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病防治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5839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病防治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羊病防治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羊病防治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羊病防治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羊病防治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羊病防治大全.docx

《羊病防治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病防治大全.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羊病防治大全.docx

羊病防治大全

 

羊病防治白皮书

 

二零一四年

一、羊腹泻

如何预防羊黑疫

羊黑疫是羊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毒血症,以肝脏的坏死为特征,故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

因病死羊皮下血管充血,以致皮肤发黑,俗称黑疫。

  

  一、流行特点

  病原是b型诺维氏梭菌,或称水肿芽孢梭菌。

本病多发生于夏季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以营养良好的2--4月龄绵羊发病较多,山羊也可感染。

梭菌能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

羊多因吃了被污染的草料或饮水而感染。

  

  二、症状

  临床症状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相似。

病程很短,突然死亡。

少数病程稍长,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离群不食,反刍停止,体温可升至41℃以上,一般拖延1--2天即昏睡俯卧而死。

  

  三、防治

  该病发病急、死亡快,常常来不及治疗,因此只能以预防为主。

在发病季节,将羊群及时转移到高燥地区。

每年定期注射厌气菌五联疫苗,免疫期可达1年。

羊发病时,对发病羊和羊群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含7500iu(国际单位)/ml)2--4ml。

病死羊一律烧毁或深埋,污染场地和羊舍用20%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

羊腹泻的治疗

1、单纯的羊腹泻的治疗-建议禁食一天,限制饮水,然后给予少量富有营养和卫生的食草料,根据情况逐渐增加食料至恢复正常饮食。

病初可用少量泻剂排除肠内容物。

对持续腹泻病例,可用鞣酸蛋白、次硝酸铋等止泻,同时应用磺胺类、皮质醇或抗菌素,效果较好。

  2、对传染病引起的羊腹泻,用抗生素和抗血清等治疗。

对寄生虫性羊腹泻,以驱虫为主。

对中毒性羊腹泻,以解毒为主。

总之,本着早、小、严、实的原则,及早诊断和预防,控制疾病在最小的范围,措施严密,防治落到实处,羊腹泻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其消除

中草药治羊的腹泻

1、杨树花。

春季杨树开花落须后收集杨树花晒干备用。

治法:

①取干杨树花500克加水适量煎煮45--60分钟,取煎汁灌服。

25千克以下羊灌服50--100毫升,每日1--2次;25千克以上羊每次灌服300--400毫升,每日1次,连用2--3天可收效。

也可让羊自饮。

②将杨树花研成细末,加少许玉米面用热水调成糊状按上述用量给药,或将粉末拌入草料中给药。

2、杨树叶。

夏季用新鲜杨树叶喂羊既可做饲料又可预防腹泻的发生。

也可用杨树鲜枝叶煎煮,取煎汁灌服可治疗腹泻症。

3、杨树皮。

取鲜杨树皮500克,去掉外层老皮,切成碎块加水1000毫升,煎煮30--45分钟,煎汁候温每次服50--100毫升,每日2次,2--3天收效。

4、蒲公英。

用鲜蒲公英洗净后直接喂羊,或捣烂后取原汁喂羊,既可防止腹泻病的发生,又可起到治疗作用。

尤以治疗羔羊腹泻效果较好。

5、马齿苋。

春夏秋三季用马齿苋喂羊可有效预防腹泻症的发生。

也可用鲜马齿苋捣烂取汁给羊服用,或煎汁后灌服,效果较好。

小羊腹泻重在防

防止小羊腹泻发生,首先要加强管理。

  一是合理饲喂,供足营养。

选用新鲜的青草或豆科干草,适当补充由豆饼、玉米、麦麸、食盐、矿物质等配成的精料,定时定量饲喂,少喂勤添,避免小羊伤食。

  二是保持羊舍清洁卫生。

羊群密度不要太大。

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供足饮水,定期用10%石灰水或30%草木灰水喷洒消毒。

保持羊舍干燥清洁。

  三是适时户外放牧。

晴天将小羊赶到户外,让小羊接受阳光照射,增加活动量,增加小羊体内维生素D和胆固醇的含量,促进骨骼发育,增强体质。

寒流和霜冻天气不要放牧,以免小羊受风寒或采食有霜冻的草发生腹泻。

  小羊一旦发生细菌性肠胃炎,要及时用药治疗。

可以口服痢特灵,每日每公斤体重用药0.01克;或者口服土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用药0.05克,分2~3次服下。

