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61437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docx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

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

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

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

(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1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3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1行政地域:

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2实体地域:

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功能地域:

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

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1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2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1.都市区: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

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2大都市带:

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

(1)多核心

(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3都市连绵区:

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4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建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统计和口径

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1955年规定聚居10万人以上城镇可以设市,若不足10万,如重要工矿基地等或常住人口2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人口的居住区可以设置镇建制。

%963年更改为设镇下限提高为3000人,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人口85%以上。

1984年规定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超过2000人,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人口的10%以上,可以撤乡建镇。

1986年“整县改市”,非农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称为该地区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建制。

总人口50万人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gdp以上;50万以上的县,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12万以上,年gdp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

市区非农25万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市领导县。

2.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

一直以市镇行政界线作为城乡划分的基础。

1955年城镇人口包括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住区人口。

1990年规定城镇人口由城市人口和镇人口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造成市口径过大,市口径过小。

2000年引入人口密度和建成区延伸原则,从而克服了口径偏大或偏小的问题。

3.市带县体制。

其包括县市在内的设区市的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断的产物

1.城市产生的几个阶段。

1第一次大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商品交换,集市出现。

2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社会分工加大,集市变成城市。

其基础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的增多。

城市的出现使人们进入阶级社会。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区位基础

1.区域发展的地理作用。

1地理条件:

城市形成的基础和背景。

2地理位置:

在区域背景的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的影响。

2.我国城市10种区域类型分类。

1滨海城市:

优良港湾,便利海运条件,狭窄的滨海平原,背靠低山丘陵。

②三角洲平原城市:

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

③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坡度,灌溉条件好,水源丰富。

④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城市。

⑤低山丘陵区河谷城市:

位于河谷,临河。

⑥平原中腹城市⑦高平原上的城市⑧高原山间和谷底城市:

第二阶梯高原上⑨中山谷底城市⑩高山谷底城市。

3.区域经济的地理条件。

矿产,淡水,水热,动植物资源丰饶度极其组合,区域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等,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地理位置:

是城市及其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条件在空间上的结合。

2.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事物的相对关系,从小比例尺上进行分析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从大比例尺上进行分析

3.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区分。

1中心位置:

一定区域的中心。

2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于优势地区的重心位置。

3临近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心。

4门户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这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尝尝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

中心位置利于区域内部联系与管理,门户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

4.海港城市的类型。

海湾(青岛,大连)岛屿(厦门,香港)陆连岛(澳门)陆岬(开普敦)

5.铁路位置的分类。

枢纽:

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

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的区别。

通过位置:

城市有两个方向的对外联系。

端点位置:

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第四节不同城市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1.城市的三大类型。

1中心地城市:

为满足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

2交通运输职能城市:

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3专门职能为主城市:

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作用下而形成的,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2.转运功能的三类及转运职能城市前景取决条件。

1实体转运:

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到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

主要指商品所有权改变。

3政治性转运:

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这时需要支付关税。

港口城市可能包括以上三种转运功能

条件:

①经济腹地②后方疏运系统③城市本身的建设

3.专门化城市(规模经济,集聚经济)

其产生和发展强烈以来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需要,特点是职能单一,对外联系广,但联系内容单一。

1规模经济:

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原则。

2集聚经济:

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都的经济效果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第五节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

两大生产组织形式:

国家大公司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城市化定义

1.城市化的定义。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地过程。

是①人口结构②经济结构③地域空间④地域空间生活方式上的转变。

2.弗里德曼阶段城市化。

过程Ⅰ:

包括人口和非农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的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过程Ⅱ: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展过程

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分类。

1正统城市化:

(1)人口和非农活动地域集中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2假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城市中居住大量没有城市化的人。

3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的地域集中。

4.乡村城镇化(我国):

村民生活方式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广阔的乡村小城镇集聚,加速原有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并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

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两大前提。

1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2剩余农业劳动力。

其最根本的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剩余粮食,剩余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

2.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2劳动过程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竖向分离和竖向结合。

竖向分离的作用,同时大大加大横向结合,形成规模效应,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成本不断下降。

3.竖向结合产生的条件。

1可得到技术经济的场合,如钢铁联合企业。

2出于扩大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3打破生产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瓶颈。

4.地方化经济:

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量的提高而降低。

5.城市化经济:

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生产凉的上升而下降。

6.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不同。

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某个行业规模。

城市化经济为城市中的所有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

7.竖向分立出现的场合。

1寻求单一产品的规模效应。

2防止企业管理中的矛盾。

3降低劳动成本。

8.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因。

“推-拉假说”伯格:

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两种拉力的结果。

“推-拉假说”李:

综合迁入地因素,迁出地因素,各种中间障碍,个人因素。

“两部门模型”刘易斯:

不发达经济又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组成,工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1向心型: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等脑力劳动机关有对端向中心集聚的特性。

2有些城市设施或部门因为需要宽敞用地防止污染特殊使命等原因向外缘移动或扩散。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1外延型:

城市离心扩展,保持与建成区接壤,渐次向外推进(边缘地带城乡结合部)。

2飞地型:

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则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1景观型:

是传统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覆盖地域空间过程。

也称直接城市化。

2职能型:

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的效用,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城市功能区相较于行政区划。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1积极型: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2消极型:

即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产生原因:

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1自上而下:

国家投资于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发其的城市化。

2自下而上: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的职业转化,进而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6.城市化的测度。

主要分为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

1.积聚不经济的主要来源。

主要来自于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拥堵和环境品质下降。

2.近域推进:

