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2544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docx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第二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

任何研究都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

教育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

选择课题就是选择要研究的对象,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一、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

选择研究课题是研究设计的开端。

万事开头难,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了合适的课题,要进一步界定清楚研究问题也相当困难。

但是一旦研究问题适当地界定,又有了合适的研究计划,那么以后的研究实施大致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教育研究的过程是问题层出不穷的过程,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会冒出来十个问题。

要发现或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并非是件举手可得的事,常常要经历费尽苦心的探索和反反复复的思考。

一般情况下,研究者要了解研究问题可能的来源,然后依据选题的标准,运用适当的选题策略,在众多的问题中发现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提出问题是选择课题的第一步。

关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有一段精辟的话,他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把提出问题看作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看作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步。

选择研究课题需要想象和洞见,而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一项研究的最终价值。

因此需要研究者集中大量时间用来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最糟糕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也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

当研究者处于没有问题的状态时,首要任务是开拓挖掘研究问题;当研究者处于众多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可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

从事教育研究,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者不外乎处于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奉命行事,研究问题有些来自上级部门直接下达的研究任务,要求必须完成;二是来自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现实需要,试图通过研究改善实际情况,变革现状;三是来自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研究问题可以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展开:

1、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

通常从教育实践的困难和需求入手,通过观察分析教育现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以教育实践为着眼点来形成研究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

教育研究问题存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过程中问题是层出不穷、永无止境的。

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中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直接转化为研究问题。

如:

当前基础教育实践中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现实中的问题是:

学生负担究竟有多重?

如何实质性地减轻学生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究竟减什么?

怎么减?

(2)从教育实践的矛盾、困惑中寻找研究问题

当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事物的合理性时,疑问便自然产生,就会在原来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可研究的问题。

如,课堂教学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

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的教学存在吗?

用档案袋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合适吗?

百分制错在什么地方?

用等级制评分真的有利学生的发展?

(3)抓住思想中的火花来形成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并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产生的,有时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来自灵感,来自突发的联想。

如,当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牛顿突发奇想:

为什么苹果往下掉,不往上飞?

由此产生了研究问题。

又如,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错误没有必要去纠正,随着训练量的增加,错误会自然矫正。

有些错误必须及时矫正,否则会先入为主,形成定势。

产生的研究问题是:

错误有哪些类型?

哪些错误必须有错必纠?

哪些可以听其自然?

(4)凭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研究问题

个人经验是寻找研究问题的最重要的资源,当教育现象与个人经验不相吻合,产生冲突,我们就可以从冲突、不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入手,去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

如,有些老师根据经验发现,强化训练有助于迅速提高测验成绩,因此着手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强化训练,来提高教学效率。

(5)从有争议的讨论焦点或热点问题上选择研究问题

焦点和热点问题是社会大众关注的论题,反映了社会的关心和需求,常常是研究问题之所在。

如,人的素质究竟指什么?

创造性能教吗?

教出来的是创造性吗?

2、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形成研究问题的另一个来源。

通常从阅读有关理论、文献出发,从相关理论中推演出某种假设、理念、原则,然后再作为问题进行研究。

以教育理论为着眼点来形成研究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承袭已有的研究成果来探究新的问题

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和不断的涌现新问题中发展前进,要解决的问题不会是越来越少,只能是越来越多。

如:

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其积极作用,但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只能给予成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挫折和失败在教育教学中究竟起怎样的作用?

正强化和负强化在教育中各有哪些作用?

适用条件有哪些?

(2)在理论空白处挖掘问题

教育研究领域内尚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在这些领域中进行挖掘,可以产生很多可以研究的问题。

如:

学生是怎样学会知识的?

学生是怎样理解知识的?

如何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知识教学教到怎样程度为止?

(3)在理论观点的争议中寻找问题

不同的理论观点,有争议的问题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互相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问题提供了参照。

如: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教会的还是学会的?

(4)以反其道而行之来开拓问题

当站在一个观点的反面,以走极端的形式来看问题时,常常会打开视野,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如,当人们都在谈论教师如何教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学生如何学;当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时,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学校教育中哪些方面不属于素质教育;三十多年前,当人们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天经地义的指标时,前苏联的阿莫纳什维利则提出取消分数的教学。

当大家对给差生补缺补差的效果莫衷一是时,前苏联的雷先科娃则在进行让数学学科的差生先学60课时以后要教内容的实验。

(5)在阅读理论、审视理论的过程中构思研究问题

教育研究问题可以从学术理论推演或验证中得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启发研究者构思研究问题的灵感,了解或提示研究问题的方向,为形成研究问题提供参照。

教育研究领域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要发现或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研究者从各个可能的来源去寻找、思考,去发现合适的研究问题。

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教育教学中争论的问题;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等,都是形成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

