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7266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

3、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

(1)宋代的科举考试

(2)理学之盛行

宋代著名理学家:

周敦颐、二程、邵雍、朱熹。

(3)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宋四大书《太平御览》(类书)、《太平广记》(小说总集)、《文苑英华》(诗文总集)、《册府元龟》(类书)及《资冶通鉴》的编纂

官学与私学的兴盛。

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州庐山),岳麓书院(潭州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石鼓书院(衡阳石鼓山)。

4、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

1、宋词

与唐诗并称,为宋代文学标志性成果。

宋词主要发展线索:

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

主要风格流派:

婉约、豪放、典雅

现存宋词与作者:

唐圭璋编《全宋词》(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后孔繁礼补辑。

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

2、宋诗宋诗发展概况:

宋初三体——欧、王、苏——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灵、江湖派

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

3、散文、骈文、话本小说

(1)宋代的散文创作及成就。

(2)骈体文和文赋。

赋的发展:

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3)《全宋文》的编辑与出版:

(4)宋代的其他文学样式:

话本、诸宫调、戏剧(?

)等。

第一章北宋前期的诗文第一节宋初文学

宋初文学是指宋太祖、太宗、真宗及仁宗朝初期的文学。

一、北宋初期诗坛概况

诗歌创作基本上承绪中、晚唐诗风,尚未形成独特面貌。

此间,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即“宋初三体”:

一是推重白居易的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

二是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创作刻意求工,内容多抒写幽远枯寂的隐逸生活,代表诗人有林逋、九僧等。

三是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雍容典雅,形式华美,多粉饰太平之作,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变,代表作家是杨亿、钱惟演、刘筠。

总的看来,此间诗坛除王禹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之外,总体成就并不甚高。

二、晚唐体诗人

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主要诗人有九僧、潘阆、林逋等人。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三、西昆体诗人

1、西昆体是北宋建国半个世纪后在馆阁文人中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真宗景德二年(1005),翰林学士杨亿等奉命编纂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的大类书,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成书,诏题作《册府元龟》,参加编书者共18人。

大中祥符元年1008杨亿将他们的唱酬之作编成一集,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将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

共收录17位诗人247首诗。

2、西昆体代表诗人:

杨亿、刘筠、钱惟演

3、主要特征:

以李商隐等人为学习对象,题材多为咏物、咏史之作;推重唐诗人李商隐,诗作多整饬、典丽,也有内在气韵不足之失。

一、欧阳修(1007-1072)的生平

字永叔,四十岁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永丰)人。

少孤贫,用心苦读。

天圣八年(1030),晏殊知贡举,欧阳修进士及第。

正直敢言,几遭贬谪。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卒于颖州,谥文忠。

有《六一词》、《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等。

二、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1、理论上的建树

对道的理解;反对空谈道,重实用,反对”弃百事而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将儒道、经学和现实百事联系起来。

在文道关系上,即重道,强调文的独立性。

对韩孟、杨亿等人创作的辨正认识。

2、提倡革新、提拔后学、实践典范。

提倡古文,扭转一代文风。

在诗歌创作平易畅达,初显宋诗特点。

1057年主持进士考试,选拨苏轼、苏辙等大量创作散体文赋,晚年亲编《居士集》50卷。

南宋中期编定《欧阳文忠集》,今有四部备要和四部丛刊本。

第二章北宋前期的词

北宋前期词坛,沿袭唐五代余风而又有所发展,大体分为两条支流:

——承继“花间”、南唐遗风,以反映达官贵人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的侧艳词为主,代表人物为晏殊、欧阳修、张先,作品主要是小令,风格比较典雅、清丽、含蓄,与花间的轻浮秾丽稍异其趣。

——远绍敦煌民间词风,以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情趣为主体格局的歌馆风情词为主,代表人物为柳永,作品多为长调,风格比较通俗、平易、直露,与敦煌词并不雷同。

第一节晏殊、欧阳修词

一、晏殊词

1、晏殊(991-1055)生平: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14岁以神童应举,赐同进士出身。

一生长期居于高位。

有《珠玉词》。

3、晏殊词特点:

笔调闲婉、情景浑融、语言雅丽。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三节柳永

一、柳永生平

柳永(987?

-1053?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七,人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自诩为“白衣卿相”。

柳永生平大体可以1034年中进士分为前后两期。

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前期浪迹秦楼楚馆,功名也因此受累,后期为功名到处奔波。

二、柳永词的思想内容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

柳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

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柳词主要内容:

1、描述男女之间的艳冶情事。

2、抒发飘转四方的羁旅行役情怀,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3、叙写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如《望海潮》(东南形胜)等。

4、自叙身世怀抱、感慨平生遭遇之作,如《鹤冲天》等。

三、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柳永对词的创造性贡献更主要是体现在词调和艺术方面。

首先,大量改制、创制了新的词调,特别是慢词长调。

《乐章集》现存词212首,慢词就有100多首。

柳永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其次,确立了从体段配置模式。

柳永大量运用“前半泛写,后半专叙”(毛先舒《诗辩坻》)的基本模式,为以后的词人所广泛效法。

第三,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第四,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

