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docx
《言语理解与表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语理解与表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逻辑填空
1.对应分析法。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来寻找最有选项。
2.选项判定法。
优势选项包括相同语素选项、形象色彩选项、互为反义选项、2-1-1。
3.近义辨析法。
从适用对象、侧重点、语意轻重、感情色彩、搭配等角度辨析词意。
①对应分析法
A.并列关系的词语:
和、与。
当空缺处前后出现“和”、“与”等并列词时,考生可判定并列词前后存在并列关系。
解题时可选择与空缺处前或后所述内容意思相近或共同描述某一事物、阐述同一道理的词语。
B.表递进关系的词语:
甚至、更、还、以至、何况、并且、不仅/不但/不光……而且
若设空在前,则所填词语在范围或程度上应小于空缺处后面的词语;反之,则应大于空缺处前面的词语。
★提示相对关系的四类词语
(1)转折词:
转折前后意相反;
(2)否定词:
肯前否后意相对
(3)选择词:
二者选一意相斥;(3)变化词:
今昔对比意相别
★转折词提示相对关系
含转折义的词语包括:
虽然……但是……、却、反而、然而、其实。
转折词提示后文跟前文意思相反,或是对前文意思的修改补充。
★否定词提示相对关系
文段中空缺处附近出现“并非”、“而非”、“不”、“不是”、“不可能”、“不能”、“不会”等,可判定空缺处与其前或其后的内容语义相对。
★选择词提示相对关系
二者选其一,必然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构成语义上的相对关系。
表选择的词语有:
是……还是……、或、与其……不如……。
★变化词提示相对关系
变化词指表示状态、情况发生变化的词语,变化表示前后不同。
如:
从……到……、过去……现在……、直到(……时候)
抓关键句找对应
当空缺处前、后出现以下几类词语时,可判断其前后为关键句。
特征词语
示例
含有指代义的词语
这、这些、这样、此、那
表同义互转的词语
也就是、或者说、即、正是
表概括、归纳、总结说明的词语
可见
表因果关系的词语
因为、因而、因此
表举例论证的词语
也是如此、即是例证
②选项判定法
A.原则一:
关注相同语素选项。
相同语素选项是指与材料中某一词语具有相同语素的选项。
B.原则二:
优先形象色彩选项。
形象色彩选项是指包含具有形象色彩词语的选项。
有些词语除了具有一般意义,还能给人一种热别的形象感,它往往
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让人们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上的感受,
以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形象的联想。
C.原则三:
互为反义选项先验证
互为反义选项指选项内部多个词语之间存在相对或反义关系的选项。
D.原则四:
2-1-1型选项只需2选1
2-1-1型选项是根据逻辑填空中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划分。
某一空所给的四个词语,若两项意思相近,其他两项意思明显不同,则称为2-1-1型选项。
意思相近的两项为“2”,其余选项归为“1”。
正确答案倾向于“2”中的其中一个。
③近义辨析法
(1)词义轻重不同:
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
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变速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称奇称道】的事。
析:
“称道”是称述,称赞;“称奇”是称赞奇妙。
前者比后者语义重。
这里用“称奇”。
(2)范围大小不同:
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例:
“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目前日前】仍在修复当中。
析:
“目前”指说话的时候,“日前”指几天前。
这里指直到说话的时候“仍在修复当中”,因此用“目前”。
(3)适用对象不同:
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
例:
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馈赠捐赠】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析:
“馈赠”是赠送(礼品),“捐赠”是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
“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是赠送物品给政府,用“捐赠”。
(4)语境色彩不同:
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意义相同场合不同。
例:
帕金森病是常见中老年神经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该本】病。
析:
“该”是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本”是指自己方面的,多用于口语。
这里用“该”。
(5)感情色彩不同:
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感情上的某倾向、情调不同。