三、选择研究课题的思维策略

研究者的科研能力体现在能否发现研究问题上。

要发现问题,研究者首先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领域有基本的了解,这是从事该项研究的知识基础。

第二是要经常关注研究动态的发展,了解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站在研究的前沿。

第三应具有不安于现状,求变革的心态。

第四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选择课题的思维策略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二条:

1、怀疑

怀疑是产生研究问题的最简便、最常用的思维策略,怀疑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力。

当你对原有的理论、观点、行为的正确性无法作出明确判断时,怀疑便会自然产生。

怀疑能引起人们对事物合理性的重新思考,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

一般来说,学科发展水平越低,值得怀疑的结论越多;实践越是依赖于经验和常识,可信程度也就越低。

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还比较年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还不高,因此通过怀疑产生新问题的机会很多。

例如,大家都知道掌握知识需要不断的强化和重复,要经常复习,这是常识。

但是如何强化?

如何重复?

什么时候重复?

需要重复多少次?

什么样的重复效果最好?

个体之间重复的差异有多大?

为什么有些知识无需重复,一次便可记忆终身,而有些知识则要多次重复,甚至重复几十次还是记不住?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怀疑产生的。

通过怀疑提出新问题时应考虑怀疑的依据,怀疑的依据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考虑。

从实践着眼,怀疑的依据可以来自经验和事实,当结论与经验不符或结论与事实不一致时,怀疑就会产生;从理论着眼,逻辑则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工具,当我们发觉某种理论、观点不符合逻辑,那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此提出怀疑。

怀疑是研究人员应具备的思维策略,富有怀疑精神的人往往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缺乏怀疑精神的人则更相信权威或书本。

在教育实践中,当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测到的事实与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或大纲的规定相矛盾时,有些人习惯于自责,否认自己的经验,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总认为是自己出错,没按要求做,没做好;有些人则会反问:

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大纲的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在形成课题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第二种人的那种思维品质。

研究者不应该把现存的现象都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不应该把现有的结论都看作是绝对正确的、无可挑剔的;不应该盲目轻信书本上的观点和权威的言论。

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是正确的结论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怀疑。

通过怀疑提出问题,最终研究结果可能有二,一是证实了怀疑是对的,得出了新的结论;二是证明怀疑是错的,维持了原来的结论。

第一种结果当然是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第二种结果虽然怀疑被否决,但否认本身就是科学认识的一种形式,也是研究结果的组成部分。

2、变换角度

变换角度则是改变原来的思维路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新的探索天地,它不以否定原有结论为前提,它需要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思维形式为发散思维、横向思维。

正如要描述一个建筑物,可以从建筑物的前后左右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也可以深入到建筑物的内部一层一层、一间一间的细看。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看,会有不同的感受,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会形成不同的问题。

以变换角度的方式去观察,去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

由于发散思维的不定向性和产生结果的多样性,这种思维策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对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

一般来说,在课题形成过程中,变换思考角度的基本方向是:

向研究较少的、较薄弱的方面转化,向研究的空白点上转化。

虽然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基本走向上是根本不同的思维策略,但正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个面一样,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然而二者可以互相补充,发散思维常常产生某种新问题、新想法,对发现问题起决定作用,而逻辑思维则完善、拓展这些新问题、新想法,对确定课题起决定作用。

四、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

选择研究问题的基本准则有三:

1、问题必须有价值

所选问题的价值表现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理论价值在于有关知识的拓展,能为教育理论增添新内容,如理论的构建、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突破等。

应用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用于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或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选择问题应根据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选择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上有较大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

2、问题必须有新意

教育研究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

选择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科研选题最忌讳的是无意义地重复别人的研究。

选择问题要有新意是指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新设计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要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

所选问题要具有原创性和唯一性。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重复别人的研究通常不能算作科学研究。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总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

创新并非要求所研究的一切都是独创的,全新的。

选择一个别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是创新;用与别人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同一个问题也是创新;将某个理论、某种方法应用到新的研究领域中去,这还是创新。

3、问题必须有可行性

所选的问题本身应该是可以研究的,存在被解决的可能性。

研究的可行性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

(1)主观条件涉及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包括研究者的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实践经验、专业特长、研究兴趣等。

