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4187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docx

实用QC小组活动程序讲义

QC小组活动程序

一、QC小组的概念:

1、定义:

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2、为什么要按QC小组活动程序开展活动: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QC小组活动是广大员工参与组织质量改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其之所以很有效,原因之一就是QC小组活动遵循着一种科学的活动程序,因而可以使QC小组活动少走弯路,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效果。

这个科学的活动程序就是PDCA循环。

3、QC小组的特点:

1)明显的自主性----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愿参加

2)广泛的群众性----人人都可以参加,组内平等、互相尊重、提倡自我实现。

3)高度的民主性----民主的结合、民主的活动,小组长自然产生、组内无训政。

4严密的科学性----P、D、C、A程序

●数理统计方法

●逻辑思维模式

●数据资料说话

二、QC小组活动课题的分类

按照QC小组参加的人员与活动课题的特点,把QC小组活动课题分为“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创新型”五种。

前四种是针对现状存在某种问题(或是与现行标准相比有差距,或是与上级下达的指标或要求相比有差距),弄清其原因,针对主要原因,拟定改进措施,以改善现状,达到规定的标准或要求,因此,被称为“问题解决型”课题。

●现场型:

它是以班组和工序现场的操作工人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生产现场

●服务型:

原本指在工业企业中的辅助人员和服务人员组成的小组,后来由工业企业逐步推广到服务行业、旅游业等,专门指从事服务工作的职工群众组成的,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在服务现场。

●攻关型:

通常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技术关键为目的,课题难度较大,活动周期较长,需投入较多资源,通常技术经济效果显著。

●管理型:

由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业务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

选题可大可小。

★――创新型:

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开发新产品(项目、服务)、新工具、新方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课题。

“创新型”课题活动的领域是开辟新业务、选择对中、长期目标有前瞻性的项目,或为了打破业务现状、创造更具魅力的质量,侧重于长远上的收益。

创新型课题不是针对现状存在问题作改善活动,而是想追求一种新的境界,或使工作更加卓越,为此探寻新的思路、创造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研究并采用新的方法等,这些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故被称为“创新型”课题。

1、“问题解决型”课题活动程序:

⑴、自定目标值的课题活动程序:

⑵、指令性目标值的课题活动程序:

2、“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

三、活动程序详析

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解决问题涉及两方面的技术:

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

专业技术----小组解决问题的专业技术范围

管理技术----主要指程序、证据、方法、技巧的运用等

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是QC运转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管理技术为共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遵循PDCA循环PDCA的活动程序四阶段八步骤

P(Plan)计划阶段:

四个步骤

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主因、制订对策

D(Do)执行阶段:

一个步骤

按对策要求进行实施

C(Check)检查阶段:

一个步骤

针对目标检查实施效果

A(Action)处理:

两个步骤

制订巩固措施,防止问题再发生;提出遗留问题及下步打算

PDCA循环两个特点:

1、阶梯上升、2、大环套小环

2、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

3、应用统计技术

㈠、选择课题

1、课题来源:

指令性课题:

上级主管部门以指令的形式向QC小组下达的课题。

指导性课题:

企业质管部门推荐并公布的一批可供小组选择的课题。

自选课题:

由小组根据本部门情况自行选择的课题。

自选课题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⑴、针对上级方针、目标在本部门落实的关键点来选题。

⑵、从现场或小组本身存在的问题方面选题。

3、从用户不满意的问题中去选题。

2、选题常用方法:

●调查表

●排列图

●亲和图

●头脑风暴法

●水平对比法

●流程图

3、选择课题注意事项:

(1)课题宜小不宜大,要选解决具体问题的课题。

小课题的好处:

(A)活动周期短,易于出成果;

(B)大部分对策自已能完成,易于发挥小组成员创造性;

(C)解决自已身边的问题,易于调动积极性;

(D)易总结,成果发表更充分;

(2)课题名称一目了然;

从课题名称能直接看出小组要解决的问题,紧扣活动内容。

(3)选题理由应简明、扼要、充分,直接写出目的和必要性,可用数据表达,不要长篇大论地陈述背景。

4、课题名称问题:

(课题名称应体现定题时的思想)

不要使用:

⑴、大课题、口号式课题;

⑵、课题笼统、不具体;

⑶、手段+目的:

例:

●严格控制计量误差,提高产品有效出品率

●降低2号炉煤耗,延长炉体寿命

●解决商检高压接头结霜问题,提高检验效率

●改进锅炉炉拱,提高吨煤产汽,降低供气成本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提高产品性能

●采用PC机改造设备,降低设备故障率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勇夺全国最佳

●提供特殊服务,提高顾客满意率

㈡、现状调查

1、目的:

⑴调查问题的严重程度

⑵找出主要症结

⑶为制定目标值提供充分依据

2、现状调查的注意点:

⑴、用数据说话,收集最近时期的数据。

应在对过程没有干预的前提下实施被动数据的搜集(数据的客观性),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和约束性,改进后能反映出变化程度。

防止只收集对自己有利的数据。

⑵、注意现状调查的面的广度和深度,调查结果应能达到现状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结果必须是主要问题。

⑶、对取得的数据整理、分层分析,注意潜在的不良。

⑷、还需亲自去现场测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数据分类时可采用的方法:

●按时间区分年、月、日、班次等

●按地点区分位置、工地等

●按症状区分缺陷种类、特性、状态等

●按作业区分生产线、设备、操作者等

3、存在问题:

⑴、现状调查的深度及广度不够,未能找出问题的真正症结。

⑵、现状调查不充分,不能为制定目标值提供依据。

⑶、现状调查的数据完全重复选题理由中已陈述过的数据,未到现场跟踪取得新的数据。

需注意不使用现状调查的情况:

1、指令性目标值课题

指令性目标值课题目标明确,要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目标要求,通过数据的排列分析来确定能否实现目标。

分析手法类同于现状调查。

2、创新型课题

创新型课题,研制新产品,前人从未做过,无现状可调查

㈢、确定目标值

1、目的:

目标值是小组明确活动解决问题的程度,并为效果检查提供依据

2、内容:

目标值应做到:

●与问题相对应

●目标值要明确表示,用数据说话,必须量化。

●要说明制订目标的依据。

3、目标设定方法

●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与标准比较

●根据相近专业或相近行业情况来确定

●根据现状调查的结果

●根据顾客或国家的质量要求,企业部门领导的指令

4、注意事项:

●目标要与问题(课题)相对应;

●目标要明确,要量化;

●要说明制定目标的依据,但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必须制定设置依据。

如:

恢复质量的目标;

●目标不宜过多,一个适宜,最多不超过两个。

两个目标之间应有相联关系);

●目标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5、设定目标存在问题

⑴、用空话、套话或口号、愿望作为目标值制定依据:

例:

●厂领导重视;

●本小组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对完成目标有着坚定的信心。

⑵、用可采取的措施作为目标实现的依据:

6、设定目标值可用方法:

●柱状图

●折线图

㈣、原因分析

1、目的:

找到产生主要问题的全部原因

2、要求:

分析原因是小组活动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找出关键所在,小组成员要开阔思路、集思广益,从能够设想的所有角度去想象可能产生问题的全部原因。

⑴、针对现状调查找到的主要问题(症结)来分析原因

⑵、分析原因要展示问题全貌(4M1E:

人—man、机—machines料—materials、法—methods、环境—environment)。

⑶、因果关系层层分析展开,一直分析到可直接采取措施为止。

⑷、工具运用正确、适宜。

原因分析常用工具:

因果图、系统图、关联图

三种图示方法的运用

方法名称

适用场合

原因之间的关系

展开层次

因果图

针对单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原因之间没有交叉关系

一般不超过四层,超过用系统图

系统图

针对单一个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原因之间没有交叉关系

没有限制

关联图

针对单一或多个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原因之间有交叉关系

没有限制

3、存在问题

⑴、原因分析未展开到能直接采取措施为止:

例:

●技术水平低

●业务素质低

●责任心差

●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工艺参数不合理

●模具设计不合理

⑵、两个因素合在一起:

例:

●“新工多责任心不强”

●“观念守旧沿用老方法”

●“数据统计不够分析不彻底”

⑶、无因果关系或因果关系颠倒:

●例:

工艺纪律贯彻率低→工作责任心不强

●例:

环境参数未优化→包装制度不合理

●例:

业务水平低→新工人多

●例:

执行规程不严→工作责任心不强

●例:

检修人员不能及时到达现场→路途远

⑷、原因分析不全面:

⑸、工具运用不正确:

●原因之间有关联关系还用因果图或树图

●两个因果图的末端原因相同,可用关联图

●用了因果图分析原因,再用亲和图亲和,亲和的结果无用。

㈤、确定主要原因

1、目的:

深层次地肯定原因,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2、步骤:

(1)收集所有的末端因素

(2)剔除不可抗拒因素

(3)对末端因素逐条确认,找出真正的主要原因

3、确认方法:

(1)现场验证

(2)现场测试、测量

(3)调查、分析

将用以上方法得到的信息、数据与标准比较,符合标准,不是要因;如不符合标准,则是要因

4、要因确认常用方法:

●调查表

●简易图表

●散布图

●正交试验设计

5、存在问题:

⑴、要因验证泛泛而谈,走过场,无数据信息

例:

序号

原因

要求

调查确认

结果

1

检修人员不能及时到达现场

设备缺陷发现及时处理,传递处理及时。

没有

非主因

2

执行规程不严

检修、值班人员都经过严格的上岗培训。

没有

非主因

⑵、要因验证偏离:

描述原因的危害性及解决措施

例:

●粉末中有杂质――我公司在粉末进厂前进行了多项检测,每天化验。

●筛网强度低-----原有进口筛网存在以下缺陷:

筛网单纹织法编织,抗划能力差;筛网丝径细,整个筛网强度低,易划破;杂质堵塞气路。

⑶、以是否可以/容易解决来判定要因

⑷、要因验证未制定标准

⑸、末端因素合并确认:

例,要因验证:

工作标准不健全、运行规程不够完善和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是造成主站系统日常维护工作不够规范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着系统实用化管理,是要因,但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基本相同,所以将三个原因并为一个要因。

㈥、制定对策

1、内容:

5W1H5W2H

⑴Why:

为什么?

⑵What:

做什么?

⑶Who:

谁去做?

⑷Where:

在哪里?

⑸When:

何时?

⑹How:

如何做?

⑺HowMuch:

成本如何?

2、步骤:

(1)、提出对策

(2)、确定对策

对策的有效性

对策的经济性

对策的可实施性

对策的难易度

避免采用临时应急措施

尽量采用依靠小组自己的力量能完成的对策

(3)、制定对策措施表5W1H

制定对策常用方法:

●简易图表

●矩阵图

●PDPC法

●矢线图

●优选法

●正交试验设计

3、注意事项

(1)对策应有效,防止一个人的对策,要由全体成员去做

(2)选用对策应具备可实施性,小组成员应能够控制

(3)不采用临时性、应急性对策

(4)尽量采用以小组成员自身能力可以实现的对策

(5)将对策内容和措施内容分开制订

(6)对策目标要可检查,不一定非量化,防止出现精神措施

(7)对策表简单,实施要写详细;对策表复杂,实施可简单

(8)不要为外人制订措施

4、存在问题

⑴、对策中制定的小目标缺乏可测量、可检查性;小目标不能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时间

负责人

⑵、对策措施表不规范:

●缺少对策的分目标;

●对策、措施混在了一起;

●有“现状”,无对策措施。

⑶、措施针对性不强,不具体;用抽象、笼统的语言作措施。

⑷、对策的分目标与“要因验证”中判定相应要因的标准不一致:

一般情况下,应以确定主要原因时的判别标准作为制订对策时的“目标”。

㈦、实施对策

1、方法:

(1)、小组成员应严格按照对策内容进行实施。

(2)、递进的措施应一个一个的去做。

(3)、注意数据收集,每条对策实施完后和对策表的目标进行比较。

(4)、实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差别。

(5)、体现小组的努力程度,体现小组的团队精神。

(6)、做好活动记录,展示小组活动的难易程度。

(7)、如实施进行不下去,应及时修改对策。

(8)、避免通过技术改造、设备、仪器投入实现目标。

(9)、主要解决小组自已的问题,通过活动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不妥。

2、存在问题:

●记流水帐;

●重点不突出,平淡、泛泛而谈,未体现小组的特点、集体智慧及努力程度;

●对策完成后未检查小目标是否实现;

●对策实施后,未检查是否影响安全及环境、是否影响相关处的质量、管理、成本等方面。

㈧、效果检查

1、检查内容:

⑴、目标值的完成

把实施后的数据与实施前的“现状”比较,总体评价课题的效果,达到目标、问题已解决,进入下一步骤;达不到目标,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应:

●重新分析原因或检查所制定的对策;

●在C阶段再进行一次小的PDCA循环。

⑵、经济效益

●计算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考虑社会效益;

●效益计算应符合实际,不类推、不夸大,计算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巩固期能看到稳定状态为止。

⑶、无形效益

对小组成员的活动收获进行检查,如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⑷、意外收获。

2、存在问题:

⑴未收集统计期数据进行分析,直接出柱形图表明小组目标已实现。

⑵未检查活动前“现状调查”找到的A类问题是否解决

⑶效果不明显,“现状调查”的A类问题还是A类。

例:

现状调查确定“抢报号码”为A类问题,活动后“抢报号码”为第二位,仍为A类问题.

⑷经济效益计算不实,有水分。

3、效果检查常用图表:

调查表、简易图表、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

㈨、制定巩固措施

1、目的:

把对策表中的有效措施纳入标准化,防止问题再发生。

2、存在问题

⑴、巩固措施未标准化

⑵、用宏观愿望、口号等空洞语言作为巩固措施。

例:

●贯彻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坚持持续改进;

●继续开展经济挂钩考核办法,深化、细化企业内部管理,充分调动站务人员生产积极性。

3、巩固措施的深化:

对其他过程或部门有可能出现同类问题之处,可采取举一反三的原则。

㈩、总结与今后打算

课题完成后,应进行活动总结。

包括:

本次活动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活动中所产生的无形效果,下一步打算等,体现持续改进的思想。

谢谢大家

QC成果报告书的编写

用普通及简练的语言,写自己的故事,让别人看得懂。

一般要求:

◆文字精练,越精练越好。

◆条理、程序清楚,逻辑性强。

◆能用图表、形象表达的就不用文字

◆抓住重点,有文章的高潮

◆不允许“倒装”“后套”改变其真实性

◆让外行人看得懂

总结写实----提高升华

感性→理性→对以后工作起指导作用

QC成果报告书的内容

1、小组简介:

人员、受教育情况、登记号、活动次数。

2、选题理由:

指令、指导、自选、为什么选题。

3、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目前现场情况的确认

4、确定目标值:

定量、不超过两个、提供依据。

5、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分析到能采取措施为止。

6、确定主因并对其论证:

事实和数据表示。

7、制订对策:

要因对应、措施具体。

8、实施:

表达清楚,以实施为主。

9、检查效果:

与目标值比较、证实。

10、巩固措施:

纳入标准的名称及条款,防止再发生。

11、遗留问题及下步打算:

总结、分析,保持活动的连续性。

QC小组的评审

评审的原则:

1、挑大不挑小

(1)严格按照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进行,思路清晰,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用数据说话,避免主观判断,提高解决问题的科学性;

(3)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重点:

●成果所展示的全过程是否符合PDCA循环活动程序;

●是否做到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所用数据正确、完整有效;

●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否准确、恰当。

2、客观有依据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指出问题和不足,要全面看问题,不带个人偏见。

3、避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

应主要对管理技术进行评审,不从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

4、不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

评审时不仅要看经济效益,也要看社会效益;不仅要重视有形成果,也要重视无形成果;不仅要鼓励创大成果,也要鼓励创小成果。

QC小组常用统计方法

一、统计的概念

定义:

1、什么叫“统计”?

“收集并整理信息和数据的活动”。

2、什么叫“统计方法”?

“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叫统计方法。

3、统计方法的分类

(1)描述性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来描述质量状态)

(2)推断性统计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来推断总体质量状态)

4、统计方法的性质

描述性---通过数据的整理,找到数据的规律,描述质量状态。

推断性---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来推断整体的质量水平。

风险性---既然是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整体,就不会百分之百的正确,就有可能出现错误,造成风险。

5、统计方法的用途

1)表示事物的特征;(平均值、方差、标准偏差等)

2)比较两事物的差异;(假设检验、水平对比法等)

3)分析影响事物的变化因素;(因果图、树图等)

4)分析事物的相关关系(散布图、正交试验)

5)研究取样方法;(统计抽样等)

6)确定合理的试验方案;(优选法、正交试验等)

7)研究数据的质量分布;(直方图、排列图等)

8)研究数据的动态变化;(控制图、散布图等)

9)描述质量的形成过程;(流程图等)

二、统计方法概念:

1、产品质量波动-----必然性和规律性。

2、波动的分类:

正常波动----随机原因引起、影响小、难克服。

异常波动----系统原因引起、影响大、容易克服。

(系统即“人、机、料、法、环、测”系统。

3、数据的分类

1)计量值数据:

“能在数列上连续读值的数据”;

如:

重量、长度、温度、压力、容积等。

2)计数值数据:

“不能在数列上连续读值的数据”;

如:

不合格数、疵点数、合格数等。

4、两类统计特征数

显示数据集中位置的统计特征数:

样本平均值:

X平均值

样本中位数:

X中位数

显示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特征数:

样本极差:

R极差

样本方差:

S2

样本标准偏差:

S

如有N个数值:

X1、X2、X3、X4、……XN

则:

X(平均值)=(X1+X2+X3+X4+……+XN)/N

X(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奇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偶数时)

R(极差)=Xmax–Xmin

S2=∑[Xi-X(平均值)]2/(N-1)

S=+√S2

例:

求1、2、3、4、5五个数的平均值、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偏差:

X(平均值)=3

X(中位数)=3

R=5–1=4

S2={4+1+0+1+4}÷(5-1)=2.5

S=1.58

5、统计推断的可能性

用样本推断总体是可以的,其方法是:

分析样本质量分布,计算样本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来推断总体的质量分布。

我们习惯把:

总体平均值用“μ”表示、标准偏差用“σ”表示、

样本平均值用“X平均”表示、标准偏差用“S”表示。

6、计量值数据质量分布的规律性

1)计量值数据质量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2)正态分布中,以X(平均)为中线,各一个“S”区间质量分布的概率是0.6826,各两个“S”区间的质量分布概率是0.9544,各三个“S”区间的质量分布概率是0.9973

3)正态分布曲线是对称的钟形曲线。

X平均值

-3S-2S–S0S2S3S

4)用样本的正态分布来推断总体的不合格率,把质量要求和质量分布进行比较:

当质量要求等于“6S”时,质量分布中心与质量要求中心重合,总体中不合格品的概率约为:

0.3%;

当质量要求等于“4S”时,质量分布中心与质量要求中心重合,总体中不合格品的概率约为:

4.6%。

7、统计中的两类错误和风险

1、犯“α”弃真的错误:

把一批合格的产品,经过抽样检查后,推断为不合格。

犯“弃真”的错误。

2、犯“β”存伪的错误

把一批不合格的产品,经过抽样检查后,推断为合格。

犯“存伪”的错误。

风险率α和β是一对矛盾,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使用统计方法的目的就是使犯两种错误的机会为最小。

统计推断案例:

某省田径队有一名短跑运动员,他的100米成绩训练时模拟比赛测试5次,成绩分别是:

10.2秒、10.2秒、10.0秒、9.9秒10.1秒,如果在不服兴奋剂的情况下正常发挥,该运动员有无创造9.8秒可能?

(请讲出你的推断方法)

通过计算可知如下:

五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10.08秒;

五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偏差是0.13秒;

推断1:

该运动员100米成绩在9.95至10.21范围出现的概率是0.6826;

推断2:

在9.82至10.34秒的概率是0.9544

推断3:

在9.69至10.47秒的概率是0.9973

该运动员出现9.8秒以下成绩的可能是有的,但机会不多。

概率大约是千分之二:

(1–0.9544)/2=0.023

二、QC小组常用的统计工具

1、排列图:

原理:

“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

在众多的不合格中存在着“关键的少数项目,他们所占不合格的频数多,影响大。

如果把这些关键的少数项选择为小组课题,把他们的不合格降下来,整体不合格率就会明显下降。

排列图的基本图型:

XXX排列图

排列图的图形说明:

1)图形基本是正方型,由一个横坐标(项目坐标)和两个纵坐标(左边是频数坐标,右边是百分比坐标)组成。

2)从左向右按高低排列的柱型、(“其它”项目排列在最后位置)。

3)对应项目的累计百分比折线。

4)标注齐全(包括:

图名、项目、总数、绘图人、日期、分数据值等内容)

排列图绘制程序:

1)收集50个以上的统计数据;

2)确定分层项目名称。

3)统计项目出现频数;

4)计算单项目的百分比和从左至右项目的累计百分比;

5)绘制排列图;

6)标注。

(当排列图不能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