例: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仍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探索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编造】的规律。
析:
“臆造”指凭主观的想法编造。
“编造”①把资料组织排列起来(多指报表等);②凭想像创造(故事);③捏造。
“臆造”是贬义词,“编造”是中性词,因此应该选用“臆造”。
(6)搭配关系不同:
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例:
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手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
适当“新发现”【涵盖囊括】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銌。
析:
“涵盖”是包括,包容;“囊括”是把全部包罗在内。
这里“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銌”从搭配关系来看,应该用“涵盖”。
(7)语法功能不同:
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例:
故乡的小溪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轻轻私语,【给予给以】我精神的抚慰。
析:
“给予”是指给,是动词,可以直接接宾语;“给以”是指给,后面只说所给的事物(并且多为抽象事物),不说接受的人。
本句后面接的宾语是“我”“精神的抚慰”,因此应该用“给予”。
(8)词义侧重点不同:
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例:
【淡去淡忘】那火红的时代背景,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我看到的是海峡两岸那一份份浓浓的亲情,和于右任老先生那矢志不移的耿耿爱国之心。
析:
淡去指的是印象、形象在心中或脑海中逐渐淡化、消失。
淡忘指的是事情或人,由于长期未见,逐渐忘记。
“淡去”是指逐渐的离去,“淡忘”是指冷淡下去以至于忘记。
“淡去”强调客观性,“淡忘”强调的是主观性。
因此,这里应该用“淡去”。
(9)主动和被动不同:
有些近义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
例:
就此事件,我新华社【授权受权】发表声明。
析:
授权,把权力委托给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
“受权”和“授权”的不同在于:
前者是接受,后者是授给别人。
因此,应该选用“受权”。
(10)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
有些近义词适用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
例:
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风尚】
析:
“风范”是指(书)风度,气派;“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这里说“他身上有”,是个体具备的,而不是“社会上”群体具备的,因此,这里应该用“风范”。
★步骤:
利用语境将最容易辨析的一组近义词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语言运用时的大背景,诸如说话人的身份、职业、思想、性格、修养、处境、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
内部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
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就是它的语境。
其次,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的词语。
近义词辨析时,要抓住其相异的语素。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意义有明显区别的词
如:
●“致病”指导致生病;“治病”指治疗疾病。
●“功夫”指本领、造诣等;“工夫”指时间、时候。
●“品味”作动词是尝滋味、体会、玩味;“品味”作名词指物品质量、水平档次。
(2)使用范围及语意侧重点不同
●“优雅”侧重“优美”,指姿态举止。
如优雅宽敞的大厅。
“幽雅”侧重“幽静”,指环境、景致。
如幽雅的园林。
●“界限”指尽头处、限度,较抽象、模糊。
如殖民者的野心是没有界限的。
“界线”指分界线,较具体。
如中越边境自古以来就有明确的界线。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向四周扩展,动态。
如火势蔓延。
“漫延”连绵不绝,静态。
如沙漠一直漫延到遥远的天边。
●“弥漫”充满且扩展,是动态过程。
如空气中弥漫着烟雾。
“弥满”充满,是静态结果。
如屋子里弥满了青白的光。
(3)感情色彩不同
●“谋取”设法取得,中性词。
如谋取利益。
“牟取”谋取名利,贬义词。
如谋取暴利。
●“企图”图谋打算,中性词。
如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并不明显。
“妄图”狂妄的谋划,贬义词。
如匪徒妄图逃窜。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贬义词。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指文字上的改动,中性词。
