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6086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对应学生用书第264页)

[知识梳理]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统治者的支持:

秦孝公广纳贤士,决心变法图强。

2.措施

(1)政治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按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②建立什伍组织,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历史作用

(1)政治:

沉重打击了旧贵族,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

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3)军事:

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

①经济:

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②政治: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2)有利条件

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③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

(1)经济

①实行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②推行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2)政治

①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度,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

②迁都洛阳:

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③社会风俗:

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改行汉制。

3.历史作用

(1)经济方面: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

(2)民族关系方面:

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三冗”问题:

北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2)“两积”局面: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

(3)社会危机: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朝野的共识。

(4)有利条件: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1)理财之法:

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兵之法:

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以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对“恩荫”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要求对官员子弟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以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

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经济上:

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与西欧国家有很大差距。

(2)政治上:

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反抗此起彼伏.严重威胁沙皇专制。

(3)思想上:

“十二月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要求社会变革。

(4)军事上: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尖锐化。

(5)主观上: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只有变革才能自救,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发起酝酿农奴制改革的“大讨论”。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

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②经济: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③组织:

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①司法改革:

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②地方自治:

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3.历史作用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改革很不彻底。

改革中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

五、明治维新

1.背景

(1)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

①政治: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幕藩体制,等级森严。

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②经济: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外交:

幕府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2)黑船来航的冲击:

1853年,美国以武力打开日本大门,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3)思想:

严重的民族危机、洋学的传播和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使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4)政治基础和纲领:

改革派开展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政府,以《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2.内容

(1)政治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分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③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2)经济

①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②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发展民用工业。

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间企业的兴起。

(3)文化

①倡导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思想文化。

②教育兴国,确定“国民皆学”方针,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求知识于世界”,重视传媒,发展新闻出版事业,传播启蒙思想。

④生活习俗西欧化。

3.历史作用

(1)积极

①政治:

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经济:

通过殖产兴业,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日本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

③文化:

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被打破,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国际:

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受到西方冲击后,经过改革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

①政治:

藩阀以天皇的名义长期垄断政权,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②经济:

地主土地所有制导致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③文化:

藩阀为维护专制统治,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

④国际:

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道路,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六、戊戌变法

1.背景

(1)必要性

①甲午战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税收,导致人民负担沉重,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③思想基础:

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等主张。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2.过程

(1)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变法宣传:

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影响较大,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施政纲领: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组织机构:

1898年4月,保国会成立。

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5)百日维新

①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

③评价:

新政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但是变法措施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和定宪法等内容。

3.历史作用

(1)政治:

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

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思想:

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经典例析]

典例1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1985年”“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中央只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渐进改革、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倾斜等方面回答。

(2)问,根据材料信息“改变平均主义”“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典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