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670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

《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8版《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案.doc

第一章教案

授课时间

2018年月日星期第节课

章节名称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科学认识“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等问题,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成就出彩人生。

教学重点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3.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4.保持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5.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6.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和荣辱观。

7.成就出彩人生的途径。

教学难点

1.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3.保持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4.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与方法。

5.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6.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和荣辱观。

7.警惕和抵制错误人生观。

8.成就出彩人生的途径。

教学方法

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

课程资源准备

教材、多媒体、PPT

主要内容、逻辑结构、课时建议

本章第一节第一目首先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使学生对“人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

其次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人生观的三个主要方面。

最后阐述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密切关系,明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第一节第二目阐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明确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第二节“何为正确的人生观”与第三节“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内容的逻辑起点,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具体阐述何为正确的人生观,即应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应保持怎样的人生态度、应掌握怎样的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及应如何把握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第三节第一目阐述大学生应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是人生观的具体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目将错误人生观单独列出,旨在使学生认清错误人生观的实质,警惕并自觉抵制它们的侵蚀。

第三目“成就出彩人生”旨在使学生明确在新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责任下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途径,即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依据本章的教学内容与逻辑结构,可以依照教材内容以节为教学模块展开教学,每节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共6课时。

教学中需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科学的认识。

正确理解人的本质问题,是科学理解人生观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抵制错误人生观消极影响的基础。

人以劳动求得生存和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人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内容、方式有所“观”,并且根据一定的“观”作出选择、采取行动。

人对自身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

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

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对此曾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只有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观察人、分析人、认识人的时候,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实践人生,逐渐地感悟人生,才形成了相应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教师需要讲清楚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2)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3)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3.人生观与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4.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应使学生明确,要将自己的人生目的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利国利民的事业。

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一高尚的人生追求,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6.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不能得过且过、放纵生活、游戏人生,否则就会虚掷光阴,甚至误入歧途。

(2)人生当务实。

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

不能好高骛远、空谈理想、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一事无成。

(3)人生应乐观。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生活。

乐观豁达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

不能因为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或者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消极悲观、畏难退缩,甚至颓废堕落、自暴自弃。

(4)人生要进取。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大学生要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在创新创造中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不能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7.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与方法

人生价值评价的结果有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等。

人生价值评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人生导向的重要形式,是对人生实践及其是非功过所做的结论。

正确的人生价值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判别人生是非成败的标准和依据,是社会进步的杠杆,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生价值的评价既有自我评价,也有社会评价。

自我评价是一个人以自我价值目标为评价标准,对自身的是非功过所做的评价。

由于受个人能力、素质以及现实生活中利害关系的影响,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很困难的。

社会评价是以社会利益和社会需要为标准,对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所做的评价。

社会评价能代表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因此评价的结果往往是客观、公正的。

(1)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2)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近些年来影响广泛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法治人物”“经济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教师”“最美警察”“最美乡村医生”等评选活动,其实就是当今中国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对人们人生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等所做的评价。

尤其是《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年终人物盘点节目,始终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中央领导同志赞为一部“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被广大观众称为“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年度精神史诗”,被专家学者看作“一部记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年度发展报告”。

8.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应使学生懂得珍惜当今中国社会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偏少、知识储备不够,容易通过主观的想象认知自身的条件。

应使学生明确,在自身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认识自己,准确把握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自身条件。

(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虽然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

应使学生明确,自身应注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9.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追求什么样的幸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幸福,是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的人生课题。

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

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追求德性和人格的高尚,注重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是人们普遍关注并常谈常新的话题。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幸福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情感,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和境界,它既是主观的,更是客观的;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既是结果的,更是过程的;既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既是个体的,更是与别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但也与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分不开。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因此幸福具有主观性。

但人们追求幸福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因此幸福又具有客观性。

虽说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