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4105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

《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时 认识几何图形.docx

第1课时认识几何图形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几何图形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第1课时认识几何图形

学生出勤情况:

(2)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七(4)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观看图片,欣赏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

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都是美丽的图形,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世界里,这个图形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探索几何图形的奥秘.

2.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物体.

(2)能分清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从实物中抽象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难点: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

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

5分钟.

(3)自学要求:

认真看课本,重点的概念、结论做上记号;然后参考提纲进行自学.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几何是研究图形的点、线和面的一门学科.

②下列几何体中的长方体、圆柱、长方形、圆、线段、点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抽象出来的,它们都被称为几何图形.

③相互交流你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有哪些常见的几何图形.

2.自学: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了解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情况,倾听他们交流学习中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

对各小组中在几何图形认识有偏差的学生进行指导.

(2)生助生:

生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

4.强化:

几何中研究的对象和几何图形的概念.

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至第116页内容.

(2)自学时间:

5分钟.

(3)自学要求:

认真观察课本中的物体形状并认真完成教材思考中提出来的问题.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什么叫立体图形?

答案:

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

②什么叫平面图形?

答案:

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

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是同一类图形吗?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④相互列举一些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例子.

2.自学:

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在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时存在的难点和偏差,两类图形的特征是否抓住了.

②差异指导:

对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2)生助生:

学生相互交流解疑难.

4.强化:

(1)交流总结:

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②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2)练习:

①完成第116页图4.1-5中“思考”和第116页的“练习”.

②你能给右图中的两个图形起个名吗?

并说明它们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

解:

雪人.由三角形、圆和线段组成;三毛.由线段、圆、三角形、正方形组成.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应通过实际问题启发、做、想、试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来认识知识,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发现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得到探索发现的成功感,自然获取知识并形成应用能力.

 

一、基础巩固

1.(20分)观察下列图形,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相应名称.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

(五棱锥)(四棱柱)(圆台)(三棱台)

2.(20分)下列物体与给出的哪个几何体相类似?

用线连接.

三棱锥六棱柱

3.(10分)下面几种图形:

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正方体;④圆;⑤圆锥;⑥圆柱,其中属于平面图形的是①②④(填序号).

4.(10分)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得到的截面是四边形,这个几何体是(C)

A.圆锥B.球体C.圆柱D.以上都有可能

二、综合应用

5.(20分)指出下面立体图形的面数.

4面6面8面12面

三、拓展延伸

6.(20分)用六根火柴棒,你能组成四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吗?

若可能,简述你的做法;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

可能,如图

,做成正三棱锥的图形.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学生出勤情况:

(2)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七(4)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1)欣赏诗句(上面左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题西林壁》),你能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吗?

(2)欣赏从不同方向看到的飞机形状图.(如上右图),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展开图(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平面图形,能识别简单物体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

(2)知道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3)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学习重、难点:

重点:

认识几何体与从不同方向看它所得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难点:

从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互相转换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力.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

教材第117页到“探究”为止的内容.

(2)自学时间:

6分钟.

(3)自学要求:

体会如何从几何体中得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以及通过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揣摩原几何的形状.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往往会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常常画出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

上面看的平面图形来表示相应的立体图形.

②对于“探究”中的立体图形,你能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吗?

正面左面上面

2.自学:

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②差异指导: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点拨和指导,必要时辅以实物的模型演示,帮助学生观察、思考.

(2)生助生:

小组内同学间相互交流、纠错.

4.强化:

(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展示交流.

(2)练习:

口答教材第118页“练习”第1题.

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

教材第117页最后一自然段至第118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

8分钟.

(3)自学要求:

按照课本指示动手操作、实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4)自学参考提纲:

①要设计、制作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除了美术设计以外,还需要知道些什么?

请同学们说说各自的看法.

②完成教材第118页的“探究”.

a.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是如何构成的?

圆柱:

长方形+2个圆,圆锥:

扇形+1个圆.

b.棱柱、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是如何构成的?

棱柱:

n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

长方形

2.自学:

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②差异指导:

根据学情进行相应的点拨和指导,必要时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实验当中.

(2)生助生:

小组内同学间相互协作,探讨、交流.

4.强化:

(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展示交流.

(2)练习:

口答教材第118页“练习”第2题和第119页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应通过引导观察和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来认识知识,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发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在实践中体验认识生活与客观世界,并逐步养成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一、基础巩固

1.(20分)

如图,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下列立体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2.(20分)如图,上面的图形分别是下面哪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

把它们用线连起来.

3.(20分)

如图,这些图形都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吗?

如果不能确定,折一折,试一试,你还能画一些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吗?

(√)(√)(×)(√)(√)(√)

还有

等.

