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127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7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2期)专题02近代中国维权斗争和民主革命(教师版)

【专题考点】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一、选择题

1.(2013届山东省凤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电视剧《虎胆雄心》描述的是以江波同志为代表的红色特工长期潜伏敌营,为我党、我军获取大量有价值情报的故事。

1939年国民党特务何昆在上海刺杀追随汪精卫的汉奸汪丕夫失败,走投无路

,江波给了他一笔资金用于恢复其力量。

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①国共矛盾仍然存在,江波不应资助何昆

②何昆做法尽管偏激,但仍属抗日的行为

③汪丕夫已成为叛国投敌的大汉奸,该杀

④江波贯彻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

A.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

因此①不对,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的情况下,应一致对外。

2.(2013届山东省凤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如图,连环画又叫“小人书”,它既是文学历史,又是绘画美术,图文并茂,在文化教育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四本反映民主革命重大斗争题材的连环画中,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是太平天国运动;②是义和团;③是辛亥革命;④是五四运动,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主要矛头是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义和团和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帝。

3.(2013届山东省凤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鲁迅先生曾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等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开展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C对应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主流,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对应新文化运动,这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4.(2013届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胡适说:

“辛亥革命以后,从前所有一切维系统一的制度都崩坏了。

中央政府没有任官权,没有军队,没有赋税权;而各省的督军都自由招兵,自由作战,自由扣留国税,自由任命官吏。

到了后来,有力的督军还有干预中央的政治,中央政府就变成了军人的附属品了。

离心力的极端发展,造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

”由此可见,胡适

A.认为辛亥革命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

B.意识到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C.坚持走社会改良的道路

D.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5.(2013届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三元里人民发出《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查尔英夷素习,豺狼成性,抢夺为强,即前明倭寇之党。

我天朝曾经将尔诛灭,因大洋各属国,求我皇上准其通商,我皇上体天地好生之德,容尔狗邦通商交易。

”对这一文件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可以作为研究鸦片战争的辅助资料

②反映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绪

③带有天朝上国的封建思想

④主要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其文件《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自然可以作为研究鸦片战争的辅助资料;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明显的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绪;但是自称天朝,其英国为属国,反映了天朝上国的思想。

故①②③正确。

也体现了④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

故选C。

6.(2013届江苏省苏州五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7.(2013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革命任务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是群众并不支持帝制,当然也不支持君主立宪;从清帝退位判断出是辛亥革命而非国民革命,故选B

8.(2013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一中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在一份政治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宣布: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这份宣言体现了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国共合作

C.反封建,求统一

D.和平建国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说明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口号;和平建国使抗战胜利后的口号;反封建,求统一是近代中国人民的一直要求,故选B

9.(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0.(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秦反对,他说:

“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

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维护清朝民族利益

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D.学习西方技术

【答案】A

【解析】“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

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可知董宗远认为南京条约会导致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危及统治。

BC不对,很难说作为当时的封建地主官僚有这种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意识,这已经超越当时的时代和阶级局限;D不对,题干中无从体现。

11.(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12.(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答案】D

【解析】A不对,是对题干的表面阐述;B不对,在对外关系上,关税与驻外使权是同等重要的,免除关税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如何维护国家尊严?

C不对,这是偏离原题意,断章取义;D符合题意,注意题干本质上,要从统治者维护统治这一点,结合晚清的天朝上国思想。

13.(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1901年,美国公使承认说: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恶棍、流氓”。

他们用来庇护的依据是

A.开放通商口岸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4.(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说明中国人民惧怕竹枪火炮

C.因为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答案】D

【解析】“未闻炮声震地”、“不见烟火冲天”可见并非是外敌入侵,因此排除A;并不是因为吸烟就会导致内部互相仇杀,也不是说中国人惧怕竹枪火炮,因此排除B、C;从“竹枪一支”、“铜灯半盏”等可知说得是鸦片,而“妻离子散”、“烧尽田地房廊”等可知是鸦片所带来的后果及危害,因此选D

