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2414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docx

AKC资料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

中美上甘岭炮战:

志愿军35万发炮弹创辉煌[图]2009年02月21日10:

44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7条

相关标签:

[抗美援朝]

 

志愿军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

 

志愿军装备的苏联BM-13火箭炮发射中

炮兵,是陆军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

但对于从“小米加步枪”起家的我军而言,炮兵取代步兵成为杀伤敌人的主要手段,还要从5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说起。

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以准确、及时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夺取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企图,并取得了炮兵歼敌占总歼敌人数一半以上的纪录,充分展现了炮兵作为“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

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去聆听上甘岭战役那隆隆的炮声,去追忆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中所创造的辉煌胜利。

志愿军炮兵,是我军最早入朝参战的兵种之一。

1950年10月19日,炮兵第1、2、8师和高炮第1团开赴朝鲜战场,成为首批参战的炮兵部队。

当时,炮兵第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出征诗: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首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出征诗,表达了全体志愿军官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心声,也道出了志愿军炮兵部队再建新功的渴望。

但部队一入朝,就感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残酷。

天上到处都是美国鬼子的飞机,一发现可疑目标,就是一阵狂轰滥炸。

在崎岖的山道上,由骡马驮载的火炮机动非常困难,很难跟上快速运动的步兵,结果炮兵打不上仗的现象时有发生。

即使是能上去的少数火炮,也因为数量少、型号杂、性能落后、炮弹供应困难等原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这些情况,着实让立功心切的志愿军炮兵上了一把火。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从1950年11月起,中央军委开始从苏联成批进口火炮,并在国内扩建炮兵部队。

在朝的部分炮兵也相继回国改换装备。

经过短期组建和突击训练,特别是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国家支援战争能力的提高,志愿军炮兵数量大增,火力明显加强。

到1952年9月,志愿军共有山、野、榴弹炮1493门,其中野炮507门、榴弹炮578门,此外还有高射炮988门、火箭炮162门。

尽管与敌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经过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的锻炼,志愿军炮兵的技、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官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与敌人一较高低。

就在这时,上甘岭战役爆发了。

战役前夕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上的一个小村庄,它南面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构成了北面五圣山的天然屏障。

作为金化地区最高峰,五圣山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它西临平康平原,东扼金化经金城到东海岸的公路,向南则可以俯瞰金化、铁原地区的敌人纵深,非常有利于志愿军炮兵对敌人的侦察搜索。

对敌人而言,夺取了五圣山,则可以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从平康平原突入志愿军的防御纵深,威胁平壤。

所以,自从志愿军占领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之后,敌人就将这两个阵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

1952年10月,第七届联大和美国总统大选在即。

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并迫使中朝方接受其在战俘问题上提出的无理要求,美国政府指示“联合国军”在战场上向中朝方施加军事压力。

据此,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制定了行动计划,代号“摊牌”。

其要点是:

集中优势力量,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作一次重点攻击,夺取上甘岭;如果发展顺利,就一鼓作气,拿下五圣山。

范佛里特对“摊牌”行动颇为乐观。

他认为,有200多架次飞机和16个炮兵营280余门大炮的支援,担任进攻任务的美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只须动用2个营,付出200人的伤亡代价,就可以拿下这两个高地,而整个行动将持续5天。

当敌人的进攻准备就绪之后,10月8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批准了“摊牌”行动计划。

同一天,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在板门店宣布:

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

在退出会场时,他狂妄的叫嚣:

“让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范佛里特的乐观不无道理。

当时的美军条令规定:

一个步兵师的进攻正面为4~6千米,加强炮兵6~9个营。

但为保险起见,范佛里特在上甘岭3千米的正面上投入了两个师的兵力,加强的炮兵更是多达16个营。

此外,还有高炮和火箭炮各一个营、2个坦克连、1个重迫击炮连,以及足够的空军支援和照明支援。

美军的火炮,向来以数量多、型号统一、性能先进和保障快捷著称。

遂行火力支援的16个炮兵营,火炮口径均在105毫米以上,基本统一为105毫米和155毫米两种,还有203毫米口径的榴弹炮。

南朝鲜炮兵是经美军一手建立和训练起来的,清一色美式装备。

尽管在大口径火炮数量上较美军为少,但在105毫米口径以下火炮的使用上颇具特色。

在战役发起前,南朝鲜炮兵以团为单位,将60炮、81炮编组成营,统一指挥、集中使用,并且具有机动及时、射击猛烈和火力密集的特点。

按照战役计划,敌野战炮兵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从8月份起,就开始加固工事、修建仓库、运送弹药、贮蓄物资,在攻击道路上修筑桥梁。