二、综合应用

4.(15分)如图是一个小正方体的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小正方体后,有“建”字一面的相对面上的字是(D)

A.和B.谐C.社D.会

5.(15分)如图,下列图形能折叠成什么图形?

(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圆锥)(五棱柱)(正三棱柱)

4.1.2点、线、面、体

学生出勤情况:

(2)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七(4)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观察右图的长方体,思考问题:

它有几个面?

面和面相交形成了几条线?

线和线相交形成了几个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组成几何体的几个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相互关系.

2.学习目标:

能描述出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

点、线、面、体的概念.

难点:

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

教材第119页“思考”至倒数第2行之间的内容.

(2)自学时间:

6分钟.

(3)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教材,并摆弄身边的立体模型,观察、直观地感知点、线、面、体的形成及相互关系.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

②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③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没有大小的.(填“有”或“没有”)

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的,这些面都是平面,它们相交成12条线(即棱),这些线相交成8个点(即顶点).

⑤圆柱体由3个面围成的,其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是平面,它的侧面和底面相交得到的线是曲线.

⑥你能举出一些生活实际中给人以点、线、面、体的形象的例子吗?

2.自学:

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在看书、动手、交流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

教师对概念理解不清楚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2)生助生:

学生相互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4.强化:

(1)点、线、面、体及其关系.

(2)练习:

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

哪些面是曲的?

在面与面相交形成的交线中哪些是直的?

哪些是曲的?

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

教材第119页最后一自然段至第120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

6分钟.

(3)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通过动手画图,观察生活中的实物,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4)自学参考提纲:

①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用圆规画一个圆,说明点动成线;

②汽车雨刷在挡风玻璃上运动;用刷子刷油漆;用扫帚扫地;钟表摆针的运动等,说明线动成面;

③实验:

用一枚硬币立起来,绕中轴线快速旋转;直角三角板绕它的一直角边旋转等,说明面动成体;

④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以上结论吗?

你认为构成几何图形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什么?

2.自学:

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通过动手能否领会点、线、面的运动所形成的几何体是什么?

②差异指导:

指导学困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生助生:

学生相互交流帮助解疑难.

4.强化:

(1)知识归纳:

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②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练习:

①下面的例子不是点动成线的是(D)

A.用笔在纸上写字B.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

C.节日美丽的焰火D.汽车的雨刷的运动

②小明用擦玻璃器在玻璃上从左往右擦出一块长方形的痕迹,若擦玻璃器的宽为20cm,玻璃器移动的长度为10cm,则长方形痕迹的面积为(C)

A.4cm2B.100cm2C.200cm2D.150cm2

③把下面左边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便能形成右边的某个立体图形,请用虚线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重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把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炼的素质放在首位.学生之间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交流,使知识的认识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一、基础巩固

1.(20分)如图,观察图形,填空: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点.

2.(10分)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点动成线;车轮旋转时,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线动成面;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一个圆锥体,这说明了面动成体.

3.(10分)如图,三棱锥有4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6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4个点.

4.(20分)如图,各图中的阴影图形绕着直线l旋转360°,各能形成怎样的立体图形?

(圆柱)(圆锥)(球)

二、综合应用

5.(10分)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胶滚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滚涂到墙上,下列给出的4个图案中,符合图示滚涂出的图案是(A)

ABCD

6.(10分)把下面的平面图形和该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几何体用线段连接起来.

三、拓展延伸

7.(20分)填表.

思考:

顶点数W、面数P、棱数Q有什么关系?

变式:

(1)n棱柱顶点数、面数、棱数分别是多少?

(2)n棱锥顶点数、面数、棱数分别是多少?

解:

W+P-2=Q.

(1)2n,n+2,3n;

(2)n+1,n+1,2n

 

4.2直线、射线、线段

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

学生出勤情况:

(2)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七(4)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线段、射线和直线,你能形象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你还能说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吗?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进一步对它们的意义、表示法及联系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知道直线公理,知道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2)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3)初步体会几何语言的应用.

3.学习重、难点:

重点:

知道并领会直线的性质,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及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①探究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a.如图,经过点O画直线,能画几条?

经过两点A,B呢?

动手试一试.

·B

·A

经过点O能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A、B只能画一条直线.

b.经过两点画直线有什么规律?

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呢?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怎样理解“确定”一词的含义?

d.想一想,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原理的例子,与同学交流一下.

做家具时弹墨线.

②a.为了便于说明和研究,几何图形一般都要用字母来表示,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点”用大写字母表示,那么,“直线”又该如何表示?

b.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直线:

直线GH(HG),直线m.

c.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把错误的语句改正过来:

Ⅰ.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

Ⅱ.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b”.

Ⅲ.一条直线既可以记为“直线AB”,又可以记为“直线BA”,还可以记为“直线m”.

Ⅰ.×;直线a;Ⅱ.×;直线AB;Ⅲ.√.

