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643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

《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醉翁亭记-省优获奖教案.docx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

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

“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

“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

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

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

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

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

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

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

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目标导学五:

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六:

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

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目标导学七:

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虚词“而”的用法

用法

文本举例

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

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虚词“之”的用法

用法

文本举例

表助

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

位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

【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

路线: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足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22 范进中举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

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

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

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

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

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

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的,请同学制作一张表格,分析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变化,并说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众生相。

  人物

态度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中举前

骂范进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高高在上并嫌弃女婿

不闻不问

不理不睬

中举后

拿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慰问,夸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是天上星宿。

不敢打骂。

称贤婿老爷,低头扯后襟

奔走效力

殷勤送礼

拿蛋送酒

背米捉鸡

搬桌拿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