运输量也骤然增大,超过了平时的1~2倍。

为了查明志愿军炮兵阵地和火力点,敌人还加强了情报侦察。

敌炮兵部队的校正机在我前沿阵地和二线阵地频繁活动,以熟悉阵地情况。

同时少量坦克在我方阵地前活动,进行不规则的射击,引诱志愿军火力还击,企图达到暴露我火力的目的。

此外,敌人进行了一系列试探性进攻和欺骗性演习活动,搜索部队也不时捕捉志愿军哨兵,一些火炮还进行了试射。

到10月初,敌人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炮兵部队也进入了阵地。

按美军惯例,进入阵地的各种火炮采取了多线、重点、纵深的配备原则。

一线为60炮、81炮、无后坐力炮和抵近的坦克炮,距离我前沿1000米以内,甚至300~400米。

二线为机关炮和部分105毫米轻榴弹炮,并以单炮抵近射击,距我前沿2000~3000米。

战役后期敌人则大量使用T-38型多管火箭炮。

三线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距我前沿3000~5000米。

四线为155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以及155毫米加农炮,距我前沿6000~8000米。

炮兵阵地以营为群配置,营采取后三角分散配置;连阵地集中,多采取一线式或梯次配置。

无独有偶的是,敌人的进攻即将发起,志愿军反击注字洞南山的战斗也将打响。

由于注字洞南山位于上甘岭东北,从侧翼威胁到了我军安全,志愿军第15军决定,以担负上甘岭地区防御任务的第45师,于10月18日发起反击,拔掉这个“钉子”。

10月8日,志愿军第15军炮兵召开作战会议,组成了第45师炮兵前方指挥所,共辖7个炮兵群:

第1群配属炮2师30团2个连,有美式155毫米榴弹炮8门;第2群配属炮28团2个连,有日式150毫米榴弹炮8门;第3群配属炮7师3营苏式122毫米榴弹炮9门;第4群配属军属炮9团3营日式38野炮11门;第5群配属师山炮营,有山炮8门;第6群配属高炮35营及601团37高炮4门和85高炮3门;炮209团火箭炮24门为机动炮群。

以上火炮,除火箭炮、高炮由师炮指直接掌握指挥外,其余全部配属给担任反击任务的三个步兵团直接指挥。

当天,参加反击的火炮进入阵地,各种火炮的射向、观察通信设备均指向了注字洞南山。

一时间,狭小的上甘岭地区火炮云集,一场炮火密度堪称世界之最的著名战役,即将在萧瑟的秋风中拉开帷幕。

首轮较量

10月14日凌晨3时,上甘岭地区夜幕低垂,阴云密布。

在连续两天的先期火力打击之后,敌16个炮兵营280余门大炮同时开火,向志愿军阵地猛烈轰击,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

敌人的火力准备异常猛烈。

数以万计的炮弹划过夜空,编织成一张张火网,呼啸着罩向志愿军防守的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五圣山指挥所和各观察所,以及我浅近纵深第二梯队的运动道路。

40余架飞机临空轰炸,配合炮兵对志愿军阵地进行毁灭性破坏。

在火力准备的最后十分钟,一架B-26型飞机低空飞过上甘岭阵地,施放了烟幕。

地面炮兵也发射了大量烟幕弹,掩护即将开始的步兵冲锋。

5时整,敌火力准备结束,炮火延伸。

美第7师第31团全部,南朝鲜第2师第32团全部和第17团1个营,共7个营的兵力,分6路向志愿军第45师135团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猛烈进攻。

敌人在第一天所投入的兵力已大大超出了原计划。

敌炮兵对射击任务进行了区分:

105毫米榴弹炮支援步兵冲击,压制我发射点;155毫米榴弹炮压制我指挥所和纵深炮兵发射阵地;203毫米榴弹炮压制我炮兵并封锁运动道路;步兵冲击时,远射程火炮将步兵护送到距我阵地前沿200米处,再由轻型火炮护送至50米处。

由于上甘岭地区属于山地,不便展开大量坦克,因此敌人把坦克作为移动火炮来使用,27辆坦克在距我前沿阵地200~1000米的距离上进行直接瞄准射击,掩护步兵发动波次冲击。

