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9500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docx

政府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

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应注重实效

07MPA 刘椰斐

[摘要] 温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知难而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共克时艰”。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公务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他们的作风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各级党委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决定着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随着《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和《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配套法规出台,如何加强和改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迫切课题。

[关键词]公务员队伍 作风建设

公务员,顾名思义,就是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员,国家为此还特意颁布了一部《公务员法》来阐明公务员的职责和待遇。

当上公务员,固然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受到尊重,而且也能够体现出个人的人生价值。

但是,公务员决不仅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它更具有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的义务和责任。

一、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高度重视,按照公务员管理制度化、法制化要求常抓不懈,公务员队伍整体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涌现出一大批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公务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也必须看到,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精神状态差。

有的公务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习惯于当“传声筒”和“应声虫”,怕担担子,怕掉位子,能推则推,能拖则拖。

二是官僚主义现象严重。

有的公务员高高在上,习惯于发号施令、闭门造车,不体察民情,关注民意,了解民愿,解决民难,有的公务员下基层讲究排场,前呼后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三是执行力差。

有的公务员依法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过不了“面子关”和“人情关”。

四是对待群众态度差。

有的公务员态度不端正,对上笑脸相迎、捧手相送,对下爱理不理、冷眼相看。

五是廉洁自律差。

有的公务员自我要求不严,顶风违纪,滥用权力,中饱私囊;有的公务员贪图享乐,热衷于互相攀比,热衷于与老板商人打交道,吃喝赌博,出入不健康场所,奢侈浪费,甚至有的与不法分子勾结,成为黑恶势力“保护伞”。

这些问题,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与为民、务实、清廉的公务员精神的核心内涵严重不相符合,若不解决,必然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动机不纯。

部分公务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深入,认识有偏差,认为惟有经济建设是硬指标,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作风建设是无关紧要的软指标。

少数公务员认为,当公务员是捧了个“铁饭碗”,进入公务员队伍就解决了个人家庭收入问题,甚至有为数不少的民众都感觉借公务员的职务平台可以捞取好处和实惠,也是“升官发财”的跳板,可以为自己、家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完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抛在脑后。

(二)教育力度不够。

部分单位或部门对公务员思想教育有所弱化,首位意识不强,公务员思想品德教育有流于形式走过场的形象,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思想灵魂没有真正受到触动,自身修养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和升华。

少数单位和部门基层党组织活动处于瘫痪状态,党组织思想教育功能严重弱化,导致少部分党员干部长年游离于组织之外,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严重。

部分单位对新形势下公务员作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有针对性加强和改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教育培训质量不高、办法举措不多。

(三)激励方式偏差。

少数单位在运用机制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过程中,轻精神激励、重物质激励,对公务员精神弘扬力度不大,偏向用物质利益来诱导公务员,动不动就是发放大额奖金、公款组织外出旅游,某些条线单位奖金额度远远超出同城其他机关部门公务,甚至有极少数单位在2008年“5.12”震灾后国家严令禁止公款组织旅游的情况,仍然顶风而行。

按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一旦在群众反响大、上级查得紧时奖金停发、旅游取消,则会导致公务员队伍满意度下降,表现出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下降。

(四)监管渠道不畅。

职能部门对公务员行政效能及不良行为缺乏有效制约机制,特别是同级监督执行比较乏力,形成“漏洞”和“死角”。

广大群众对公务员作风监督的内容、形式、程序等还不够了解,不同程度存在不知如何监督、怎样监督甚至不敢监督的现象。

各单位聘请的“行风监督员”大多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公务员作风监督难到位,特别是对工作之余的作风表现还缺乏有效的监督。

(五)考核缺乏实效。

根据2008年某市直23个机关事业单位调查统计,大部分单位没有制定明确到人的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如实填写考核记实手册的公务员不到20%,对考核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60%的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表示不满意。

各地各部门公务员考核指标不够明确,日常考核基本没有,考核管理不够严谨,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大部分公务员缺乏危机意识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客观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了公务员作风建设,致使对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监管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甚至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问题。

二、切实抓好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势在必行

各级各类公务员作为各项政策的执行者、群众切身利益的保护者、党和政府形象的维护者和执政水平高低的体现者,其作风建设不容忽视。

(一)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事关政策执行的力度。

公务员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

当前,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工作需要在摸索中发展,探索中前进,公务员作风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到有关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能否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心全意抓经济建设。

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城市管理、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公务员队伍作风好,执行政策就会到位,反之,执行政策则会走样,错过发展的良好机遇,最终贻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二)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事关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公务员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群众满意程度是检验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高低的重要标尺,直接关系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各级各类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事关党政机关的公信度。

公务员是党和政府诚信形象的维护者。

党政机关的社会公信力,与广大公务员作风好坏紧密相联、息息相关。

每个岗位的公务员,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乎政府形象,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反映党委政府执政能力水平。

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公务员队伍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形象,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撑。

