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7231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

《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病理学 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docx

植物病理学石大农学131班课件资料

1.植物病害的危害以及进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降低产量,严重者甚至死亡、降低品质、影响农作物的运输和储藏、限制农作物的栽培、污染环境、产生有毒物质,毒害人畜

2.植物病害:

植物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的非生物因素的持续干扰作用,当超出所能忍受的限度时,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最后使植物或其产品受到质量或产量损失的现象。

3.植物病害包括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4.植物病害的特点:

有经济损失、外观异常、有病理变化过程(有发病周期)。

5.导致植物形成病害的原因称为病原。

病原类型包括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

生物病原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螨类、类菌体原体。

非生物病原主要包括不适宜的化学和物理因子、温度(低温或高温灼烧)、营养条件(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或某种营养元素过多)、毒物(空气中的毒气)、水分(水分不足或者水分过多)、药害、光照。

6.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病害,因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病原体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五大类。

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有发病中心、有侵染过程、有传染性。

7.非侵染性病害:

由不适宜的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病害,没有传染性,又叫生理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无发病中心、无传播蔓延的现象,一般成条成片发生。

8.病害三角学说:

1933年林克提出,环境、病原、寄生的三角关系。

9.病害四面体学说:

1976年,鲁滨逊提出,人类、病害、寄主、病原物的关系。

10.症状:

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11.病状:

是指发病植物本身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12.病症:

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结构。

13.病状类型:

①变色:

植物发病后,发病部位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变现异常色泽。

病毒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病状特征。

变色类型:

退绿、黄化、花叶、斑驳、明脉、条纹。

②坏死:

发病植株的细胞或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各有表现。

坏死的类型:

叶斑、叶枯、叶烧、猝倒、立枯、溃疡、疮痂。

③腐烂:

植物组织较大面积分解和破坏。

腐烂类型:

干腐、湿腐、软腐。

④萎蔫:

植物根和茎部维管束组织受病原物侵害,影响水分运输而出现的调萎。

⑤畸形:

植物受害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畸形的类型:

增生、增大、减生、变态。

14.病症类型:

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菌核、脓状物(细菌病害特有)。

15.植物病害症状的特点:

特异性、稳定性和复杂性。

16.为什么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

植物病害症状具有特异性和稳定性。

17.为什么不能把症状作为植物病害诊断的唯一依据?

植物病害症状具有复杂性。

18.植物病原真菌指的就是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

常见的真菌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

19.真菌典型的营养体:

菌丝体:

细小和多分支的丝状体构成,常织成团。

菌丝体类型包括有隔菌丝(高等菌丝)和无隔菌丝(低等菌丝)

20.菌丝细胞的结构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膜组成。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21.菌丝的变态类型:

①吸器:

由菌丝长出的伸入寄主细胞内高效吸收营养的吸收器官。

有球状、指状、掌状和丝状等类型。

②附着胞:

是寄主真菌在穿透植物表面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侵染结构,由菌丝和芽管顶端在寄主外形成,使病原物牢固的附着在寄主体表。

③假根:

自菌体上形成外表像根的根状菌丝,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

22.菌丝的组织体:

菌组织形成的特殊结构。

菌组织包括疏松组织和拟薄壁组织。

23.菌丝的组织体有菌核、子座和菌索。

①菌核:

内部疏松组织,外部拟薄壁组织;形状大小不一,小的如菜子状,大的如拳头状;初白色或浅色,成熟后成褐色或黑色。

作用:

菌核中储藏较丰富的养分,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它是真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适应环境,萌发产生菌丝体和产孢组织。

②子座:

产生子实体的垫状组织,由拟薄壁组织和疏松组织产生,产生繁殖体,也可度过不良环境。

子实体是产生孢子的结构。

③菌索由菌组织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也称为根状菌索。

作用:

环境不适--休眠状态、环境适宜--生长恢复,起蔓延和侵入作用,同时吸收寄主的水分和矿物质,度过不良环境。

24.真菌的繁殖体:

营养生长一定时期产生的繁殖器官称为真菌的繁殖体。

25.真菌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6.无性繁殖:

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的方式。

形成的孢子是无性孢子。

无性孢子的类型: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

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

无性孢子在作物生长期产生,在生长季节循环多次,繁殖非常快,数量特别多,扩散广,往往对一种病害在生长季节中传播和再侵染起重要作用。

无性孢子的特点:

抗逆性差,不能越冬越夏成为初侵染源。

27.有性繁殖:

通过两个性细胞和性器官的结合产生孢子的方式称为有性繁殖。

有性孢子的类型:

卵孢子、子囊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

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

有性孢子在作物生长后期产生或收获的阶段产生,并且一个生长阶段只产生一次。

有性孢子特点:

抗逆性强,可以抵抗不良环境,可作为初侵染源。

28.真菌生活史:

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真菌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半知菌只有无性阶段。

29.单主寄生:

只在一种寄主上就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30.转主寄生:

需要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现象。

31.孢子多型现象:

在真菌的生活史中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孢子的现象,称为多菌孢子多型性。

32.植物病原真菌命名:

属名(首字母大写斜体)+种名(斜体小写)+命名人(首字母大写正体)

33.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生物八界系统:

真菌界、原生动物界、假菌界。

34.根肿菌门真菌特征:

营养体为多核的没有细胞壁的原质团、不能活动,全部存在于寄主的细胞或菌丝体中、无性生殖时原生质产生一个或多个游动孢子囊、有性生殖产生合子。

主要属①根肿菌属的形态特征:

休眠孢子分散在寄主细胞内成鱼卵状、寄生在寄主的根部。

例如白菜根肿病。

②粉痂菌属:

马铃薯粉痂病。

35.卵菌门真菌特征:

无隔菌丝体,细胞壁多含纤维素。

无性孢子是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有双鞭毛)。

有性孢子是卵孢子。

主要的目是霜霉目,主要包括以下的属①霜霉属:

专性寄生,萌发是直接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菌丝二叉状分支,卵孢子是梨形。

例如十字花科的霜霉病。

②白锈菌属:

专性寄生,成熟的孢子囊是白粉状,例如十字花科的白锈病。

③疫霉属,例如马铃薯晚疫病。

④绵霉属,例如水稻的烂秧病。

⑤假霜霉属:

菌丝无隔、不对称二叉状分支,例如黄瓜的霜霉病。

⑥腐霉属,例如幼苗猝倒病和瓜果腐烂。

36.接合菌门真菌是真菌中较低的一类,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

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

主要的属是根霉属。

(贮藏是常发的病害)

37.子囊菌门真菌特征:

有性生殖形成子囊(一个子囊内一般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

子囊着生在子囊果上,子囊果的类型有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

子囊菌的营养体是很发达的、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的。

主要的属有外囊菌目:

①白粉菌目:

严格的专性寄生菌,白色营养体大都表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形成白色粉层,黑色小颗粒为闭囊壳。

Ⅰ白粉菌属,甜菜白粉病。

Ⅱ单丝壳属:

闭囊壳内只有一个子囊,葫芦瓜白粉病。

Ⅲ布氏白粉属,小麦白粉病。

Ⅳ钩丝壳属:

附属丝末端卷曲成钩状,葡萄白粉病。

Ⅴ球针壳属,多寄生于梨木上。

Ⅵ叉丝壳属,丁香白粉病。

②球壳目:

Ⅰ长喙壳属,甘薯黑斑病。

Ⅱ赤霜属,水稻恶苗病。

Ⅲ黑腐皮壳属,苹果、梨腐烂病。

Ⅳ顶囊壳属,麦类、玉米全蚀病。

Ⅴ麦角菌属。

38.担子菌门真菌特征:

真菌营养体主要是次生菌丝体与初生菌丝体。

有性孢子是担孢子也可以经过无性繁殖过程生成无性孢子或生芽繁殖。

主要病害:

①锈菌目:

为害茎、叶引起局部侵染,严格的专性寄生菌、冬孢子由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产生。

孢子多型性:

冬孢子(作物生长后期在病株叶背面形成黑色点状物)、担孢子、性孢子、夏孢子、锈孢子。

柄锈菌属、单胞菌属、胶锈菌属。

②黑粉菌目-----为害种子植物引起全株性侵染发病部位形成黑色粉状物病症。

非严格的专性寄生菌、冬孢子由双核菌丝的中间细胞产生(内生型)。

黑粉菌属、轴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

39.担子果:

高等担子菌产生子实层的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结构。

发育类型:

裸果型----猴头菌、半被果型-----蘑菇、闭果型-----马勃。

40.担子菌分类(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发育类型):

冬孢菌纲----无担子果—寄生、层菌纲----无担子果—少数寄生、腹菌纲----有担子果----裸果型。

41.半知菌特征:

只有无性阶段,不知有性阶段;营养体大多为有隔菌丝体,可形成子座、菌核等;无性繁殖:

十分发达,以多种产孢结构产生分生孢子。

部分半知菌以准性生殖方式进行遗传。

病症:

丝状物、霉状物、点状物。

主要病害:

丝核菌属、粉孢属、链格孢属、镰孢属。

42.载孢体:

一种由菌丝特化的承载分生孢子的结构类型。

43.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形态结构:

植物病原细菌多为杆状、大多含有鞭毛无芽孢,少数为球状。

(2)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

(3)非专性寄生菌,可在一般培养基中培养

(4)不耐酸、不耐高温

(5)革兰氏染色反应:

阴性菌红色,阳性菌紫色,多为阴性菌

(6)防治广泛应用链霉素,青霉素对阳性菌作用较大,对阴性菌作用小。

铜制剂也可防治细菌。

(7)防治细菌性病害可用2%盐酸浸种或3杯开水和一杯凉水浸种。

(8)侵入途径:

细菌能从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蜜腺)和伤口侵入;少数细菌可从没有角质化的表层侵入(花粉囊、花柱);菌原体必须由介体昆虫携带或通过嫁接才能侵染。

(9)传播途径:

雨水是植物病原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昆虫介体也可传播细菌。

工具传播。

(10)诊断病状:

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病症:

脓状物。

喷菌现象。

44.病毒:

一种不具有细胞结构、有核酸和蛋白质和脂蛋白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细胞的内寄生病原物,又称分子寄生物。

45.类病毒:

没有蛋白质外壳,仅有RNA的分子寄生物。

46.病毒的形态特征:

以nm为度量单位,经常为球状。

47.病毒的核酸分为:

正单链RNA、负单链RNA、双链RNA、单链DNA、双链DNA。

蛋白质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48.病毒的侵染途径:

机械或病毒介体所造成的微伤口、内吞噬、薄膜病毒通过融合。

传播方式:

介体传播(昆虫、螨类、线虫、真菌)和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嫁接传播、花粉传播、种子和无性生殖传播、材料传播)。

49.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转运:

包间转运和长距离转运。

50.脱毒苗的原理:

幼苗生长点的细胞增生速度快于病毒转运速度,生长点无毒。

51.烟草花叶病毒MTV。

黄瓜花叶病毒CMV。

52.植物病毒病的症状:

①大多数为系统侵染,只有症状没有病症,腐烂和全株枯萎很少见。

②症状类型:

变色、坏死、畸形。

③内含体:

某些植物被病毒侵染后,在记住细胞内产生一种健全细胞中不具有的微小结构,可以由病毒构成,也可以是病毒和寄主细胞内的某些物质构成。

53.为什么把线虫放在植物病理学研究:

①植物受线虫危害后所表现的症状和病害症状相似。

②植物寄生线虫对植物的破坏作用主要是分泌有害物质和夺取营养物质的方式,与昆虫对植物的取食差别很大。

③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手段与一般病害的研究手段相似。

54.线虫口针的作用:

口针伸出口孔穿刺植物细胞后在收回体内。

口针是植物寄生线虫从植物体内获取营养物质和侵入寄主的主要工具。

55.植物寄生线虫有外寄生和内寄生。

56.植物寄生线虫的致病性:

线虫对植物破坏作用最大的是背食道分泌物的作用。

①刺激植物细胞增大,有助于形成巨型细胞或合包体。

②刺激细胞分裂使寄主组织形成肿瘤和根部恶性分支。

③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导致植株矮化。

④溶解中的胶层是植物组织细胞离析,溶解细胞壁和破坏细胞,造成植物组织溃烂坏死。

57.植物寄生线虫危害植物后的症状:

组织坏死、茎叶卷曲、形成叶瘿;根部坏死、肿大、腐烂;植株矮小、色泽时常、早衰。

58.寄生性植物:

少数植物由于缺乏叶绿素或根系、叶片退化而营寄生生活,它们必须寄生在其它植物上以获取营养物质。

59.寄生性种子植物:

菟丝子、、桑寄生。

60.全寄生:

寄生性植物根中的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根中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吸取有机物质、水分和无机盐。

例如:

菟丝子、列当。

61.半寄生(水寄生):

寄生性植物根中的导管与寄主植物根中的导管相连,吸取水分和无机盐。

例如桑寄生。

62.茎寄生:

菟丝子、桑寄生。

根寄生:

列当。

63.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传播方式有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风、雨、鸟)。

64.菟丝子的防治:

清除种子、轮作、田间割除(开花前)、深翻。

65.列当的防治:

在列当还没有抽出花茎时铲除深埋;种植诱发植物来刺激土壤中的列当种子萌发,例如辣椒、玉米、苜蓿;与甜菜、大豆、葱等非寄主植物轮作。

66.侵染循环:

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作,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作的过程。

67.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度过寄主休眠期后引起下一季的初次侵染。

68.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的场所:

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植株病残体及土壤粪肥、昆虫介体。

69.接种体:

病原物具有独立存活、传播和侵染功能的最小结构。

70.接种体的传播方式:

气流、雨水、介体、人力(种苗和种子的调运、农事操作)。

71.病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

72.病程有侵入前期、侵入其、潜育期、显症期四个时期。

73.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74.局部侵染:

病原菌只在侵染点的小范围内扩展,只能造成局部侵染病害。

例如:

真菌性叶斑病。

75.系统侵染:

病原菌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点蔓延,从而引起全株性的系统侵染。

例如棉花的枯黄萎病。

76.初侵染:

越冬越夏的病原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

77.再侵染:

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

78.单循环病害:

在病害循环的过程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在侵染,或者有在侵染但危害极小。

例如:

小麦的全蚀病。

79.多循环病害:

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80.寄生生物分为死体营养型和活体营养型。

81.病原物的致病性:

物破坏寄主、诱发病害的能力。

82.病原致病性变异:

有性杂交、体细胞重组、突变、适应。

83.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避免、终止或阻止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84.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植物本身抗病性的变异、病原致病性变异、环境条件对抗病的影响。

85.病情指数

86.植物对病原物侵染反应:

免疫、抗病、感病、耐病、避病。

87.柯赫氏法则:

①在感病植物上可以发现同一种伴随的微生物,病诱发相同症状。

②能从病组织中分理处这种微生物,并获得其纯培养。

②将这种纯培养微生物接种到相同植物的健康植物上,能产生相同的症状。

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组织中能够分离到相同的微生物。

88.植物防治的方法: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品种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89.植物检疫:

为了预防或杜绝某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国家以立法形式颁布的重要农业法规。

目的是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通过不同途径传入和输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90.植物检疫的条件:

国内尚未发现或局部发生;危害性大,一旦传入将对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且难以根除;人为传播,病原物通过种子、种苗或无性繁殖材料,在物品流通过程中,经人为途径传播。

