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744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生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简介

【名称】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范围】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

【建设内容及规模】工程治沙266.67hm2;人工造林266.67hm2,封山育林266.67hm2,种苗培育66.7hm2;新修护林站5个,管护房600m2,新修办公楼3000m2;新建水塔1组,维修机井5眼,新修水渠15km;新建输电线5km,购置电力设备5组;新修护林防火道路16km,新建防火瞭望塔1个;加设围栏4.0km;购置森林消防车1辆、挖穴机1台、拖拉机1台、开沟机1台,防火摩托车10台,灭火器具100台,扑火服50套,GPS2台,望远镜10个,病虫监测设备2套,病虫害防治工具4套,烟剂400kg/年,鼠夹2000个,机动喷雾器1台,PDA(掌上资源调查仪)2台,电脑10台,打印机6台,电视5台,电话4部,资料柜8个。

职工业务培训80人次。

【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为10年(2011~2020年)。

【建设投资】总投资2895.03万元。

【项目效益】通过治沙造林、封沙育林(草)、造林绿化以及濒危动物保护研究等,使辖区沙漠化得以遏制、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凉州区长城等沿沙区及绿洲农田得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1项目建设的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沙漠化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防治沙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

环发大会后,中国政府首先制定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我国今后相当时期内环境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199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同时又组织召开了“亚太地区沙漠化防治高级论坛”会议。

在世纪之交,我国政府适时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决策。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把防沙治沙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2001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将沙漠化防治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有一个大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

”2010年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实施三大内陆河流域盐碱化及沙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风沙区防沙治沙工作,建设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

“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我国的一系列生态建设的战略和措施,既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更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心。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林场建设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防治沙漠化的需要

甘肃省河西走廊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区,土地的沙漠化给国家的生态安全、社会和谐等构成了严重威胁。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腾格里沙漠南缘。

是一个干旱少雨,缺林少树,生态环境恶劣,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低的地区,造成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活贫困。

遏制河西走廊风沙源区的生态恶化,已成为国家治理沙尘源区的根本之策。

通过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国有公益林林场建设,可有效保护武威市北部原生沙生植被,使沙生植被区和荒漠戈壁区的沙生林草植被得到更新和恢复,防治风沙危害,扼制沙漠化、荒漠化进程,保护农田和草场植被,改善区域小气候,提高绿洲风沙区域综合环境质量,从而从根本上扭转武威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国土生态安全。

(2)林场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河西走廊地区是甘肃省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属全国十二大商品粮基地之一。

武威市凉州区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产粮区,甘肃省粮油生产大县,1994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近年来土地的沙漠化,使得该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并对周边地区造成危害,该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

通过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可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改善商品粮基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3)林场建设是理顺林场管理体制、促进林场改革的需要。

目前,林场所发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引起社会和决策部门的重视,赋予林场的社会地位不高。

使得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占用国有林场资源资产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同时,现有的林场实行“事业单位、定额拨款”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只是对林场人事按事业单位管理,且部分职工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自收自支职工,但不享受事业单位的政策待遇,国家也只按公益林管理规定的补偿标准给予补助,林场的生产、技术和部分职工不列编制、不给经费,工资和事业费没有保障,而该林场是公益性管理林场,没有任何预算外收入,仅靠林业局、林场确实无力解决,与它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建设任务极不相称,这严重制约着公益林林场今后经济发展的瓶颈。

(4)林场建设是改善林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林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由于国家投资不足,加之国有林场地处荒漠区,林场职工的工作、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活水平、生存状况差。

由于收入低,责任大,工作条件艰苦,公益林管护人员的思想波动较大。

经费不足,给公益林管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直接影响到公益林林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二、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

武威市东沙窝治沙林场位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东北部,距凉州城区20km,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43′~103°22′,北纬37°53′~39°10′,东接凉州区长城乡,南、西靠凉州区清源、发放、下双等乡镇,北连九墩滩指挥部。

2.1.2地形地貌

东沙窝治沙林场全境属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形平坦,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1500m左右。

