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81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docx

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

15.(2018恩施州,27,11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和含杂质5%(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的石灰石制备CO2,他们选择的制取和收集装置如图9所示。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和探究: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

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导管的连接顺序是。

(2)若消耗的石灰石为100g,理论上可得到CO2g(精确到0.1),但实际收集到的CO2质量与理论值不符,原因可能是(填一种)。

(3)探究装置A中残留液的溶质成分。

[提出问题]残留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思考判断]残留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物质名称),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实验验证]同学们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均验证了残留液中的溶质有HCl,请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现象(数据或化学方程式)

结论

方法一

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所选择的指示剂为。

现象:

 

残留液中的溶质有HCl

方法二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pH7(填>、=、<)

方法三

用化学药品检测,且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可能选用的药品为(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答案】

(1)长颈漏斗b-d-c-e-f

(2)41.8装置内残留有CO2(混有空气或氯化氢气体)(3)思考判断:

氯化钙方法一:

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方法二:

<方法三:

CuO(或Fe2O3、Cu(OH)2、Al(OH)3、CaCO3、Na2CO3等)现象: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化学方程式:

CuO+2HCl=CuCl2+H2O

【解析】: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若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首先要制取二氧化碳,再将二氧化碳通入浓硫酸中进行干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除杂质时要长进短出,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从长管进,短管出,所以导管的连接顺序是b→d→c→e→f。

故填:

长颈漏斗;b→d→c→e→f;

(2)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00g×(1-5%)    x

根据100/44=100g×(1-5%)/x

解得x=41.8g,但实际收集到的CO2质量与理论值不符,原因可能是:

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二氧化碳部分残留在锥形瓶中等。

故填:

41.8;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

(3)【思考判断】残留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故填:

氯化钙。

【实验验证】

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所选择的指示剂为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进一步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溶液pH<7,说明溶液显酸性,进一步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加入氧化铜时,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是因为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现象(数据或化学方程式)

结论

方法

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所选择的指示剂为石蕊试液。

现象:

石蕊试液变红色

残留液中的溶质有HCl

方法二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pH<7

方法三

用化学药品检测,且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可能选用的药品为CuO.

现象:

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化学方程式:

CuO+2HCl═CuCl2+H2O

【知识点】溶液成分探究

26.(2018山东省潍坊市,题号26,分值10)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紅色。

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1)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查阅资料:

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

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

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  。

假设3: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上述紅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①  

假设2成立

2.取上述红色溶液,②  ,③  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

假设③成立

【拓展延伸】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

请解释其原因:

  。

(4)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  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思路分析】

(1)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氢气,配平即可;

(2)【假设与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分析;【实验探究】1中要根据实验结论分析反应现象,2中要根据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操作;【拓展延伸】根据镁与水的反应分析出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再结合生成物与硫酸铜的反应分析;(4)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分析出比镁活泼的金属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解题过程】

(1)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氢气,故答案为:

Mg+H2O=Mg(OH)2+H2↑;

(2)根据所学碱的化学性质可知,碱溶液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故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答案为:

CO2;降低;【实验探究】1.保持温度不变进行实验则排除了温度降低使氢氧化镁析出这一因素,实验结论是假设2成立,即氢氧化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使酚酞溶液的红色褪去;2.实验结论是假设3成立,即温度降低造成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从而析出氢氧化镁,使无色酚酞溶液的红色消失,故操作是取上述红色溶液,降低温度,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红色褪去,假设③成立;故答案为:

①溶液红色褪去;②降低温度;③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3)镁可以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而钠的活动性比镁强,则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钠会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会形成蓝色沉淀;故答案为: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4)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排在镁之前的金属都可以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如钾、钙;故答案为:

钾(或钙)。

【知识点】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实验设计与评价,反应方程式,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指示剂的性质

14.(2018四川省广元市,14题,8分)在某次探究活动中,小明同学往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即认为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小亮同学却有疑问。

【提出问题】在溶液中,NaHCO3和NaOH真的不反应吗

【猜想假设】

(1)溶液中,NaHCO3和NaOH要反应

(2);

【查阅资料】

(1)可溶于水的酸、碱、盐在水中能解离出对应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2)部分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根据实验1中无明显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选填字母编号)

A.混合溶液中没有NaClB.混合溶液中没有Ba(HCO3)2;

C.混合溶液中没有NaHCO3D.混合溶液中的阴、阳离子不能形成不溶物

(2)实验3中生成的沉淀为(填化学式),该沉淀中的阴离子只能来源于实验(选填“1”或“2”)所得到的溶液,则实验(选填“1”或“2”)必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依据上述实验及分析,猜想成立。

【总结反思】

两种溶液混合,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化学反应(选填字母编号)

A.一定没发生B.一定发生了C.不一定没发生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题;【猜想假设】实验中猜想两种物质是否反应时,往往假设有两种可能,第一是物质之间反应,第二个是不反应;【解释与结论】

(1)根据向NaHCO3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在结合资料信息可推断混合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没有形成不溶物,不能产生沉淀,因此不能确定混合溶液中的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也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NaCl、Ba(HCO3)2、NaHCO3;

(2)根据资料信息可知,上述物质间反应能形成的沉淀只有碳酸钡,碳酸钡,化学式为:

BaCO3;因为实验1、实验2中都没有沉淀产生,而NaHCO3、NaOH、BaCl2一起混合就有沉淀生成,由此可推断实验2所得到的溶液,生成了碳酸根离子,则实验2必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据此解答推断(3)。

【总结反思】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实验分析可知,两种溶液混合,即使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化学反应也不一定没有发生。

【解题过程】【猜想假设】实验中两种物质一般是否反应时,往往假设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溶液中NaHCO3和NaOH要反应,第二个是溶液中NaHCO3和NaOH不反应;故填:

在溶液中,NaHCO3和NaOH不反应;【解释与结论】

(1)向NaHCO3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根据资料信息可知,溶液中没有碳酸根离子,说明混合溶液中的阴、阳离子不能形成不溶物,但是,不能确定混合溶液中的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也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NaCl、Ba(HCO3)2、NaHCO3,故选D;

(2)NaHCO3和NaOH、BaCl2的溶液混合产生沉淀,根据资料信息可知,生成的沉淀为碳酸钡,化学式为:

BaCO3;因为实验1中NaHCO3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根离子不是来自实验1的混合溶液,实验2中NaHCO3中加入NaOH溶液后,再加BaCl2溶液就有沉淀生成,说明该沉淀中的阴离子,即碳酸根离子,只能来源于实验2所得到的溶液,也就是说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根离子,则实验2必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NaOH=Na2CO3+H2O;故填:

BaCO3;2;NaHCO3+NaOH=Na2CO3+H2O。

(3)由此可知,溶液中,NaHCO3和NaOH要反应,则猜想一成立。

【总结反思】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实验分析可知,两种溶液混合,即使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化学反应也不一定没有发生,故选C。

【知识点】物质在溶液中的电离,碱、盐的化学性质,物质成分的检验、鉴别,实验探究的操作方法;

30.(2018浙江省金华市,30题,8分)小君和小英同学发现:

带火星的竹签在空气中不会复燃,若用装有60%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收集氧气,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竹签复燃,为了找到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设计实验】小君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该装置的圆底烧瓶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_________。

【实验研究】第一组实验:

取3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分别装入15%

30%和45%的水,盖上盖玻片倒置在水槽中。

当气泡_________放出后,导管口伸入集气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将相同的3支带火星竹签分别插入①~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获得第一组实验现象后,小君又做了第二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两组实验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 

∙ 

∙ 

∙ 

∙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竹签状况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得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后,小英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