③a.观察右图,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Ⅰ.点O在直线l上(填“上”或“外”);直线l经过(填“经过”或“不经过”)点O.

Ⅱ.点P在直线l外(填“上”或“外”);直线l不经过(填“经过”或“不经过”)点P.

b.由a总结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同学交流一下.

c.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Ⅰ.直线EF经过点CⅡ.点A在直线l外

Ⅰ.

Ⅱ.

④a.如图,请描述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

直线a和直线b相交于点O.

b.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Ⅰ.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P.

Ⅱ.三条直线m、n、l相交于点E.

Ⅰ.

Ⅱ.

2.自学:

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进度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

教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

(2)生助生:

各小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帮助解决存在的疑点问题.

4.强化:

(1)直线的性质及其表示方法;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线的意义.

(2)练习:

用适当的语句描述图中点与直线的关系.

解:

①点B在直线l上,点P、A在直线外不同的两侧.

②点A在直线b、c交点上,点B在直线a、b交点上,点C在直线a、c交点上.

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

教材第125页最后一行至第126页练习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

3分钟.

(3)自学要求:

认真看书,弄清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关系;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学会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想一想应怎样表示射线、线段?

②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线段AB与射线AB都是直线AB的一部分.(√)

b.直线AB与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

c.射线AB与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

d.端点重合的两条射线一定是同一条射线.(×)

e.把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射线,把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直线.(√)

③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a.点A在线段MN上b.射线AB不经过点P

c.经过点O的三条线段a、b、cd.线段AB、CD相交于点B

2.自学:

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和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

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点拨和指导.

(2)生助生:

各小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帮助,纠错.

4.强化:

(1)直线、射线、线段的关系:

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把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射线,把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直线.

(2)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介绍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探寻直线的基本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的素材和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观察时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体验.提醒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留心周围事物,借助实物来认识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第2课时线段的比较与度量

学生出勤情况:

(2)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七(4)班应到实到事假病假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这节课来学习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

2.学习目标:

(1)掌握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理解线段的和、差、倍、分的意义,并会用几何语言描述它们.

(3)掌握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画图方法,并能完成其他相关线段的画图.

3.学习重、难点:

重点:

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线段的中点的概念.

难点:

线段的和、差、倍、分的几何语言表述和画图.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

教材第126页最后一自然段至第127页图4.2-9下面一自然段的内容.

(2)自学时间:

5分钟.

(3)自学要求:

按课本上指示的方法动手画图,弄清楚“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和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常用方法有两种:

第一是度量法:

即是量出线段a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

第二是“尺规作图”法:

即是用直尺画射线,再用圆规在射线上截取线段.

②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即长短)也有两种方法:

第一是度量法:

即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然后比较它们的长度的大小.

第二是叠合法:

即把两条线段叠合在一起,使它们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来比较,如下图.

则AB>CDAB=CDAB<CD

③你能再举出一些比较线段长短的实例吗?

与同学交流一下.

2.自学:

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②差异指导: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

(2)生助生:

小组内同学间相互交流、纠错.

4.强化:

(1)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作图方法.

(2)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

(3)练习:

做教材第128页练习第1题.

解:

(1)AC<AB;

(2)AC>AB;(3)AC=AB.

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

教材第1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至教材第128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

8分钟.

(3)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对照图形认识两条线段的和、差、倍、分,注意相交的几何语言描述.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如图,已知线段a和b,且a>b.

a.作射线AM,在射线AM上截取线段AB=a,再在AB的延长线上(即射线BM上)截取线段BC=b,由线段AC就是a与b的和,记作:

AC=a+b.

b.作射线AM,在射线AM上截取线段AB=a,再在线段AB上截取线段BD=b,由线段AD就是a与b的差,记作:

AD=a-b.

c.仿照上面的方法,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

②a.什么叫做线段的中点?

你能利用折纸的方法得到线段的中点吗?

动手试一试.

b.如图,若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BM,或AM=

AB,或BM=

AM,或AB=2AM,AB=2BM;反过来也成立,即若AM=BM(或AM=

AB,或BM=

AB,AB=2AM,或AB=2BM),则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③与②类似地,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a.如图,若点M、N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则AM=MN=MB=

AB,反过来也成立.

b.如图,若点M、N、P是线段AB的四等分点,则AM=MN=NP=PB=

AB,反过来也成立.

2.自学:

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

教师巡视课堂,充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②差异指导:

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和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

(2)生助生:

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纠错.

4.强化

(1)线段中点的意义:

其文字语言、符合语言,图形语言要能正确转换.

(2)练习:

做教材第128页练习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应通过问题启发、做、想、试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来认识知识,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体验线段的大小比较.从比较身高的具体活动中抽象出线段比较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得到探索发现的成功感,自然获取知识形成应用能力.

4.3角

4.3.1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