发现羊腹胀,拉稀不止,用乳酶生2克加炭末0.5克灌服,每日两次;或者用大蒜30克、茶叶60克,将大蒜捣碎混入茶叶内灌服;也可以用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各2毫升,一次灌服,一般一次可治好,腹泻严重的第二天再灌服一次。

快疫和肠毒血症的治疗

  羊快疫和肠毒血症虽是由两种厌气性梭菌引起的,但羊快疫的病原是腐败梭菌,而肠毒血症的病原是魏氏梭菌。

这两种梭菌都能广泛生存于泥土、粪便和污水草中。

不同品种的羊都能感染发病,但以绵羊最易感。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多发于多雨的夏秋时节,常流行于潮湿地区,特别是洪水泛滥以后更易发生。

气候剧变,长期阴雨,都会促使该病的发生。

羊空肚子吃入大量青嫩多汁的饲料,特别是吃了过量富含蛋白质而缺少维生素的食物,导致消化不良和肠道弛缓时,病原体可趁机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导致发病。

  紧急防治

  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常为急性发病,来不及治疗而死。

但只要采取好的措施,处理得法,是完全可以控制发病的。

可选用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快疫联合菌苗,不分羊龄大小,一律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3毫升~10毫升。

注射后经过14天可获得免疫力,免疫期约8个月。

注射后在羊群中有部分羊出现轻度跛行,一般可很快恢复。

尤其是老疫区,每年4月,在羊发病季节前,用三联苗预防注射,可有效防止发病。

  发现羊群中有病羊时,应尽快将病羊隔离和治疗,对病程较慢的病羊可投喂磺胺胍,一次用药量为10克~20克,也可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病情紧急时,尤其在无疫苗预防时,可全群投放2%硫酸铜溶液每头100毫升,或每头服10%生石灰水100毫升~150毫升,在短期内,可显着降低发病头数。

羊群中一旦发现病羊,应立即更换放牧草场,以脱离病原环境对羊的威胁。

把羊群立即转移到高地干燥的草场放牧,可使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停止。

在疫情的高发季节,更需要这种干燥草场放牧的好环境,以控制诱发疫病的因素

羊黑疫病的防治技术

羊黑疫又称传染坏死性肝炎,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绵羊、山羊均可发生。

专家解病:

⑴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B型诺维氏梭菌,是革兰染色阳性、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多数单在或两两相处,少数3-4个菌体连成短链。

其毒素可分为A、B、C型。

⑵流行特点:

主要在春、夏季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诺维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

当羊采食被此菌芽孢污染的饲料后,芽孢由胃肠壁进入肝脏。

正常肝脏由于氧化还原电位高,不利于其芽孢变为繁殖体,而仍以芽孢形式潜藏于肝脏中。

当肝脏因受未成熟的游走肝片吸虫损害发生坏死以致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时存在于该处的芽孢,即获得适宜的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发生毒血症,损害神经元和其他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细胞,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

因此,本病的发生经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密切相关。

本病主要侵害2-4岁以上的成年绵羊,山羊也可感染此病,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肝片吸虫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⑶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与羊肠毒血症、羊快疫极其相似,发病急,常突然死亡。

少数病例病程可拖延至1-2天。

病羊表现掉群,不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呈昏睡、俯卧,无痛苦地突然死亡。

⑷剖检病变:

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

真胃幽门和小肠充血、出血。

肺脏表面和深层有数目不等的灰黑色坏死灶,不整圆形,周围有一鲜红色充血带围绕,切面呈半月形。

⑸诊断:

根据病羊临诊技术、羊皮呈暗黑色外观等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做实验室检查,采集肝脏坏死灶边缘的组织制成涂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而两端钝圆的诺维梭菌,单个或成双存在,少数3-4个菌体连成短链。

专家治病。

①预防:

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

发病时,迁圈至高燥处,也可用抗诺维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②治疗:

a、病程缓慢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80-160万单位,每天2次。

b、抗诺维梭菌血清,肌肉或皮下或静脉注射,50-80毫升,连用1-2次。

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

三者均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不同病菌引起。

临床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常合并发生。

也称为“快疫类传染病”。

羊快疫由腐败梭菌,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羊猝狙由C型魏氏梭菌(又称C型肠毒型)引起。

A、羊快疫:

病程急剧,未能发现病羊任何症状已死于圈舍。

头、喉、舌肿大,体温不高,数分钟死亡,死前痉挛。

B、羊肠毒血症:

又称软肾病,突然死亡,慢性病羊呆立,或低头采食状但不能吞下。

听觉、视觉紊乱,步态不稳,张口伸舌,窒息死亡。

有的病羊的两肾、或单肾软化如泥,触压即朽烂。

 C、羊猝狙:

表现出急性毒血症中毒症状,突发、数小时即死,解剖见真胃和肠道严重炎症、充血、出血、肿胀。

常与快疫并发,难以区别。

病变常见于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系统,心包内可见50-60ml的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肺充血肿,肾脏象脑髓软化,肠道某些区段急性发红。

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

(1)发病时立即转移牧场。

(2)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

(3)加强饲养管理,在夏初应减少抢青,在秋末尽量到草黄较迟的地方放牧,在农区要减少投喂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

(4)用抗生素或磺胺药结合强心、镇静、对症治疗。

(5)可灌服10%石灰水,大羊200ml,小羊50-80ml。

杨树能治羊腹泻

杨树的叶、花、皮都是治疗羊腹泻的良药。

  取鲜杨树皮500克,去掉外层老皮,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30~45分钟,候温服,每次50~150毫升,每日两次,2~3天可见效。

春季杨树开花飘絮时收集杨树花絮晒干,备用。

羊患腹泻时取干杨树花500克,加水适量,煎煮45~60分钟,取汁灌服。

25公斤以下的羊每只灌服50~150毫升,每天1~2次;25公斤以上的羊每只灌服300~400毫升,每天1次,连用2~3天。

也可以将杨树花粉碎,加少许玉米面用热水调成糊状,或直接拌入草料喂病羊。

用杨树的鲜枝叶加水煎煮,取汁灌服,同样可治疗羊的腹泻病。

夏季用新鲜的杨树叶喂羊既可充饥,又可预防羊腹泻。

二、季节养羊要诀

春季养羊“十要”

1、炼羊中午羊吃饱后赶到无草处晒太阳,晒到下午再让其饮水,以增强羊的抗热性,锻炼体格,利于健壮生长。

  2、修蹄羊的蹄甲过长,不仅行走困难,而且还会引起腐蹄病和四肢变形等疾病,故开春后要及时给羊修蹄甲。

  3、去势对淘汰的不孕母羊要及时阉割,对不拟留作种用的小公羊应及时去势,这样有利于羊群品种改良和育肥效果。

  4、给盐羊群对盐分十分需要,可将盐溶于水中让羊饮用或撒在草上让羊吃,也可撒在石板上或木板上让羊自由舔食。

  5、喂硝谷雨过后,气候渐热,为了达到清凉泄水,清热解暑的目的,应给羊群喂适量皮硝,即用凉开水将皮硝化开让羊饮用。

  6、驱虫春季应给羊群进次全面的驱虫,选用左旋咪唑和丙硫苯咪唑或虫克星药片包在菜叶中饲喂。

羊体外寄生虫如虱、螨虫,可用0.3%兽用敌百虫溶液给羊药浴。

  7、防疫春季各种病菌大量繁殖生长,要及时给羊注射预防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四联苗和预防羊瘟疫苗。

