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59324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docx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

杭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

目录

概要3

第一章研究区域概况5

1.1地理位置5

1.2自然条件5

1.3行政区域和人口构成5

1.4经济发展概况6

第二章杭州市建筑垃圾现状8

2.1杭州市建筑垃圾的分类及组成8

2.2杭州市建筑垃圾产量分析10

2.3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1

2.4目前存在的建筑垃圾问题13

第三章建筑垃圾的管理15

3.1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法律法规15

3.2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有关法规、规章17

3.3杭州建筑垃圾收运、处理现状18

第四章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技术19

4.1建筑垃圾的分选技术19

4.2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技术19

4.3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技术21

4.4建筑垃圾的利用方法22

第五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探讨23

5.1建筑装修垃圾中试项目规模23

5.2建筑装修垃圾主要工艺23

5.3项目选址24

5.4项目主要设备24

5.5项目运营保障24

5.6项目服务范围26

5.7项目建设实施计划26

5.7项目建设费用估算26

 

概要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多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环境立市战略,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城镇环境”大奖等40多项全国性和国际性荣誉称号。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以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废渣500-600吨的标准推算,我国现有建筑面积施工,至少产生20亿吨建筑垃圾。

根据杭州市发改委2012年工作报告,杭州市2012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8284.91万平方米,可以推算出杭州市2012年最少产生400多万吨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产量的持续增长与消纳场地、手段落后的矛盾日益尖锐,并存在严重的安全和环境污染隐患。

解决建筑垃圾问题迫在眉睫。

为加建筑垃圾管理,杭州针对建筑垃圾处理的有关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如《杭州市建设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

杭州市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机制初步形成,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本文从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化、标准化入手进行可行性分析,积极探索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和中试技术路径,以期达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降低矿产资源消耗的目的,最终完成实施方案。

计划实施时间为2014-2018年,结合我司实际情况,以建筑装修含大件垃圾为试验对象,实施范围为杭州市主城区,即: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六个城区。

计划通过五年试点,到2018年,初步形成可靠的收运体系、资源化利用体系。

 

第一章研究区域概况

1.1地理位置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

1.2自然条件

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2度,夏季平均气温28.6度,冬季平均气温3.8度。

无霜期230-260天。

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

1.3行政区域和人口构成

杭州市下辖八区五县市,其中主城区包括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和滨江区。

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5.74万人,占73.9%。

主城区人口分布详见下表1-1:

表1-1杭州主城区人口分布统计表

城区

人口(万人)

上城区

34.46

下城区

52.61

江干区

99.88

拱墅区

55.19

西湖区

82.00

滨江区

31.90

小计

1.4经济发展概况

当前,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新阶段。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1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36.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22.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58亿元,分别增长2.5%、9.8%和11.0%。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39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01266元,按国家公布的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2447美元和15679美元。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5.15亿元,增长17.0%。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407.20亿元,增长14.1%;营业税240.94亿元,增长8.9%;企业所得税327.20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127.65亿元,增长30.2%。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4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杭州市建筑商品房发展(建筑市场发展)

杭州市建筑房产的快速发展是从房产使得建立后开始的,从2000年杭州市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仅为318万㎡,到2009年就达到1441万㎡;其中2000年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94万㎡,2009年为757万㎡,十年间销售量翻3倍多,市场规模扩张迅速。

2000-2009年,杭州市商品房年均增速达到18%,2010年杭州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9434万㎡,竣工面积为6610万㎡;2011年杭州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2650万㎡,竣工面积为8220万㎡。

 

第二章杭州市建筑垃圾现状

2.1杭州市建筑垃圾的分类及组成

2.1.1杭州市建筑垃圾分类

杭州建筑垃圾种类繁多,品种复杂,可大致分为以下Ⅰ、Ⅱ、Ⅲ三类。

Ⅰ类:

为工业民用建筑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砂灰、砖块、混凝土块等材料,在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领域为良性材质,处理方法相对简单,只需经过破碎、筛分后就可得到不同粒径的集料。

这些集料可以成为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砂石替代材料。

Ⅱ类:

为道路改扩建过程中产生的粒径,有沥青石子混合材料、混凝土材料,还有渣土才材料。

这类建筑垃圾应按照程序分类堆放、分类处理。

其中的混凝土材料可以用于新型墙体材料,其他处于待解决状态。

Ⅲ类:

混合型建筑垃圾,主要为地基、山体开挖过程产生的渣土、石渣等,处理难度比较大。

分类如下表

分类

主要成分

主要来源

Ⅰ类

废砖、金属、木材、沙土

工业与民用建筑垃圾

Ⅱ类

Ⅱ1沥青类

道路改扩建

Ⅱ2混凝土类

Ⅱ3渣土类

Ⅲ类

渣土、石砂

山体、基坑开挖

2.1.2杭州市建筑垃圾组成

2.1.2.1建筑施工垃圾组成

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建筑施工垃圾组成如下图:

不同方式产生建筑垃圾的比较,以施工和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为例

2.1.2.2建筑装修垃圾成分分析

建筑装修垃圾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含有一定的有毒、有害物质,按照北京市的跟踪总体,可用于回收的物质占29.8%,不可回收物质占49.2%,灰末占21%,其中可回收物质包括天然木材、纸张包装物、少量砖石、混凝土、砂浆碎块、钢材、玻璃、塑料等;不可回收的物质主要包括胶黏剂、胶合木材、废油漆和涂料及包装物等。

2.2杭州市建筑垃圾产量分析

回顾近几个世纪以来,在现代新材料技术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建设发展不断加速,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为代价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和旧城市改造将不可避免在建筑物的建造、使用和拆除中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即一般所说的建筑垃圾。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全国668座城市垃圾年产量达到18亿吨,而且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垃圾已占到全世界年产垃圾的四分之一以上。

全国几乎所有城镇均陷入垃圾重围之中,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态势。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亿平方米,以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废渣500-600吨的标准推算,我国现有建筑面积施工,至少产生20亿吨建筑垃圾。

根据杭州市发改委2012年工作报告,杭州市2012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8284.91万平方米,可以推算出杭州市2012年最少产生400多万吨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产量的持续增长与消纳场地、手段落后的矛盾日益尖锐,并存在严重的安全和环境污染隐患。

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循环利用,对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节省资源,确保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3.1建筑垃圾影响空气质量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环境,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空气质量。

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大多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然而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如建筑垃圾废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这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又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2.3.2建筑垃圾对水资源污染严重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渗滤液或淋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垃圾堆放场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途径主要有:

垃圾在搬运过程中散落在堆放场附近的水塘、水沟中;垃圾堆放场淋滤液在地表漫流,流入地表水体中;垃圾堆放场中淋滤液在土层中会渗到附近地表水体中。

垃圾堆放场对地下水的影响则主要是垃圾污染随淋滤液渗入含水层,其次由受垃圾污染的河湖坑塘渗入补给含水层造成深度污染。

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

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2.3.3建筑垃圾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质量

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

垃圾与人争地的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大多数郊区垃圾堆放场多以露天堆放为主,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其中包含有城市建筑垃圾中的油漆、涂料和沥青等释放出的多环芳烃构化物质)通过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中,从而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如过滤、吸附、沉淀,或为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合成吸收,造成郊区土壤的污染,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

此外,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较小的碎石块也会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的生产力。

2.3.4建筑垃圾的金属污染

城市建筑垃圾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其将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这将使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提高。

受污染的土壤,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自净能力,也很难通过稀释扩散办法减轻其污染程度,必须采取耗资巨大的改造土壤的办法来解决。

建筑垃圾的危害已经让我们意识到城市的改变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降低建筑垃圾对我们的家园产生的危害,建筑垃圾破碎、建筑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再利用已经迫在敏捷。

2.4目前存在的建筑垃圾问题

目前大多数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郊区,坑塘沟渠多是建筑垃圾的首选堆放地,这不仅降低了对水体的调蓄能力,也将导致地表排水和泄洪能力的降低。

由于建筑垃圾中也含有少量易燃物,因此也会引发火灾,同时建筑垃圾堆放处一般居民较少,导致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直接造成对土壤、水质、空气等的污染,同时也存在隐性的安全隐患。

第三章建筑垃圾的管理

3.1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法律法规

3.1.1国外政策、法规

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起草、实施政策、法规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在1978年推出“蓝色天使”计划后制定《废物处理法》等[3]。

