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9497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docx

四个平台和四个中心的建设

第三部分建设项目内容

简目:

一、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

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

三、其他建设项目

本部分主要描述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四个重点专业建设和专业组群建设,非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德语两个重点专业建设和专业组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化及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六项工程”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搭建“四个平台”、构建“四个中心”,强化学院在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使优质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和范围内共享,发挥示范、先锋和标杆的作用。

表3-1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组群一览表

重点建设专业

组群内专业

建设目标

类别

名称

中央财政支持

数控技术

1

★数控技术

依托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建设成为环渤海区域数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将数控技术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专业。

2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3

模具设计与制造

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5

材料工程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6

★电气自动化技术

依托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建设形成面向自动化技术领域和方向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

7

计算机控制技术

8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9

建筑电气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10

★机电一体化技术

依托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建成以机电一体化设备应用与维护为重点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

11

液压与气动技术

12

检测技术与应用

13

风力发电技术

软件技术

14

★软件技术

借鉴BCIT软件技术专业的成功经验,继续引进北美IT优质教学资源,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特色,带动组群建设,将软件技术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

15

计算机网络技术

16

计算机信息管理

17

信息安全技术

18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中央财政支持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9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建成德系、日系企业汽车制造、检测与维修以及企业售后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将飞机制造技术专业打造成国际化标准的专业。

20

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方向)

21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22

飞机制造技术(机电装配方向)

应用德语

23

★应用德语

以中德、中西、中加、中日项目为依托,借助学院制造业专业优势,打造以工程应用为重点的应用语言专业组群,将应用德语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

24

应用西班牙语

25

应用英语(机电工程方向)

26

商务日语

6(个)

26(个)

一、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

1.数控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方案

(详见第七部分:

专业建设项目1)

[方案综述]

以数控实用技术培养为目标、以企业需求和典型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规范和质量意识养成为贯穿、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全面打造具有中德产学结合特色的、国内一流的数控技术专业,继续发挥其在全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以“空客质量100%”为切入点、以服务空客为契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全面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将职业道德和素养教育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

结合职业标准,对数控初级、中级、高级等层次技能要求的核心知技点进行分解,开发相应技术模块,规划核心课程和训练环节,确定课程标准,强化过程评价和职业资格评价。

继续完善现有的3门国家级数控类专业精品课,与企业结合,力争再建设2门国家级水平、3门市级水平、5门院级水平的“工学结合”精品课程。

密切结合教学单元,与企业合作完成3部特色教材、5套活页教材的编写,建设6套立体化教材。

每年开发2个新的职业培训模块,提高师资培训和企业培训的范围和能力,使培训人数达到800人次/年。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中外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大力探索“校内工学结合、顶层培养、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教学工厂的建设,加大校内生产实习;引进产品和技术、开发产品加工和设计;模拟真实企业生产、运营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预算为1,50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000万元,地方财政支持456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49.5万元。

**专业组群建设项目预算为41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持200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210万元。

***数控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项目总预算为1,916万元。

2.电气自动化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方案

(详见第七部分:

专业建设项目1)

[方案综述]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以企业需求和典型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规范和质量意识养成为贯穿、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全面打造具有中德工学结合特色的、国内一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着力刻画学生的职业形象,营造企业环境氛围,让学生身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打造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精心孕育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形成。

围绕该专业所涵盖的核心技能,嵌入国家职业资格认定标准于课程体系建设之中,开发出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认定机构核准的电工和维修电工等技能实训模块,纳入教学实施计划具体实施。

规范电气钳工技术模块、电子电路装配与调试、电气控制、变频及软启动、单片机程序设计、机电一体化生产线、虚拟技术、PLC程序设计等标准模块。

继续完善现有的2门国家级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精品课的建设,与企业结合,再建设6门“工学结合”精品课程。

