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070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docx

妇科中医优势病种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

一、病名:

中医病名:

崩漏

西医病名: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定义: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两类,其中无排卵性功血约占85%。

可归属于中医的“月经失调”、“崩漏”畴。

三、诊断标准:

1、好发年龄

无排卵性功血功血好发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

2、最常见症状

不规则阴道流血。

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

3、体格检查

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无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疾病。

4、辅助检查:

(1)无排卵依据:

①经前测定血孕酮值为卵泡期水平;②基础体温测定呈单相性;③经前宫颈黏液结晶检查呈羊齿状结晶等。

(2)B超检查:

排除子宫、卵巢异常情况。

(3)宫腔镜检查:

排除宫腔病变如子宫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取子宫膜活检排除子宫膜癌。

(4)凝血功能测定及血红细胞计数:

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了解贫血情况。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

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月经量、防止子宫膜病变为主要原则。

(二)一般治疗

1、注意营养、纠正贫血、失血严重时可予输血。

2、出血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

(三)辨证施治

1、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血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生熟地各15g山药20g枸杞15g山茱萸12g

菟丝子20g炙龟板12g女贞子20g旱莲草15

(2)肾阳虚型

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清,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

右归丸加减

熟地20g茯苓12g山茱萸12g黄芪15g

覆盆子15g赤石脂12g制附子5g肉桂10g

山药20g菟丝子20g杜仲15g。

(3)脾虚型

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面色苍白或虚浮,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固本止崩汤加减

党参20g黄芪20g山药20g白术15g

茯苓15g白芍12g甘草5g生地12g

茜草15g海螵蛸15g仙鹤草30g。

(4)虚热型

经血非时而下,经血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或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燥。

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两地汤加减。

生地15g地骨皮15g玄参12g白芍12g

麦冬12g女贞子20g旱莲草15g地榆15g

仙鹤草30g

(5)实热型

经血非时而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小便黄或大便干结。

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

清热固经汤加减。

黄芩12g焦栀子12g生地12g地骨皮12g、

地榆12g阿胶(烊)12g北沙参12g炙龟板12g、牡蛎20g生甘草5g。

(6)血瘀型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桃仁10g红花6g当归12g蒲黄炭12g

五灵脂12g血余炭10g茜草10g香附6g

延胡索12g益母草30g。

(四)其它治疗措施

1、中成药:

(1)出血期用药:

裸花紫珠片、白药、宫血宁、血竭胶囊等。

(2)非出血期用药:

八珍益母胶囊、乌鸡白凤丸、左归丸、右归丸等。

2、针灸止血:

(1)断红穴(手掌第一、二掌骨之间,指端下一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2)神阙、隐白、大敦穴、悬灸,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3)耳穴:

子宫、卵巢、神门、皮质下、肝、脾等,每次2~3穴,王不留行籽胶布贴敷,每天按压4~5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10~15次。

隔日换药1次。

3、分泌治疗:

顽固出血病例可适当选用性激素治疗。

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以止血和调整周期为主,促使卵巢功能恢复和排卵;更年期妇女则以止血后调整周期,减少经量为原则,不必考虑恢复卵巢功能。

4、诊断性刮宫术:

用于出血不止或要求明确诊断者。

五、难点分析与对策:

1、如何快速有效地止血

(1)辨病与辩证、辨基本病机相结合:

本病的病因认识目前仍以虚、热、瘀三说为主,难以速效的原因在于三者可单一致病,也可多重病因复合致病,又可互为因果致病,故本病反复难愈。

辨病、辩证治疗的关键是认清每一病程的因果关系,根据功血虚、热、瘀的基本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另根据症状的缓急,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对暴崩下血如注的,急宜补气固摄止血,以免阴竭阳脱;久漏不止者,当以养血和血或化瘀止血为先,不可偏于固摄。

(2)青春期患者,重在补肾气,益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冲任;更年期患者,重在滋肾调肝,扶脾固冲任。

(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顽固出血病例,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当配合西医治疗。

2、如何在止血后进行调周与促排卵

(1)青春期及生育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

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月经量、防止子宫膜病变为主要原则。

(2)强调中医周期治疗:

滋阴补肾填精促卵泡发育,行气活血补肾促排卵,温补肾阳促黄体功能。

六、注意事项:

1、并发症处理:

失血多、贫血严重时,给予输血补充血容量。

积极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尽快止血,补充适量铁剂。

2、及时记录出血的期、量、色、质及症情变化。

定期复查血常规并除外因凝血因子障碍所引起的出血。

3、出血多、时间长者可酌情使用止血剂或小剂量宫缩剂。

病情重者,视情况酌情使用性激素治疗,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七、疗效评价:

1.治愈:

经量、周期、经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

或更年期妇女血止绝经者。

2.好转:

经量、周期、经期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

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3.未愈:

阴道出血无变化。

 

慢性盆腔炎(妇人腹痛)

一、病名

中医病名:

妇人腹痛

西医病名:

慢性盆腔炎

二、定义:

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

但亦可无急性炎症病史,可由于病原体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强,无明显急性期症状,因此未予治疗,而发展成为慢性过程。

慢性盆腔炎包括慢性输卵管炎、慢性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及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本病属于中医学“妇人腹痛”、“带下”、“月经不调”、“癥瘕”、“痛经”及“不孕”等畴。

三、诊断标准:

1、病史:

慢性盆腔炎(CPID)是急性盆腔炎(APID)治疗不彻底或治疗不当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也有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无明显APID病史。

2、临床表现:

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低热、乏力、易疲倦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CPID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慢性盆腔疼痛,患者通常出现持续性下腹及腰骶部坠胀、隐痛,常在月经前后、性交后或劳累后加重,疼痛的程度未必与炎症程度一致。

由于盆腔炎症会导致盆腔瘀血,也可表现为月经过多,如为卵巢炎症还可引起月经失调。

CPID的另一严重后果是输卵管损害导致的不孕以及异位妊娠。

3、妇科检查:

(1)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固定;

(2)若为输卵管炎,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增粗的条索状输卵管,可有轻压痛;(3)若为输卵管卵巢炎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于子宫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4)若为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则可于子宫两侧触及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若病变围广泛甚至形成冰冻骨盆。

4、辅助检查:

多依靠形态学检查以及妇科检查帮助诊断,比如B超、CT、腹腔镜检查。

5、急性盆腔炎尚须与阑尾炎、消化道穿孔、脏器破裂、卵巢肿瘤扭转或破裂、急性肾盂肾炎、异位妊娠等急腹症相鉴别。

慢性盆腔炎尚须与子宫膜异位症、盆腔瘀血综合症、卵巢囊肿相鉴别。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重体力劳动等。

2、中药治疗:

以散寒温经、清热利湿、活血化淤、益气扶正为主辨证施治。

(二)辨证施治

1、辨证论治

(1)湿热瘀结型

带下较多而黄臭,腰与下腹疼痛,头痛头晕,心烦口渴,腹部拒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多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

红藤汤加减

红藤20g败酱草20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20g

丹参20g忍冬藤15g紫花地丁15g赤芍药15g

川楝子lOg延胡索12g黄柏12g

(2)气滞血瘀型

症见少腹一侧或两侧胀痛,腰痛有沉重感,心悸,纳差,白带量多,白黏或黄,大便燥结,舌尖红,苔薄白,脉象弦滑或弦数。

治法:

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药:

牡丹散加减

玄胡15g乌药15g土茯苓30g丹皮15

丹参15当归12赤勺15川芎10

皂角刺30g制乳香5g没药5g三棱10g

莪术10g制香附10g橘核30g

(3)寒湿阻滞型

小腹冷痛,反复发作,遇寒加重,得热可缓,腰骶酸坠感,手足不温,或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或经行错后,量少色黯有块,舌淡,苔白,或舌紫黯、有瘀斑瘀点沉迟或沉涩。

治法:

温经散寒,化瘀除湿。

方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12g川芎15g赤勺15g延胡索15g

香附10g没药6g生蒲黄10g小茴香9g

桂心6g茯苓15g苍术15g

(4)癥结痞块型

因湿瘀集结日久而致癥瘕者,可见下腹刺痛,疼痛拒按,行妇科检查时可及盆腔包块,质地坚硬,触之则痛,舌黯、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

软坚散结,消痞止痛。

方药:

除痰消癥汤加减

半夏15g枳实12g胆南星15g贝母12g

牡蛎30g茯苓12g赤勺15g寄奴15g

当归12g玄胡15g夏枯草15g焦山楂15g

(5)肾阳虚衰型

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夜尿量多大便不实。

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治法:

温阳补肾,暖宫止痛。

治法:

温阳补肾,暖宫止痛。

方药:

温胞饮加减

巴戟天15g补骨脂15g菟丝子12g肉桂6g

附子6g杜仲15g白术15g山药12g

芡实12g茯苓15g

(6)脾阳虚型

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浮肿,面色皖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

温阳健脾,理气活血。

方药:

温脾汤加减

肉桂5g干5g延胡索10g当归10g

苍术10g香附10g川芎9g末药9g

小茴香7g赤芍15g茯苓15g薏苡仁30g

(三)其它治疗措施

1、中医治疗

(1)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补充每日所需日量与水分,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必要时给予镇静及止痛剂。

(2)中成药:

根据病情可选用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颗粒等。

(3)中药保留灌肠:

用红藤汤:

红藤30g,败酱草30g,忍冬藤30g,薏苡仁30g,三棱15g,莪术15g等,加水1000ml,煎煮浓缩100ml,调温39-41℃,用肛肠点滴法灌肠,治疗每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观察疗效。

(4)中药离子导入:

用辨证后中药制成煎剂,离子导入,可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粘连,祛瘀通络,改善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