敌人的密集火力,将五圣山周围的大小道路全部封锁。

在一片硝烟火海中,志愿军第45师135团担任防守的两个营,依托被炮火摧毁的工事和弹坑,用冲锋枪、手榴弹、手雷等轻火器与密集冲击的敌步兵展开激战

由于师炮兵主力来不及参战,能够支援步兵作战的仅有3门122毫米榴弹炮、6门山炮和6门38野炮。

炮兵战士唐章洪曾在“冷枪冷炮”运动中荣获“神炮手”称号。

当敌人向597.9高地进行波次冲击时,他以3分钟速射发弹53发,将敌人的进攻队形打了个中心开花。

在转向支援537.7高地北山时,敌人的炮弹不断在四周爆炸,他来不及架炮,就用左手扶着炮筒进行简便射击。

炮筒被打得烫手,唐章洪就往炮衣上撒尿,用打湿的炮衣卷着冒烟的炮筒进行射击。

激战至17时,志愿军135团官兵因伤亡过大,遂全部退守坑道作战。

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迅速展开工程队,开始构筑发射点、地堡,设置简单障碍,但为时已晚。

我45师炮兵主力经过移动阵地,改造火口,已经作好了支援步兵反击的准备。

晚19时,志愿军炮兵以野、榴炮26门,对立足未稳之敌火力急袭5分钟。

猛烈的炮火将敌人刚刚构筑起的工事摧毁。

敌人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志愿军135团3个连和另外两个排,就兵分4路冲了上来,转入坑道的部队也迅速出击,予以配合。

经3小时战斗,志愿军全部恢复阵地。

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敌人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余枚,为整个战役期间最高纪录,但除了伤亡2000余人、阵地得而复失外,一无所获。

志愿军伤亡500余人,守住了阵地。

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在未能投入全力的情况下,挡住了敌人集中全力的第一次猛攻。

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反复争夺

经过一天的激战,敌人夺取五圣山的企图已十分明显。

为打退敌人的进攻,14日晚,志愿军第15军党委研究决定:

即报兵团、志司批准,调整第45师的部署,集中兵力火力于上甘岭方向。

15日14时30分,志愿军总部复电同意,指出:

“敌正向你军正面发动局部进犯,因此你军应集中力量,准备粉碎敌人的任何进犯,并组织不断的小反击作战,求得大量毙伤敌人,多取得经验,反击注字洞南山暂不进攻为宜”。

至此,志愿军第15军调整了作战重心,准备与敌人在上甘岭放手一搏。

为了方便指挥和密切协同,志愿军炮兵依据火炮性能进行了明确分工:

山地作战,地形复杂,死角多,而迫击炮机动性好,射速快,弹道弯曲,因此将60炮和82炮混合编组,压制野榴炮不易射击的敌冲击出发位置和集结地,并以固定拦阻射击打击透过野榴炮火的残敌;75山炮和75野炮,炮龄老、射程近,因此将其抵近前沿,以直接瞄准射击敌人的固定坦克和机关枪火力点;105毫米榴弹炮、122毫米榴弹炮和76.2毫米野炮,集中射击敌人的集结地,对由浅近纵深向前运动的敌人进行拦阻射击,并压制敌机枪火力点和已发现的迫击炮和榴弹炮;105毫米加农炮、150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榴弹炮,除担负与105毫米、122毫米榴弹炮相同的任务外,着重对敌浅近纵深正在集结和运动的有生力量进行打击、并与敌进行炮战。

15日凌晨5时,敌人卷土重来。

30余架B-29型轰炸机进行了“地毯式”的低空轰炸,然后就是1个小时的火力准备。

紧接着,美第7师第17团、32团,南朝鲜第2师第17团共计4个营的兵力,在大量烟幕掩护下,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冲击。

敌人采取了密集的大纵深队形,后梯队紧跟着前梯队;夜间进至出发位置,白天连续攻击;同时,炮兵实施不间断的纵深压制和遮断,F-51战斗机则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

这种联合兵种的进攻模式,成为上甘岭战役期间敌人的惯用战法。

敌人以密集队形进行波次冲击,使其步兵完全暴露于志愿军的火力杀伤之下。

志愿军炮兵坚持“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战术思想,除将不超过三分之一数量的火炮直接配属给步兵作战外,其余全部集中,组成师、团两级炮兵群,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进行辗转支援。

