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2509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温州市人民政府

 

目录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和“十二五”面临形势1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1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5

二、“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8

(一)总体要求8

(二)发展目标10

三、推进产业升级12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12

(二)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14

(三)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15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16

(五)培育发展现代产业集群17

四、建设大都市18

(一)拉开框架19

(二)加快建设功能区20

(三)构建大交通体系21

(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24

五、统筹城乡发展25

(一)落实主体功能规划引导25

(二)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7

(三)加快欠发达地区共同跨越29

六、加快区域创新30

(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0

(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32

(三)加快人才强市建设35

七、加强公共服务36

(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36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7

(三)加快体育事业发展40

(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41

(五)提高社会管理水平43

八、提升文化实力46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46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7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48

(四)加强城市特色文化传承49

(五)推动城市文化创新50

九、建设生态文明51

(一)深入推进节能减排52

(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53

(三)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54

(四)积极倡导生态文化56

十、促进开放合作56

(一)整合提升温商市场网络57

(二)打造温商总部服务基地57

(三)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58

(四)全面加强国内合作60

十一、深化体制改革61

(一)加快完善有利于政府转型的体制机制62

(二)加快完善有利于社会转型的体制机制63

(三)加快完善有利于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65

十二、强化规划实施保障67

(一)强化空间开发平台支撑67

(二)强化“千项万亿”项目支撑68

(三)强化土地保障69

(四)强化能源保障70

(五)强化水资源保障71

(六)强化环境保障72

(七)强化资金保障72

(八)强化执行保障73

附件:

75

1.温州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表76

2.温州市功能区“十二五”建设区块安排表78

3.温州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表82

4.温州市“十二五”功能区布局图90

5.温州市功能区“十二五”建设区块图91

6.温州市“十二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92

7.温州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图93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制定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和“十二五”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宏观环境重大变化,组织实施“五大工程”、着力强化“五大支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3个主要指标,除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等外,多数指标将顺利完成。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

产业提升稳步推进。

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建成133万亩标准农田,农业品牌化、产业化程度提高。

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优势轻工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继续提升,完成工业总产值6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接近30%。

服务业持续稳步增长,商贸、旅游等较快发展,赢得“中国十大品牌城市”称号,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1%。

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交通、水利、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五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以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国省道、城市快速路为依托的立体型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建成通车,融入全省“3小时铁路交通圈”。

水利设施建设明显见效,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实现阶段性目标。

安全可靠电力供应体系、智能化信息网络和现代化防灾减灾体系有序构建。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10亿元左右。

城乡统筹迈出步伐。

城镇结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化水平达到61%,高出规划目标1个百分点。

“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139富民攻坚计划”完成,欠发达地区共同跨越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预计达185平方公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龙湾中心区、瓯海新城等进入大建设阶段。

海洋经济强市稳步推进,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1080亿元。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文化大市和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强市建设加快。

城市文化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每万人拥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1300平方米。

多层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17家,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项。

较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每千人医生数1.9人,新农合参合率98%,人均公共体育活动面积超过1平方米。

人才总量超过84万人。

评上“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平安和谐取得实效。

“平安温州”、“法治温州”加快建设。

积极就业政策深入实施,新增城镇就业38.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有所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50万人,职工医疗保险达120万人。

民政福利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持续稳定,安全生产事故、治安案件等控制在低发生率。

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进展,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得到加强,民间组织不断培育壮大。

保障支撑得到强化。

以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管理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开放型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1%,融入长三角、海西区取得突破。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

要素资源制约有所缓解,新增建设用地96平方公里,圈围滩涂土地15.6万亩。

空间布局稳步调整,沿海产业带建设有序推进,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峡西岸重点开发区域。

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累计完成重点工程投资1250亿元左右。

五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把贯彻中央、省的战略决策和地方实践相结合,坚持多管齐下保增长,着力开拓沿

表1:

“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指标属性

单位

2010年规划

2010年预计

目标值

5年年均增长(%)

绝对值

5年年均增长(%)

1

生产总值(GDP)

