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3794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概述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

本溪满族自治县庙后山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局

法定代表人:

施长华

建设场址: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山城子村

项目性质:

新建工程

1.2项目依据

(1)《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9月19日,国务院令第474号);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2005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细则》(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7)《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8)《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9)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文件、资料.

1.3项目背景

本溪满族自治县是一个自然风景资源丰富的地区,县内有本溪水洞、关门山、铁刹山、汤沟、温泉寺、观音湖、关山湖、大石湖、大地、参王谷、湖里等景区景点,旅游资源占本溪市旅游资源的80%左右,素有“燕东胜境”的盛誉。

本次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完善本溪满族自治县景区的旅游资源,促进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发展,促进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

本溪满族自治县风景区景点众多,景色各异,还有人文、自然景观和道教、民俗、文物遗址等文化遗产,为开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前进,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为本溪满族自治县风景区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条件。

本溪市作为辽宁省的重要旅游线路后备基地之一,将纳入东北亚太旅游圈,构筑成辽宁旅游“金三角”和辽东南旅游带双核结构的副中心。

省政府、本溪市政府及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对旅游景区开发高度重视,作了多次指示并给予大力支持,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庙后山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山城子村。

遗址出土了古人类化石3件,石制品76件,古动物化石76种。

并发现少量骨制品和用火痕迹。

证明了辽东山区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填补了这一地区早期人类历史的空白。

同时,庙后山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最靠东北的一处。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邻近国家远古文化的传播上,具有桥梁作用。

庙后山遗址的年代是距今50万年前,是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遗址,可谓“东北第一人”。

2006年庙后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

目前遗址的保护不容乐观,原建于遗址之上的水泥棚已老化;遗址上方的浮石也日渐松动,随时有下落破坏遗址的可能。

原矿山开采造成的大面积植被破坏,使遗址面临山洪的威胁。

因此急需对该国家级重点文物进行加固、修缮。

1.4项目内容及建设规模

1.4.1项目建设内容

规划面积375万平方米,其中加固遗址本体崖壁2000平方米,固定山体浮石15000平方米,恢复原始植被、地面硬化、绿化、美化20000平方米,安装消防、安保设施,新建遗址保护设施(防山洪渠、防护棚、隔离带)、山路改造:

由山下小广场沿着现在山路,曲折到达洞口。

为沙石路面。

路旁设立拟木栏杆、拆除水泥棚,恢复原貌。

、洞口前外缘设置拟木栏杆、洞内清理出原来剖面,标出地层堆积线及层位序号,然后以抗打击玻璃封护及附属设施等。

1.4.2项目建设投资

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总投资为:

3000万元人民币,资金来源为:

全部自筹备。

1.5编制原则及研究范围

1.5.1编制原则

(1)符合本溪市和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

(2)以风景区长远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重视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贯彻“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方针;在不破坏自然风貌结构以及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活跃经济、繁荣文化、促进旅游,建设成国内外著名精品旅游风景名胜区。

(3)科学、合理建设,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保护庙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生态绿洲。

(5)统筹考虑景区资源特点和周边风景区的相互联系,对项目进行整体统筹,注重项目的实用性,强调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

(6)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7)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在遗址保护开发中,设施的风格、数量等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设中禁止破坏山体,滥砍滥伐、污染水面等破坏行为,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8)坚持“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文物古迹修复的原则。

对文物古迹要明确保护等级,拟定保护措施。

防止文物古迹修复中随意更改、占用和毁坏行为的发生。

1.5.2研究范围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包括本溪满族自治县庙后山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选址选择及建设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程招标、节能节水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消防、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研究结论建议等诸方面。

1.5.3研究结论

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步伐,抓住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本溪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历史机遇,把本溪满族自治县庙后山遗址公园建成东北乃至全国著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公园。

加强修缮和保护,注重文化氛围的培育,杜绝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行为。

并加大遗址的建设力度,远期形成文化开发与旅游发展协调运行机制项目建设有利于更好、更充分的发挥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符合本溪市和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环境效益显著,项目建设势在必行。

2现状评价及发展环境

2.1自然资源状况

2.1.1地理位置

本溪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腹地、太子河上游,地理位置在东经123°34"53″~124°45"42″,北纬40°48"50″~41°33"50″之间,东与桓仁、宽甸两县相连,南邻凤城市,西与辽阳县、本溪市接壤,北与抚顺、新宾两县相望。

2.1.2行政区划

本溪满族自治县辖10个镇、1个乡,即小市镇、草河掌镇、草河城镇、草河口镇、连山关镇、高官镇、清河城镇、田师付镇、南甸子镇、碱厂镇、东营坊乡。

全县行政村98个。

县政府所在地设在小市镇。

2.1.3地形地貌

全县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从东向西横贯全境,地貌形态较为复杂,形成东起东营坊、兰河峪,经草河掌到南部连山关的东南屋脊地带。