15.(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C.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

16.(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侵略中国是必然的,费正清的观点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抹杀了战争的实质。

AC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对,虽然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角度,但不能说正确,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毕竟是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等跳跃也属于不平等条约。

17.(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条约,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就是打开中国市场,题干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

A不对,倾销鸦片 也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BD不对,外国在华投资设厂的资本输出要求主要体现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如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8.(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要求: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从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就是指

A.资产阶级共和国

B.社会主义共和国

C.新民主主义国家

D.实行多党制的国家

19.(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

“……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

”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

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B

【解析】结合两极格局的背景,艾奇逊的信中“民主个人主义”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摆脱外国的羁绊”,并不是指中国取得独立,而是指摆脱苏联的控制。

尽管文中也提到“鼓励”之类的话,但并不意味着笼络新生的政权,从材料中也看不出帮助蒋介石的意图。

结合所学,美国对中国的根本立场没有变,在两极格局下,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即将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感到无可奈何,但并不想支持新生的政权故选B。

20.(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21.(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道该材料的真伪。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

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答案】A

【解析】1937年9月联系史实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所以A正确。

B错在“始终”中共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故选A。

22.(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

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答案】B

【解析】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之一,列强侵华也是线索之一,A不对;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是争取民族的独立这一特殊性,故CD不对。

人类文明发展在近代史体现了向资本主义文明过渡的必然趋势,故选B。

23.(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要求只写“大清国”。

清朝代表力拒: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对中日关于“中国”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①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②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③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清国”和“中国”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④清政府据理力

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24.(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如图,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与空白a.b.c.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D.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林则徐禁烟”,“英国扭转逆差、打开市场”,可知a处填上鸦片走私;b处是关于鸦片走私的危害和后果,因此填上财政危机;cd是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在正当贸易中的地位,应填上入超、出超。

ABC,因为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这些现象是在鸦片战争后。

25.(2013届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该规定

A.表明英国政府对中国当局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二、非选择题

1.(2013届山东省青岛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方面有何相同点?

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从经济的角度指出出现这种不同状况的原因。

(5分)

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

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2)材料二体现出哪些民主思想?

如何理解马克思称《独立宣言》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3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3)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和当时国内外的其他条件,分析《临时约法》未能得以实施的原因。

(4分)

(4)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7—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1分)

【答案】(13分)

(1)相同点:

都反对君主专制,都反映了社会的需要。

(1分)

(2)思想:

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1分)

理解:

《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从理论上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存在的基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和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早于法国《人权宣言》,产生了巨大影响。

(2分)

(3)进步意义:

《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

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2分)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国内封建势力十分顽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政权,实行专制独裁统治;革命营垒中立宪派和旧官僚进攻革命:

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分,任意二点即可得2分)

(4)发展趋势:

从君主专制向民主政治转变,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1分)

【解析】

(1)综合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家与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相同点是都反对君主专制,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的潮流。

但是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中国明清思想家他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不反对封建制度,他们虽然批判宋明理学,但是都是继承发展了儒家思

想;西方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方面的因素主要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为迅速,具备了社会转型的基础。

2.(2013届山东省凤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盛世唐朝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

青、齐间斗才三钱。

绢一匹,钱二百。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

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稹《估客乐》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农耕经济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探究二 如图,西方崛起

(2)观察上图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

(2分)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探究三 如图,斯大林模式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4

2

1

1

1

煤炭

6

6

6

3

3

2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钢铁

5

5

5

4

3

2

水泥

6

8

7

5

4

3

机床

12

6

5

2

1

 

(3)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4分)

探究四 民族复兴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美国《时代周刊》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深入的?

(3分)

【解析】

(1)结合材料信息“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

青、齐间斗才三钱。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

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反映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反映贸易发展、频繁。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反映长安城当时的地位。

(2)两组图片的对比反映的是中国农耕文明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差异。

注意从两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是自然经济的解体:

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农产品的日益商品化;二是近代工商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资资本主义企业的相继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