预期性

亿元

2800

12以上

2900①

11.0①

第一产业增加值

预期性

亿元

80

4

80

2.1

第二产业增加值

预期性

亿元

1460

11

1540

10.8

其中:

工业增加值

预期性

亿元

1360

12

1390

10.9

第三产业增加值

预期性

亿元

1260

13.5

1280

12.1

三次产业比重

预期性

2.8:

52.2:

45

2.8.:

53.1:

44.1

2

人均生产总值

预期性

36500

11以上

35800

10.0

3

R&D经费占GDP比重

预期性

%

1.5左右

1.3

4

实际利用外资

预期性

亿美元

8

25

1.8

-12.9

5

财政总收入

预期性

亿元

410

15

411

15

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预期性

亿元

1200

15.5

930

11.4

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预期性

亿元

1100

10.5

1495

17.0

8

城市化水平

预期性

%

60

0.7个

百分点

61

0.9个百分点

9

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预期性

%

80

87

10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约束性

万人

25②

5万人

38.4②

7.7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约束性

%

≤4

<4

<4

1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预期性

%

45

2.5个

百分点

45

2.5个百分点

1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约束性

万人

100

6万人

左右

150

16万人

左右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约束性

%

90

98

15

每千人口医生数

预期性

2.4

1.9

16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性

≤8

<8

17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约束性

吨标准煤/万元

0.61

-4.4

0.61

-4.4

18

达到生态县要求的县(市、区)比例

约束性

%

45

0③

19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约束性

平方米

10

7

2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约束性

%

70

70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化学需氧量

约束性

万吨

≤10.67

-3.22

10.38

-3.7

二氧化硫

约束性

万吨

≤2.43

-3.2

2.27

-4.4

2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28000

8

31200

9.5

2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预期性

10000

8

11400

10.7

注:

①生产总值绝对数为现价预计,增长速度为可比价预计,②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的累计数,③主要原因在于2007年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发生重大改变。

R&D经费占GDP比重、每千人口医生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按统计局、卫生局、市政园林局口径。

海发展空间;坚持把塘河整治等民生改善贯穿于各项工作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发挥内外温州人的主体作用和互动效应,保持改革创新的澎湃动力和旺盛活力;坚持激发特色资源的潜在优势,着力推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十一五”温州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同样突出。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不足制约发展后劲,发展空间尚未有效拓展;半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城乡区域差距依然明显;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框架尚未真正拉开;产业升级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就医、出行、住房、上学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尚未很好解决;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过大,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和人才短缺更加凸显;民营经济先发优势不断弱化,以提供公共品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成效不明显。

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市总体上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给我市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带来机遇;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货币汇率机制调整等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又增加了我市扩大开放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推进,国内需求不断扩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但国内能源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趋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改革攻坚涉及深层次矛盾,又使我市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区域环境看,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海西区地位不断上升,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温州作为联接两大经济区、联动中西部的区域性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但国家层面上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以区域经济体为主导的区域竞争空前激烈,省内城市发展格局北强南弱,又使我市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从我市自身看,“十二五”将处于人均生产总值从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阶段,经济社会在30年改革开放的坚实基础上向新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这一阶段主要呈现下述特征:

——以投资与创新双驱动加快结构调整的产业升级提速期。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主攻方向,处在以投资驱动为主、并向创新驱动迈进的重要时期。

应对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粗放型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挑战越发紧迫。

全市产业升级更加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产业体系结构、行业组织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以及价值链条结构的调整上。

——以框架与形态双调整带动功能提升的城市化提质期。

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温州大都市框架将全面拉开,以功能区、卫星城、城市组团等形态为支撑的网络型城市格局加速形成,城市功能切实提升,对城市宜居性诉求愈加强烈。

城市与农村互动越来越密切,城乡区域统筹全面推进,农民、外来人员进城定居和进城就业的生活方式转变更加显现。

——以社会与民生双改善促进协调发展的全面小康深化期。

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趋于全民化,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化,体验型消费显著扩大,人们对先进文化、精神财富的需求更趋强烈,社会全面发展和民生全面改善居于更加突出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统筹力度明显增大。