(4)语意轻重不同
●“依旧”语意比“依然”重。
如佛来思节夫人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这里“年轻、美丽”是相对的,显然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用“依然”语意不算错,但只是一般的叙述口吻。
●“自咎”自己责备自己,语意教重。
如某些人面对“尊严”“人格”时应当自咎。
“自疚”指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不安。
如曾经出言不逊伤害了他的自尊,对此深感自疚。
●“嘲笑”一般的取笑,语意较轻。
“讥笑”有讽刺挖苦意,语意较重。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当多阅读典范的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语感,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选出最佳词组。
(二)片段阅读理解
【做题顺序】
审题干→读题面→看选项作对比(排序题灵活使用)
①知识点:
主旨概括题
【做题原则】
(1)找文段主题句;对比选项进行转换(同义替换、精简压缩)。
(2)忠于原文,无需引申。
(3)主题句通常为对策或核心观点。
【解题技巧】
宏观(行文脉络)▲文章结构
微观(关联词语)▲逻辑标志
②知识点:
递进复句
【典型格式】不但……,而且……
【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
而且=并=并且=也=还
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
【总结】
(1)递进复句重点在递进之后。
(2)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
(3)▲反面论证法
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加强之前正面的观点,本身不重要,可省略。
(4)标志词:
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等。
(5)围绕反面论证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否则”,反面论证,再次强调了先前论述的正确性,之前的内容才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
③知识点:
成分紧缩法
▲长难句就找主谓宾,宾语通常是一个复合结构或小句。
④知识点:
转折复句
【典型格式】虽然……,但是……(强转折)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弱转折)
【关联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
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总结】
(1)转折复句重点在转折之后。
(2)弱转折与强转折同现时,强转折是重点。
⑤知识点:
观点援引法
(1)援引目的:
为了引出之后作者的观点,援引之后的语句很重要。
(2)援引类型:
正向援引(如:
正如……)
反向援引(一家之言,如:
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认为、传统认为等)
⑥知识点:
因果复句
【典型格式】因为……,所以……
【关联词语】因为=由于
所以=因此=因而=可见=看来=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
【特殊格式】之所以……是因为、导致、造成、使得、致使
【总结】
(1)正常语序下,原因为结论服务,结论之后是重点。
(2)“之所以……是因为”通过倒装的形式来强调原因。
(3)注意不能因果倒置。
▲举例论证法
(1)例子的作用是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2)例子可以由数据、故事、事例等来充当。
(3)标志词:
例如、比如、、、、为例、、、、就是一个例证等。
(4)围绕举例论证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⑦知识点:
必要条件复句
【典型格式】只有……,才……
【关联词语】显性:
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除非=如何等。
隐性:
才(注意“才”,其实是隐含了“只有……才”)
【转换格式】
只有A,才B=B必须A=不A则不B
=A是B的必要条件(前提、基础、保证、保障)
=B以A为必要条件(前提、基础、保证、保障)
【总结】
(1)必要条件用来引导对策,常为文段的主题句。
(2)省略显性关联词时,可以从隐性关联词入手,判断对策所在。
⑧知识点:
并列复句
1.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
【关联词语】
单用:
又、同样、同时等,多用于后续分句中。
双用:
也……,也……;又……,又……;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
2.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
【关联词语】是……,不是……;不是……,而是……;有的……,有的……;不但没……,反而……
【表现形式】
(1)关联词语
(2)标点符号:
顿号、分号、逗号(句式一致)
【总结】
(1)并列复句没有重点,主旨题应概括全文,不可偏颇。
(2)注意分句间的并列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3)杂糅复句:
明确包含关系。
★⑨知识点:
行文脉络
【总结】
(1)行文脉络的类型:
▲总-分-总
点明观点-阐述原因或举例论证-重申观点
提出问题-阐述原因或举例论证-解决问题(对策的重要性)
行文脉络的使用:
总论点中的关联词重要,分论点中的关联词不重要。
⑩知识点:
辅证法
(1)概念:
地位为辅,作用为证(就是总分中的分)
(2)使用:
围绕辅证的选项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3)类型:
列举举例→瞻前顾后
说明原因→瞻前顾后
援引观点→重点在后
反面论证→重点在前
主旨概括题解题方法:
(1)首尾句原则。
段落主旨题要重视段落的首末句。
有时主旨句出现在中间,比较少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遇到段落中前后段意思转折式,应该提高警惕,这往往是主旨所在。
(2)无明确的主题句或关联词,先判断是否为并列再看行文脉络。
(3)忠于原文原则:
要从选项中选择一个与四句话共同指向主体意思最接近的。
找不到共同指向的论点,应该使用排除法。
(4)选项干扰特点:
A.以偏概全,文章的细枝末节,不能覆盖全文;B.偷换概念,出现辅助成分的名词信息。
C.过于笼统,范围太大,远远超过文章范围。
D.过于绝对,绝对肯定或否定。
E.脱离主题,选项概括的是材料举的例子。
F.无中生有,选项的观点有道理但与材料无关。
知识点:
意图推断题
(一)
【做题原则】
▲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即文段的言外之意。
▲排除故事类字面含义的选项
▲社会现实类:
呼吁的声音、正面的举措
▲故事寓言类:
寓意深刻的哲理;关联性
{选项中出现诸如、必须、亟待(亟须)、应该(应当)、要等祈使性质的词语,是对文章中某些方面的延伸要求,如果是主旨概括题,可以先排除这些选项,反之,如果是意图推断题,应该侧重这种选项。
}
知识点:
主旨类意图推断题
(二)
【解题技巧】
▲排除字面含义、表意肤浅、不符合社会主旋律及生活常识的选项。
▲有效利用主旨技巧(行文脉络+关联词语)来推测作者意图。
知识点:
细节判断题(三)
【辨别标志】
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做题原则】
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主旨理解+对应
【错误选项的标志】▲五种偷换
★偷换时态
已然性时态:
已、已经、曾经、了、过、虽然……但是等。
未然性时态:
将、要、立即、马上、如果、即使……也等。
进行式时态:
正、正在、在……中、着、现在等。
任何时态上的越级替换均为偷换
让步复句
【典型格式】即使……,也……
【关联词语】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等
【例句】即使遇到百日大旱,这套供水系统也能保证供应生产生活用水。
(百日大旱还未出现)
转折复句VS让步复句
▲转折复句是已然性时态。
▲让步复句是未然性时态。
★偷换数量
较多量:
较多、很多、许多、大量、大部分、大多数、广泛、不少等。
较少量:
较少、很少、少量、少部分、少数、少许、不多等。
中间量:
某些、一些、部分。
首选同级替换,次选中间量向两级的替换。
★偷换逻辑关系
A.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混淆。
B.因果倒置。
C.并列混淆为条件或因果关系。
★偷换概念
偷换。
扩大。
缩小。
★偷换确定性表述与不确定性表述
不确定性表述:
预测、断言、推测、可能、未必、也许、大概、大约等。
——常见于科技说明文。
知识点:
相对绝对法(四)
▲相对:
可能、也许、往往、大概、通常、未必、是否等。
▲绝对:
所有、一切、全部、总是、完全、任何、绝对、永远等。
知识点:
词语理解题(五)
【做题原则】
(1)定位原文,有效利用标点符号:
冒号及破折号。
(2)根据上下文、前后句的小语境中提示信息推测词语含义。
知识点:
代词指代题(六)
【辨别标志】
▲文中“XXX”指代的是?
【做题原则】
(1)定位原文;就近原则
(2)区分人称代词(成分多为主语)与指示代词(成分多为宾语)。
(3)有效利用提问中的提示性信息。
知识点:
排序题(七)
【做题原则】
(1)从选项入手,寻头断尾。
(2)根据句子的关联性(时空顺序、重复词语、关联词语)去验证。
知识点:
结语判断题(八)
【做题原则】
▲重点阅读文段的后半段;寻找新话题。
知识点:
语句衔接题(九)
【做题原则】
(1)注意横线处的位置;在所给材料内进行衔接。
(2)主体、话题、态度倾向性与前文一致。
知识点:
标题填入题(十)
【做题原则】
▲根据文体风格+概括性进行标题选择。
新闻类:
提炼导语的主干部分。
说明文:
提炼说明对象的主要内容。
议论文:
寻找论点,对策优先。
故事、散文、游记和其他:
概括性、趣味性。
Ⅰ.知识点:
态度观点题
【做题原则】
(1)注意提炼表达观点的引导词。
(2)笔者认为、作者认为、XXX说、我希望等
(3)注意表达上的倾向性。
(4)注意文段中客观陈述的语句没有观点。
(像说明文、新闻类)
(5)注意观点句式的杂糅。
杂糅观点的特殊句式:
A.笔者认为。
。
。
○。
。
。
,至于。
。
。
▽。
。
。
就见仁见智了。
(前半句有观点,后半句无观点)
B.无论。
。
。
○。
。
。
怎样,。
。
。
▽。
。
。
都怎样。
(前半句无观点,后半句有观点)
Ⅱ.知识点:
排同求异法
Ⅲ.知识点:
表达倾向法
(1)倾向性:
积极与消极。
(2)消极的倾向性:
好像、似乎、遗憾的是、反问、引号表反语。
※※※※※确定选项时,应保证正确选项与原文表达倾向性的一致,否则应该首先排除。
※※※※※
Ⅳ.知识点:
主体排除法
▲确定选项时,应保证正确选项与原文的陈述主体一致。
Ⅴ.知识点:
背景铺垫法
▲时间状语、形式分析两种类型。
选词填空
(1)感情色彩:
褒义vs贬义;倾向性(积极vs消极);语义轻重。