密切结合教学单元,与企业合作完成2部立体化教材、2套实用教材的编写,建设6套专门化培训教材。

每年开发1个新的职业培训模块,提高师资培训和企业培训的范围和能力,使培训人数达到600人次/年。

继续开发与核心课程相关的认证资格,进一步扩大取证范围、水平和规模。

依托与的企业合作改革电工实训车间管理模式,营造企业环境氛围,引入企业文化,模拟真实企业生产、运营和管理。

增加建设2个稳定高效依托型、5个稳定合作紧密型、15个动态遴选型校外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中特别注重引进师资的企业经历和专业背景,专兼结合、中外结合,充分发挥外方专家的指导作用,团队教师每年完成2项以上高职教育研究课题、1项技术开发课题。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预算为91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600万元,地方财政支持200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117万元。

**专业组群建设项目预算为282万元,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

***电气自动化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项目总预算为1,199万元。

3.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方案

(详见第七部分:

专业建设项目3)

[方案综述]

以从事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全面引入德国BA“双元制”培养模式。

参考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将国家职业证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技能的“嵌入”。

积极探索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中获取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AHK)证书的道路。

以“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为核心能力,按照实际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以“职业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三大系统和学习顺序,科学合理地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划分为机械基础、电工基础、流体传动、电气传动、数控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生产线、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顶层培养等十大模块。

建立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和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

发挥精品课程优势,在现有的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门正在评审中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专业网站和网络教学共享平台,继续完成8门精品课建设。

聘请稳定依托紧密合作型基地——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以聘请短期专家的方式,每年至少为该专业聘请一名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扩大校内实训室的规模,完善其功能,构建生产性实习车间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训中心。

建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相应的教学软件、专业共享型实训模块以及核心课程的电子教案、习题库、答案、精品课程和机电一体化发展图文信息和应用图库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预算为9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600万元,地方财政支持199.5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120.5万元。

**专业组群建设项目预算为25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持200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50万元。

***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项目总预算为1,170万元。

4.软件技术重点专业与专业组群建设方案

(详见第七部分:

专业建设项目4)

[方案综述]

以服务天津软件出口、软件外包需求为依据,以具体任务和工作过程为驱动的核心课程体系,实施人才培养。

继续借鉴、消化北美IT教学资源,建设适合生产性实习的校内外实训环境,在实验、实训教学中融入IT行业标准。

继续完善、推广“平台+岗位”、“模块化弹性学习”、“复合型订单”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建立与企业的工学互动模式,构建软件技术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岗位”系列课程链;注重核心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认证接轨;推行项目实践早介入,实现实习过程的“双导师制”和“实题化”。

继续完善现有的国家级信息技术专业精品课,再建设7门“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立专业技能水平评估标准、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配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完成4部特色教材;依托IT企业生产实际,开发7本“中德特色实训教材”;开发6门核心课程“立体化课程包”。

打造一支专业教师为主,外籍教师、业内技术专家为辅的教学团队。

按照企业生产实际环境标准,构建一个软件技术实训中心,,仿真实际软件开发环境,使生产性实训的比例在70%以上。

建立稳定高效依托型、稳定合作紧密型校外实训建设基地4个,根据“弹性模块”建设动态遴选型校外实训基地2个。

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与“两课”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并举办各类技能大赛,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预算为1,0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800万元,地方财政支持200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88万元。

**专业组群建设项目预算为28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持200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170万元。

***软件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项目总预算为1,370万元。

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

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方案

(详见第七部分:

专业建设项目5)

[方案综述]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办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等方面积极探索。

继续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搭建“兼职教师资源库”,实行“三证一体”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积极聘请国内外业内专家来我院进行中、短期技术培训,继续实施教师下企业接受培训和进行技术服务的制度。

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为该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新建、完善八个实验实训室,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改革与共享机制建设,继续保持与沈阳宝马、上海大众、天津一汽等企业的合作,积极联系开拓新的合作企业,建立3-4个稳定高效依托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6-8个稳定合作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关键能力等综合素质。

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模块化、阶段性、链条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制定涵盖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于一体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建立以精品课为核心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打造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预算82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持753万元,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71万元。

