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71928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docx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2017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小学课程育德研究

开题报告

城南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的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

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育德。

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的实效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

课题组通过对我校课堂大练兵49堂学科课程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

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

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生成观点看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行的现象。

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的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的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的标准答案,对生成的育德问题的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的反思探讨极少。

2、忽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

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尽量发挥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的过程。

3、多角度挖掘育德素材明显不够

从课程的德育内容来看,教师们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德育信息做了充分挖掘,但挖掘的角度主要来源于知识点。

德育素材的来源有着广阔的空间,就学科课程育德而言,除了知识点上蕴含的德育素材,如语文学科中涉及的爱人、爱国、爱自然的情怀,数学学科中涉及的辩证思维、探索精神等之外,还可以从学生、教师、环境等角度进行挖掘。

教师可以随时从中挖掘出合适的德育素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育德。

4、德育信息传递载体的丰富难掩教学层次的肤浅

在学科课程育德中,教师很重视德育信息载体的选择,尽量丰富载体的运用,如直观教具、阅读材料、辅助读物、艺术作品、电子媒介手段及其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其运用等。

选用育德载体的丰富,其积极效果是引起了学生德的关注、好奇、有兴趣或者是发现,这只是育德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工作是,教师需要重重地助推一把,让学生将德的理论、观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体验、情感对接、碰撞起来,通过交流、分析和探讨,促进认识的同化和顺应,这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才是教学的深度所在。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提出“课程育德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指出:

“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小学学科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

“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的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假设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体,占学生大部分时间,如果学科老师缺乏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意味着学生德育工作在这大部分时间里被忽略了,使得学生的德育工作处于一个间断的、不连续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难养成,道德品质难提高这样一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持续全面的发展。

 育德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甚至比机械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育德是确定人的方向和态度问题。

如果学生的人生方向和人生态度确定了,道德品质提高了,学习态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也就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

教师对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情感影响就是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践行。

相比于班主任来说,学科教师本身对德育心理规律的理论知识比较缺乏,育德经验和方法相对不足,育德能力水平不高,在学科中的育德行为也仅仅是凭经验来进行,缺乏理论指导。

因此只注重一些外在形式显性的德育,对一些隐性德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自身人格、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师生关系等等。

 3.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把握育人契机,注重学科课程育德的生成性 的能力。

即使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进行和完成德育的教学任务,但也往往只是按照课程的预设,将我们成人的德育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

好的德育机会可能就来源于课堂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偶然因素,如学生学习行为不当、言行中反映出的观念不当等,当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偶然因素出现时,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发现、主动引导创生出育德的情境,把握好育人的契机。

 

4.建立各学科课程育德评估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研究内容及创新假设:

1.课题组和广大教师要增强课程育德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实施德育。

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2.建构并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文化,让良好的课程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3.通过课程育德工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使“关爱、诚信、尊重、包容、合作”等基本道德品质在学生中得到传承。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育德目标,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5.加强新生的养成教育(包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尽快融入我校的生活。

6.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等),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可学习资源,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7.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8.发挥学校音体美教师的专长,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城南教师,两年的研究过程刚好完成每个学段的任务,得出课题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以全校其他学生为矢量,进行试验前后的对比研究,并逐步将试验成果在校内推广。

研究范围为小学各个学科,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育德,对学生产生良好效果为重点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设以下方面的子课题,并围绕这些子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本课题将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挂钩,全面带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围绕感恩育德”为指导,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将以“唤醒真情、回归生活、关注细节”为策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影响学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

一方面,学校成立“感恩教育”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学会回报”这一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

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步进行,努力形成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法:

在班级教学的动态环境中、实践中具体研究如何探究“课程育德”教育教学策略;

(2)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转变的文献进行学习和探讨,以促进课题在我校的深入发展;

(3)案例研究法:

对教学中实现育德而取得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案例予以研究和探索,从而建立富有实效的教育模式;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两年(2017年4月——2019年5月),城南中心校教师参与研究,辖区范围内的中心校、完校为调查、研究、实践基地。

本课题研究按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7年4月~2017年9月

1.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理论,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找准新的起点。

2.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及不同课型,调整并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提出本课题实验研究假设。