位于河西走廊平原东部,属石羊河内陆河流域的武威盆地。

地貌基础奠定于喜马拉雅运动以前的老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对地面地貌特征给以显著的影响,同时,外营力对地貌的塑造也起着深刻的作用,主要是寒冻风化、流水、风力及干燥剥蚀等长期作用下,形成现今的平原沙漠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主要有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占总面积的54%,丘间低地较平坦,占总面积的46%。

一般迎风坡受主风影响为西北向,坡度多在5°~20°之间,背风坡陡立,倾角为28°~34°,高度一般为1~5m。

2.1.3水文与土壤

该区河流主要有洪水河,上游已干涸,现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长城乡红水村东南地下泉水。

由南向北经前营、大湾、长城、岸门、上营、五墩、九墩滩至民勤蔡旗汇入石羊河,全长58km,年均流量2.71m3/s,年径流量0.65亿m3。

因受荒漠土层质地影响,河水矿化作用比较明显,矿化度一般为0.5~1.0g/L,仍属淡化水,水质良,适用于农田灌溉和牧业用水。

地下水受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项目区相对沉降的大型构造盆地,堆积着巨厚的第四纪松散地层,汇集和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

含水层系厚度、岩性、岩相、富水性,具有自边缘向中心递变的规律。

浅层水深度一般在9m以下;深层水为以卵砾石为主的单一结构含水层系,一般厚200~300m,最厚达500~800m。

地下径流的水力坡降为3‰~7‰。

地下水经化验,按李西岑标准大都属于1~3级的用水,一般均适用于人畜饮用。

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的40%转化为泉水。

打井提采是地下水消耗的主要方式,现地下潜水位处于下降趋势,地下水开采面临补采失调的潜在威胁。

该区域土壤以风沙土为主,砂土、漏沙土亦较普遍。

地表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镶嵌分布。

沙层含水率为2%~4%,丘间地一般较为平坦,土壤为灰棕漠土,结构紧实,除漏沙地外,土层深厚,pH值7.5~8.3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3%~1.34%,全氮0.066~0.082mg/g,碱解氮5.09~5.78mg/g,有效磷1.09~l.12mg/g。

总体上属土壤肥力低,有机质不足,土壤生产潜力差,处于退化状态。

区域内,地质时期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与现代过程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交错分布,而且不少地方还具有承袭性特征,即在继承历史时期沙漠化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现代沙漠化又在发展,从而使沙漠化过程呈现极其复杂性,增加了治理难度。

2.1.4气象

该区域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日照充足,蒸发量大且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年均气温7.9℃;年均日照时数3039h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0~170mm,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于7~9月份;无霜期150d以上;年蒸发量2600~3100mm,5~7月蒸发量最大,相对湿度45%,干燥度大于4;全年多西北风,年均风速2~3m/s,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均15.9d,风沙日数130d左右,5m/s以上的起沙风日数为50~70d,浮尘扬沙、沙尘暴年均14.6次,最多达30次,且多发生在春季;主要灾害天气有干热风、沙暴、霜冻等。

2.1.5自然资源

(1)植被:

区域均属沙区,植被以旱生和超旱生植物为主,初步查明共有植物116种,分隶于22科84属。

其中菊科、禾本科、藜科和豆科种占总种数的68.97%,成为本地区植物区系的主体。

从整体来看,沙蒿(Artemisiadesterorum)、沙生针茅(Stipaplareosa)、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赖草(Leymussecalinus)、碱蓬(Herbasuaedae)、雾冰藜(Bassiadasyphylla)、沙生旋复花(Inula)、荒漠风毛菊(Saussureadeserticola)、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等9种植物,在区域内属先锋建群种,是本区的优势种,灌木亚菊(Ajaniafruticulosa)、时萝蒿(Artemisiaanethoides)、苦蒿(Artemisiaabsinthium)、中亚滨藜(Atriplexcentralasiatica)等15种植物为本地区亚优势种。

近十几年来,新增人工植被有花棒(Hedysarumscoparium)、毛条(Caraganakorshinskii)、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mongolicunl)、白茨(Nitrariatangutorum)、柽柳(Tamarixramosissma)、杨树(Populusspp.)等,长势良好。

中药材有甘草(Glycyrrhizainflata)、麻黄(EphedraprzewalskiiStapf)、苦参、肉苁蓉(Cistanchesalsa(C.A.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