读书还是闲逛、聊天?

是爱好钓鱼还是跑步、打球?

是爱好摄影还是绘画、书法?

是爱好舞蹈还是音乐?

是爱好种花种草还是养鱼养鸟?

是爱好打扮还是美容?

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考虑的因素。

因为有的职业需要某种兴趣爱好,也有的职业明确禁止和反对某种爱好。

   (3)能力、特长:

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

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能力包容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能力;二是工作能力。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思维的独立性、抽象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创造性、灵活性等诸方面;工作能力主要包括言语表达(包括外语)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劳动的能力,专业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等等。

如果是重新谋求职业者还应分析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缺点,以便在求职时扬长避短。

   (4)生理特征:

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胖瘦、高矮、甚至面貌的丑俊等生理方面的因素。

例如,体质较差,难从事繁重体力劳动;面貌丑陋也不适合当服务员;有些工作,女同志(或男同志)不能胜任等等。

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明确认识到的。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1)敢于竞争:

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

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升入好的中学和大学。

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评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

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

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

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一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是必须在心理上准备同“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告别。

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2)善于竞争:

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

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

期望值是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比值,期望过高会使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准备投出自己的简历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

   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

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很多大学生能力很强,却在面试时失败,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素质差有关。

   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锻炼出较好的口才,交流时口齿伶俐、表述清晰;合理利用有关规则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

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

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

失败者常常感叹求职择业真难。

现实确实如此,尤其是理想的或热门的职业更是如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这是商品经济社会普遍的现象。

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并不一定取决于职业本身。

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

富兰克林曾经是个钉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助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

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

   挫折是一种鞭策。

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

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

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三)、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具体表现在:

(1)没有很好地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表现为:

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那么什么是知识结构呢?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

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宝塔型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知识上,并且同择业目标联系起来。

网络型知识结构。

该结构能使专业知识处于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

毕业生具有这种知识结构,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

帷幕型知识结构。

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

对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启迪是:

在寻找职业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体上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择业时的适应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能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弹性。

比如某学生原来专业是办公自动化,强调计算机的操作和管理,当他看到社会上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需求较高时,就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各种计算机语言的基本原理,并尝试对某些应用软件的开发,毕业时就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

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一方面向书本学习,一方面向实践学习,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正确途径。

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节,一方面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目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的知识比例过大,以致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四)、简历与求职信准备的过于死板

   过多地依赖学校、导师、家人、朋友,导致毕业生并不清楚如何正确撰写自己的简历。

据了解,专业的人才网站均为网友提供免费的格式化的简历模板。

很多大学生准备的简历不仅不规范,内容也很难引起招聘主管的兴趣。

而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专员最头疼的,则是在浩瀚的简历中,找不到明确标注申请岗位的简历,“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帮助应聘者做出挑选”。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呼吁:

不要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要从实用的角度准备应聘。

具有针对性而且实用,是出奇制胜的基础。

   应聘惠普(中国)有限公司的简历堆积有如小山,小陈的简历却脱颖而出了。

“与众不同的简历是获得面试的一种有效方法。

”营销专业的小陈,很早就决定加盟惠普公司。

小陈在投简历前,连续一周在中关村几个电子市场销售惠普打印机的摊位前观察,专门询问那些不买惠普打印机的人原因是什么。

一周后,他做了个详细的分析报告:

有多少人不买惠普打印机?

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如何?

他们认为惠普打印机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

最后,在长达几页纸的调查报告后面,他标注了一句话:

“如果想知道详细情况,请与我联系!

   为什么惠普公司会关注这样一份特殊的求职简历呢?

惠普(中国)人力资源有关负责人表示,原因在于:

公司要招聘的是市场方面的职位,而小陈跑到销售第一线了解情况,态度可嘉。

另外,他的调查也很有意思,这也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专家认为,小陈的简历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的简历不仅针对公司招聘市场方面的职位,而且对公司而言也非常实用,因而能够出奇制胜。

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在应聘之前要对对象公司做一番调查。

(五)、应聘前对公司了解不够

   众多调查表明了解企业的人受欢迎。

   一个北京市属院校的毕业生被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录取了。

有关专家认为,这位毕业生的成功在于他的经历。

其实,工商管理被认为是最通常的专业,而学习这个专业的小超自己也没有想到能有这样幸运。

   他从大三开始,就到某报纸的市场版实习。

他采访了很多企业负责人,了解了企业运作的基本流程,同时,也发现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年下来,随着见报稿件的不断增加,经验的积累也不在话下。

   在面试的时候,别人就拿几页简历,而小超展示的却是自己厚厚的作品,其中有不少问题都是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几次面试后,几家单位同时有意录用他,他最后选择了一家声誉很高的会计师事务所。

   有专家分析,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需要学习金融的研究生,选择小超是因为他十分了解企业的情况。

如果是金融专业的但不了解企业的人,需要有一个很长的了解过程,会计师事务所就要付出很长的培养时间;而对于一个了解企业的人,即便他不是学习金融的,也不是研究生,但他能迅速把握企业需求,为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效益,自然也是企业所需要的。

是否了解企业,是目前大学生求职的障碍,即便找到了工作,也会有一个不短的适应企业的过程。

企业需要有价值的人,一些企业人事经理表示,现在企业评价大学生已经不完全看重学校和专业,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能为企业做出成绩,带来价值。

(六)、缺乏规范的职业指导与清晰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而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

   了解自我。

关于了解自我,上面文中已经谈到,即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了解职业。

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

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找工作前接受一些明确的就业指导,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与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七)、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

   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

当竞争越来越激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就成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宣扬的理念,而随之形成的毕业生忠诚度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现在一些单位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在实习期都要安排最苦最难的活给他干,如端盘子、刷厕所等,但往往是,实习三天后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

据北京有关部门调查,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一些单位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企业普遍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大学生就业流失率高达70%,一半学生毕业后因不能吃苦被企业淘汰。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日前发布的这一调查结果,受到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质疑。

他们认为,就业必须吃苦只是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脱离毕业生所学本质,也是导致大学生另谋职业的原因之一。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日前历时两个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对象包括高校就业机构、在校大三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