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

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达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的境界。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四、柳永词的地位和影响

复习思考:

1、论柳永在词史上贡献。

2、论北宋前期词对唐五代词的继承和新变。

第三节苏轼的词

一、苏轼对词的卓越贡献

1、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词品)

2、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词境)

3、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了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

(词风)

4、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词艺)

二、苏词的思想内容

1.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寄托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的英雄词。

这是苏轼对词的内容的一大开拓,代表作品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

2.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抒写自我人生理想的咏怀词。

此类词作深层次地展示了自我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出活脱脱的个性风神,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皆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觉,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3.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风情的写景词。

代表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北宋词史上第一组饶有风味的农村风景图和风俗图。

4.形神兼备,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代表作品有咏孤鸿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咏杨花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对咏物词有开拓之功,奠定了咏物词的体制特色。

5.一往情深,真挚动人的亲情、友情词。

代表作品《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悼亡词的首创和绝唱。

《江城子》(1075年密州任上作)

三、苏词的艺术特色

1.苏词的风格丰富多彩,既有纵放遒劲、壮怀激烈的豪放词,又有缠绵幽怨、情辞妩媚的婉约词,还有洒脱旷达、抒发逸怀浩气的清旷之作,清新明丽、洋溢乡土气息的韶秀之篇。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豪放清旷之风,此类作品往往气象雄浑,境界阔大,最能显示词人的胸襟和性格,代表着宋词风气的转变。

2.发展了词的表现技巧,开创了直摅胸臆甚至纯以议论写怀的抒情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以宏大场面烘托非凡人物,用日常小景寄情寓理。

还创造性地运用词题和词序,与词的内容相互补充,深化了词的主题表达和审美内涵。

3.在音律方面也有所革新,苏轼并非不讲音律,但不屑于以内在的情感韵律迁就音律的外形,不屑于牺牲文意以迁就声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以充分地表情达意,把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关于苏词的音律问题。

(确有不协律现象,但不能因此贬低。

)王灼《碧鸡漫志》: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4.在语言方面,改变了传统词的镂金错采之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努力锤炼一种清新雅练、劲健晓畅的语言。

把大量的诗文句法及民间口语引入词中,使词诗化、散文化,丰富了词的语言,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苏轼的地位和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他们在创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一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范,其政论、史论成为后世科举士子摹拟的范文;其小品文,被明代的竟陵派、公安派视为学习的标本,直到清代的袁枚、郑燮的散文,仍可找出沿袭的线索。

苏诗是北宋诗坛的一座丰碑,直接影响了有宋一代的诗歌面貌;金代奉苏诗为楷模,产生了所谓的“苏诗运动”;苏诗还对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宗宋派有重要的启迪。

苏词首开豪放词风,使宋词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型,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其影响还一直波及到清代的阳羡词派。

3、苏轼执中持平的品格,飘逸洒脱的襟怀,宠辱不惊的处世姿态,开朗幽默的“坡仙”气质,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等,共同构筑成他独具魅力的人格范式,为后人景仰、倾慕,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封建士人的精神与心态。

第五章北宋中后期的诗文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一、黄庭坚(1045-1105)的生平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人称黄太史、豫章先生、黄文节公。

黄庭坚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二、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1、强调修身养性,看重读书学习。

2、强调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

黄庭坚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法。

3、力主独创、切忌尘俗。

4、推尊杜甫

他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虽然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精神,而是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代表作有《登快阁》、《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四、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1、构思出人意表,不落常格;结构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2、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事用典,广征博引,甚至用了不少冷僻的典故和稀见的字面。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3、善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

4、声律奇峭,多用拗句。

如《题落星寺》:

第三节周邦彦词

一、周邦彦(1056-1121)生平

钱塘人,字美成,号清真。

元丰中,献《汴京赋》,受神宗赏识。

一生仕途与党争相连。

旧党执政后,周被挤出京城,到庐州、荆州、溧水等地任职。

后重返朝庭,因不愿与蔡京合作,晚年又被逐出。

有《清真诗余》。

三、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

第一,词风浑厚醇雅而又有沉郁顿挫之致。

第二,善于铺叙,长于勾勒。

第三,体物言情,曲尽其妙。

第四,语言富艳精工而又浑然天成。

第五,格律精严,音韵谐美。

《兰陵王·柳》: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第一节李清照《词论》及其前期生活与创作

二、李清照前期生活和创作(以靖康之难为界)

1、前期生活平坦、幸福。

18岁与赵明诚结婚,夫妻恩爱。

他们有共同爱好:

收集校勘金石书画。

2、李清照前期词作

前期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她热烈而大胆地表露爱情、讴歌爱情,在客观上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冲击,总的来说,此期的作品词调明亮轻快,洋溢着青春活力,代表作品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醉花阴》(薄雾浓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3、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貌

