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2520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docx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

带孩子一起学《大学》

写在前面的话: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何带孩子学《大学》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第一,挑三拣四。

特别偏僻的字、特别孤僻的话语直接舍弃。

第二,学以致用。

不仅让孩子学会背诵,还要理解其义。

第三,化大为小。

我把《大学》分成了许多段落。

各位可以每天带孩子学习一个段落即可,难度不大,生字不多。

并且,我把需要重点背诵的进行了标注。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以下部分,红色部分为原文,蓝色为推荐熟记的警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要表明的原理,是要彰显人们美好的德行,使天下的人革旧鼎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止于至善,不仅仅提出了理想目标“至善”(就是最理想美好的境界),并且表明了态度,“止于”,就是没达到至善之前都要不停的追求、奋斗,达不到“至善”则不会停止。

止于至善是一个很好的名言,应当深刻理解并记住。

另,东南大学将“止于至善”作为校训。

开宗明义,大学第一段话就提出了它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记住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解字:

“知止”,字面意思是能够知道所当止的地步,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

实际的意思是说,要知道人生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

“定”——确定的志向。

“静”——内心宁静。

“安”——心态和人的生活状态都泰然安稳。

“虑”——行事思虑周详。

“得”——得到想要的结果(止于至善)。

解句:

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之后,才能在内心确立志向,有了明确的志向,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安稳,泰然安稳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而后才能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根柢和末梢,天下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

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这《大学》所阐明的大道了。

感悟:

儒家跟道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儒家的哲学比较容易找到修行的路径,你不需要太高的智慧也能看的懂学的会。

道家对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不是一般人都能学的进去、理解的了的。

你看,大学就是儒家的经典之首,它是给出了大致的步骤,只要你肯坚定地跟着它修行,那么你就离“君子”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格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字:

齐家--整肃家风家纪,使家庭齐心协力,和睦平安。

这里的家,不是家庭,而是家族的意思。

致其知--“致”通“至”,致知就是获得知识,达到完善的理解。

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其实就是学习加实践以搞清楚万事万物的原理。

解句:

自古以来,想要在天下彰显美好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想要提高修养,先要端正自心;想要端正自心,先要有真诚的意念;想要有真诚的意念,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就在于学习和探推事物的原理。

学习和探究事物的原理才能有真知,有了知识才能做到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端正自心,端正自心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了自身修养才能整顿好家族,家族整顿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

这里道出了《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感悟:

在中国古代,“国”与现在的国家不太相同,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是“国”,而天下就是整个中国。

现在,我们不妨把“治国”中的“国”的含义不仅仅理解为“国家”,不妨扩大一下,推广到一个企业、一个社会组织。

也不妨把“天下”推广到一个行业。

治国不仅仅是治理国家,治理好一个公司、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一个基金会,都是一样的。

“平天下”也不仅仅是“天下太平”,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在治理好本企业的前提下,如何带动行业规范竞争、实现良性互动,也是“平天下”!

这个“八条目”,点明了君子修养的八个台阶,按照儒家的指引,一步一步走,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逐步实现更大的自身价值。

随着自身价值的发挥,也会逐步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是“修身”,修身实现了,才能治国平天下。

而修身的途径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应当记住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解字:

庶人--指没有官爵的平民。

壹是--一切。

本乱--本性败坏。

末治--家齐、国治、天下平。

厚--重视,尊重。

薄--轻视,蔑视。

解句:

从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把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一个人,他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坏了,却能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

正如他对自己关系深厚的人情意淡薄,而对自己关系淡薄的人却情意深厚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人。

这就叫做知本,这就叫做认识的极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解字:

诚其意----使意念诚实。

恶恶臭----第一个恶(wù),讨厌,厌恶。

恶(è)臭,指非常臭的气味。

好好色----第一个好(hào),喜好,喜爱。

好(hǎo)色:

美色。

慎其独:

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做事规矩。

解句:

所谓诚实自己的意念,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气味、爱好美色那样自然真实。

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自我满足。

为了做到诚实不欺,君子必须谨慎要求自己,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做事规矩。

应当记住的句子:

君子必慎其独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解字:

厌然:

遮遮掩掩的样子。

揜:

通“掩”,掩盖。

著:

使...显著。

心广体胖(pán):

人心胸开阔,外貌安详。

解句:

小人闲居时为非作歹,没人哪样坏事做不出来。

但见到君子的时候,遮遮掩掩地掩藏他那不光彩的行径,故意显露出他的“善良”。

人们看他,就像看到透了他的肺肝一样,那装模作样又有什么用途?

这是说,充满于心中的东西,总要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自己独处的时候。

曾子说:

“十只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只手在指点着你,这多么严厉可怕呀!

”财富能够润饰房屋,道德能够润饰人身,心胸宽广从而身体舒适,所以君子一定要自己的意念。

感悟:

这段话进一步讲了为什么要慎独,为什么要诚意。

应当记住的句子:

富润屋,德润心。

心广体胖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唯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略去几十字)

解字:

汤:

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

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康诰》:

是一篇很的意思的文章,是周成王攻伐管叔、蔡叔后,将殷地封给康叔,在康叔赴任前给康叔写的一篇相当于任前诫勉谈话的文章,对康叔如何治理殷地提出了许多原则。

解句:

商汤浴盘上的铭辞说:

“假如今天洗净污垢更新自身,那么就要天天清洗更新,每日不间断地清洗更新。

”(字面意思之外,总之要不断更新自己,使自己不断成长)《康诰》中说“使人们常常自新”。

《诗经》中说:

“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但她要承担新的使命。

”所以君子要尽一切努力来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应当记住的句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虽旧邦,其命唯新。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传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解字:

忿懥:

愤怒的样子。

解句:

所谓修身在于端正自心,意思是说,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所有恐惧,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忧虑,心就不能端正。

被忿怒、恐惧、偏好、忧虑所困扰,导致神不守舍,心不在焉,看也看不明白,听也听不清楚了,吃着食物却不知滋味。

这说的是修身在于端正自心的道理。

体味感悟:

儒家讲的修身是一步一步进阶的,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又是修身的前提。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

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那是死人。

而只是说要好像在从天上俯视自己一样,时刻明白自己的情绪,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这种理性,好比是时刻站在上帝视角来审视自己。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解字:

辟--通“僻”,在这里作分别、区别、偏见讲。

解句:

所谓齐其家在于修养自身,意思是说,一般人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有过人亲爱的偏向;对于自己所轻贱厌恶的人,往往有过分的偏向;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也有过分的偏向;对于自己所哀怜的人也有过分的偏向;对于傲视慢待的人也有过分的偏向。

所以,喜欢某人同时又知道他的缺点,厌恶某人同时又知道他的优点,这种人天下就很少了。

所以谚语有这样的说法:

“由于溺爱,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过错;由于贪得,人们不知道自家禾苗的壮硕。

”这说的是自身不提高修养就不能治好自家的道理。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

“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解字:

赤子:

初生的婴儿。

虽不中[zhòng]:

中,是符合的意思,在一些方言中(如唐山)“中”就是肯定、同意的意思。

解句:

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是要先治理好家族。

这是什么道理呢?

如果不能治理好本家族,而却能治理好本邦国的人,那是从来不会有的。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就是不离开自己的家族,也能够收到治理邦国教化人们的成效。

因为在家孝顺父母的道德,就是侍奉国君的道德;在家尊敬兄长的道德,就是服事长官的道德。

在家慈爱子女的道德,也就是父母官慈爱平民百姓的道德。

《康诰》里面说:

“保护平民百姓就要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

”这就是要求诚心实意去努力保护,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关太远。

生活中谁也没有见过先学会养育孩子,然后再去出嫁的女人。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这,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解字:

偾[fèn]:

覆败。

诸:

兼词用法,有“对于”的意思。

桀[jié]:

即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暴君。

纣:

即商纣王。

蓁蓁[zhēn]:

树叶润泽、茂盛的样子。

宜兄宜弟:

意为家族中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团结。

其仪不忒:

礼仪没有差错。

忒[tè]:

差错。

四国:

四方各国。

解句:

一个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族实行谦让,整个邦国都会兴起谦让之风;一个君王如果贪婪暴虐,整个邦圈就会群起作乱;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这样地重要关键。

这就叫做:

一句话能败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

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凶暴。

号令民众实行仁爱而自己嗜好凶暴,民众是不会服从的。

因此,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先应该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

应该先去掉自身的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之改恶从善。

如果本身藏有不合恕道的品性,却去开导别人明白善恶之道理,那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所以说要治理好邦国,就要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家族。

《诗经》写道:

“桃花妖娆如含笑,满枝叶儿碧又青,这个姑娘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

”只有先使一个家族之人和睦相亲,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

《诗经》里说:

“家族之中情意融洽,兄弟之间团结友爱。

”只有先使一个家族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

《诗经》写道:

“国君的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

”国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人:

作为父亲的讲慈爱,作子女的讲孝顺,作兄长的讲友爱,作弟妹的讲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整个国家四方百姓才会效法。

这些都说明了国君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的道理。

应当记住的句子: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解字:

倍:

此处通“背”,背弃之意。

絜矩之道:

儒家伦理思想之一。

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在道德上有示范作用。

絜(xié),量度,即测量。

矩,制作方形物件的工具。

絜矩之道具体是什么呢?

就是下文。

解句:

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

这是什么道理呢?

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孝敬之风;国君尊敬长辈,便会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敬长之风;国君怜爱救济孤儿,全国的百姓便会照样去做,下面的民众就不会违理作恶。

所以,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的作用。

如果我厌恶上位的人以无礼待我,我就不应以无礼对待我下边的人;我厌恶下面的人以不忠待我,我就不应以不忠来侍奉我上面的人;我厌恶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应把不善加在我后面的人身上;我厌恶后面的人以不仁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仁施于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右边的人以不义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义施于我左边的人;我厌恶左边的人对我不诚,我就不应以不诚对待我右边的人。

这就是所讲的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概括一下“絜矩之道”就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推己及人”。

应当记住的句子: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解字:

民之所好(hào)好(hào)之,民之所恶(wù)恶(wù)之:

老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杜绝。

民具尔瞻中的“具”通“俱”。

解句:

《诗经》里说:

“美好欢乐的国君,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

”老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杜绝。

这才叫做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

    《诗经》里说:

“雄伟巍峨的终南山,山崖险峻不可攀。

权势显赫的尹太师,百姓目光都注视你。

”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

如有妄为出偏差,那么就会被天下百姓所不容!

《诗经》里说:

“殷代尚未丧失民心的时候,还能够与上天的旨意相符合。

应当以殷商的兴亡为鉴戒,认识到守住天命永保国家并不容易。

”这些说的是:

统治者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也就会享有国家;否则,就会失去民众的拥护,也就会失去国家。

应当记住的句子:

民之所好(hào)好(hào)之,民之所恶(wù)恶(wù)之。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①德,有德此②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③。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 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解字:

乎:

于,在。

此:

这样,这么。

用:

指供国家享用的各项货物。

解句:

因此,国君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性。

有了美德,就会拥有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有开支。

 对于国家而言,美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梢。

如果国君在表面讲道德,而实际内心重财富,那么民众就会相互争利,抢夺财富之事就会发生。

所以,财富聚集在君王,平民百姓就会离散。

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在君王的周围。

因此,君王如果发布无道的政令,必将遭到平民抵抗;财富无道地肆意搜刮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极端的手段掠夺而去。

《康诰》里说:

“只有天命的去存是没有一定的常规的。

”这就是说行善积德就获得天命,不行善积德就会失掉天命。

《楚书》里说:

“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是把‘善’当作宝贝。

”重耳的舅舅子犯教晋文公这样说:

“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有把热爱亲族当作宝贝。

应当记住的句子: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①,用之者舒②,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③,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④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⑤曰:

“畜马乘⑥,不察于鸡豚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⑧国家而务⑨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⑩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解字:

①疾:

迅速。

②舒:

舒缓,适当。

③发身:

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④府库:

古代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

⑤孟献子:

鲁国的大夫。

⑥畜马乘:

当大夫官的人。

⑦不察于鸡豚:

(做了大官的人)不应该计较养鸡养猪的小财利。

⑧长:

成为国家之长,即君王。

⑨务:

专心。

⑩菑[zī]:

初耕的田

解句:

创造财富有条重要的原则,这就是要使生产财富的人众多,消耗财富的人数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快,动用财富的人节俭。

这么做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保持充足。

    具有仁德的人士使用财富来达到自己的理想,没有仁德的却让自己成为聚敛财富的工具。

    没有听说过君王好仁乐义,而下面的臣民不喜欢仁义的道理;没有听说过下面的臣民爱好仁义,而不能帮助君王完成其事业的道理;没有听说过国家府库里存有财富,而财富不属于国家君王所有的道理。

孟献子说:

“当了大夫这样的高管,就不应该再去计较那些养鸡养猪之类的琐事;能够享用凿冰丧祭的卿大夫,就不应该再饲养牛羊;达到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就不应该收养那只顾聚敛民财的家臣,与其有这种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那种盗窃府库财物的臣子。

”这就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财富为利益,而应该以倡导仁义为利益。

    治理国家的君王专门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出自小人的主意。

君王以为小人是心存善良的人,如果国君任用奸臣小人处理国家事务,那么天灾人祸就一定会同时到来。

到那时,虽然有善人贤才出来收拾残局,也是无可奈何,挽救不了的。

这说明治理国家不应以追逐财富为利益,而应以崇尚仁义为利益。

应当记住的句子:

生财有大道(生财有道就出自这句话)。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财富为利益,而应该以倡导仁义为利益)。

■《秦誓》曰:

“若有一个臣,断断兮①无他技。

其心休休②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③,其心好之,不啻④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⑤疾以恶之。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⑥不通,铺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⑦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⑧以失之。

解字:

①断断兮:

忠诚老实的样子。

②休休:

善良宽厚的样子。

③彦圣:

指德才兼美的人。

④不啻:

不仅,不只是。

⑤媢[mào]:

嫉妒。

⑥违:

阻止压抑别人。

俾:

不通。

⑦逮夫:

逮,及,到。

夫,助词,此。

⑧骄泰:

骄恣放纵。

解句:

《秦誓》里说:

“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臣子,忠实诚恳而没有其他本领,但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

别人有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具有美德、本领高强,他不只是口中经常称赞,而且从内心确实很喜欢。

这种心胸宽广的人如果加以重用的话,那是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之幸福的,也是完全可以为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谋利益的。

反之,别人有本领,便嫉妒和厌恶别人;别人具有美德,便故意压抑阻止,使得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

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如果加以重用,那是不能够保全我子孙后代和臣民的幸福的。

这种人对国家来说也实在是太危险了。

只有那有仁德的国君,才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给以流放,驱逐到四夷居住的边远地方。

不许他与贤能的人同住在中原大地。

这就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该爱什么样的人,该恨什么样的人。

    发现了贤才却不能推荐他,或者虽然推荐了却不能尽早地重用他,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才。

发现了不贤的人却不能罢退他,或者即便罢退了,但不能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是政治上的过错。

    喜爱人们所憎恶的东西,憎恶人们所喜爱的事情,这就是说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一定会降落到自己的身上。

    所以,国君要具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就必须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得它,反之,如果态度骄恣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应当记住的句子: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