  8、配种春季是羊发情配种的旺季,应勤观察、多留神,尤其是有的杂交羊发情时一般不鸣叫,要注意发现羊发情后及时配种。

  9、保胎对怀孕母羊应注意保胎护理,放牧时慢走慢游,不爬陡坡、不跳沟坎,进出圈门不拥挤。

对习惯性流产的羊只应及早用药物预防和治疗。

  10、补料在阴雨天不能放牧和晚上放牧归来后应补喂豆饼、玉米粉等,以加强营养,快快增膘。

但补料应适量,防止进食太多而影响反刍。

夏秋羊常见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夏秋季节是羊腐蹄病、眼病、中暑、蓝舌病的高发期。

一、腐蹄病

1.病因:

炎热雨季,圈舍潮湿泥泞,羊易患此病。

诱因则是饲草中钙、磷不平衡,致使蹄部角质疏松,粪尿雨水浸泡后,局部组织软化,以及被石子、铁屑、玻璃碴等刺伤蹄部,均能致病。

也有因蹄冠与角质层裂缝而感染病菌。

2.症状:

病羊跛行,食欲降低,喜卧怕立,行走困难。

用刀切割扩创后,蹄底的小孔或大洞中有污黑臭水流出,蹄间常有溃疡面,上覆盖着恶臭的坏死物,严重时,蹄壳腐烂变形,卧地不起,久卧压成褥疮,还能引起全身败血症。

3.治疗:

病羊应及时修整蹄部,如蹄叉腐烂,可用5%-10%的浓碘酊或1%-2%的高锰酸钾溶液涂洗,若是蹄底软组织腐烂,要彻底扩创清洗,然后在蹄底孔或洞内用5%硫酸铜粉或5%水杨酸粉填塞包扎,外面再涂上松节油,借以防腐防酸,也可用磺胺或一些抗菌素软膏等。

对急性病例,要控制败血症的发生,应该用青、链霉素以及广谱抗菌素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4.预防:

注意喂给适量矿物质,及时清除圈舍中的积粪尿。

在圈进门处要放置10%的硫酸铜溶液浸湿的草袋,对蹄消毒。

二、眼病

该病多发生在炎热和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传染很快多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一侧或两侧眼部,发病率可达90%-100%,但病死率很低。

病羊流泪,怕光,眼睑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发病当天可见角膜混浊,呈灰白色半透明或乳白色的不透明,一般先从角膜边缘开始,渐向眼中央发展,最后,可使视力完全丧失。

治疗:

(1)1%-2%硼酸水冲洗干净。

(2)四环素药膏每天早晚各1次涂于眼中。

(3)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万单位加蒸馏水10毫升冲洗,10毫升肌肉注射。

三、中暑

1.病因:

该病在炎热的阳光下放牧,或关在通风不良、潮湿闷热的车厢或栏舍内易发生此病。

2.症状:

病初精神不振,常常围着圈打转,四肢发抖,步态不稳,呼吸短促,眼结膜红并逐渐变为蓝紫色,体温升高到40-42℃。

心跳快而弱,皮肤干热继而大量出汗,鼻孔流出泡状液体,心跳每分钟100次以上,很快昏倒,昏倒时眼球闪动,如不及时抢救,则会很快死亡。

3.治疗:

(1)将病羊迅速转移到荫凉通风的地方,往头上浇淋冷水或凉水灌肠。

注射安钠咖大羊3-5毫升,给予食盐水饮用,必要时可投服清凉剂。

(2)颈静脉放血80-100毫升,放血后补液,可用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加入10%安钠咖4毫升。

(3)、纠正酸中毒及时对症治疗,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50-100毫升。

心脏衰弱及虚脱时,皮下注射5%硫酸苯异丙胺溶液20-40毫升。

4.预防:

不在炎热的阳光下放牧。

车厢、羊舍要通风凉爽,防止闷热。

多给饮水和清凉多汁的饲料。

四、蓝舌病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

发热,口腔和胃肠道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乳房和蹄冠上也常有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

患病动物为传染源,主要由昆虫--伊蚊及库蠓传播,呈季节性流行。

多发于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潮湿低洼地区易发此病。

1.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4-10天。

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高热稽留4-5天,精神萎顿,厌食,呼吸及心跳加快。

大量流涎,流鼻涕,双唇发生水肿,常蔓延至面颊、耳部、舌及口腔黏膜充血、发绀,出现淤斑呈青紫色;严重者发生溃疡、糜烂,致使吞咽困难。

继发感染进一步引起组织坏死,口腔恶臭,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干涸后结痂于鼻孔周围,因而引起呼吸困难。

鼻黏膜和鼻镜糜烂出血。

有时蹄冠和蹄叶发炎,最初蹄热而痛,后见跛行,甚至膝行或卧地不起,由于并发肺炎或胃肠炎而死亡。

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较轻,多呈良性经过。

2.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营养,精心护理,对症治疗。

口腔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水冲洗,再用1%-3%硫酸铜或碘甘油涂于糜烂面,或用冰硼散外用治疗。

蹄部患病时可先用3%克辽林或3%来苏尔洗净,再用土霉素软膏涂抹。

注射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比较严重的病例可补液强心,5%葡萄糖盐水加10%安钠咖1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

3.预防:

(1)每年应注射鸡胚化弱毒疫苗或牛肾脏细胞致弱的组织苗,半岁以内的羊按说明用量皮下注射,10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生产母羊应在配种前或怀孕后3个月内接种疫苗。

(2)发现病羊应扑杀,对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3)提倡在高地放牧和羊群回圈过夜。

三、羊虫驱

羊血吸虫病的防治技术

  羊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羊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盆腔静脉内,引起贫血、消瘦与营养障碍的一种疾病。

  专家解病。

⑴病原:

病原为分体属和东毕属吸虫,分体属在我国只有日本分体吸虫,虫体细长,雄虫呈乳白色,口吸盘在体前端,腹吸盘较大,具有粗而短的柄,体壁自腹吸盘后方至尾部两侧向腹面卷起形成抱雌沟,通常雌虫在沟内呈合抱状态。

雌虫呈暗褐色,卵巢呈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偏后方两肠管合并处前方。

虫卵呈短卵圆形,淡黄色。

  ⑵症状:

羊患本病多呈慢性经过,只有当突然感染大量尾蚴后,才急性发病。

病羊表现体温升高,似流感症状,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呼吸迫促,有浆液性鼻液,下痢,消瘦等,常可造成大批死亡。

一经耐过则转为慢性。

轻度感染的羊,缺乏急性表现。

慢性病例一般呈现黏膜苍白,下颌及腹下水肿,腹围增大,消化不良,软便或下痢。

幼羊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

母羊不发情、不孕或流产。

  ⑶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尸体明显消瘦,贫血,腹腔内常有大量腹水。

在感染数千条以上的病例,其肠系膜及大网膜均有明显的胶样浸润,更严重的可以波及到胃肠壁的浆膜层。

小肠黏膜上可见有出血点或坏死灶。

肠系膜淋巴结普遍地表现水肿。

肝组织出现程度不同的结缔组织化。

肝脏质地变硬,在肝表面可以见到灰白色网状组织的凹陷纹理,而使肝表面低洼不平,并且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结节。

肝脏在初期多表现为肿大,后期多表现为萎缩,被膜增厚,呈灰白色。

  ⑷诊断:

由于该虫产卵较少,在感染轻的情况下,从粪便中不易发现虫卵,死后可根据寄生数量及病理变化来确诊,在粪检时可采用粪便沉淀孵化法,根据粪中孵出的毛蚴进行生前诊断。

  专家治病。

①预防:

定期驱虫,病羊要淘汰。

结合水土改造工程或用灭螺药物杀灭中间宿主,阻断血吸虫的发育途径。

疫区内粪便进行堆肥发酵和制造沼气,既可增加肥效,又可杀灭虫卵。

选择无螺水源,实行专塘用水,以杜绝尾蚴的感染。

②治疗:

a、硝硫氰胺剂量按千克体重4毫克,配成2-3%水悬液,颈静脉注射;b、吡喹酮剂量按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1次口服;c、敌百虫剂量绵羊按每千克体重70-100毫克,山羊按每千克体重50-70毫克,灌服;d、六氯对二甲苯剂量按每千克体重200-300毫克,灌服。

波尔山羊绦虫病的防治

绦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许多地方呈地方性流行,在潮湿季节最易感染发病,严重影响着羊的生长发育,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会造成成批羊只死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羊业的发展。

  主要症状 感染绦虫的病波尔山羊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水增加、精神不振、虚弱、发育迟滞,严重时病羊下痢、粪便中混有成熟绦虫节片,病羊迅速消瘦、贫血,有的病羊出现痉挛或头部后仰的神经症状,有的病羊因虫体成团引起肠阻塞产生腹痛甚至发生肠破裂。

病末期,羊常因衰弱而卧地不起,多将头转向后方,有咀嚼运动,口周围有许多泡沫,最后死亡。

 防治  

1、采用圈养的饲养方式,以免羊吞食含有地螨的草而感染绦虫病。

  

2、不要在潮湿地放牧,尽可能少在清晨、黄昏和雨天放牧,以避免感染病菌。

  

3、定期驱虫。

舍饲改放牧前对波尔山羊羊群驱虫,放牧一个月内驱虫两次,羊每公斤体重用丙硫咪唑10毫克,或用氯硝硫胺(驱绦灵)10毫克,或用硫双二氯酚75~150毫克,或用吡喹酮75毫克,连用3天。

  

4、经过驱虫的羊群,不要到原地放牧,要及时地转移到安全牧场,可有效地预防绦虫病的发生。

   

5、驱虫后的波尔山羊粪要及时集中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

羊的寄生虫病-羊虱病

本病是由羊虱寄生在羊的体表引起,以皮肤发炎、剧痒、脱皮、脱毛、消瘦、贫血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

1.病原羊虱可分为吸血虱和食毛虱两类。

吸血虱嘴细长而尖,具有吸血口器,吸吮血液;食毛虱嘴硬而扁阔,有咀嚼器,专食羊体的表层组织、皮肤分泌物及毛、绒等。

雌虱将卵产在羊毛上,白色小卵约经2周可变成幼虱,侵害羊体。

2.症状皮肤发痒,精神不安,常摩擦和搔咬,当寄生大量虱子时,皮肤发炎,羊毛粗乱,易断或脱落,皮肤变粗糙起皮屑,消瘦,贫血,抵抗力下降,并可引起其他疾病。

3.防治

(1)经常保持圈舍卫生干燥,定期消毒,对羊舍及所接触的物体用1.5%敌百虫溶液喷洒。

(2)羊生虱子后可用2%敌百虫喷淋或药浴1或3次,每次间隔2周。

如天气较

冷时可用药液洗刷羊身或局部涂抹。

(3)用45%烟草水擦洗,也可达到杀灭虱子的效果。

羊捻转胃虫病

羊捻转胃虫病是由毛圆科血矛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羊真胃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夏秋季节。

症状病羊主要症状是贫血和衰弱。

捻转血矛线虫大量寄生于羊真胃内,其矛状刺可刺破胃黏膜,分泌抗凝血酶,吸取大量血液,且可分泌毒素干扰羊造血功能,导致病羊贫血。

病羊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精神沉郁,消瘦,被毛粗乱,下痢和便秘交替,可视黏膜苍白,颌下间隙和胸腹下部水肿,后期衰弱而死。

