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7290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doc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

课程类型:

学时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化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适合化学化工系本科学生使用,理论学时数不少于108。

《有机化学》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和高中教师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工生产方面和教学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本门课程面向化学和化学师范专业类全体学生,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

本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本门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本门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现场实际,能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课程资源。

5.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产、学、研结合,走订单式教育

本课程要求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7.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校内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团体,参加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针对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设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对知识目标描述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目标动词,对能力的描述使用了“描述、掌握、会用、知道、完成”等目标动词。

标准中理论知识模块为重点论述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则更注重学生参与及实际效果。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学教师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师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化学师范类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通过实践技能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基础训练主要有蒸馏、分馏、减压蒸馏、重结晶、萃取等。

还要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的培养。

改革训练环节,更新实验内容。

将传统的有机实验整合为认知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岗位实践三大模块。

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处理化学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有关内容的联系,将其内容融会贯通。

要充分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其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精心编排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和练习,且在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寓能力发展于求知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及善于质疑,勇于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教学中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

(1)具有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

(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5)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

即有机化学概述、各类有机化合物、立体异构、有机合成四大模块。

实验分为认知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两大模块。

第一单元有机化学概述模块

课题一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基础内容。

1.了解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掌握共价键理论、键参数及键断裂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4.掌握诱导效应的定义和特点;

  5.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步骤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2提高内容。

 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

  3.诱导效应

§1.3扩展内容。

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了解其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二单元各类有机化合物模块

课题二烃

烷烃

单烯烃

二烯烃和炔烃

脂环烃

芳香烃

小结及习题课

课题三烃的衍生物

卤代烃

醇酚醚

醛和酮

羧酸

羧酸衍生物

小结及习题课

含氮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

小结及习题课

课题四有机生命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和核酸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小结及习题课

(一)课程教学内容

§2.1基础内容。

1.了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和Markovnikov规则,理解自由基型的加成反应历程;

2.掌握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

3.掌握单环芳烃的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和定位效应的解释及应用;

4.掌握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

5.醛、酮的化学性质。

§2.2提高内容。

1.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及醇、苯酚、醚的制备;

2.理解β-消除反应历程及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2.3扩展内容。

1.掌握芳香族重氮化反应及其重氮盐的性质,了解染料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制法。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其制法;掌握相关反应机理。

(三)学时分配。

72学时

第三单元立体异构模块

课题五对映异构

§3.1基础内容。

1.掌握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手性、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等概念;

3.掌握fischer投影式使用规定,及与Newman式、楔形式、锯架式的转换;

4.掌握含有一个和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及R、S命名规则;

§3.2提高内容。

1.构型的R、S命名规则;

2.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3.3扩展内容。

1.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立体异构基本原理。

(三)学时分配。

4学时

第四单元有机合成模块

课题六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1基础内容。

1.掌握有机合成思路;

2.掌握有机合成基本方法。

§4.2提高内容。

1.有机合成路线设计。

§4.3扩展内容。

1.路线设计。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有机合成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

8学时

第五单元化合物鉴定模块

课题七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5.1基础内容。

1.掌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2提高内容。

1.能对较简单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的谱图进行解析。

§5.3扩展内容。

1.通过四大谱图鉴别有机化合物。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掌握化合物鉴定的基本现代物理方法。

(三)学时分配。

10学时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教学中要根据有机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反应,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

(2)充分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模型、图表、教学资源库,尤其要在课件中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立体结构模型,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3)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难点教学单元组织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

(5)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教学中要考虑相关知识向专业课的延伸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利用实验过程进一步化解教学难点。

如羰基还原和由格式试剂制备醇,芳胺中氨基的保护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等。

(二)考核方式建议。

本门课程是一门考试课,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评定包括小测验、提问和发问、小结、作业、设计方案、综述论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教与学两方面把“过程”与“终结”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理论占总评成绩的70%。

(三)教材选用建议。

1.实用性。

理论教材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强调实用性、综合性。

目前师范专业选用李景宁主编的《有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工与制药专业选用高鸿宾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实践性。

增加实训的内容,让学生易于理论联系实践,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3.基础性。

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即包含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考虑近学科,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可采取模块式形式编写,在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模块基础上,根据就业趋向,用“活模块”形式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4.综合性。

教材内容要广泛,适用面广。

内容要包含职业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还应该包括非技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5.形式多样性。

教材的内容组织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灵活。

要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论及时地编制到教案中去。

(四)资源开发建议。

1.校内外实训基地

2.网络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库

(五)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