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后,于1994年制定了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修订);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和旧废弃物法令》,2001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境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等。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具有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特点。

美国自1965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美国政府在《超级基金法》中明确规定:

“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

并经1976、1980、1984、1988、1996年五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和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

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资源、土地面积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

制定了《废弃物法》(1977年)、《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77年)、《资源再新利用促进法》(1991年)、《再循环法》(1991年制定,1997年修订)、《建设工程用资材再资源化》和《由国家来推进采购环保产品》等有关法律(2000年)、《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2001年)、《(改进)废弃物处理法》(2001年)、《促进废弃物处理指定设施配备》《促进再生资源利用法》(2000年)《建筑再利用法》(2002年、《建设工程用资材再资源化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促进建筑垃圾的转化和利用。

可以看出,这些发达国家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已经具备较为完善可行的政策法规体系,切实有效的保障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3.1.2国外有关工艺

美国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低级利用”如现场分拣利用,一般回填等,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二是“中级利用”如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场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三是“高级利用”将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的再利用。

德国、日本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也是相当有成效,作为最早推行环境标志的德国,在每个地区都有大型的建筑垃圾再加工综合厂,单在柏林就有20多个,到2002年,德国就有2290个再生骨料加工厂。

日本采用类似德国的思路、工艺。

但在每个步骤深入细化。

除了常规的振动筛分设备、电磁分选设备外,还有可燃物回转式分选设备、不可燃物回转式分选设备、比重差分设备等其他先进设备。

在建筑垃圾专业化处理领域。

美、德、日经过长期上午实践积累,已经实现较高的技术水平,有一套比价有效的设备和技术。

3.2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有关法规、规章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约型社会,要求越来越多的产物再利用。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是很大的。

3.2.1国内政策、法规

当前,我国已经将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把如何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这个综合性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政策方面,我国已经颁发了相关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5年)

《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1995年)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除此外,国内主要城市如杭州也针对建筑垃圾处理的有关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如《杭州市建设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但是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这些政策法规相对零散,系统性不佳,体系上有缺陷,相对进一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此有必要以建筑垃圾为中心做完整系统的梳理工作。

3.3杭州建筑垃圾收运、处理现状

目前杭州市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除部分建筑垃圾初级利用,其它建筑垃圾未经过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区或农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费用,同时在清运和堆放过程产生的洒、落、粉尘、飞沙等又造成再次环境污染。

 

第四章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技术

4.1建筑垃圾的分选技术

建筑垃圾的分选除杂可分为人工和机械分选两种途径;机械分选根据建筑垃圾中杂物在尺寸、磁性、比重等物理特性的不同进行高效分离,主要包括针对无磁性金属、玻璃、陶瓷等一般机械手难以分离的杂物。

在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因其所含杂质种类繁杂,除杂过程往往是多种分选方法并用。

⑴风选:

风力分选是重力分选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以空气为分选介质,在气流作用下使固体废物按照比重和粒度大小进行分选,按气流作用的方向可分为吸风式和鼓风式;

⑵磁选:

建筑垃圾中的磁性物几乎全部为混凝土建筑结构中的钢筋,建筑物拆除后,裸露的废钢筋、较大体积的钢板、钢梁、地梁螺栓等可气割处理后人工分拣,包蘘夹杂在混凝土中的废钢筋需要经过破碎后,通过磁选的方法实现分选。

⑶水力浮选:

建筑垃圾中混杂的废塑料、废木材、废纸张、加气混凝土等轻质物比重小于水,利用其在水中的可浮性与混凝土、砖瓦等分选。

4.2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技术

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是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可以采用的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种:

⑴优化建筑设计以及采用耐久性:

许多研究表明,设计阶段的疏忽和建筑材料的性能低下是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工程设计阶段对设计概念的改变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

例如,在设计时注意尺寸配合和标准化,尽量采用标准化的灵活建筑设计、以减少切割产生的废料;保证设计方案的稳定性,提供更详细的设计,尽量避免对设计方案进行频繁更改而产生不必要的尺寸变化;注重长远规划设计、提高耐久性设计、合理选择材料和构件,尽量采用可修理、可重复新包装的耐用建筑材料,以及考虑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⑵采用适当的分包合同:

根据分析不同分包合同所导致的材料浪费程度,可以知道包工不包料形式材料浪费最严重,包工包料形式材料最节省,因此,在工程开始前应合理选择分包合同的形式,对于无法选择的合同类型,应在合同条款中规定建筑垃圾管理的责任和奖惩措施。

⑶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

落后的施工工艺是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减少由于施工工艺落后导致的建筑垃圾,另外采用预制构件技术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相对用的选择拆毁技术也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⑷加强对材料的控制:

大量研究显示,对材料的处理不当是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不妥当的装卸、运输、储存、采购过多以及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人的差错造成的材料浪费,因此应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加强对工人的培训,选择合适的材料储存地点,要将精益求精“零浪费”思想应用到建筑材料的管理中,从而减少由于材料浪费导致的建筑垃圾。

⑸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目前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人员普遍缺少培训,因此会出现质量不合格需要返工的情况,导致建筑垃圾的产生。

因此,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高房屋建筑结构施工的精度,避免剔凿或修补而产生建筑垃圾,在成本、资源及施工现场空间满足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适当方式对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现场分拣,减少填埋的建筑垃圾的数量,有效的减少建筑垃圾数量。

4.3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技术

目前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有土方填补、填方料、道路级配料、再生混凝土砌块,优缺点见下表:

利用方向

土方填补

填方料

道路级配料

再生混凝土砌块

优点

消耗量最大,仅需粗碎即可利用

消耗量大,仅需粗碎即可利用

使用量很大,适当破碎后用于路基可取代原级配料约40%,使用于道路可取代20%

附加价值可提高,而且在工厂内制造,品质易控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缺点

附加值很低

附加值较低

须符合工程规范用材要求

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4.4建筑垃圾的利用方法

建筑垃圾中砖、瓦经清理可重复使用,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蒸压粉煤灰砖等生产。

再生骨料组份中含有相当数量的水泥砂浆,致使再生骨料孔隙率高、吸水性大、强度低。

这些都将导致所配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差,混凝土收缩值、徐变值增大,抗压强度偏低,限制了该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建设工程中的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通过木材破碎机,弄成碎屑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板;废金属、钢料等经分拣后送钢铁厂或有色金属冶炼厂回炼;废陶瓷洁具、瓷砖经破碎筛分、配料压制成型生产烧结地砖或透水地砖;废玻璃分拣后送玻璃厂或微晶玻璃厂做生产原料;废油毡填埋处理;基坑土及边坡土送烧结砖厂生产烧结砖,碎石经破碎、筛分、清洗后做混凝土骨料。

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国内外已不乏先例。

如天津市最大规模的人造山,占地约40万m2,利用建筑垃圾500万m2。

该市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山水相绕、移步换景”的特色景观,如今垃圾山已成为天津市民游览休闲的大型公共绿地。

再如上海市虹口区广粤路,10年前就利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堆起了一座“靶子山”,如今人造假山上绿树成荫,一点“垃圾”的影子都看不到建筑垃圾。

第五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探讨

(建筑装修含大件垃圾为例)

5.1建筑装修垃圾中试项目规模

5.1.1建筑装修垃圾含大件垃圾中试项目

建筑垃圾的处理规模应与收运系统的收运规模一致,即一期处理规模10t/d,2018年处理总规模达到50t/d。

4.1.2建设内容

整个建筑装修垃圾处理工艺包括以下几个工艺系统:

1)建筑装修垃圾接收;

2)建筑装修垃圾预处理;

3)建筑装修垃圾破碎;

4)骨料堆放。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建筑垃圾场地道路、工棚、建筑装修垃圾破碎机械设备、堆场等。

5.2建筑装修垃圾主要工艺

 

木质材料处理工艺

 

5.3项目选址

初步确定在天子岭填埋场黄龙坞地块。

5.4项目主要设备

表4-1装修垃圾再利用主要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破碎分离机

1

采用进口设备

5.5项目运营保障

4.5.1相关法规体系、政策机制

《杭州市建设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2年9月,杭州市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并一致通过。

11月,《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市长令第271号)发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是项目实施的法律、法规保障。

4.5.2收运保障

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杭城生活垃圾运输、处置的主要企业,可以通过协同相关部门完成建筑装修垃圾的收运工作。

表4-1收运设备配置表(由杭州环境集团统一收集)

序号

指标

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