全县千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分布在这里,平均高度海拔600m左右。

位于千山山脉南麓的草河城、草河口一带,为南部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高度400m左右。

县境中部为太子河大断裂带。

两岸形成许多羽毛状的小断裂,构成以太子河谷为中线的沉积小平原,平均海拔不足300m。

县境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山势较缓,平均海拔450m上下。

俯视全县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

县内最高山峰是东营坊乡的摩天岭,海拔1310m;最低处位于高官镇北三家子村,是太子河流出本县县境之处,海拔为120m。

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8%,从梯度形态分布看:

海拔300m以下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7.5%,海拔300~500m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0.4%,海拔500~800m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6.9%,海拔800m以上的占5.2%。

境内大小山峰近万座,长短沟壑2.8万多条,仅海拔800~1000m的山峰就有289座,海拔1000m以上的有117座。

县内著名山峰有:

草帽顶子山,高1260.1m,坐落在东营坊乡洋湖沟村的西老营沟东北7km处,是本溪满族自治县、新宾县、桓仁县之界山。

大凹岭山,位于东营坊乡洋湖沟村小四平东南4km处,高1125.9m,山势平缓,土肥石少,森林茂密。

和尚帽子山,位于兰河峪乡黄柏峪西南10km处,高1244.4m,是本溪、凤城之界山,距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掌镇胡堡村宋家街4km。

西大顶子山(又叫白石砬子),坐落在山城子镇东街村民组东南5km处,高1146m。

歪嘴砬子,坐落在小市镇上堡村后,高1032.7m,距县城小市镇约6km,山势陡险,是太子河北岸最高峰。

2.1.4河流水系

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深山丛林具有极好的水源涵养能力,泉水溪流汇成大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

境内长度在5km以下的小河有1297条,5km以上的河流有88条。

境内主要河流有5条,分别是太子河(古称衍水、大梁水、梁河、太资河)、汤河、细河、草河、清河,这五大水系年均总流量200m3/s。

这些河流夏季水量充沛,冬季水量减少,约有5个月的结冰期。

大部分河水流经地方岩石坚硬,加之深山密林,植被覆盖,故河水含沙量较少。

山区河床比降较大,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13.54亿m3。

此外,本溪满族自治县还有汤沟温泉、温泉寺温泉两处地热泉。

2.1.5水文

在季风环境控制下,又因受地形影响,降水量比较充沛。

全年降水量在700~1000mm。

除冬、夏期间季风一年一度交替,季节雨如期而至外,各地还时常有地形雨、对流雨滋润田园,虽然干、湿季节分明,却无久旱无雨之年。

初春积雪融化,解除了春旱,保证了春播墒情。

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春秋次之,各占15%、20%;夏季最多,达500mm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61%,集中在七八月份。

2.1.6气象条件

本溪县气候类型属北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该气候类型具有四季分明、温差较大、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湿度较高、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相对短暂的气候特点。

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4.3℃,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3.1℃,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初日为4月20日至30日,终日为10月2日至9日,其间隔日数为156~172天。

1995年1月25日,出现极端最低气温-37.9℃,1979年5月28日,出现极端最高温度35.5℃。

在特殊年份里,局部地区发生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霜冻、伏旱、暴雨、冰雹等,有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些影响。

据本溪族自治县气象统计资料,基本气象数据如下:

年平均气温:

6.2℃

最高气温:

35.5℃

最低气温:

-37.9℃

年平均降雨量:

797.5mm

最大积雪层厚度:

250.0mm

最大冻土层深度:

1300.0mm

年平均风速:

1.5~2.5m/s

最大风速:

21m/s

无霜期:

110~150天

≥10℃的积温:

2900~3000℃

年总日照:

2228~2411小时

日照率:

54%

4-9月太阳辐射量和生理辐射量:

11.1~15.9千卡/cm2

年平均相对湿度:

69%

风向:

夏季以东风、南风、西南风为主,冬季多西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

由于本溪县地处山区,峰峦重叠,森林茂密,构成天然防风屏障,因此风速较平原地区偏小。

全年平均风速仅为1.5m/s,3~5月份风速最大,可达3.6m/s,瞬时风速≥17m/s。

2.1.7土壤

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成土母质可分为四种:

基岩残积物、坡积洪积物、黄土状母质和近代河流淤积物。

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土壤可划分为棕壤、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4个土类,7个亚类,36个土属,63个土种。

2.1.8植被和植物

(1)植被

本溪满族自治县有林地面积20.8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2.8%,天然次生林占有林地的80%以上,森林覆盖率76.8%。