**专业组群建设项目预算为79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持47万元,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749万元。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项目总预算为1,620万元。

2.应用德语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方案

(详见第七部分:

专业建设项目6)

[方案综述]

以德语翻译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分析为依据,以实际工作为导向,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将职业关键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借助学院制造业专业优势,打造具有中德“双元”特色的、以工程应用为重点的应用德语专业及专业组群,发挥其在全国高职德语教学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建设“核心技能模块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对典型的工作情境的分析,得出职业应具备的能力,并具此开发出“核心技能模块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融入其中,在完成对学生不同能力培养的同时,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将专业课程在统一的基础德语平台上,根据每一项技能的要求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形成机电工程翻译、国际贸易和银行业务三个模块。

建设应用德语共享资料库,开发立体化网络精品课程3门。

资料库计划规模容量为1200G,其中音频、视频文件2000种,讲义课件100种,信息文献3000种。

全面提高德语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强化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加强不同类型的实训基地建设,落实“项目教学法”,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技能型外语人才。

充分利用学院的国际合作优势,让外籍专家、专职翻译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在学院内的外籍专家办公现场、实训车间、厂房中面对机电设备直接指导学生翻译,使学生在实训期间获得综合技能的提高。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

定期举办边远地区GTZ项目单位人员培训班,选派骨干教师到对口项目单位进行支援。

*应用德语专业为天津市地方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预算71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持622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94万元。

**专业组群建设项目预算为9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持65万元,争取行业企业支持和学院自筹29万元。

***应用德语专业及专业组群建设项目总预算为810万元。

三、其他建设项目

1.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

(1)以落户中德的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技能人才测评和培训中心带来了“空客质量100%”为实例,加强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

(2)在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质,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等。

(3)在课堂教学之外,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

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通过学习身边英雄牛瑞亮(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教育部“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天津中德2000级模具专业学生),树立健康的学生形象;通过组织义务献血、捐资助残、扶贫助学、爱心捐赠等公益活动,培养责任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品质和人格。

(4)开展“倡导学校诚信风气,塑造个人诚信形象”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团日、诚信演讲、诚信一句话征集、诚信公约的签名等活动,特别在考试、贷款、评优等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

(5)完善助学服务机制,加大助学工作力度,在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重点在精神上培养贫困学生自强、自立的品格,支持做法上逐步从“输血”状态向“造血”方向转变,形成受帮助学生能回馈社会、回馈他人的良性循环。

(6)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干预、救助机制,通过发挥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作用,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来丰富其内涵。

2)教学管理和过程监控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过程控制”入手,在学院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结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引入企业和社会评价“元素”,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提升教学管理与监控水平,提升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和质量,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特色。

建立院系两级、中方与德方、校内与校外多层次多渠道的质量监控和管理系统。

教务处代表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并定期发布各项质量达标指标;各系部、专业、教研室在学校宏观指导下自主进行质量管理,将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人事考核指标。

其次,学院建立了三方(教师、学生、企业)、四层(校长、教务处和督学办、系部、学生)独立评价的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

建立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三级听课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校长信箱制度、优秀教师奖励制度等多项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在教学督导中特别注重发挥校外专家和企业的作用,学校外聘了多名校外和企业技术人员,分专业对全校任课老师进行跟踪听课与教学督导,并对每位任课教师建立了督导档案。

建立完善的全样本学生评教和全样本教师评班系统。

【校内教学管理和过程监控系统】

(1)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市场调研队伍,实时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向,为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优化提供第一手材料。

(2)建立一个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咨询和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等内容进行“把关”,保证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3)建立一支“由上至下”的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建立一个“由下至上”的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实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由表及里”地管理与监控。

①各级督导的“由上至下”

建立德方专家任学院教学总监的德国专家督导组和由中方专家组成的督学组以及督学组指导下的系部二级督学小组,对教学计划的执行以及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

②学生信息反馈和学生评教的“由下至上”

