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5211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三检测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解析:

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2018·河南重点高中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等。

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解析: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如三大改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郑州一模)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

B 根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不发达,不会出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可知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

错误。

4.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

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

据此可以推知(  )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解析:

B 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项错误;通过“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进行下一个计划的制订,由此可得出国家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据“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等数据只能得出经济增长情况,无法判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错误;“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表明,当时的计划是较谨慎的,故D项错误。

5.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

“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

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

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

”毛泽东此信件(  )

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B.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反思

C.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

D.具体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解析:

A 据材料信息“1959年4月”“社”,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严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在写给地方各级政府的信中强调“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只管现实可能性……”这表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有所认识,并没有涉及对“左”倾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效反思,故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1959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的内容,故D项

错误。

6.(2018·江苏海门一模)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

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

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

这表明(  )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解析:

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故B项错误;包产到户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有人“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无法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的效果如何,实践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故D项错误。

7.(2018·江苏南京模拟)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

这说明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解析:

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故A项错误;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是在21世纪,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打破“三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C项正确;到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故D项错误。

8.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反映出我国(  )

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

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

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

解析:

D 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据材料“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沿海14个开放城市引进技术的力度比较大,也说明了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故D项正确。

9.(2018·江苏盐城三模)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

“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

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解析:

B 天津机器局是洋务企业中军事工业的代表,不是民用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表明天津电报业是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把中国电报业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且C项也不符合史实;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0.(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

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所接受

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解析:

C 材料涉及报道中法战争的内容,但没有体现中法战争的危害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人们通过《申报》了解中法战争的信息,没有涉及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所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宣传中法战争的内容,无法推断出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故D项错误。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

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解析:

D 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项正确。

A、C两项材料无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

12.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此次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

B 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我国就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排除;紧扣题干信息“1985年5月”,联系我国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明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全面展开的时代背景,可知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故B项正确;据所学“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故C项排除;据所学1965年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D项排除。

13.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表(单位:

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解析:

D 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我国与教育先进国家还有差距,故A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与高等教育正规化无关,故B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与高等教育转型无关,故C项错误;高校录取人数的增加,使更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故D项正确。

14.(2018·福建莆田二模)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

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

这些措施(  )

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

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

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

解析:

A 紧急就业委员会、失业救济局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B、C、D三项所述均与题干中时间不符。

15.(2018·北京东城区一模)为了整顿工业,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要求各大资本家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企业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以及销量范围做出了规定。

该措施表明罗斯福政府(  )

A.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

B.用扩大生产方式刺激消费

C.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D.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

解析:

C “完全放弃”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由材料“对企业生产规模、商品价格以及销量范围做出了规定”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是通过减少和限制生产刺激经济,故B项错误;由材料“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要求各大资本家遵循”可知,政府对企业关系进行调节,结合所学可知新政前自由放任的行为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维护的仍是资本主义制度,故不可能转向计划经济,D项错误。

16.(2018·陕西榆林一模)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美国3.5%,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  )

A.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B.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

C.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

D.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

解析:

B 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是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内容,故A项错误;刺激需求、扩大消费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故B项正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二战后成立了关贸总协定,有利于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自由化,故C项错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减少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错误。

17.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

“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

这说明(  )

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

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

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

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

解析:

A 从材料“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可知,农民对政府政策不满,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实际是农民无偿交粮食给国家,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不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年国内战争中的余粮收集制对农民剥夺严重,但不能反映出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故C项错误;粮食税出现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解析:

C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个体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的发展,不是导致农业增产不明显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

错误。

19.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

A 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故A项正确;如果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依旧存在,就不会出现材料中科技不能及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现象,故B项错误;主要原因在苏联内部体制上尤其是经济模式的僵化,外部因素不是主要的,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农业建设反而是其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故D项错误。

20.(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

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

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

解析:

A 根据题意,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把西欧拉入了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上来,加剧了两极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是从美国的战略角度分析问题,而非资本主义阵营的需求,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措施,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

排除。

21.(2018·山东临沂模拟)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

这反映了(  )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解析:

B 材料中没有提及核武器,故A错误;据材料“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可以得出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故B正确;“冷战”是由美国发起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政策,故C错误;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争夺世界霸权,故D错误。

22.(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

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方针政策

A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与苏联建交结盟

B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加入不结盟运动

解析:

B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中国与苏联建交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是二战后亚非国家召开的,没有西方大国参加,促进了亚非地区的发展,故B项正确;亚洲的热战指的是朝鲜战争,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D项错误。

23.下面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此图反映(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解析:

C 从图片可知各时期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间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图片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处境恶化”一说不正确,故B项错误;从发达国家间贸易比重可知世界贸易由发达国家主导,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故D项错误。

24.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

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解析:

B 自煤钢共同体成立后,欧洲经济展开多方面合作,A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有利于消除经济一体化的障碍,也有利于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1993年欧盟的成立,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但是没有真正实现政治一体化,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

25.(2018·山东青岛二模)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成立于1960年,由来自巴西、美国等国的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组成,是世界大豆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组织。

1971年成立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并让所有人共享。

这表明(  )

A.经济外交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B.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C.单边贸易主义已退出历史舞台

D.发达国家主导农业生产消费

解析:

B 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并不是国家间的组织,所以并不是经济外交,故A项错误;这些联合组织的建立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所以这是全球化的结果,促进了国家间的合作,故B项正确;单边贸易主义已退出历史舞台这种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些组织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

……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

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起和谐的秩序。

……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

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

从1917年算起)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

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

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13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

(12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信息“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和材料二信息“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可知二者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点从材料一“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起和谐的秩序”,可知斯密主张抛开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中的自主分工和交易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从材料二“所谓市场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可知陈云主张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斯密所处的工业革命时代及英国的对外扩张和陈云著作的时间,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即可。

(2)问,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经济理论,推动了英国的对外扩张,进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陈云的观点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答案:

(1)相同:

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