全县林木蓄积量达1323万m3,其中,天然林木蓄积量为1337.9万m3,人工林木蓄积量为522.1万m3。

年新增长林木蓄积量约53万m3。

具有长白山植被垂直分布特点,海拔500m以下为温带低山落叶阔叶林带,500~1000m为寒温带亚高山针阔叶混交林,1000m以上为寒温带高山针叶林。

以红松、冷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当地的地带性群落,现仅残存在海拔800m以上的边远山峰上,呈小片分布或零散生长。

天然次生阔叶林广泛分布,树种繁多,类型复杂。

人工林以红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油松等为主。

(2)植物

本溪县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植被区划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因与华北植物区交界,又有华北植物区的代表植物交叉生长,具有明显过渡性特点。

此外,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许多引种,栽培的植物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

树木种类包括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木,主要树种有柞树、水曲柳、胡桃楸、黄菠椤、桦、榆、花、柳、椴和落叶松、油松、红松等。

植物种类繁多,是植物物种的天然宝库,也是重要科研考察、旅游观光基地。

建国以来,植物资源受到了保护,有关方面的科学工作者不断地来此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1985年中国科学院林土所的科研人员协助本溪县农业区划办共同进行全面考察,采集了真菌、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一些标本,对标本及资料研究整理,编出名录;2001年又对过去资料进行整理、填补一些栽培品种。

2001年名录,包括植物6门、208科、1404种。

其中真菌植物门24科167种,地衣植物门13科84种,苔藓植物门50科204种,蕨类植物门18科44种,裸子植物门3科15种,被子植物门100科890种。

本溪县内有国家和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0种,其中,列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11种,列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19种。

2.1.9野生动物

本溪县内共有野生脊椎动物367种,隶属4纲,29个目,77科,其中:

鱼类35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15种,鸟类266种,兽类40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属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公布的第七号令中规定的《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35种;属辽宁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

2.1.10矿产资源

本溪满族自治县素有“东北地质摇篮”之称。

尤其是太子河凹陷地带,由于历经频繁的造山运动,地质层面齐全,矿床种类繁多。

许多矿种储量可观,埋藏较浅,非常适合地方开采。

现已探明的地下矿藏有32种,主要有煤、铁、硫化铁、石灰石、滑石、大理石、硅石、粘土、金、银、铜、锌、钼等。

全县有各类采矿企业300多家,矿产品加工企业50多家。

原煤可采贮量5000万吨,年产量100万吨,铁矿石可采贮量3000万吨,年产铁精粉80万吨。

2.1.11土地资源

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土地资源经建国后40年的开发利用,已基本形成以林为主及粮、果、牧、渔商品生产基地。

随着各业的发展,城乡居民点及工矿企业、交通用地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水面增加,旅游用地面积增大。

1)耕地:

全县耕地3.32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9.9%。

其中水田0.1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41%;旱田3.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59%。

通过土地结构和作物结构的不断调整,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基本稳定,经济作物,如花生、蔬菜及蔬菜杂交种子繁育有很大发展。

全县中低产田2.4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4%。

2)林地: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7.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5%。

其中:

有林地20.8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6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2.8%,天然次生林占有林地的80%以上。

全县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21.3万公顷,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12.1万公顷。

3)其他用地:

园地,主要是果园及药园用地。

园地面积为0.4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2%。

牧草地,由部分荒草地、林间草地、灌丛草地组成,面积为0.0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

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0.7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

其中,农村居民占0.53万公顷;独立工矿企业用地0.09万公顷。

交通用地,面积为0.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0.6%。

此外,水域面积有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其中,水库面积为0.06万公顷,占水域面积的8.3%。

2.2社会经济

本溪满族自治县行政区总面积3344km2。

全县总人口30.3万人,农业人口19.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5.7%。

有满、汉、回、蒙、鲜等15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占65%。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工业富县”思想,坚持“突出工业,强化农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到“十五”末期,全县GDP实现41.85亿元,同比增长15.6%;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325元,同比增长9%。

2005年,在全省44个县(市)中,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在第十位,地方税收排在第十四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排在第十七位。

工业经济主体地位突出。

工业基础较好,工业门类齐全,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664户,从业人员3160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户,初步形成了冶炼、纺织、机械加工、化工建材、酒业、木材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

2005年工业企业实现税收2.4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72%。

成功组建冶炼集团,2005年上缴税金4609万元,成为全县第一纳税大户,生产的炼钢脱氧剂销往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辽宁北方曲轴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曲轴专业生产厂之一,与宁波华翔集团实现合资合作,钢轴生产线项目建设正在建设,努力向 “中国曲轴王”目标迈进;本溪东方氯碱有限责任公司的聚氯乙烯广泛应用于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本溪第一纺织有限公司的纺织品畅销江浙等南方地区;辽宁铁刹山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白酒,荣获省名优产品称号,系辽宁省十大名酒之一。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立足地区生态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态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中药材、优质米、山野菜、畜禽及冷水养殖、经济林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框架。