各级教学督导在每周例行的教学例会上进行通报,对出现的问题由系部负责解决,并形成反馈机制。

此外各级督导在督察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定期进行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传达同学对教师的意见和呼声。

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

一方面,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测评、校长信箱、班主任等途径反馈教学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基于数字化校务管理系统的网上评教活动,逐步扩大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对象和参评人员范围,进一步完善评估内容及标准,使评价内容能较完整地涵盖所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

不断加强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科学分析和反馈,不断创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评教工作,建立信息准确、可操作性强的反馈系统。

(4)建立一个突出职教特色的教学评价方式

突出职教特色,由重成绩评价转向重能力、现场、职业表现的评价。

改革单一的课堂考核形式,采用多方法、多途径的考核模式,包括笔试、设计、操作、答辩、讨论、调研、制作、开卷考试等。

①理论考试采取以题库为基础的“A”、“B”卷制,由教学管理部门组题、非任课教师监考、各级教学监管部门严格监控考试过程、教师集体流水阅卷的方式进行。

②实训考核则强调环境、能力和素质三个环节,即在模拟企业环境的考场中、采用贴近职业岗位的项目、单人单题(现场抽题)或项目分组等形式,考核结果包括过程分和结果分两部分,最终结果由功能分、工艺分和综合素质分组成。

③教学质量考核与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把职业准入制度引入到课堂,并强化每一位学生的职业技能意识,切实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

④对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考核强调与企业的联合,考核内容和方式体现开放性,通过项目调查、书面报告、问题讨论和写论文、作品、产品、策划书以及项目研发成果等形式完成。

(5)试行弹性学分和完全学分制,进一步落实“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6)建立各种类型的专项评估

继续开展系(部)教学工作评估,精品课程建设评估、实验室建设评估、专业建设评估等,利用评估的诊断和纠正功能,促进各相关部门提高工作质量。

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形成对学院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

(7)规范管理方法和手段

①制定“督学办工作条例”、“系部督学小组工作条例”、“教师教学规范”、“三级听课制度”、“教学优秀奖奖励制度”、“学生测评条例”、“毕业生测评办法”等规范教学质量的监控。

②将“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全面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理论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管理(课程、教材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设施管理、统计报表管理、招生管理、学业成绩的考核管理、学生的学籍管理,使得教务管理系统更趋合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管理手段现代化。

网上教学信息发布、网上评教,学生成绩录入、学籍管理、排课、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等均实现网络化,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严谨、科学、高效。

③在学籍管理中,确立学生权益的救济制度。

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更加明确清晰,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

增设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的规定,体现学校学生管理无救济就无处分的法制思想。

成立由院长、分管院领导、处分主管部门、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并对申诉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

【校外教学管理和过程监控系统】

(1)把好学生入口。

通过入学以前的面试、入学后的摸底,了解新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为后续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

(2)建立企业“特派员”制度。

特派员在校企协调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专业特派员每周深入学生实习企业一次,与企业的相关培训人员共同完成学生实习的指导与管理。

(3)建立一支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执行部门、德方专家、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企业联合组成的毕业考试委员会,对学生测评内容进行审定、对测评过程进行监督、对测评结果进行评价。

(4)对综合实训模块、生产型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在企业现场、企业项目对学生实施考核,按照企业对生产或产品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考核学生,充分发挥校外评价系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生产意识。

(5)毕业生跟踪调查。

建立一个由学校→企业(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社会(包括学生家长)→学校的反馈链,构成闭环的、专兼职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体系。

建立灵活的调整机制,加强招生、学生培养、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指导学生就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建立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计划的调整机制。

(6)引进企业和社会(主要是学生家长)评价因素,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咨询和指导委员会,及时诊断学院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是否相适应。

3)校园文化和环境营造

以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为核心,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目标,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改善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构建具有我院以和谐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院校园文化朝着科学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动力。

打造中德特色校园文化,突出精品文化,深入挖掘中德校园文化底蕴,形成以多元国际合作文化为背景的特色校园人文环境;大力推进以专业群为主体的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贫困学生创造良好的助学和创业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