(2)表达风格:
语体风格(口语vs书面语);文体风格。
(3)搭配范围与对象。
(4)寻找文中的提示性信息;从确定性选项入手
(5)强调重点:
近义词辨析可用。
(6)语素差异:
提炼不同的汉字,找到其基本含义
条件复句:
前面引导的是条件,后面引导的是结果
(1)假设条件句
【典型格式】“如果……,就……”
【关联词】“如果”=“假如”=“倘若”=“要是”等,
“就”=“那么”=“那”=“便”=“只好”等。
例:
“如果我们走沪宁高速公路,那么可以提前一个小时赶到机场。
”
特点:
注意关联词的交换搭配
表示假设的条件为未然性的时态,关联词通常成对的出现
(2)周遍条件句
【典型格式】“无论/不管……,也/都……”
特点:
前半句引导的是条件的范围,后半句只要满足前半句的范围就有一个相同的结果
(3)充分条件句
【典型格式】“只要……,就……”“如果……就”
【关联词】“只要……就……”、“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如果……那么……”、“一旦……就……”、“假若……则……”
(4)必要条件句
【典型格式】“只有……,才……”,“除非……,才……”,“必须”
【理论要点】条件重要。
1.必要条件后是语句的重点,只有,除非,必须,应该,需要,怎样,最后引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语句。
2.引导词“只有……”,“除非……”省略时,可以根据“才”来推断之前的语句为必要语句
解题原则及思路
原则一:
忠于原文
原则二:
选择最优。
忠于原文的选项不止一个,选出最全面、准确的。
原则三:
区分主旨观点题、细节理解题、推断下文题、标题提炼题。
原则四:
浏览文段,有的放矢。
不同题型重点不同。
原则五:
根据各题型错误选项特征,对照原文,排除不符合题意选项。
主旨观点题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说明:
”
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介绍了:
”
2.“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3.“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4.“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
5.“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浏览的重点
一看首尾句,十之四五为总论。
二寻关联词,略轻抓重速破题。
三盯强调词,其后常接主旨句。
四察高频词,对应选项有惊喜。
五品倾向性,察言观色知旨意。
关联词
1.转折关系:
当材料中出现“虽然……但/却……”、“然而”等关联词时,重点关注转折后的内容
2.因果关系:
当材料中出现“因此”、“因为……所以……”等关联词时,重点关注结果;当材料中出现“之所以……是因为……”时,重点关注原因。
3.条件关系:
当材料中出现“无论……都……”时,重点关注“都”后的内容。
4.假设关系:
当材料中出现“如果……那么……”时,重点关注“如果”后的假设内容。
强调词
1.应该、应当、务必、一定、必须、迫切需要、这就要2.事实上、实质上、其实
3.真正、关键、重要的是、那就是
4.可见、总而言之、照此看来、这也就意味着
5.科学家相信、专家认为
高频词
可知、这就意味着
错误选项
1.脱离主题:
材料是围绕一到两个特定论述对象展开论述的,而选项未体现或未完整体现材料的论述主题。
这类错误选项概括的有可能只是材料举的例子或引用的理论,也有可能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
2.偷换概念:
比如“北京青年”省略定语偷换为“青年”、“京广高铁”偷换为“高铁”等
3.无中生有:
选项中观点在材料中找不到相应依据。
4.过于绝对:
选项的表达过于绝对,和文意不符。
标识词有“取决于”、“只要……就……”、“就能”、“肯定”、“必然”、“永远都不会”等
5.比较笼统:
此类错误通常符合文意,但泛泛而谈,没有一针见血指出文段论述重点。
细节理解题
提问方式
1.“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
2.“与这段文字意思相符/不相符的是:
”
3.“关于……,下列说法与上述文字不相符的是:
”
4.“这段文字未暗示/谈及的信息是:
”
错误选项
无中生有:
文中没有选项有
偷换概念:
歪曲原文假乱真
以偏概全:
妄将部分代全局
混淆时态:
混淆将要与已经
逻辑混乱:
因果先后错互换
颠倒黑白:
黑白是非不分明
无中生有
最常见的是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材料中没有提及,尤其当两个选项是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
偷换概念
1.张冠李戴:
即把“张某做了此事”说成“李某做了此事”;或把“张某做了这件事”说成“张某做了那件事”
2.大而化小:
即文段说的“大的、整体的情况是如此”,选项偷换成“其中某个小的部分的情况是如此”。
以偏概全
指的是个别事物代替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错误方式。
混淆时态
1.已然:
指已经发生过的。
标识词有:
“已”、“已经”、“曾经”、“……了”等
2.未然:
指还未发生的。
标识词有:
“将”、“要”、“即将”、“将要”、“会”等
3.正在进行:
指当前状态。
标识词有:
“正”、“正在”、“在……中”、“……着”等
逻辑混乱
1.因果混乱:
因果颠倒、强加因果
2.或然与必然混乱:
或然的词语有:
“可能”、“也(或)许”、“大概”、“基本”、“差不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