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5832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90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docx

中考语文三年真题模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师版

专题说明文阅读

【2019·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

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

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

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

哪个江?

长江。

哪个海?

东海。

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

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

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

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

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

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

人从哪里来?

主要靠的是移民。

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3.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

(1)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上海名字的由来;(3)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解析】应学会筛选信息。

其方法是:

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准确把握。

如一空可分析第2段“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一句,即可概括出这是介绍上海名字的由来。

三空,可分析第4、5、6段的内容,这是写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14.第④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

“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解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主要”本义:

关键的,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

语境义:

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不排除人们还有其他的次要运输手段。

删去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15.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答案】D

【解析】考查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5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作用是准确说明了本语段的观点句,即“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

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选D。

其它三项失之偏颇。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16.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

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要求分析段落位置是否可以调换,考生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关注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读懂段落大意是作答的前提。

4、5两段说明上海的区位优势,第6段说明移民对上海繁荣的意义。

而第6段开头由“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区位优势”带动了“移民”。

所以两部分内容先因后果,逻辑严密,顺序不可颠倒。

【点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

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2018·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s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

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

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

“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

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

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

2012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

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

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

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

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

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

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5.根据拼音写汉字。

kùsì______

【答案】酷似

【解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酷似kùsì:

极似,很像。

【点睛】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

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

此外,还有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

汉字题还有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

也有少数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的。

6.下列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4米。

B.构成斑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

C.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

D.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等知识,根据第④段“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可知A选项所说的“不应超过4米”是错误的。

C项“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也是错误的。

根据第④段“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

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可知D选项所说的“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是错误的。

B项正确。

7.依据文本内容,摘录相关信息并作概括,完成下表。

信息摘录

信息概括

⑴斑马线的祖先

斑马线的起源

1951年,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⑵

斑马线之“最”

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⑶

【答案】⑴古罗马时期的“跳石”⑵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艾比路斑马线

⑶保护行人安全⑷斑马线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读全文,根据表格提示,找准答题区间,提取相关词句或加以概括即可。

(1)根据原文第二段:

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可概括为古罗马时期的“跳石”;

(2)根据原文第三段“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

2012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可概括为:

最有名的斑马线是(英国伦敦)艾比路斑马线;由原文第5段“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知(3)填“保护行人安全”,(4)填“斑马线的作用”。

8.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既要根据数字所在的句子,又要联系前后文,才能较全面地做答,“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可以明显看出其作用是:

具体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之多,后果之严重。

根据前文“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根据后文“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出第二个作用:

强调了重视斑马线作用的重要性。

第二个作用相信很多考生答不出来,细心的同学可以看看分值,按分值做答,确保万无一失。

9.文中提到,有的城市对斑马线设置进行了大胆尝试,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答案示例1:

认同。

这些大胆尝试增强了视觉效果,使斑马线更醒目,让行人和车辆能更清楚地注意到斑马线,尤其是为“低头族”提供了有效的警示,能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用。

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

答案示例2:

不认同。

斑马线有严格的设置规范,对其颜色、宽度、间距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改变既不符合设置规范,也有可能对路人的视觉造成干扰,不利于发挥斑马线的作用。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

首先阅读题目中“你是否认同?

”,出题人间接告诉你可以选择认同或不认同并说明理由,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楚即可。

认同的话,从原文中提取“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等有价值信息,加以简单概括组织答案;不认同的话,要反向做答。

类似题目,最好是选择赞同,因为答案就在文中。

 

【2017·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

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

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

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

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

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象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

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

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

我国从2017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

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

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答案】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敲锣打鼓基础上,分析其语境义。

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结合语境来看,指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迅速崛起。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文段的基础上,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的分析。

A、首句“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表明本段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分析正确。

B、第四段举了无人机在“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只具体地举了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一个例子,分析有误。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无人机航拍可以为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但并没有表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分析有误。

D、本段主要说明“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选项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分析有误。

故选A。

(3)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删去。

“左右”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数,与事实不符;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