三、加强和改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和改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公务员管理,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在构建教育、监管、惩戒和激励相配套的机制上下功夫,长抓不懈。

(一)提升领导重视程度。

提升领导职务公务员重视层级,是加强和改进公务员作风建设的关键。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公务员作风建设,健全领导责任制,列入重要工作议程,逐步营造领导抓作风、领导促作风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以身作则。

领导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以令人崇敬的人格力量影响广大公务员,用良好的作风带动部属和群众。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

对因教育监督不力,部属或下级出现问题的,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以增强各级领导抓班子、带队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育“一把手”增强“主角”意识,常问常看、敢抓敢管,引导班子成员增强责任意识,相互监督、互相制约,把监督落到实处。

(二)提高服务能力水平。

不断提高公务员服务能力水平,是加强和改进队伍作风建设的基础。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

针对当前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干群关系影响最严重的权力运行方面的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加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搞好理论知识学习,切实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把人民满意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主动服务、热情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二是规范服务行为。

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公务员问责制度,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对执法不公、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等行为,严查严办,决不手软。

三是增强服务本领。

紧密结合公务员队伍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健全学习培训制度,采取脱产学习、自学、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参观学习、知识竞赛、考试测评等形式,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对公务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理论学习的检查、督促、考试、考核,保证教育培训质量。

系统组织学习《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具体内容和深刻内涵,增强公务员依法办事的主动性;强化公务员基本技能培训,组织公务员礼仪、计算机、普通话、电子政务等方面的专题学习,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本领。

(三)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建立覆盖面广、渠道畅通的公务员作风监管网络,不断加强监督管理,是加强和改进公务员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强日常督查,强化部门监督。

进一步健全公务员作风监督机构,由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组建公务员作风督查组,以明查暗访等形式,对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状况组织经常性监督检查。

二是推行作风评议,落实群众监督。

把部门行风评议和公务员作风评议结合起来,通过行风评议促进公务员队伍作风转变。

聘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的群众为作风监督员,以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卡,建立群众举报电话等方式,扩大群众参与监督范围。

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制度,抓好对群众反映问题、所提意见和建议处理和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公布,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三是借助新闻媒体,扩大舆论监督。

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完善社情民意反馈网络。

对涉及公务员作风建设的问题,对报纸、电视等舆论监督不设限制、不划条框,不怕丑、不护短,予以曝光。

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监督,把公务员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改进作风惩戒机制。

健全惩戒机制,照章执行,是加强和改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的有效保障。

一是严格考核,增强责任意识。

严格贯彻公务员法和《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把作风建设列入重要内容,根据公务员职位特点,建立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公务员日常考核,不断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让考核工作真正成为约束公务员行为,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是依法定责,增强自律意识。

依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坚持从小处着手,小中见大,无中见有,对公务员从上下班纪律到言行举止等方面进行细化规范,增强公务员自律意识,作好样子,当好标杆。

三是畅通“出口”,增强危机意识。

依法加强对公务员作风问题的惩处力度,建立末位警示制度,严格执行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打破“不犯错误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休”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公务员使用模式,增强公务员的危机意识。

2009年8月,湖南新田下猛药整治“太平官”,针对机关公务员上班期间玩电脑游戏、炒股、对老百姓表情傲慢、上班时间睡觉等现象,采取记者偷拍录像、临时通知开会、社会公开播放录像、临时抽点群众测评、未位当场宣布免职等方式,当场免去县交警大队负责人、县中医院副院长、县史志办副主任职务,司法局、税务局和某中学被当场点名批评,9名长期不上班的国家工作人员被通报处理,包括解聘、辞退和免职,免去对该县港资企业“美林公司”纠纷负有直接责任的招商局党委书记,其他负责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

各级机关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好转,受到群众热烈拥护。

(五)改进完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公务员作风建设的动力源泉。

搭建公务员价值实现平台,激励公务员立足本职岗位奋发有为,以好的作风推动工作,以工作实绩促进作风转变。

一是科学设岗定责,让公务员干事有舞台。

通过科学设岗定责,加强对公务员职位管理,做到因事设岗,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公务员人人有任务,有目标、有方向、有奔头,有效避免“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有人忙不完”的苦乐不均现象。

二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让公务员创业有平台。

建立健全科学配套的选任用人机制,把作风表现作为公务员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对考核确属德才兼备、工作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政绩突出的公务员大胆提拔、重用;对那些不思进取,没有热情和能力的公务员,采取组织措施,让其挪位子,从用人机制上促进公务员队伍转变作风。

三是弘扬公务员精神,开展“比学赶帮走超”活动。

大力弘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精神,组织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和“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的评选表彰活动,使广大公务员在工作中学有榜样,比有目标,大力推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

2.余凯成等:

《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夏亮、丁建华: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6期。

4.谢炜:

《国家公务员培训滞后的七个原因》,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

5.董克明: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特点》,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9期。

6.崔春雷:

《寻找真正的“激励因素”》,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2期。

7.洪克非,《湖南新田:

猛药整治“太平官”》,载《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