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与技术,以及研究的动力——兴趣。

凡研究者的知识与能力所不及者,即使与兴趣相符,也须慎重考虑。

(2)客观条件涉及研究的物资条件,包括研究规模和范围;占有资料的完备程度;研究必需的时间、经费、人力、物力,以及课题实施的可行程度。

通常要考虑问题本身是否可行;研究方法是否可行;伦理道德上是否可行;资源的使用是否可行;资料收集是否可行等。

客观条件是课题研究的硬指标,无论哪个条件不具备或可行性很低,都有可能导致研究工作只限于纸上谈兵。

(3)时机条件涉及与研究有关的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的发展成熟程度。

当时机条件还不成熟,任何努力都是枉然。

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同时具备价值、创新、可行三条准则,缺一不可。

安德生(G.Anderson)将适合于进行课题研究的好的问题的特征概括为10条,可作为选择课题的参考。

1、问题能被清晰、准确地陈述。

2、问题能概括与研究有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3、问题具有理论背景或基础。

4、问题与一个或多个研究学术领域相关。

5、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文献供参考。

6、问题具有潜在的意义和重要性。

7、问题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经费范围内完成。

8、能够获得或收集到足够的资料。

9、研究者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这个问题。

10、问题是新的,还没有充分满意的答案。

当然,一个好的研究问题要全部具备以上条件是困难的,但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必须具备绝大部分的条件。

选择课题还要考虑两点:

一是问题值不值得去研究,要象顾炎武所说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这样的问题值得去研究;二是这个问题自己能不能做下来,主要涉及研究者以往的积累和能力,以及有没有完成的可能性。

这两点锁定以后,再选课题,成功的把握就比较大了。

五、研究问题的表述

研究问题是一种意义或内涵不明确、信息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状态;是等待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来解释的待答问题。

既然是问题,那么在表述上必定是疑问句形式。

从解决问题的性质、对事物了解程度和探求的深度来看,研究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描述性问题

描述性问题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叙述,了解现状,探讨是什么(what)的问题。

通常只涉及一个变量。

例:

高中生报考理科人数比率是多少?

城市小学毕业生识字量是多少?

中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

2、相关性问题

相关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探讨如何(how)的问题。

通常涉及两个变量。

例:

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绩有关联吗?

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联系吗?

小学生的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相关吗?

3、因果性问题

因果性问题主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规律性,探讨为什么(way)的问题。

通常也涉及两个变量。

例:

挫折会导致学生侵犯性行为吗?

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吗?

个别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吗?

以上各类研究问题,有的比较概括,有的比较具体,但所有问题都包含了可以操作或测量的变量,这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条件。

研究问题从表述上最好能涉及两个变量,这样研究问题就会变得具体明确。

如果研究问题只涉及一个变量,人们往往难以知道研究者究竟会做怎样的研究,会研究到什么层次。

一个变量的研究是发散型的,它可能会与任何有关的变量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是无限的。

见图2-1:

变量

图2-1一个变量的研究取向示意图

当研究问题涉及两个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线性的、对应的。

见图2-2:

变量2

变量1

图2-2两个变量的研究取向示例

研究问题不仅是研究者的疑惑和困难,也是整个研究活动的指南。

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收集、分析有关资料来回答提出的研究问题。

既然研究问题是研究行动的方向和中心,那么研究问题就必需明确具体,要有较好的操作性。

例如:

(1)上海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理想吗?

(2)上海市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比率是多少?

以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够明确,过于笼统,并且涉及价值判断,人们难以知道怎样的健康状态是理想的。

第二个问题比较明确具体,容易操作,只要确定近视的标准,通过测量就可以获得数据。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多如牛毛,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的,问题有大小、主次、轻重、缓急之分,因此研究什么问题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选择问题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在可供选择的问题中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问题就是确定研究课题。

六、选择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法

选择研究课题要力求做到小题大做,课题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释面要大。

小题小做可以做到小巧玲珑,就事论事,但没多大意思;大题大做当然好,但往往受条件的限制,难以承担,需要多年甚至一辈子的精力;大题小做,名不副实,往往只能是经验、感想、体会之类,有失肤浅;最合适的是小题大做。

因为在研究能力不是特别强、知识积累不是很雄厚时,大题大做会有困难,而小题大做有可能使你的成果比较结实。

做学问、搞研究就要象陈垣先生所说那样“竭泽而渔”。

小题大做可以做得到,但若大题大做则不可能。

小题大做的意思是要将课题做深做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另外,目标集中的课题研究也容易加以控制。

但是,并非所有小题都可以大做的。

这里,需要研究者的眼光、经验和洞察力,要学会在一个富有潜力的小题目里做出大文章。

有些小题可以大做,有些则大做不了。

这取决于小题背后有无大的理论背景,也取决于课题本身的潜力,以及研究者的挖掘能力。

我们希望的是进去时很小,出来时很大。

这是研究的理想状态。

下面介绍几个选择课题的具体方法。

1、聚焦选题法

研究课题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缩小搜索包围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朦胧、粗略的研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逐步逼近的过程。

见图2-3:

 

研究方向

研究课题

图2-3课题聚焦法形成示意图

选择研究课题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确定研究方向;课题聚焦;决定研究方法三个步骤:

首先,初步确定研究的方向或范围。

研究课题形成之初,只是一个宽泛粗略的课题,它可以来源于研究者的经验和兴趣,也可以来自对文献的查阅或对理论的思考。

这时的课题通常是朦胧模糊的,抽象笼统的,只是大概的研究方向或范围。

其次,课题聚焦。

课题聚焦就是对初定的课题进行分解,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因素罗列出来,逐步缩小课题范围,向课题焦点逼近的过程。

例如,初步确定的课题范围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变量是个很大的范畴,从中可以分解出许多与学生学习成就有关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学习能力、动机、兴趣、性格、学习策略、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家庭状况……研究者可将这些影响学习的因素尽可能地罗列。

当然,研究者不可能去研究罗列的所有因素,而只能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进行研究。

如,研究学生性格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或研究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这样课题范围就大大的缩小了,课题的焦点就集中了。

有时可能还需将所选因素再具体化,再分解,再进一步“聚焦”,直到研究者满意为止。

选题从大的范围到具体的某一点,是不断缩小包围圈的过程,也是研究者思考不断深入的过程。

是将问题不断推进,课题不断成熟的过程。

当然,光凭这一点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对这一点的研究要能够放大,研究结果能解释更大的范围。

要以小见大,就像一个沙漏。

瓶颈就是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沙从瓶颈中的一个点漏下来,到瓶底则覆盖一个面,瓶底就是研究课题要解释的范围。

见图2-4:

 

范围

 

课题

 

范围

图2-4选题以小见大示意图

2菜单选题法

菜单选题法类似于计算机程序中的下拉菜单,又称分解菜单法。

这种方法是将某一研究范围分成许多类别,然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其中一个类别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当然,如果类别还不够具体明确,可再将该类的某一项分成更细的次类别,再进行选择,直至获得满意的课题为止。

以上例研究学生学习效果为例,具体过程见图2-5:

 

年龄

性别

性格

学习能力练习次数

学习动机练习时间

学习兴趣练习形式

学习策略练习内容

教师练习情景

学生学习效果教学风格练习方式

教材练习难度

练习方法课内练习

学习环境课外练习

同伴练习效果

班级气氛.

家庭状况.

..

.

.

图2-5研究课题分解菜单示例

图2-5这份菜单表明,当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可将影响学习效果的有关因素尽可能地罗列,当然我们不可能去研究罗列的所有因素,而是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进行研究。

如图2-5中,我们选中“练习方法”,但是我们感到“练习方法”仍然范围较大,难以操作,因此将“练习方法”再作分解,最后我们的课题焦点落在“练习时间”上,研究课题可以表述为“练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

一般说来,研究课题的菜单分解到三级菜单,这样的课题必定是具体明确的,可以操作的了。

3、多维选题法

菜单选题法是从一个总研究方向出发,不断地分解具体的因素,从而使研究课题具体化、可操作化。

多维选题法则是从两个以上的层面来考虑问题的选题方法。

具体操作是先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研究领域,应用菜单选题法,在每个研究维度中尽可能罗列各种可能的因素,然后将任何两个有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构成研究问题。

这种选题方法又称为多层面模式选题法。

例如要对教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先列出“教学因素”、“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三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之下罗列各种可能的次级因素,然后根据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例如,以教学因素中的“学生”为例,“学生”可以和教学活动或教学效果中的任何项目联系,组合成一个个研究课题。

见图2-6所示。

 

教学因素教学活动教学效果

学生班级组织形式适应社会需求

教师师生关系满足个人需要

社会教学计划改变学习态度

环境教学目标提高认知能力

教材学习方法掌握技能技巧

.教具陶冶情操

...

...

..

图2-6多维分类选题法示例

在实际选题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因素中的“学生”与“学习方法”联系起来作为研究问题,如果觉得这个研究问题还不够具体,还可将”学生”和“学习方法”作进一步分解,最后将某一种学生因素(如学生性格)与某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发现法)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研究课题可以是“发现法对不同性格学生进行教学的效果研究?

”。

我们也可以将“学习方法”与“改变学习态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关系研究”。

从理论上说,多维分类选题法所产生的课题数量是各个因素数量的组合。

我们以教学因素这一列中的“教师因素”为例,教师因素可以分别和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项目组成课题,如:

“教师因素与班级组织形式”、“教师因素与师生关系”、“教师因素与教学计划”、“教师因素与教学目标”、“教师因素与学习方法”、“教师因素与教具”等。

同样道理,教师因素也可以分别和教学效果中的每个项目组成课题。

每一领域分解的因素越多,可以组合的可能课题也就越多。

在如此众多的课题组合中选择,必定存在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必定会有他人想也没有想到过的、有新意的研究课题,研究者选择课题的余地就会大得多。

4、矩阵选题法

有时,也可以采用排列矩阵的方式来选择研究课题。

例如,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研究,但我们还不知道研究该从哪里入手,研究的切入口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