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9092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

(一)《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名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浔阳柴桑人。

______(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_____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诗人,代表作有《》《》《》等。

本文选自《》。

2、按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什么作用?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村人为何“见渔人,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

】【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8、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境地;给桃花源及文章增添神秘色彩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9、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10、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安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2、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由“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贯穿起来。

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安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

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人民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陋室铭》知识梳理1、本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3、课文理解性默写:

(1)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闲适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字眼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与古代圣贤自比,表明作者有着与古代圣贤相同的志趣抱负。

6、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运用反问的修辞,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的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7、主题: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9、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谈谈。

★★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爱莲说》知识梳理1、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朝代)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理解性默写: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

(3)本文的主旨句(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的?

★★①生长环境②体态香气③风度气质4、《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中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是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君子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豁达大度,行为正直,具有高尚的美德并且远扬四方;志洁行廉,坚守节操。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6、你喜欢什么花?

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

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

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

7、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8、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或陋室不陋)  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韩愈在《马说》中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周教颐借“莲”表达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9、作品主题:

本文通过写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颂,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0、本文以花喻人,三种花比拟哪三种人的生活态度?

 

★★“莲花”比拟“君子”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菊”比拟“隐士”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贪图富贵者”追名逐利的生活态度。

11、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本文作者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

”对此你有何看法?

 

      ★★ 虽然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自己保持高尚的节操,严于律己,就能在俗世中像莲花一样高洁傲岸。

 12、谈谈你学完本文后的感受: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抵制不良环境对人的影响,要保持高尚的人格,

高洁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四)《三峡》知识梳理

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我国_________杰出的_______家、__________家,他所著的《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默写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3)写夏水的句子: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6、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7、请用简要的词语分别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

 ★★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

8、本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之景,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9、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稳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 理由1:

水流急(或水流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

落差大)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0、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1.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天高地厚华夏情。

12、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相同点:

都是侧面写水。

 ★★不同点:

《三峡》写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13、文中引用的渔歌及其作用是什么?

《岳阳楼记》中也引用了渔歌,作用一样吗?

为什么?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

★★不一样,《岳阳楼记》中是烘托喜悦的心情;《三峡》中则是渲染肃杀、凄清气氛。

 14、中心:

本文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五)《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1、本文的作者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5、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

承天寺★★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件:

夜游承天寺

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

(1-3句)寻伴夜游。

(叙述,交代游历缘由)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庭中美景)第三层:

(后3句)月夜抒怀。

(议论,表明旷达襟怀)6、“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

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7、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景物)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侧面写月光)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生动形象的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六)《马说》知识梳理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2、《马说》的作者,字,是代家。

是“”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马说》是其中的第篇。

3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息是:

天下无马!

(7)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文章的主旨是?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

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

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

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8、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主观条件:

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

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9、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10、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11、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

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

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12、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七)《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

1、本文作者 宋濂 ,字 景濂 ,号  潜溪 ,明初 散文 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崇,赞许。

2、理解性默写:

(1)文章开头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幼年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作者尝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总括上文,直言道出自己求学艰苦的一句话是: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本文是作者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文中作者详细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作者运用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勤学苦学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突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的写作目的。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原文)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6、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7、文中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豪华衣饰?

★★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艰苦,体现了他不慕富贵,不畏艰难,勤奋读书,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

                       

8、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9、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出两点即可)(3分)

★★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 或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

11、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勤奋刻苦、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2、读“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充实而快乐,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1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4、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骨、闻鸡起舞。

 

(八)《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

2、理解性默写。

(1)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潭水源的句子:

潭西面而望,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写鱼动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文章的点睛之笔)

3、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目的是什么?

★★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5、文中哪句话说明小石潭不易被发现,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具体为: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的什么写法?

好处是什么?

★★清澈透明。

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11、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文中起何作用?

★★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3、文中描写小石潭的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4、本文写法灵活。

(1)点面结合。

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远近交错。

写潭:

“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远。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如写水,“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而第二段文字表面上是写鱼,实质是写水,完全是侧面描写。

(4)动静结合。

如写鱼: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态,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是动态。

(5)虚实结合。

如写水,第二段文字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