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2596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docx

《宏观经济学》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第八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

三层含义:

①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即GDP的增加;

②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③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1、资本

物资资本(有形资本:

指设备、厂房、存货等存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

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与健康状况等)。

2、劳动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表现为: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人口增加、就业率提高、劳动时间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3、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

①资源配置改善:

主要指人力资源配置的改善——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

②规模经济;③知识的进展:

包括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制度

历史证明最适合于经济增长的是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体系,包括保护个人财产的产权制度、降低交易费用的货币制度、规范人们行为的合约制度、组织经济活动的公司制度等。

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第二节经济增长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提出。

1、基本假设条件

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③生产规模收益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

2、模型公式

G——经济(国民收入)增长率;S——储蓄率,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C——资本-产量比率。

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根据模型假设,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率是不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是不变的。

这样,经济增长率实际就取决于储蓄率。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哈多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

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即

实际增长率G是由实际储蓄率S和实际资本-产量比率C决定。

有保证的增长率(合意增长率)GW是长期中理想的增长率,由合意的储蓄率Sd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决定。

自然增长率GN:

是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它由最适宜的储蓄率S0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Cr决定。

如果实际增长率G、有保证的增长率GW、自然增长率GN三者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波动。

G与GW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

当G>GW时,企业家会增加投资,引起累积性扩张;当G>GW时,企业家会减少投资,引起累积性收缩;

■与有保证的增长率比:

“实大高,实小萧”

GN与GW背离,也会引起经济波动:

当GN>GW时,由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不会达到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将会出现长期繁荣;当GN<GW时,由于有保证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将会出现长期停滞;

■与有保证的增长率比:

“自大高,自小萧”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等人提出。

1、基本假设

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③生产规模收益不变;这几点与哈罗德模型相同,差别在以下两点:

④生产中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是可变的;⑤存在技术进步;

2、模型公式

G——经济(国民收入)增长率;a——经济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b——经济增长中劳动的贡献率。

K指资本,△K指资本增量;L指劳动,△L指劳动增量;A指技术,△A指技术增量。

模型的含义:

①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②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是可变的。

③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

如果资本量大于劳动量,则利率较低、工资率较高,可通过增资减劳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来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资本量小于劳动量,则利率较高、工资率较低,可通过增劳减资的劳动密集型技术来实现经济增长;

3、索洛剩余

经济增长率在扣除资本和劳动要素增长的贡献之后剩余的那部分可以归于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这一方法由索洛1957年首先提出,△A/A被称为”索洛剩余”,这一核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被称为”索洛剩余法”。

在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被看作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动力,但同时该模型又将技术进步视作外生给定变量未予解释。

4、经济稳态分析

5、经济增长稳态的变化

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反思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1、基本思路

内生经济增长可分为要素投入的内生增长(资本投入内生决定的增长、劳动供给内生决定的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

每年的技术进步

取决于用于生产技术的劳动数量

、用于生产技术的资本数量

和现有技术A。

知识是经济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投入,可以把其看着一种资本,而其投入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或知识溢出效应。

2、基本模型(AK模型)

3、核心思想

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内生增长理论中放弃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合理吗?

这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中的资本K。

传统意义下的K的认识是指固定资本,存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当然合理;可是,内生增长理论意义下的K还包括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不但不存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且还存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增。

如果这样来认识K,放弃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就合理;内生增长理论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描述就成立;在所有增长理论中对于经济长期增长的解释就更合理。

四、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由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卡乐多等人提出。

1、基本假设

①社会成员分为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两个阶级;②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变的;③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2、模型公式

G——经济(国民收入)增长率;C——资本-产量比率。

Sp、Sw分别表示利润收入者储蓄率、工资收入者储蓄率,且Sp>Sw;P/Y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W/Y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且P/Y+W/Y=1。

模型的含义:

①在资本-产量比率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

②要提高储蓄率,就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占更大的比例。

③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的前提,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必须保持一定的储蓄率;

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这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比率在下降。

五、零经济增长理论

(一)增长极限论

1968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董事长帕塞伊邀请西方国家30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和实业家讨论人类目前和将来的处境,这就是所谓的“罗马俱乐部”的形成。

罗马俱乐部委托麦多斯把讨论情况整理成书,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

此书与福雷斯特尔在1971年出版的《世界动态学》都是增长极限论的代表作。

基本观点:

假定世界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没有重要的变化,那么,由于世界粮食的短缺、资源的耗竭和污染的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

为了避免这种人类毁灭的前途,必须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在1980年停止工业投资增长,以达到零增长的全球性均衡。

(二)增长价值怀疑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香认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社会与文化的代价太高了。