病菌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

品种的抗病性、菌源的数量、气候条件、栽培管理。

水稻病害

水稻的三大病害是:

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

稻瘟病根据发病部位可以分为:

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1.发病特征:

叶瘟典型病斑成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成褐色线条状。

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色霉尘。

穗颈瘟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逐渐扩展后成褐色或墨绿色。

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湿度增加时发病部位可产生灰色霉尘。

2.侵染循环:

①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②带菌种子、病稻草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

3.发病条件:

①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是病菌群体和水稻群体在气象因素与栽培因素影响互作的结果。

②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前,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导因子,其中以温度和湿度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

低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时病害发生重。

③氮肥施用过量、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也会加重病害。

4.防治措施:

①选高抗,种植品种合理搭配。

②加强栽培管理,后期少施氮肥,适量施含硅酸盐的肥料。

③消灭越冬菌源:

处理稻草,用稻草作堆肥和垫圈,必须腐熟;种子处理:

多菌灵、三环挫浸种。

④药剂防治:

秧苗喷施(三环挫)、药剂浸秧(三环挫)、成株期喷药(稻瘟净、敌稻瘟)。

白叶枯病类型有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黄叶型。

(细菌病)

1.发病特征:

发病多从叶片或叶缘开始,初期发病部位出现黄绿色斑点,后期扩展成条,湿度大时,病部有黄色菌脓。

2.侵染循环:

①带菌种子和有病稻草是白叶枯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

②病种的远距离调运是使病区逐步扩大的主要原因。

③在田间病菌经风雨流水传播,病菌从气孔、水孔、伤孔侵入。

3.发病条件:

①粳稻抗病最差、籼稻其次、糯稻最好。

②适温、多雨、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

③施氮量过多、深水灌溉、漫灌有利于病菌传播。

4.防治措施:

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以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水肥管理,辅以药剂防治(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杜绝种子传播。

小麦病害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褐斑。

条锈病

1.发病特征:

主要发生于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

初期,叶片正面有褪绿条斑,鲜黄色夏孢子堆,与叶脉平行呈虚线状,表皮破裂散出黄色锈状物(夏孢子)。

后期,叶子背面有短线状褐色冬孢子,幼苗期可能会出现同心圆状。

2.侵染循环:

①夏季,以夏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到高寒地区越夏;②秋季,以夏孢子在田间进行初次和多次重复侵染;③冬季,以菌丝体在麦叶组织内越冬;④春季,气温回升后,菌丝体形成夏孢子继续侵染。

3.发病条件:

湿度高、温度低、光照弱、种植密度大、施氮肥过多过晚易发病。

叶锈病

1.发病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偶尔危害叶鞘。

初期,在叶正面形成圆形的橘红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后期会在叶背面散生深褐色椭圆形冬孢子堆。

2.侵染循环:

夏孢子在自生麦苗上越夏,休眠菌丝体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侵染。

3.发病条件:

灌水多、光照弱、种植密度大、施氮肥过多过晚易发病。

秆锈病

1.发病特征:

危害叶鞘、茎秆,叶片基部,麦穗颖片。

初期,正反面均出现长椭圆形红褐色冬孢子堆,且背面孢子堆大,成熟后表皮大开裂外翻,散出锈褐色夏孢子。

后期,产生长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

2.侵染循环:

①病菌具有转主寄生现象,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东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②以性孢子和锈孢子在麦区或转主寄主上越冬。

③以夏孢子在自生麦苗上越夏。

通过气流传播。

3.发病条件:

在北方主要受湿度影响,在长江流域以南主要受温度影响。

白粉病

1.发病特征:

组织受害后在也正面出现黄色小点,然后成近圆形病斑(菌丝和分生孢子),上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尘(分生孢子),后期变灰褐色或灰白色,叶子背面上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造成病叶黄化,卷曲并枯死,茎,叶鞘受害植株易倒伏,严重者不抽穗。

2.侵染循环:

①以分生孢子、潜育菌丝寄生于自生麦苗和春播小麦上越夏成为秋苗的初侵染源;以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夏成为秋苗的初侵染源。

以菌丝体、闭囊壳和分生孢子潜伏于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闭囊壳和分生孢子并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在侵染。

3.发病条件:

氮肥施用过多,灌水次数多,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好,组织幼嫩,抗病力差,发病严重。

4.防治措施:

选育抗病良种;消灭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粉锈宁,多菌灵)。

全蚀病土传病害

1.发病特征:

主要危害根部和茎基部第一二节处,幼苗期受害种子根,地下茎变黑腐烂,潮湿时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色菌丝层“黑脚”,植株早枯形成“白穗”,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子囊壳)。

2.侵染循环:

初侵染源是土壤中的子囊壳,杂草和自生麦苗中的菌丝体。

种子传播。

3.发病条件:

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失调加重病害。

4.防治措施:

严格检疫制度、水旱轮作、增加施用钾、深翻、粉锈宁拌种。

散黑穗病单循环系统病害

1.发病特征:

初期病穗外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但薄膜破裂黑粉(冬孢子)随风飞散,后期只留下一个空穗轴。

2.侵染循环:

以休眠菌丝在种子胚内越冬。

冬孢子经气流传播从花器侵入植物。

3.发病条件:

植株的开花习性和扬花期的湿度、温度。

4.防治措施:

粉锈宁拌种、选育抗病无病的种子、即使拔除病株并带出农田。

腥黑穗病——小麦1号病

1.矮腥黑穗病:

穗部受害、病株矮化、分蘖多、小穗多、麦穗成深色、有鱼腥味,土壤带菌。

2.光腥和网腥黑穗病:

穗部受害、病株矮化、分蘖多、小穗多、后期颖片张开,网腥张开程度大于光腥,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瘿,外部有一层黑色薄膜,散出黑粉(冬孢子),有腥臭味。

光腥种表带菌、网腥土壤带菌。

3.防治:

严格检疫制度、粉锈宁拌种、轮作倒茬、施用无菌肥。

棉花病害

枯萎病

1.发病特征:

五种类型:

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凋萎型、紫红型、矮缩型。

出苗即可侵染,现蕾达到发病高峰。

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保持绿色,严重时叶片呈紫色,随后逐渐变为褐色、枯顶、脱落,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皱缩、畸形,根、茎维管束变褐。

2.侵染循环:

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短绒种壳和种子内部,或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

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引进带菌棉籽或棉籽饼。

近距离传播通过胶水、耕作等农事操作。

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从根稍侵入。

以初侵染为主。

黄萎病

1.发病特征:

现蕾后开始发生,开花结铃达到高峰。

叶肉褪绿变黄,叶脉保持绿色,叶片呈褐色掌状、花西瓜皮,根、茎维管束变褐,颜色较枯萎病变颜色浅。

2.侵染循环:

以微菌核在病残体、土壤、带菌棉籽、及未腐熟的土杂肥中越冬,成为来年主要初侵染源。

主要传播方式是种子带菌。

3.发病条件:

最适温度25度,30度发病迟缓,35度发生隐症。

4.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加强检疫,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播种无病种子,加强栽培管理、轮作倒茬:

至少五年以上。

②搞好普查,划分无病区、轻病区、重病区,建立条田档案。

③建立无病留种田,保护无病区。

禁止从病区调种。

④改造重病田,减轻轻度病田。

⑤药物防治:

适时打缩节胺可抑制黄萎病。

棉花苗期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有十余种,其中能引起烂种、烂芽、茎基腐和根腐的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

棉花苗期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土壤、病残体和种子带菌。

防治措施:

①种子处理:

播种前浸种、药剂拌种、种衣剂处理。

②栽培防病首先精选良种,并在播种前晒种,以提高种子抗苗病能力。

③喷药防治可结合治虫同时进行。

用25%苯来特或800倍的代森锌或1:

1:

200的波尔多液防治叶斑病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