曾几何时,西方媒体为掩盖“联合国军”的失败,诬蔑志愿军采取的是“人海战术”。

但现在,敌人却不得不以“人海战术”配合其所谓的“火海战术”,向志愿军防守的上甘岭阵地发起反复冲击。

前梯队被击溃,后梯队接踵而上。

从15日开始,每天攻击数十次到四十余次,战斗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开始分为上午、中午、黄昏三个进攻波,后来又改为先小后大,待消耗我有生力量后,到黄昏时以最大兵力作一次总攻。

对于敌人的这种战术,志愿军炮兵以变对变,敌小则我小,敌大则我大。

当敌以1个连冲锋时,我通常以1个榴弹炮连射击;当敌以1个营冲锋时,我以两个榴弹炮连结合少许轻炮,将敌歼灭于进攻之中;黄昏时敌人发起总攻,我集中全部或大部火炮射击,予敌重大杀伤。

这种灵活的战术,避免了不必要的弹药浪费,并确保了我军火力能越打越强。

为最大限度杀伤敌人,志愿军炮兵力求作到“全纵深火力打击”。

当敌向出发阵地运动时,立即集中射击予以压制;当敌发起冲锋时,对其运动路线进行拦阻射击;当敌占领我某一阵地时,即以集中射击杀伤敌人,并继续以固定拦阻射击阻止敌人后续梯队进攻,同时以一部炮火反冲锋,杀伤敌预备队;我步兵发起阵地内反冲锋时,组织短促火力以急袭手段进行支援;当敌溃退时,以炮火追击敌人,不让敌人有喘息之机;步兵暂不反击时,则以扰乱射击阻止敌人修复工事。

炮兵的有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步兵的战斗情绪,也招致了敌人的极度仇视。

为了对付志愿军炮兵,敌人将烟幕使用的重点从掩护其步兵进退变为阻塞我炮兵观察。

一时间,我炮兵阵地和观察所周围浓烟滚滚,有时我炮兵整日失去观察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炮兵部队以“耳”代“眼”,在五圣山主峰建立了师空中窃听所,用报话机、步谈机收听敌人的空中活动,收集情报来源,从而确保了火力支援的不间断。

在实施“烟幕战术”的同时,敌人还以远程火炮结合航空火力,对志愿军炮兵进行压制。

为了有效保存自己,志愿军炮兵把坑道防护和车辆机动结合起来,同时小高炮上山增大射程,重点打敌炮校机,让敌炮兵失去“眼睛”。

此外,还适时对危害最大的敌炮兵阵地进行压制。

18、19日,志愿军炮兵第20团3营9连,主动对注罗峙、松洞地区的敌炮兵阵地进行射击,击毁敌榴弹炮21门,并迫使敌炮转入遮蔽和后撤,从而大大减轻了敌炮兵对我纵深的威胁。

密集的火力,造成敌我双方步兵的大量伤亡。

进行波次冲击的敌人被志愿军炮火一次次击溃;防守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守备部队也在敌火力轰击下逐渐消耗。

由于运动道路被敌炮火封锁,白天后续部队根本上不去。

到了夜晚,反击部队从千米以外接敌,遭敌炮火拦阻,途中伤亡很大,造成反击成功后无力坚守。

因此,敌我形成了反复争夺阵地的局面,志愿军昼失夜反,敌人则夜失昼反。

为了防止志愿军反击,敌人大量使用了探照灯和照明弹,把夜晚变成白昼,更增加了志愿军反击的困难。

激战至18日晚,上甘岭两阵地再次被敌占领。

当进攻537.7高地北山的南朝鲜第2师部队攻上去后,发现阵地上的野战工事完全被摧毁,山石被炸成粉末后积淀成灰,足有1尺多深。

由于无法构筑工事,南朝鲜部队只好以汽油桶堆成防御工事,即所谓的“汽油桶阵地”。

阵地争夺在19日晚达到了高潮。

当天下午,志愿军炮兵以山炮发弹15发,摧毁了597.9高地40米宽的敌单壁式铁丝网,为步兵扫清了障碍。

17时30分,志愿军两个营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次齐放,随后103门山、野、榴炮一起开火,向敌第二梯队集结地、严重威胁我步兵冲锋的敌迫击炮群阵地和T-38型多管火箭炮阵地倾泻炮弹。

在炮兵支援下,志愿军第45师组织6个连的兵力,与坚守坑道的部队密切配合,向占领上甘岭两高地的敌人发起反击,至20日1时,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