因为:

①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享受,如无忧无虑的闲暇、田园式的享受、清新的空气等;

②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仅仅是物质享受的增加,但物质并不是唯一的幸福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并不把物质享受作为惟一目标,有些物质产品的增加也许还会给人们带来负效用;

③人对幸福的理解取决于他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因此经济增长尽管增加了个人收入的绝对量,但并不一定能提高他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这样也并不一定给他带来幸福。

米香认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仅仅是物质产品的增加而不是幸福的增加。

在经济增长中,人们失去的幸福太多了,因此,即使经济增长是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应该停止经济增长,恢复过去那种田园式生活。

第三节经济增长政策

一、人口(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政策

在经济增长中,人口增长率是内生变量。

人口增长率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

1、死亡率随收入增长而下降(抗病能力增强、住宿与公共卫生条件改善、医疗进步);

2、生育率随收入增长而下降(一是死亡率下降弱化了多生育的需要;二是收入提高增大了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

经济发展初期,死亡率下降速度一般高于生育率下降速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育率下降速度大于死亡率下降速度,人口增长率转而下降。

要摆脱贫困陷阱?

一是必须推动人口增长率大幅度降低,采取生育控制政策。

生育控制政策(中、印、墨、印尼等)有效,但不是降低人口增长率的唯一选择。

人口增长的变迁规律表明,经济增长是降低生育率的最好途径。

二是发展教育。

二、鼓励资本形成的政策

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刘易斯:

经济发展事实上就是资本的快速积累。

罗斯托:

投资率增长是经济起飞的不可少的因素。

实行超前储蓄政策可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低收入循环(低收入→低储蓄率→低收入)。

提高国家储蓄率的办法:

一是提高政府储蓄(政府税收与政府支出之差)率;

二是政府激励私人储蓄。

如智利资助的养老金计划,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早期要求工人储蓄比率达到薪水的40%,日本政府说服国民自愿提高储蓄。

三、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与障碍

动机:

获利。

新技术获利空间越大,企业越愿意从事研发。

障碍:

技术的非排他性(别人不付费可以使用)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

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

一是建立专利保护制度,实现技术的排他。

二是政府加大基础研发投入。

三是教育投资。

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四、经济开放政策

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途径:

经济越开放的国家,富裕的可能性越大。

1、经济开放与要素(人才、资本)积累;

资本丰裕的国家由于资本输出到价格更高的地区而提高了资本收益,从而使本国GNP上升;资本稀缺国家因资本输入而提高了人均资本水平,进而促使GDP增加。

2、经济开放与技术进步(国际分工、引进技术);

3、经济开放与效率(开放—竞争—效率);

促进经济开放的政策: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五、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对实物资本积累的影响;

收入越不平等,总储蓄量越大。

如果一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实物资本的积累,则不平等性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2、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收入越不平等,人力资本的积累越低。

不平等性对经济增长是有害的。

3、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越不平等,效率越低。

4、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收入越不平等,社会越不稳定(争权夺利、政变革命、财产犯罪等)。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

实行调富济贫的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

六、资源与环境政策

资源政策

自然资源短缺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威胁。

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1、明晰资源产权,避免“公地悲剧”;

视频:

公地悲剧

2、制定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

3、通过技术进步寻求资源替代品;

环境政策

政府应加强对环境问题的干预。

在清洁环境缺乏产权时,政府必须加强管制,如征收污染税或限制排放量。

第四节经济周期性波动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也叫经济循环、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是指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中具体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研究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和根源;

经济周期一般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扩张性阶段和收缩(衰退)阶段。

如果更细一些,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过渡阶段。

A为顶峰,A-B为衰退,B-C为萧条,C为谷底,C-D为复苏,D-E为繁荣,E为顶峰

经济周期四个阶段各自的特点:

o繁荣:

就业增加,产量扩大,物价上涨,市场乐观,社会总产出达到最高水平。

o衰退:

投资减少,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消费减少,产品滞销,价格下降;整个经济呈下降态势,但还高于正常水平。

o萧条:

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下跌,失业严重,公众悲观。

o复苏:

生产和销售回升,就业增加,价格有所提高,整个经济呈上升势头,但还低于正常水平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基钦(美国,1923)周期:

短周期,平均长度为3.5年。

2、朱格拉(法国,1860)周期:

中周期,平均长度为9~10年。

3、康德拉季耶夫(俄国,1925)周期:

长周期,平均为50年。

4、库兹涅茨(美国,1930)周期:

中长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

5、熊彼特(美国,1939)综合周期:

每一个50~60年的长周期包括6个8~10年的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长度约40个月的短周期。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大约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①第一个长周期:

18世纪80年代至1842年的纺织机时代;②第二个长周期:

1842至1897年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③第三个长周期:

1897年以后的电气化和汽车时代。

三、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

(一)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内生经济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强调经济体系内的因素的作用。

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

1、消费不足论

消费不足理论把经济周期特别是生产过剩性危机的发生,归因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费不足。

早期:

[英]马尔萨斯和[法]西斯蒙第认为,消费不足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诱发经济衰退甚至危机。

近代[英]霍布森认为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储蓄过多而消费部分不足,根源于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富人储蓄过度,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2、货币投资过度论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过度的投资引起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而投资过度的根源又在于货币与信用的扩张。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投资周期理论:

①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

认为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总需求。

②以投资分析为中心。

在总需求中,消费占的比例大,长期稳定,短期对经济周期有影响但非主要原因;政府支出是可人为控制的因素;净出口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经济周期的原因就在于投资的变动。

[英]卡尔多从储蓄-投资关系出发,分析经济周期。

[美]汉森与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则分析了投资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引起经济波动等。

3、纯货币危机论

[英]霍特里提出,主要代表是[美]弗里德曼。

货币主义把经济周期和危机看成是纯粹的货币现象,认为银行货币与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唯一原因。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认为,人的乐观或悲观的预期是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而引起这种心理预期变动的则是经济因素。

理性预期学派则强调了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的原因。

(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强调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

1、创新理论

创新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因技术革新和发明不是连续和均匀的。

[美籍奥国]熊彼特1936年提出创新理论,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原料、新技术和新企业组织形式。

[挪]基德兰德和[美]普雷斯科特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根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实际因素的冲击,技术冲击是造成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

2、太阳黑子理论

[英]杰文斯1875年提出。

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周期性造成恶劣气候,使农业收成不好,影响工商业,导致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政治性周期理论

[波]卡莱茨提出。

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的经济周期。

此外,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来解释经济周期的。

第五节经济周期模型

一、乘数-加速数的经济周期模型(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1.加速原理

在国民经济中,投资与国民收入是相互影响。

乘数原理是说明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加速原理是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

上式中,It代表总投资,它分为净投资即新增加的投资I0和重置投资即折旧D。

净投资I0取决于加速系数a和本期收入Yt与上期收入Yt-1的差异;

加速系数指净投资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它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

设a为2(资本-产量比率为2),折旧率为10%,单位为100万元。

产量

资本量

净投资

重置投资

总投资

1

100

200

/

20

20

2

120

240

40

24

64

3

140

280

40

28

68

4

160

320

40

32

72

5

160

320

0

32

32

6

150

300

-20

30

10

加速原理的基本含义:

①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而不是产量变动量。

②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

从表上可知,从第1年到第2年,产量增加20%,而总投资增加220%;从第5年到第6年,产量减少6.25%,而总投资减少68.75%。

可见,产量增加时投资增加更多,产量减少时投资减少更多。

③要使投资增长率保持不变,产量就必须维持一定的增长率。

2、乘数-加速模型

例:

设边际消费倾向c为0.5,加速数a为1,政府每期开支Gt为1亿元,则:

时期t

政府购买Gt

本期消费Ct

私人投资It

国民收入Yt

经济周期阶段

1

1.00

0.00

0.00

1.00

/

2

1.00

0.50

0.50

2.00

复苏

3

1.00

1.00

0.50

2.50

繁荣

4

1.00

1.25

0.25

2.50

繁荣

5

1.00

1.25

0.00

2.25

衰退

6

1.00

1.125

-0.125

2.00

衰退

7

1.00

1.00

-0.125

1.875

萧条

8

1.00

0.9375

-0.0625

1.875

萧条

9

1.00

0.9375

0.00

1.9375

复苏

3、乘数-加速模型的含义

①在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

②乘数和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形成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运动。

投资增加引起产量倍数(乘数)增加,产量增加又引起投资加速地增加,结果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作用使产量继续减少,两者的作用使经济进入萧条。

③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来减轻甚至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

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挪]基德兰德和[美]普雷斯科特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根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实际因素的冲击,技术冲击是造成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

1、基本观点

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冲击是经济周期的根源。

认为在所有的意外冲击中,技术冲击是造成经济周期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技术冲击具有随机性,经济周期也呈现出随机性特征。

当生产技术进步时,产量就会增加,经济趋于繁荣;当生产技术退步时,产出就会减少,经济开始进入衰退。

2、经济周期的对策

——反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无效

①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货币政策对付经济周期是无效的,货币政策只能以稳定物价作为单一目标。

②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

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事实上,政府政策及其失误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波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