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8839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

6.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司马迁以及其著作《史记》。

2.通读课文,理解积累文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3.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积累文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杜牧有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主要的意思是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也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那么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鸿门宴》这篇课文,从中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和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2.《史记》介绍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席位介绍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三、背景链接

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第4年),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函谷关,进入关中地区。

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的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

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发。

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并派人驻关阻项羽。

项羽勃然大怒,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鸿门宴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四、正字音

樊哙(kuài)刀俎(zǔ)参乘(cānshèng)

彘(zhì)肩啖(dàn)吃瞋(chèn)目

玦(jué)卮(zhī)眦(zì)鲰(zōu)生

五、初读感知

(一)通读课文,根据注释归纳文中的文言字词。

1.通假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通“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部。

“邵”通“隙”。

⑦置之坐上。

“坐”通“座”

⑧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不”通“否”。

2.古今异义

①山东:

古: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

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②非常

古:

意外的变故。

今: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③河北

古:

黄河以北地区。

今:

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④河南

古:

黄河以南地区。

今:

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⑤寿

古:

敬酒。

今:

长寿。

⑥细说

古:

小人的谗言。

今:

详细地讲述。

⑦婚姻

古:

儿女亲家。

今:

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着关系。

⑧所以

古:

……什么的原因。

今: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一词多义

(1)谢:

①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①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②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幸:

①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②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4)之:

①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代词,这(为之奈何)

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

珍宝尽有之。

(5)去:

①距离(相去四十里。

②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比(长子臣。

③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7)因:

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②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8)故:

①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因此(故听之)

③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9)且:

①将(且为之奈何)

②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10)为:

①任,做(使子婴为相。

②替,给(旦日维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⑤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②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③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④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⑤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⑥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⑦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作动词

①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名词作状语

①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③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④头发上(向上)指。

⑤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4)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称王,意动)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救了他的命,使动)

③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使……止,制止,使动)不内

⑤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5.文言句式

(1)客何为者(宾语前置,何为——为何)

(2)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何操一操何)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安在一在安)

(4)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何以一—以何)

(5)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6)贪于财货(介词结构后置)

(7)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

(8)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

(9)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判断句)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判断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欲呼张良与(省略句,省略“之”)俱去。

(14)毋从(省略句,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15)旦日(省略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6)将军战(省略句,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句,省略“于”)河南。

(17)珍宝尽有之(被动句,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

(二)快速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按照情节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本文课分为宴前、宴中、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宴前——①无伤告密、②范增定计、③项伯夜访、④刘邦定策、⑤项王许诺。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

宴中——①刘邦谢罪--项羽留饮;②范增示意--项羽不应;③项庄舞剑--项伯翼蔽;④张良召哙--樊哙闯帐;⑤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这一部分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宴会上的情节课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

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

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

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

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7):

宴后——①沛公脱险;②张良留谢;③项王受璧;④范增愤骂;⑤刘邦锄奸。

这一部分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勿于乌江的祸根。

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七、课堂总结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中的实词和虚词进行了归纳,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一起探究刘邦和项羽究竟是怎样的人?

二、深入探究

1.课文第一段写了“曹无伤告密”。

这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1)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维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2)‘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甚至忘了与怀王之约,决定“旦日维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这个“怒”字包含了什么?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

一个“怒”字,也看出项羽脾气的火爆。

3.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但是在紧要关头却为了报恩偷偷向张良通风报信,在宴会上又处处阻碍项庄刺杀刘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项伯这种行为?

古人认为“义”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处世的原则。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

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

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工牛“‘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4.张良、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臣,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张良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

“今日之事何如?

”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法,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块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

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项羽和刘邦。

5.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政治上无知:

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2)自大轻敌:

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块,项王不应。

(3)不善用人。

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6.通过学习,刘邦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刘邦是个圆猾狡诈,细心机警;随机应变,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勇毅果断;能屈能伸,细致周密的人。

7.本文运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2)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

以项羽为例: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

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

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

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

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肩,赐座。

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

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

到刘邦逃后,张良奉壁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

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3)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

三、课堂总结

刘邦:

圆猾狡诈,细心机警;

随机应变,善于用人;

能言善辩,勇毅果断;

能屈能伸,细致周密

项羽:

自矜功伐,豪爽直率;

刚愎自用,胸无城府;

洁名钓誉,缺乏远见;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