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486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docx

届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23课教案

2019届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20-23课

20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朗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左传》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如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记录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文本链接

1.《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背景知识。

本文所叙的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其谋划没有成功。

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结果齐胜鲁败。

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然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

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

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纂的“二十四史”用的大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并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课文精读

1.选几个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评点,可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如下补充:

下视其辙(仔细察看)

登轼而望之(远望)

虽不能察(即使)

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公将鼓之(凑足音节,不译)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2)在准确翻译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做到全文翻译通顺。

如:

既克——打了胜仗之后。

(3)在翻译过程中,当原句缺少某些成分的时候,应补充出来。

如:

乃入见。

——(曹刿)就进宫拜见(鲁庄公)。

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十年春”指哪一年?

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

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着想先回国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之后,齐桓公起兵迎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4.曹刿是什么身份?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是爱国君子。

5.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词?

全文按事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远谋。

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从曹刿的这句话中可见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

7.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8.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9.理清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时,由于第1自然段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主,可以采用二人对话的方式当堂练习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前面是战前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战况如何呢?

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巩固理解

1.分别概括第2、3自然段的内容。

第2自然段:

写战中,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军击溃齐军的经过。

第3自然段:

写战后,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2.曹刿选择了哪一有利时机进军的?

又是选择哪一时机追击的?

进军——彼竭我盈。

追击——辙乱旗靡。

3.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的哪些优秀品质?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4.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5.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基础。

他认为“民从”,即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战。

(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出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自然段记叙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自然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自然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7.分析鲁庄公的形象,通过师生共同的分析讨论,最后归纳。

鲁庄公形象:

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

8.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

文章详写曹刿对于战争的论断,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紧紧围绕“论战”展开,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本文主要塑造了曹刿作为爱国的军事指挥家的形象,作者是通过哪两方面来体现的?

(1)选材上:

作者写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把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胜原因(详写)。

其余与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对突出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衬托方法的运用,用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形象。

总之,曹刿是一个有胆有识、有远谋、爱国的军事指挥家。

10.疏通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持盈守成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高深莫测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三、文章脉络

第1自然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

前一层(十年春……乃入见。

)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后一层(问:

“何以战?

”……战则请从。

)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2自然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全段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3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可分两层:

第一层(既克……故克之。

):

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夫大国……故逐之。

):

以“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和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写作特点

1.史料剪裁得当。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其他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自然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三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自然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

在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