但仅仅四小时后,敌人就开始了拼命反扑。

激战一日,志愿军终因伤亡过大,弹药消耗殆尽,除继续控制597.9高地西北山腿部分阵地外,其余表面阵地先后被敌夺去,两个高地的志愿军部队全部转入坑道坚守。

敌人对上甘岭两高地的拼命争夺,坚定了志愿军坚决打下去的决心。

10月21日晚,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在电话里勉励第15军,指出“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地向我阵地冲击,这是敌人用兵上的错误,是歼灭敌人的良好时机。

应抓住这一时机,大量杀伤敌人。

我继续坚决地战斗下去,可置敌于死地”。

遵照志愿军首长的指示,第15军调整部署,积蓄力量,开始为决定性的反击作准备。

支援坑道

阵地争夺战历时7天,“反上去守不住”是志愿军面临的主要问题。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

一是敌人炮火猛烈;二是表面阵地无法构筑工事;三是接敌运动伤亡太大。

因此,志愿军炮兵能否有效压制敌人的炮兵火力,并在我军接敌过程中提供全程火力护送,就成了“决定性反击能否成功、反击成功后能否巩固阵地”的关键。

为了增强炮兵力量,从10月23日至11月2日,志愿军第3兵团为第15军增调了炮兵第7师2个营,炮兵第2师5个加榴炮连,第60军野炮2个连,加上20日参战的1个榴弹炮营,上甘岭地区志愿军山、野、榴弹炮数量达到了133门。

志愿军总部还把高炮第610团和1个工兵营配属给第15军,以加强上甘岭地区的防空力量和工程保障力量。

与此同时,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和第15军组织力量进行了火线运输,确保炮兵作战所需的弹药供应。

坚实的物资基础,只是夺取战役最后胜利的一个因素,况且与敌人比装备,本不是志愿军的特长,所以还须在战术指导上下功夫。

为了打好决定性反击,志愿军炮兵总结了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战术思想。

首先是防空作战。

由于志愿军飞机数量有限,仅限于掩护后方交通线,所以前线防空还要靠高炮。

这就要协调好地炮和高炮的关系,强调“地炮支援步兵,高炮掩护地炮”的作战原则。

在火力配系上,以中、高炮为骨干,结合小高炮和高射机枪,组成高、中、低三层火力网,互相支援掩护;在阵地选择上,中、高炮置于较平坦地形上,小高炮配置山上以增大射程,一部分高射机枪或部分轻重机枪配置于山沟底,打击顺山沟冲击的敌机;在任务区分上,中高炮主要打击敌校正机、大编队机群或单架的B-29、B-26型轰炸机,小高炮主要打敌速度较快、对地面实施攻击的飞机,高射机枪主要打敌攻击机。

为便于相互支援,高炮要与远战炮兵沟通联系,一旦遭敌炮压制,远战炮兵即可给以反压制。

其次是与敌炮战。

在反复争夺阵地阶段,因贯彻“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战术思想,对敌炮战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而在下一阶段作战中,压制敌炮兵将成为志愿军炮兵的主要任务之一。

为此,就要树立“积极与敌炮战”的战术思想和“打则必歼”的决心,明确担负压制任务的火炮,精确判定敌炮位置,给敌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各级观察所要积极搜索敌炮阵地,必要时设置或指定专门的观察所担任此责,掌握敌炮规律。

在炮战时,可组织大小口径火炮一起射击,以迷惑敌人,使其摸不清我之企图和阵地位置。

为避免敌炮报复造成损失,要多设预备阵地和伪阵地,每一阵地不应停留过长,适时进行转移.

第三是战场侦察。

为击破敌之“烟幕战术”,保障炮兵的有效射击,志愿军除建立空中窃听所外,还要求多设侧方观察所,彼此互相联系,形成联网;炮兵观察所和被支援步兵的观察所(或指挥所)应设在一起,或相距不远,以便于协同;加强对敌炮的搜索,要熟悉敌炮活动规律和特点,结合地形予以正确判断,还可通过审俘、敌后侦察、对烟和火光以及声音等信息的捕捉来判断;在侦察内容上,要包括敌防御体系、敌指挥所、通信中枢、预备队集结位置、敌仓库位置、敌防御工事等。

当志愿军积蓄力量,总结经验,为决定性反击作准备时,占领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敌人,却像是坐在火山口上,被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搞的筋疲力尽。

15军军长秦基伟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概括了坑道部队的作战手段:

“学它个孙悟空,钻进敌人的肚子里闹它个天翻地覆”。

恼羞成怒的敌人,为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采取了各种残酷手段:

用炸药爆破,以火焰喷射器或燃烧弹燃烧,以石、土块和成捆铁丝堵口,向坑道投手榴弹,在坑道口周围构筑火力点封锁,用飞机轰炸,用硫磺熏,甚至施放毒气,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坑道部队所面临的巨大困难,牵动了全体志愿军官兵的心。

由于坑道能否保得住,直接关系着阵地得失,军首长指示炮兵部队:

以近距离纵深炮火支援,粉碎敌人逼迫破坏坑道的企图,协同坑道内的步兵外出反击。

炮兵指挥所立即进行布署,并给实施支援的炮兵部队明确分工。

在597.9高地方向,炮9团9连以野炮2门直接瞄准射击,保障第2、8号坑道口的安全;第45师山炮营以2门山炮直接瞄准射击,负责保障主峰大坑道的安全;步兵第135团属迫击炮18门除补充以上火力外,负责保障其余坑道口的安全。

在537.7高地北山方向,炮9团野炮2门,负责保障主峰大坑道口;第45师山炮营以山炮2门,负责保障第2、6、9号坑道口的安全;步兵第133团属迫击炮11门除补充以上火力外,还负责保障1至8号坑道口的安全。

实施该任务的火炮,主要以迫击炮和推前的山、野炮为主。

因为这些火力阵地靠近前沿,射击距离近,能直接观察。

具体区分是:

山、野炮或无后坐力炮、90火箭筒以直接射击控制向我倾斜面之坑道口,破坏封锁我坑道之敌和火力点;迫击炮阻止与杀伤向我坑道附近运动的敌人,并以火力控制阵地侧方及遮蔽的坑道口部,必要时以榴炮担负;榴炮、加农炮,负责压制封锁我坑道口的敌迫击炮和12.7毫米机枪,必要时压制敌榴炮火力。

在战术运用上规定:

当我坑道内步兵潜出坑道反击时,我配置在纵深的炮兵,要以榴炮火力袭击敌之无后坐力炮,以山炮摧毁我坑道口部之敌地堡和发射点,以六○炮打散坑道周围监视之敌,保障步兵出坑道;炮火准备的时间,要考虑到坑道口的形状,以及战士体力削弱,出坑道后要整理队形等,根据具体情况一般最少需7~10分钟,以免火力和冲锋脱节;我反击成功后,坑道内二梯队要继续外出投入战斗,或我二线部队向坑道屯集,故对敌封锁坑道口的火力点,仍应以火炮专门负责破坏或压制,以防敌火力点复活或暗藏新设火力点危害我步兵;反击失利时,应以火力支援部队退守坑道,提防敌人争先或尾随我步兵突入夺我坑道。

为了密切协同,炮兵指挥员除直接观察指挥射击外,还和步兵营(团)指挥所取得了联系。

在敌施放烟幕迷茫时,即可根据坑道内的要求进行射击。

有时以步谈机收听坑道内呼唤火力,不待步兵营、团指挥员的命令,炮兵可即行射击。

炮兵部队如此细致的支援计划,极大地鼓舞了坑道部队的战斗热情。

他们以积极的战术反击袭扰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从10月21日至29日,共组织班组兵力出击158次,歼敌2000余人,恢复阵地7处。

而每当敌人围攻上来企图报复时,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只须呼叫“张庄!

张庄!

我是李庄!

我是李庄!

苍蝇蚊子爬到门口了,快来扫扫!

”这样的暗语,不到两分钟,一群接一群的炮弹,就会从五圣山前后呼啸而至,炸得敌人前倒后翻。

一向迷信大炮的美国大兵,后来一听见志愿军的炮弹飞来,就吓得抱头鼠窜,高兴的志愿军战士用机枪、冲锋枪打着叫着,“打得好!

”“打得好!

”坑道内一片欢呼声。

坑道部队的顽强坚守,为决定性反击赢得了10天的宝贵时间。

经过精心准备,反击条件逐渐成熟。

10月27日,志愿军第15军召开步炮指挥员作战会议,确定了“集中力量,先西后东,先反击597.9高地,巩固后再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方针。

此时的敌人,在我友邻部队的攻击和坑道部队的袭扰下,已呈疲态。

10月25日,遭受严重打击的美第7师被撤出整补,将防御上甘岭两阵地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南朝鲜第2师,并调南朝鲜第9师为预备队。

美军这种抓南朝鲜军当替死鬼的作法,激起了南朝鲜人极大愤慨,他们破口大骂美国人不讲道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