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2623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x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讲课人:

贾景德

一、两岸关系的由来和历史

概述:

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台湾岛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海峡不仅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以及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州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必须要从这里通过。

从台湾岛及台湾海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可看出,这一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交通和战略意义。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还有澎湖列岛等64个岛屿。

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9万平方公里,目前所指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是连为一体的,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了台湾岛。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一万名官兵到“夷洲”(即台湾),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公元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并向台湾岛发展,带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元朝曾派兵前往台湾。

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并有组织地向台湾移民。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扩张,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人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从此,台湾完全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661年4月,郑成功以明朝大将军的名义,率领两万五千名将士由金门进军台湾。

郑成功向荷兰人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于1662年2月,荷兰立总督被迫签字投降。

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到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多。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中法战争以后,于1885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将台湾单独划为一个行政省,从此台湾正式成为当时中国的第20个行政省。

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19世纪末之前的1000多年中,无论从历史、法律和实际管辖考察,中国都享有对台湾的绝对主权,国际社会对此不存疑义。

1895年4月,在日本发动的那场侵华战争中战败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马关条约》是一个掠夺性的不平等条约,但也不妨视为最早载明台湾归属中国的国际协议。

它至少证实在因战败“割让”给日本之前,台湾毫无疑问是中国的领土。

《马关条约》是日本掠夺、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法律证据,也是载明台湾原本属于中国领土的法律证据。

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在对日宣战文告中依据战争法庄严声明,废止一切涉及中日间关系的条约协定。

当然,《马关条约》也在废除之列,中国从此不再受该条约的结束,日本也因此失去了侵占台湾的法律根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收复台湾的历史机遇,国际社会反法西斯力量同盟也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的正义诉求。

1943年12月1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宣告三国对日作战的宗旨之一,就是要迫使日本把它从中国窃取的领土,包括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苏联也于后来加入的《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肯定了《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

其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不论是《开罗宣言》还是《波茨坦公告》,都是战时盟国间的正式协定,不但对盟国而且对战败的敌国都有约束力。

显然,这两份重要的国际法文件一方面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收复台湾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迫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毁灭性打击,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款,承担忠诚履行公告各项规定的义务。

这就是说,日本向盟国承担了必须将台湾归还给中国的国际义务。

不仅如此,对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指挥官主持的盟国最高统帅部发布第一号令,命令日本立即将台湾、澎湖移交还给中国,同时敦请中国政府接收。

至此,中国政府结束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正式收复台湾的国际法上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拥有充分的法律根据来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政府已于1945年9月4日昭告中外,鉴于日本已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项规定,无条件投降,并承诺将台澎交还中国,中国政府即将派员前往台湾接收治理。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地区历史上一个里程碑性质的日子终于来临,就在这一天举行了中国战区台湾省的受降仪式。

中国政府代表正式接受驻台日军投降,宣告结束日本的殖民统治;同时收复台湾,恢复对台湾行使中国的领土主权。

同一天,受降官员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从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

次日,中国进而宣布台湾为中国的一个省,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依中国法令行政。

不久后又发布专令,宣布自1945年10月25日起恢复台湾民众的中国国籍。

这样,以1945年10月25日的受降仪式为标志,台湾正式回归祖国,在事实上和法律上重新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至今天,未曾改变。

这一天成为台湾光复节,永远地载入现代中国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和美国政府的恶意插手,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抗和政治对峙状态。

台湾

1,蒋介石统治时期

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试图“台湾问题国际化”,推行和制造两个中国。

尽管蒋介石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海峡两岸的“炮战”也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但他多次明确地表示:

“汉贼不两立”。

只要一息尚存,决不接受两个中国。

蒋介石在台湾执政期间,采取了维护一个中国的有力措施,“台独”分子只能在海外从事活动。

2,蒋经国统治时期

蒋经国是在蒋介石去世的前3年,即1972年出任行政院长的,实际上已开始接班。

在大陆10年文革动乱期间,国民党虽曾一度跃跃欲试,甚至有过“挥师北伐”的幻想,但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祖国大陆方面积极改善两岸僵持的关系。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同时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

1987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被迫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

10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至此,两岸打破了自1949年长达38年的冰封期。

两岸的交流随即迅速扩展。

为了适应解禁后的两岸交流,大陆成立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台湾成立了“大陆工作委员会”、“海峡交流基金会”,主管两岸交流事宜。

3,李登辉统治时期

李登辉在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卮期,将两岸关系定位成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加紧了“脱中国化”的进程。

两岸关系走向低迷,台海局势趋于不稳定。

但不可否认,在他执政的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在民众的要求下突破种种阻力,取得了重大发展,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

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

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艮口“九二共识”。

这成为以后两岸关系协商谈判的政治基础。

1993年4月27日,经过精心准备,两岸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四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4,陈水扁统治时期

在2000年3月的“总统”选举中,陈水扁因国民党分裂侥幸上台后,给岛内分裂分子以极大的鼓舞和刺激,2004年底之前,岛内分裂势力的气焰十分嚣张。

2004年底的“立委”选举中,泛绿阵营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却遭到挫败,泛蓝继续掌控“立法院”。

此次选举表明,台湾民众希望台海和平,反对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冒险。

大陆显然注意到了岛内民意的脉动,不失时机抓住了这样一个缓和两岸关系的良机。

2005年是大陆对台政策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也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全国人大3月14日审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胡锦涛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名义,先后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

连、宋的大陆行圆满成功,极大地缓和了两岸紧张气氛,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

与此同时,大陆还主动采取了二:

系列加强两崖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二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这些措施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

大陆推出一系列展现新思维的对台政策、举措,受到岛内舆论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而台当局则陷入左右为难、被动的困境。

陈水扁当局在水果登陆零关税、大陆熊猫赴台等问题上进退失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5,马英九统治时期

2008年,代表国民党参选并当选的马英九,在选前与选后多次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开创了一条积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六点意见。

至此两岸关系迎来了改善与和平发展的新机遇。

(-)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商谈得以恢复,建立起两岸双轨协商机制。

2008年春,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下,迅速促成了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复谈。

6月中旬,两会举行了首次“陈江会”,达成多项共识,签署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与《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两项重要经济协议,揭开了2008年海峡两岸两会协商及两岸经贸关系大发展的序幕。

(-)陈云林赴台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跨越。

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尤其是在海峡两岸两会负责人互访中,长期呈现“只来不往”的格局,即台湾海基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实现了多次大陆之行,而大陆海协会负责人却一直无法进岛商谈。

2008年初,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商谈之后,尽管面临岛内反对党的强大压力,大陆方面与国民党执政当局依然按原定计划,促成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于11月初赴台访问,在台北举行了第二次“陈江会”,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跨跃,创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多项历史性重大突破。

2008年之后的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下遵循“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原则,开始朝着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方向发展。

到2010年底,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地重大进展,两岸签署了15项协定,达成2项共识。

双方年度贸易额逾千亿美元。

大陆的善意政策使台湾得以参加世卫组织(WHO),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活动,透过上海世博会台湾成功走向世界。

不仅如此,由政府授权、官员参与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在2011年初成立,大陆的“海西规划”使两岸制度融合有了现实可能,而大规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的进行开启了两岸军事安全的大门。

从“全面三通"至U2010年6月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署,再到文化、教育议题协商,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二、影响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因素

1,民进党“台独”路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大威胁

“台独”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时。

当时,日本部分驻台少壮派和台湾亲日士绅,共同策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