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答题模式为:

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句中的“左右”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概数,如果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正好是三年前的十分之一,这就会与事实不符,最后再强调一下,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

利:

(1)  ;

(2)  。

弊:

(1)  ;

(2)  。

【答案】利:

(1)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察、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2)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弊:

(1)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2)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解答此题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即可。

文章在前五段主要分析无人机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六七两段分析其弊端。

结合这些段落中的内容分别概括现两点。

(5)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得使用

文中的例子)

【答案】示例:

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结合文中的介绍与举例,展开想象,写出无人机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可。

如:

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

【点睛】这篇文章第①段引出说明的对象——“无人机”;②③段,介绍什么是“无人机”,以及它最初的使用领域;④⑤段,介绍无人机的应用广泛,以及其造价的大幅降低的趋势;⑥⑦段,介绍某些时候,无人机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⑧段,总结全文,对无人机的未来走向表示忧思。

 

【2019·上海嘉定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寸之内尽显锦绣乾坤

①“方寸之内尽显无限创意,双指之间玩转一纸乾坤”。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

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鲜艳美丽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②准确的讲,剪纸艺术应该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

从有关的出土考古文物当中发现,一批绢布、金属、铜片、陶片上的图案能看出剪纸的图案,可见实际在纸张发明之前,剪纸已经有了他的造型。

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朝时,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

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

《采胜》诗写道:

“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

”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花草鸟虫的美丽效果。

到了宋朝,剪纸开始普及,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

周密《志雅堂杂钞》中记载,有个叫俞敬之的人就专擅名家的字。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和文献资料比前朝都要多。

③在过去,剪纸通常出于农村的妇女和姑娘们之手。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传达她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由于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的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和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形成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

反映了农民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④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着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频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成锤炼得日趋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

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细可知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

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⑤剪纸艺术能够得以长久广泛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

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求。

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表达出来。

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

又名“六合同春”。

劳动人民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西南北),亦泛指天下。

“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而“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鹤同春”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⑥剪纸艺术传达着人们美好的情感,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能够填补创作者精神上的空缺,使沉浸于艺术中的人们忘掉一切烦恼。

或许这便是他能在民间顽强的生长,延续至今而生命力旺盛不衰的原因吧。

10.请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一个关联词:

【答案】但是(“不过”也可)

【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准确的讲,剪纸艺术应该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

从有关的出土考古文物当中发现,一批绢布、金属、铜片、陶片上的图案能看出剪纸的图案,可见实际在纸张发明之前,剪纸已经有了他的造型。

”分析。

两句之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故应填“但是(不过)”。

1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剪纸艺术的以下内容。

(1)______;

(2)剪纸艺术的风格。

(3);

(4)。

【答案】

(1)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3)剪纸艺术的技法(4)剪纸艺术的表现功能

【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结合第②段“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朝时,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

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到了宋朝,剪纸开始普及,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和文献资料比前朝都要多。

”概括出:

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结合第③段“由于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的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和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形成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

反映了农民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概括出:

剪纸艺术的风格;结合第④段“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着所要表现的形象。

”概括出:

剪纸艺术的技法;结合第⑤段“剪纸艺术能够得以长久广泛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

”概括出:

剪纸艺术的表现功能。

1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

【答案】举例子具体说明剪纸艺术传达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解析】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结合划线句分析。

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举例“‘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鹤同春’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具体说明了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长久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13.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段末尾。

请阐述理由。

剪纸最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有线条构成的,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要做到阳纹的剪纸线线相连,阴文的剪纸纸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产生了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答案】第④段末尾。

这段文字写了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剪纸讲究线条,要形成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这进一步说明了剪纸技法上的注意点,所以放到第④段末尾。

【解析】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剪纸的技法。

本文第④段写的是剪纸技法。

故应放在第④段之后。

14.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寸之内的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

B.唐代《采胜》诗说明当时的剪纸艺术日趋繁荣。

C.剪纸艺术意已形成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

D.剪纸艺术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