除一些羔羊呈急性型而突然死亡外,病程一般都较长,可达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剖检可见病羊真胃内有大量红色虫体吸附于黏膜上或游离于胃内容物中,真胃黏膜有炎性病变,出血,黏膜苍白,病羊血液稀薄,胸腔、腹腔、心包积液,脂肪组织呈胶冻样。

预防

(1)不在低洼潮湿地带放牧,不放“露水草”,避开幼虫活跃的时段,以减少感染机会,注意饲料、饮水清洁卫生。

(2)粪便堆置发酵,以杀死虫卵和幼虫。

(3)在流行区内,每年进行2~3次预防性驱虫,驱虫后厩舍内粪便发酵处理。

(4)在流行区的流行季节,通过粪便检查进行监督。

(5)用弱毒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治疗(1)伊维菌素(灭虫丁):

每公斤羊体重用0.2毫克,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

(2)左旋咪唑:

每公斤羊体重用6~8毫克,一次口服或注射。

(3)丙硫咪唑:

每公斤羊体重用10~15毫克,一次口服。

(4)甲苯咪唑:

每公斤羊体重用10~15毫克,一次口服。

羊的寄生虫病

  1.病原本病病原是食道口线虫。

其幼虫常寄在生大肠肠壁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故称为结节虫。

雌虫在羊肠道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出幼虫,幼虫经20天的发育变成有感染性的幼虫,爬在草叶上。

当羊吃草时吞食了幼虫而被感染。

  2.症状当幼虫钻入肠壁形成结节时,使羊肠道变窄,肠道发炎或溃疡,引起羊的腹泻,有时粪中混有血液或黏液。

厌食,消瘦,贫血,逐渐衰弱死亡。

当幼虫从结节中回到肠道后,上述症状将逐渐消失,但常表现间歇性下痢。

  3.防治

  

(1)每年春秋两季,用敌百虫或驱虫净进行预防驱虫。

  

(2)敌百虫治疗。

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配成水溶液,一次灌服。

  (3)驱虫净治疗。

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一次口服,或配成5%的水溶液肌注,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

小尾寒羊脑包虫病的手术治疗

1病例检查

病例1:

3岁雌性小尾寒羊,怀孕140天,体重45kg,病羊发病两个多月后不能站立,腹卧、四肢居于腹下,头向右侧歪斜。

病羊在站立时向左转圈,发呆,转圈半径越来越小,直至趴卧不起,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吃喝差来农大动物医院就诊。

叩诊颅顶部与左侧角基部内侧有浊音变化。

病例2:

5月龄雄性小尾寒羊,体重15kg,营养中等,向右转圈、转圈半径越来越小、就诊时转圈半径不足半米,休息时头向右侧偏斜,运动时头向右偏,身体向右转,每次发作时转3~5圈不等,视力变化不明显,于右侧角基部后内侧顶骨部,叩诊出现明显沉闷的浊音区。

2手术治疗

手术器械常规器械包+圆锯(直径2.2cm)本院外科教研组。

手术过程846合剂0.03ml/kg体重全身镇静,常规无菌处理后,局部0.5%普鲁卡因5ml局部浸润麻醉。

(1)皮肤“U”形切开,“U”口向角侧,将皮瓣提起,分离骨膜,显露颅骨,彻底止血。

(2)将圆锯头内侧的顶针前推,使其突出于圆锯口0.2mm并固定(目的是在顶骨上做一轴心,便于圆锯按一个轨迹运行)。

准备好后行圆锯术,打开颅腔。

在此过程中应缓慢小力量运行圆锯,直至圆锯头按一个轨迹运行时将顶针退回圆锯头内2~3mm。

锯透全层颅骨并将骨片取出,显露硬脑膜。

此时由于虫体包囊压迫硬脑膜向外膨出,突出于颅腔,小心十字形剪开硬脑膜,当剪开硬脑膜后,脑实质皮层顶着蛛网膜向外膨出更加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