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3.郊区化:

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

4.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现代交通设施的延伸推进了城市化。

2工业的扩张推进了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推进了城市化。

5.工业区向外扩散的特点。

1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创造的价值要大大超过大型工厂,平面布局,需占大量土地的工厂只好外迁,以减少土地成本开支。

2某些特殊工厂因占地面积过大,或因安全、环境保护需要,常先于其他厂在外围存在。

3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

这些企业多采用飞地型城市化在远郊区选址新建。

4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因为他们需要城市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6.霍尔城市化近域演进模型的特点。

P76

城市连续演变过程: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国家由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组成。

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

都市区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非都市区为传统农业区。

城市演变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1)流失中的集中

(2)绝对集中(3)相对集中(4)相对分散(5)绝对分散(6)流失中的分散

7.再城市化:

大都市区人口又恢复增长。

其原因为:

城市中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

城市为挽回发展颓势,采取大规模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昔日活力。

8.中产阶级化概念及特征。

概念:

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家庭的一个过程。

特征:

①必须有低收入的居民从他们的街区中被置换出来。

②不仅街区的住宅质量提高,而且其人群的社会特征也发生了变化。

③街区文化特征的改变,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消费品味等文化特性。

9.郊区化:

是城市发展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特定阶段。

10.郊区化的成因:

①制造业郊区化②人口郊区化③零售业郊区化④办公郊区化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四节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加速变化。

3城市化水平省级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三大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人口超过500万的超级城市和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不断增加。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地区。

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特征:

东北向西南延伸1000km,面积10*104km2,占全国总面积20%,人口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61%,是多核都市带,分为东京、大阪、中京城市圈,与环太平洋工业带相结合。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和城市发展

1.城市经济活动分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

1.基本部分:

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可分为:

离心型:

工业产品等,向心型:

旅游业等。

2.非基本部分:

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细分为两部分,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部分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2.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基本/非基本(简称B/A比)

3.划分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P133

1普查法

2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3残差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

4.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1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2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的比率较低。

卫星城非基本小,独立城市非基本大。

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了城市生产和生活地体系,非基本部分体系较高。

B/A比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则可能还没来的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比可能比较大。

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其也有影响。

5.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

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增加。

基本部分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收入。

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了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6.乘数效应:

城市基本部分的每一次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第二节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1.城市职能:

指某城市在国家地区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

2.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是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3.城市职能的分类方式。

P145

1一般描述法

2统计描述法

3统计分析方法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5多变量分析法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1.首位城市:

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3.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城市金字塔:

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5.K值:

不同规模等级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的商(K值)来表示。

6.位序-规模法则。

P165

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1.城市规模分布的三种类型:

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过渡类型。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分散

1.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交换作用,在这种交换作用下,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空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对流:

物,人传导:

货币辐射:

信息

3.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条件。

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

1互补性:

一方可以提供某种东西,而另一方对此有需求

2中介机会:

设A,B有互补性,位于A,B之间的C能生产或消费货物,C产生中介机会。

中介机会作用:

可以节省运输成本,有影响人口移动的过滤作用。

3可运输性:

影响可移动性要素运输距离和商品的价值。

4.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规模的节点和结节区域结合在一起。

5.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及相互作用模式。

p194-P198

6.空间扩散的类型及其区别。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地向外做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2等级扩散:

不以地理位置为基础,其只产生于人文现象的扩散场合。

3重新区位扩散:

人口的重新分布(如移民过程)。

第二节中心地理论

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分别提出。

1.克里斯塔勒学说的中心理论学说。

P205

假说前提:

在理想地表上,每一点均有接受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他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中心地:

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或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职能(中心货物与服务):

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其是分等级的。

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

中心性(中心度):

一个地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还包括服务范围,从而提出了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

2.廖什景观(六边形网络)。

P212

不同等级货物的市场区,可以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而得到。

第五节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1.城市空间分布的阶段性。

1离散阶段。

自给自足,农业为主。

2极化阶段。

工业化兴起,中心城市强化。

3扩散阶段。

点轴系统形成。

4成熟阶段。

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规划体系的提出

1.城镇体系(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

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2.城镇体系具有的特征。

整体性、等级性或等次性、动态性

第二节城镇区域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五线”管制。

城市绿线:

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地范围内的各种绿地必须进行绿地建设,不得改作他用。

城市紫线: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蓝线:

水系,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给水设施的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黄线:

城市基础设施,各类管线或设施用地的保护范围界限

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用地边界线。

第十章城市土地的利用

第一节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

1.城市土地的概念。

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包括三个层次,

城市建成区土地、城市规划区土地、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

2.城市土地的特征。

1自然特征。

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征。

包括土地资源稀缺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3法律特性。

3.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均质性:

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伯吉斯的同心环理论、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p275

3.地租理论:

土地的经济地租指利用土地所得报酬,减去成本后的剩余,因此每个行业根据付租能力竞争,付租能力最高的在中心,其他次之。

第二节城市中心商务区

1.CBD(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

2.相关指数。

CBHI指数=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

CBII指数=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

第三节城市开发区

1.开发区类型:

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区

2.开发区的特征。

1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而建的区域,是区域发展政策工具。

2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区域。

3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区域。

体系为产业间具有联系;拥有生活、居住、游憩等多样化功能;统一由一个行政主管单位或公司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

4是一个动态、不断演进的区域。

第四节城中村

1.城中村:

是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

2.城中村的分类。

分类1:

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