——以服务与管理双强化推动政府转型的体制改革攻坚期。

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就业压力总体持续增大与结构性用工短缺、调节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稳定等矛盾,将交织释放。

对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以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加快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期望越发强烈。

“十二五”需要我们站在新一轮30年改革开放起点的高度,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解决矛盾问题中实现跨越,努力开创具有温州特点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龙头,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陆海、城乡、区域发展,全面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大都市功能区、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握:

——以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为重点推进经济转型。

立足民营经济和海洋资源优势,坚持增量拓展和存量盘活并举,突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从规模加工型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科技、人才、管理要素主要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

——以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为重点推进社会转型。

立足我市山水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有效化解城乡及本外地二元结构矛盾,优化城镇布局,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以都市化和城乡统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形成中心城市龙头带动、市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格局。

——以强化公共服务和转变职能为重点推进政府转型。

巩固改革的先发优势,培育创新的后发优势,不断健全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增加投入与完善制度、促进公平与提升效能并举的公共服务机制,致力提供优良高效的公共品和安居乐业的软硬环境,加快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的行政管理体制。

“十二五”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四大导向:

——坚持率先发展。

始终坚持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进取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以率先转型促进率先发展,以率先发展实现率先转型,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坚持创新发展。

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努力建设智慧型、创新型城市。

——坚持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不断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生产生活从高消耗高排放向绿色低碳宜居转变。

——坚持和谐发展。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各方面关系,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

加快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按照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双提升”、城市能级和城乡统筹“双突破”、公共服务和民生幸福“双提高”、文化发展和生态建设“双促进”、体制优势和开放优势“双增强”,实现:

——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扎实构建。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

投资结构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每年达到50%。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5%,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建设成为长三角、海西区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和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富有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枢纽基本建成。

大都市框架大幅拉开,多中心网络化、梯度辐射的城镇体系有效构建,城市化率达68%以上。

建成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全市高速公路基本联网,永强机场建成国际机场,温州港跨入“亿吨大港”行列,对外交通高速化和对内交通快速化基本实现。

腹地明显拓展,温州-丽水-衢州-上饶(景德镇)发展轴加快形成,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连接长三角和海西区、联动中西部、服务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内外温州人互动的总部服务基地。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取得突破。

——公共服务更加完备的和谐社会全面形成。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

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以就业、社保、住房、福利等为重点的社会民生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

多层次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构建。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农房集聚改造率达30%,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切实关怀,社会和谐局面进一步巩固。

——生态文明发达的秀美家园深入创建。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有效下降。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

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塘河彻底整治,人居环境全面优化,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全面创成,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生态质量居全省领先水平。

——发展方式率先转变的改革创新高地基本确立。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对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

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以上。

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深化。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规范和缩减,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三、推进产业升级

以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带动全市产业布局优化,以集群化大产业和总部型大企业培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三、二、一”产业结构。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信息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服务业。

制定鼓励楼宇(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等重点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服务业资金扶持力度,运用好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服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全省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服务企业。

高度重视和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结构调整、产业提升的支撑助推作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

 

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动企业“退二进三”,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推动服务业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高新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推广,鼓励服务业品牌创建,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形式以及虚拟经营等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引进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商贸综合体等新型业态,坚持服务业领域“非禁即入”。

扩大商业、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合作,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二)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并举,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

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家引导和地方扶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3%以上。

大力推进汽摩配、电气、鞋革、服装、泵阀、模具、船舶、合成革、精细化工、印刷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形成新的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

同时加快发展塑料制品、家具、精特小商品等行业。

拓展转型发展空间,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转型工作,与围垦土地、周边乡镇进行整合理顺,全面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配套水平和发展档次。

结合全市标准厂房建设,合理界定产业准入标准,大力推行“零增地”技改,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

 

(三)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以服务城市、保障供给、增加收入、优化生态为目标,以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主平台,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加工农业、休闲创意农业、外向精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以浙江省列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为契机,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5%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