在此基础上,整理相关资料,确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

3.根据课题组的总体部署,结合教学内容、课型,各年级课题小组采取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改进的行动研究法,将课题研究引进课堂,开展相应的研讨,为第二阶段全面展开研究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12月

1.这一阶段,各年级课题小组精心设计适合“课程育德”的教育教学过程,把“课程育德”这一课题全面引进课堂,并进行务实性的研究,构建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

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2.我们将全面推进反映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课。

3.课题小组的老师结合自己的侧重方向,做好课题研究个案的设计和修改以及其他研究素材的整理与归类,每人写出至少一篇相关的论文,为课题的研究积累文本资料。

4.在总结前面各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课题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在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课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拓宽研究性学习方式及合作学习方式研究的范围。

5.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课型特点,形成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特色鲜明的较为成功的课例,将相关的课件及课堂教学实录拟制成光盘。

6.按年级继续做好相应教案的修改和收集工作。

每人至少写出一篇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论文,争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努力使我们的研究得到同行及专家的认可。

7.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市、县有关专家和老师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2019年1月~2019年5月

这一阶段,在继续做好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整理、归档课题研究资料,形成成熟且完整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做好课题结题以及接受验收的准备工作。

本课题研究按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七、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本课题预计取得研究的最终成果为三项(题目暂定):

1.小学课程育德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研究;

2.小学课程育德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研究;

3.小学课程育德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以及课堂评估研究。

八、课题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一)课题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谭绍军(城南中心校校长)

副组长:

张威(城南中心校副校长)

成员:

王开达刘红廷程永江李祖成黄义龙

2课题顾问:

郭林(黔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张昶(黔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数学研究员)

 

(二)研究人员分工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及职务

学术专长

课题组中的分工

张春菊

二级教师

城南小学教师

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指导、人员组织与分工、课题经费的筹措与管理

陶承宝

一级教师

城南一(3)班语文教师班主任

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擅长文秘工作。

课题组秘书,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报告》的形成,落实低年级教学模式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

李小平

一级教师

城南五(3)班语文教师班主任

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

负责课题申报、研究及工作报告的撰写,落实高年级教学模式研究任务

刘红廷

一级教师

城南小学副校长

德育工作

负责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落实“课程育德”教学策略研究

程亚琼

高级教师

城南二

(2)班数学教师

数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负责课题的调查报告、中期报告,落实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研究。

刘成敏

一级教师

城南一(5)班数学教师

数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负责中年级教学模式研究,形成教学模式案例集。

李奎

二级教师

城南一

(1)班数学教师班主任

数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负责课题会议记录,负责教学案的收集、整理与存档

九、经费预算及保障条件

(一)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负责人张春菊同志系黔江区城南中心校品德与社会教师,曾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受到课题负责人及其他主研人员一致好评。

近年来一直坚持撰写论文,如《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争做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老师》、《让学生认识到“我能行”》等论文在市级论文大赛中获奖,指导学生征文竞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获区级二等奖。

另外几位主研人员都是我校刚结题的课题负责人和主研人员。

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

我校先后进行了全国教育“十五”规划子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市级课题《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开发研究》,三个区级课题《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的研究,均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有5篇调查报告和多篇课题论文在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在研究中,我们有机的与课改相结合,让课题研究成果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从而有力推动了我校新课程实验扎实而有效开展。

我校以“课题促科研,科研活课改”的做法以及取得的相关成果受到区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赞赏。

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时间保证:

该课题的研究周期为2年,实施面为城南中心校及辖区内村校,主研人员7人,参研人员近四十人。

之前,我校人人有课题,个个有论文,在研究中取的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同时,在课题管理方面也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这为我们完成本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完成本课题的重要保证。

资料设备:

为了搞好该课题,我们坚持订阅教学杂志及其他课题资料,同时定阅国内外有名的教育科研报刊杂志,订购优秀课堂实录。

利用网络教室,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与专家交流。

科研手段:

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设备,依托信息技术网络,通过自己探索、设计来完成。

(二)经费预算及来源

该课题大概需要经费20000元,其中管理费1500元、资料费5000元、外出学习差旅费8500元、印刷费5000元。

这些费用主要由学校负责投入和管理。

 

2017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