题材上以吟唱爱情、人生为主,意象多从室内外和日常起居中选择,风格委婉轻盈。

第二节李清照后期生活与创作

一、李清照家破夫亡和中晚年的漂泊生活

后期的词作主要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这些作品或触景生情,或托物寓意,委婉而深沉地抒发她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具有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词调也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惋,代表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镕金)等。

三、李清照后期词的风格特点

词的境界变为灰冷凝重,多选取冷色意象群,内容沉重感伤,一些词作取境阔大,慷慨悲壮。

“易安体”的风格特色:

(1)以女性的身份塑造抒情主人公多愁善感、缠绵凄惋的自我形象,真实地展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和内心世界,打破了以往“男子作闺音”的传统格局,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

(2)善于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传写出女性特有的深婉细腻的心理状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而又难以言传的真切感受,并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使之形象化、具体化。

(3)语言既清新淡雅,又通俗浅易,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四、李清照的地位和影响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其创作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的传统格局。

李调元: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一、陆游(1125-1210)的生平: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词》、《老学庵笔记》等。

二、陆游诗歌的题材和风格

1、反映民族矛盾,抒发爱国激情。

如《关山月》、《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此诗为作者于淳熙四年(1177)在成都时作。

2、描写普通生活情景。

如《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等3、爱情题材。

如《沈园》二首

一、陆游诗歌的风格特色

1、主要特色:

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雄肆奔放。

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2、清新婉丽的风格。

二、陆游的词1、爱情词,如《钗头凤》:

2、爱国词如《诉衷情》:

3、咏怀词《卜算子﹒咏梅》:

第三节杨万里和范成大

1、杨万里(1127-1206)生平。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与张浚交善。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时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礼部右侍郎等,后出知漳州、常州。

晚年家居不仕。

有《诚斋集》,另有《诚斋诗话》等。

3、诚斋体的风格特点。

杨万里和江西诗派的主要不同是直接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而不是从书本文字上翻新出奇,所以他说“不听陈言只听天”。

他对于自然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自然界的一切,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

诚斋体的主要特点:

题材多从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中选取,写景自然活泼,富于幽默诙谐情趣,想象丰富,语言平易浅近,接近口语。

二、范成大

1、范成大(1126-1193)生平。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使金,不辱使命。

曾在各地任地方官,后官至参知政事。

晚年退居苏州石湖十年。

现存《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石湖词》一卷,另著有《揽辔录》一卷、《吴郡志》五十卷等。

2、范成大爱国诗歌。

作者使金途中,写了一组72首七言绝句,曾以《北征集》单刻。

如《宜春苑》、《州桥》

3、范成反映发生疾苦的乐府诗,如《咏河市歌者》、《催租行》、《后催租行》等。

4、范成大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

成就:

将传统的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乐府诗与田园诗融合,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第八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辛弃疾生平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三、辛词的思想内容

1.辛弃疾首先是一个民族英雄、爱国斗士,他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主旋律,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

(1)追忆当年虎啸风生的战斗生活,抒发自己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

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

辛词中时常表现出深厚广博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嫉恶如仇的社会批判意识,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探寻、反思民族悲剧的根源,因此他的词作较之一般的愤世之作,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辛词谴责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抨击统治者的是非混淆、贤愚不辨,痛恨投降派的排斥异己、妒贤害能,这都大大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2.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也是辛弃疾对词境的一大开拓。

代表作品有《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四、辛词的艺术成就1.境界开阔,气势飞动。

2.艺术手法多样,表现力丰富。

3.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以豪放为基调,词风多样化。

姜夔

一、姜夔(1155?

-1209?

)生平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早岁孤贫,依姊居于汉川。

其后,过维扬,历湖湘,多次寓居合肥,漫游于吴越一带,长期住在杭州。

一生布衣,过着清客式的生活,死后至贫不能葬。

姜夔词的特色---两个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有关背景

二、民族压迫与文化融合

1、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压迫深重的时期。

2、元代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

三、科举与儒士问题1、科举一度废除,恢复后亦时行时止。

2、儒生地位低下,有“九儒十丐”之说。

四、理学成为官学与思想领域的活跃松动1、理学的发展2、全真教的兴盛3、信仰的多元化

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貌

一、叙事文学的繁盛。

1、杂剧与南戏2、话本二、抒情文学的发展1、散曲2、诗文

第二节元杂剧勃兴的原因

1、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物质条件。

(市场与观众)2、科举中断、儒学受挫,促使众多儒生走向民间、步入剧坛,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文化因素。

(作家及思想)3、大批著名伶人的出现是促使元杂剧繁荣的艺术保证。

(演员队伍)4、就文艺自身发展来说,唐宋以来各种戏剧因素的发展,为元杂剧的产生、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文艺借鉴。

(艺术积累)

第二章关汉卿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

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第二节关汉卿杂剧的思想成就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风情剧”和“历史剧”三类,其不同剧作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历史剧:

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二)风情剧:

塑造了生动的妇女新形象

以《救风尘》、《望江亭》为代表的风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表现了对下层妇女的巨大同情和尊重。

《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搭救同伴宋引章,用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