2005年,全县经济及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7%。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0家,其中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

“汇达”牌乌鸡蛋、“龙宝”牌参茸、“东宝”牌林蛙油、“华秀”牌鲜食玉米等绿色农产品,品质优良,绿色保健,市场畅销,成为省、市知名品牌。

被列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和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起示范带头作用,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实现县级统筹,全额发放。

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教育布局调整。

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计生、体育、文化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和“辽宁省文化先进县”。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万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今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本溪县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本溪县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坚持“突出工业,强化农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工业强县、旅游大县、农业特产县”。

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3劳力资源

本溪县农村人口有19.9万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由于本溪县是辽宁东部的重点林区之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从事涉林劳动生产,长期以来农村群众掌握和积累了良好的林业生产技能,劳动力的数量和技术素质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

2.4主要协作条件

2.4.1交通

本溪满族自治县交通发达,通讯便利。

沈丹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境内3条省级公路与沈大高速公路相连。

沈丹、溪田铁路在县境内站点达12处。

县城小市与本溪市之间为一级公路,距离40km,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85km,距大东港200km,距大连港340km。

农村公路网逐步完善,全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7%。

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较为完备。

2.4.2通讯

通讯网络已经遍布城乡,移动通讯网络在各乡镇和重点区域均有基站分布,电信和移动营业服务网点在乡镇和重点地区均有分布,固定电话和移动通讯服务顺畅。

2.4.3供电

国家电网、农村电网覆盖全县所有村镇。

主要河流的水能蕴藏量为10.3亿千瓦,县内有高官松树台、小市久才峪、草河水力、东营坊新开岭、草河掌弯甸、高官安旭、草河城白云山、发等小水电站20座,装机容量33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1515万千瓦时,并入电力供应网络,电力供应资源丰富。

2.4.4供水

境内河流分布广泛,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供给较为丰富。

现有水库8座,观音阁水库为辽宁省十大水库之一,蓄水量为22亿m3,承担着向下游城市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保障。

3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3.1现状

庙后山遗址公园项目地处辽东山区中部山地典型地段,是辽东山区山地生态景观的缩影。

这里山势陡峻,河流纵横。

森林、山泉、溶洞、枫树等景观应有尽有。

四季中春有山花,夏有鸟鸣,秋有红叶,冬有雪景。

其中,本溪水洞景区,关门山景区,汤沟温泉景区,铁刹山景区,观音阁水库景区,大石湖风景区等都在一个观光带上都是绝好的旅游景点。

铁刹山自古以来就是居住在这里各民族所尊崇的圣山,东北道教发祥地。

至今尚留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刹山石刻及乾坤洞寺庙等遗迹。

另外,本溪水洞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区。

同时,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几代文物工作者在庙后山洞口处发现发掘过新石器时代遗址。

以上所述的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存、民族风情都是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森林、山泉、溶洞、枫树和历史文化遗存,民族风情同时集中分布于同一地区,这在本溪地区乃至辽宁省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3.2旅游业发展分析

3.2.1国内市场分析

旅游娱乐是新兴的时尚产业,人们的旅游消费理念正在不断变化,出行旅游正朝着多元化方向拓宽,(各种西式活动、节日庆典、商务、会议、科普、考察等)都有旅游的文化色彩。

随着全民旅游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用于旅游的消费比重日益增大,家庭收入1/3用于旅游娱乐消费。

旅游作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2020年将是全球旅游事业的顶峰。

外国游客将成倍增长。

国家旅游局资料显示,我国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建设之快,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森林海洋风光为主体。

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空前高涨,走进大自然赏景悦心已成为一种旅游时尚,深受世人热爱和瞩目。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09年接待总人数为13.94亿人次/年,出游率为总人口106.1%/年,人均消费为:

446.9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为18.62%,旅游总收入为6211.9亿元(人民币)。

2010年接待总人数为16.10亿人次,出游率为总人口122.5%,人均消费482.6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19.08%。

旅游总收入7769.86亿元(人民币)。

3.2.2辽宁省旅游市场现状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部山区、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品位高,门类齐全是发展旅游事业极佳之地。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辽宁省以沈阳市为旅游核心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以沈阳市清史文化——大连海滨生物文化——丹东中朝友谊境外游为辽宁省旅游金三角,带动全省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推出了生态文化游、洞穴文化游、宗教文化游、养生文化游等旅游品牌,并打造环保都市、高科技工业园、高新农业技术园等新兴的商务旅游,拓展旅游市场纵向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链,呈现出以旅游业兴经济的大好势头。

2009年辽宁省旅游接待总量为

·接待国内游客总量:

2.6亿人次

·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